魏野畴介绍

合集下载

流星闪耀——记英年早逝的革命先驱之魏野畴

流星闪耀——记英年早逝的革命先驱之魏野畴

流星闪耀——记英年早逝的革命先驱之魏野畴魏野畴,1898年生,陕西兴平人。

1913年,魏野畴进入西安三秦公学(后改为省立第三中学)学习。

1917年,魏野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魏野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列主义。

1920年,魏野畴同北京大学杨钟健等人一起创办《秦钟》杂志,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魏野畴编写了《中国近世史》。

同年夏毕业后回陕西,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历史教员。

1922年夏,因受当地封建顽固势力的排挤,辞职赴北京。

1923年,魏野畴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魏野畴到延安,先后执教于省立第三中学和第一中学。

在此期间他做了大量的建立革命组织和唤醒群众方面的工作。

1926年,魏野畴任新成立的中共西安地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

当年4月至11月,直系军阀刘镇华率兵围困西安,他协助杨虎城等坚持守城斗争。

1927年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长。

不久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正式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后兼任宣传部长。

2月被选为中共陕甘区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

7月中共陕甘区委改组为中共陕西省委,魏野畴任军委书记。

8月应杨虎城之邀离开陕西赴安徽太和,任杨部国民党军第十军政治部主任和该军中的中共军委书记。

12月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员。

1928年,魏野畴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4月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与吴岱峰等人一起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阜阳暴动),4月9日,在率领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被捕,4月10日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年30岁。

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及践行路径

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及践行路径

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及践行路径刘 燕摘要:魏野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践行者。

他少年时目睹国家沉沦之现状,立志救国救民,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不断探索科学与真理,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魏野畴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一道,通过创办报刊、教书育人、撰写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建立党团组织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并最终为实践马克思主义信仰献出生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魏野畴;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践行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7-0132-04魏野畴(1898—1928年),陕西兴平人,是中共早期的优秀党员、著名的理论宣传活动家、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是陕西党团组织、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和践行信仰,并最终实现“向死而生”的人生境界。

一、理想是信仰产生的源动力理想集中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

信仰由一个个具体的理想来表现,是一种抽象的最高价值理念。

信仰是要通过确立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1898年3月8日,魏野畴(原名魏风标,号明轩)在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魏家村一个普通农户出生。

魏野畴三岁丧父,尽管生活困难,家里还是设法供他进本村私塾念书。

1913年春,魏野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

三秦公学成立于1912年4月28日,陕西首倡辛亥革命后,一批留日返陕学生、陕西各学堂师生和进步的政界、文化界人士,痛切地感触到“物质随人智为发达,人智以教育为先导”[1],为了改变陕西“丸泥封关,文化交通远逊东南,国民教育让人先鞭,报章嘲骂等于石顽”[1]的落后局面,筹建三秦公学和西北大学。

在三秦公学一批进步教师的影响下,魏野畴对陕西商旅停滞、流民遍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逐渐开始关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由此立下救国救民之志,并逐步走上探寻真理之路。

陕西名人汇总

陕西名人汇总

以出生时间先后为序)王鼎 (1768~1842)清大臣。

蒲城县人。

历任侍郎、军机大臣、大学士等职。

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在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

1841年,赴开封治理河患,奏请林则徐同往协助;后又上书为林辨诬,劾卖国贼穆彰阿的误国罪行,并自缢以尸谏。

阎敬铭 (1816~1892)清大臣。

字丹初,朝邑县人。

曾任山东巡抚,督剿宋景诗农民起义军,后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为清代陕西三相国之一。

对边防、财政颇有建树,有救时宰相之称。

后因阻以海军经费建三海与颐和园,受贬回籍。

刘光蒉 (1843~1903)字焕堂,咸阳市人。

主张变革维新,教育救国。

当时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

曾主泾干、味经、崇实各书院三十载,创立刊书处,建义包、义学,开西学新课,倡机电、织业、蚕桑等实业。

著有《论语时习录》、《大学古义》、《学记臆解》、《孝经本义》等。

赵舒翘 (?~1901)字展如,长安县人。

曾任清刑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等职。

主张对《义和团》抚而用之。

在慈禧太后与八国联军议和过程中,被帝国主义诬为“祸首”之一,被清政府赐死。

李来中陕西人。

1899年赴山东发展义和团。

后因袁世凯在山东太肆镇压,转至京、津一带活动,为北京义和团首领。

1900年,在北仑率团众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后不知所终。

宋伯鲁 (1854~1932)字芝栋,礼泉县人。

光绪进士,授御史。

支持维新变法。

1898年与杨深秀在北京倡关学会。

“百日维新”中,屡上新政奏议,并劾礼部尚书许应葵“守旧迂谬,阻挠新政”。

变法失败后被革职监禁。

王授金 (1873~1928)礼泉县人。

上海公学毕业,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陕西省农民协会委员长。

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失败后被捕牺牲。

于右任 (1879~1964)字伯循,三原县人。

1906年赴日本并加入同盟会。

次年回沪创办《神州日报》等,宣传革命。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上海大学校长等职。

陕西早期革命先驱,刘天章、魏野畴、廖乾五、何挺颖

陕西早期革命先驱,刘天章、魏野畴、廖乾五、何挺颖

陕西早期革命先驱,刘天章、魏野畴、廖乾五、何挺颖1921年,刘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陕西第一批中共党员。

刘是高陵人。

曾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军委委员,中共陕甘区委候补委员。

1930年,刘被中共北方局派往山西,任中共太原特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

1931年10月,刘因叛徒出卖被捕。

同年11月13日在太原壮烈牺牲,年仅38刘死于山西,葬于太原双塔寺。

在刘的家乡市高陵区,有一座中共高陵历史纪念馆,在这里可以参观和研究刘烈士的生平事迹。

魏也畴,咸阳兴平人,最早在陕西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参与建立了xi延安第一个党组织。

192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主管军事。

1928年被派往安徽,担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

他和吴、等人一起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

4月9日,在转移途中被捕身亡,时年30岁。

魏也畴烈士安葬在安徽省。

在他的家乡咸阳兴平市板桥村,建成了魏也畴烈士事迹陈列馆,将魏也畴烈士光辉而短暂的革命历程,在史书中分为苦读、薪火相传、革命事迹、闪光四个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

中国早期革命的中心是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所以当时陕西的许多革命者走出三秦之地参加革命。

他们很多人都死了,很多事迹因为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而不为人知。

今天,我们可以缅怀刘志丹、谢子长、李子洲等少数革命先烈,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革命者牺牲在外,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接下来,我们介绍两位在大革命时期做出重要贡献的陕西革命先驱。

廖乾五(1886-1930),安康平利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任政治部主任、党代表,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20军党代表,起义失败后到北方工作,到1930年被派往湖南,担任中共湖南省军委书记,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终年44岁。

廖乾武故居位于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挺颖(1905-1929),汉中南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随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

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

2019.1文物介绍与研究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刘燕(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西安710004)【关键词】魏野畴;《中国近世史》;版税结账清单;马克思主义近代史学观【摘要】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藏有两件魏野畴烈士的文物,一件为申江书店1930年出版的魏野畴遗著《中国近世史》,另一件为开明书店为《中国近世史》一书付给魏野畴的版税结账清单。

魏野畴所著《中国近世史》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之一,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近代史学观点,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魏野畴(1898—1928),原名魏风标,号明轩,陕西省兴平县人,中共早期优秀党员,著名的理论宣传活动家,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陕西党团组织、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的创建人之一。

1928年4月9日领导阜阳起义,4月10日牺牲,年仅30岁。

2015年,笔者在整理一批馆藏古旧图书时,发现了一本魏野畴的遗著《中国近世史》,由上海申江书店于1930年出版。

这本书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人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安的古旧书店购买的。

另外,本馆旧藏中还有一件上海开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国近世史》一书支付给魏野畴的版税结账清单。

这两件近代文物都和魏野畴烈士有关,故一并介绍。

一、文物概述1.《中国近世史》16开,长20.6厘米,宽14.6厘米,黄色机制纸铅印,平装。

保存基本完整,无缺页,书脊处略微开裂。

封面设计简单朴实,从上至下依次是作者“魏野畴著”,书名“中国近世史”,出版书店名“申江书店版”(图一,1)。

版权页竖版,分别印有书名、初版印刷时间“一九三〇年十一月十五日初版”“定价:大洋九角”、著者、出版者、发行者及版权所有标志(图一,2)。

魏野畴的好友王子休为此书作了序。

王2019.1文物介绍与研究有关魏野畴烈士的两件文物图一1930年申江书店出版《中国近世史》1.封面2.版权页子休(1900—1984),名王德崇,字子休,陕西高陵人。

安徽临泉古文化古迹遗址

安徽临泉古文化古迹遗址

安徽临泉古文化古迹遗址临泉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远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和劳动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古迹遗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临泉古迹遗址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古迹介绍老丘堆位于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

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

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

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迹里是新故事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

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

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而变得相当小了。

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临流鞍河,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

已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费子街遗址在涎河汇入泉河西岸的杨桥集费子街村。

高出河床3米,长300米,宽150米,周围环水,中间有河流冲击形成的一条大沟。

在这里采集有石锛、陶网坠、陶纺轮等古代文物。

属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址。

岗上遗址在黄岭集东北1千米处的岗上村头。

长800米,宽200米,高3米。

南部和西部是断层,断层处暴露出有烧土层和遗迹层。

出土有蚌镰、骨镞、骨针、骨镖、石镞、石斧、陶纺轮、陶罐、獐牙、鹿角等大量遗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在上术三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没有发现青铜器,表明当时社会尚处于氏族公社会时期,还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

人类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

捕鱼用的网坠、狩猎用的箭头,则表明渔猎工具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只有在氏族社会的晚期才能出现,说明母系氏族公社会已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社会的分工大致是:农业生产、渔猎为男子所担任;制陶、饲养家畜、纺织缝纫是女子的事情;年老的人负责指导、传授经验,并做些轻便事务;孩子们从事辅助性劳动。

全体氏族成员人人都要劳动,产品显然掌握在父系家长手中,但仍为氏族成员所共享,还没有产生剥削和私有制。

魏野畴烈士陵园作文

魏野畴烈士陵园作文

魏野畴烈士陵园作文
临泉魏野畴烈士纪念馆位于临泉县老集镇,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70平方米,是临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魏野畴烈士纪念馆由国源展览设计施工,整个展馆共分为两层,按照时间脉络铺陈,以魏野畴烈士生平事迹为线索,分七个单元,分别是发轫五四、播火三秦、建党西安、兵运皖北、暴动阜阳、蒙难临泉、彪炳史册。

每个单元运用现代陈列理念和多种艺术形式手段,全面展示烈士短暂而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纪念馆采用声光电控制的手段,通过视频、声音等再现了不同时期代表性的革命斗争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对几十年前发生的革命斗争有了更为直观生动的了解。

魏野畴是原中共皖北特委书记,1928年4月9日,组织发动了著名的阜阳“四·九”起义。

由于准备工作不成熟,起义归于失败。

随后,魏野畴率部撤离阜阳,星夜兼程向西南转移,途经临泉老集时,被敌人杀害于界南河边。

魏野畴烈士陵园是皖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重要基地,对弘扬皖北“四.九”起义精神,稳步推进临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土地

红色土地

人物分析
魏野畴一生是短暂的也是辉煌的。在他 的影响下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革命党人,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西北革命迎来了星火燎原之势,在 她的不懈奋斗下马克思主义深入西北热血青年的心里 面,而咸阳也不例外,由此三原特别支部的诞生。他 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救国救民、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 理、为领导陕甘和皖北人民开展革命运动,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 毛泽东主席曾在一次谈话中深情地说:“魏野畴是老 同志,有学问,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
陕西三大农民起义之——渭 北农民起义
事件分析
渭北农民起义,其实是咸阳各地区的起 义,以旬邑农民起义为导火索,引发了 咸阳农民起义。渭北农民起义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必然性:(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残杀 共产党员。 1928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命令查封中共各 级组织机关,设立“铲共团”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 群众。(2)面对自然灾害地主豪绅、投机商人却趁机 哄抬物价,面对大量的饥民,国民党当局不仅不设法救 济,还对饥民大量的死亡无动于衷,各种苛捐杂税更是 多达数十种。 偶然性:关中地区正值民国十八年年馑,庄稼连续三年 六料未收, “粮仓”之称的关中平原,赤地千里,一 片荒凉,农民只能以草根、树皮度日。
红色土地
作者: 李 飞 班级:2011级行政管理 学号:1156505006
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第 一人——魏野畴
人物简介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著名宣传活 动家,他是西北地区共产主义启蒙运动 的先驱,陕西党团组织、皖北工农民主政权和红军的创 建人之一。1898年3月8日,魏野畴出生在陕西省兴平县, 1913年春考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 范学校。1921年夏,从北高师毕业回陕,先后在华县私 立咸林中学,陕北榆林中学任教。1923年由李大钊和刘 天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受团中央的委 托在西安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5年秋,成立 了中共西安地委,但任委员。 1927年3月,魏野畴和耿 炳光、李子洲等主持召开了中共陕甘区第一次党代会, 提出“党到农民中去”的口号。1928年4月,他在阜阳起 义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资料折叠
姓名:魏野畴
生卒:1898年-1928年
描述:党的宣传活动家
籍贯:陕西兴平人
职业生涯折叠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0年参与创办《秦钟》杂志,宣传新文化。

同年冬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编写了《中国近世史》1930年出版。

同年夏毕业后回到陕西华县教书。

1922年夏赴北京,参与组织共进社,出版《共进》半月刊。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春,应杜斌丞邀请,到榆林任教,在青年学生中广泛进行革命宣传。

是年秋再次到北京,以共进社为阵地,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24年春到延安执教,这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群众革命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的工作上。

同年夏建立了西安市第一个青年团支部。

1925年5月和7月,先后领导了驱逐直系军阀吴新田和反对教育界封建顽固势力的群众运动。

接着又参与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筹建工作。

这期间他所创办的《西安评论》成为当时陕西宣传革命思想、促进革命运动发展的重要阵地。

9月参与领导了西安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整顿工
作,担任中共西安特别支部委员。

1926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二大。

后任中共陕西
省委军委书记,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

1928年4月8日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9日在率领起
义队伍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人物评价折叠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经
深情地说“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


魏野畴
魏野畴(1898年-1928年),陕西兴平人。

1928年4月8日组织领导了皖北暴动,9日在
率领起义队伍转移途中被捕牺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魏野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兴平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28年
职:革命家
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西北地区共产主义活动的先驱者
甲方要求:动线一进一出。

展板要求:五部分:
1.生前事迹电影短片十分钟
2.在陕西的事迹
3.四九起义
4.在家具的活动内容
5.遗物
魏野畴:阜阳“四九”起义总指挥
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1898年生于陕西兴平。

1917年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3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被选为中共陕甘区委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负责宣传工作。

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4月任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并于4月9日组织领导了武装起义,后在率领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被捕,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壮烈牺牲。

出临泉县城往东南方向行驶30余公里,记者来到位于老集镇界南河东岸的魏野畴烈士陵园。

远远望去,占地2376平方米的陵园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陵园大门两侧竖写着的“四九举义旗名垂千古,皖北洒碧血功昭后人”对联,镌刻着阜阳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提到魏野畴烈士,老集镇的群众无人不知。

乡土有幸埋忠骨,老集镇人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透过一段段详实的史料记载和乡亲们叙述的关于魏野畴的故事,一段峥嵘风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8年4月9日,皖北重镇阜阳城爆发了规模浩大的武装暴动——“四九”起义,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总指挥是魏野畴。

由于暴雨不停,阜阳城外集中的赤卫队
及近万名农协会员与城内失去联系,加之城内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遭到失败。

之后,魏野畴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昌绍先等率领向阜阳西北行流集转移,一路由魏野
畴带领向位于阜阳西南的临泉县老集镇转移。

在老集镇,魏野畴不幸被捕,被国民党
第十二军收编的土匪部队杀害,时年31岁。

在魏野畴烈士陵园里,记者见到了陵园的义务宣传员李树银。

现年57岁的李树银,是临泉县老集镇韩庄村的一位农民,25年来他一直潜心搜集整理“四九”起义
和魏野畴烈士的革命事迹,以教育后人缅怀先烈,不忘革命传统。

李树银充满深情地
告诉记者:“魏野畴烈士牺牲前其实有生还的机会,但是在最后一刻,他却把生的希
望留给了革命同志。


据李树银介绍,魏野畴被捕后,面对匪首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

匪军毫无办法,当晚将魏野畴和另一位革命同志胡怀西关押在一间房子里。

趁看守懈
怠之机,两人相互咬断绳索。

魏野畴考虑到两人同时逃走目标太大,就命令胡怀西赶
快出去,到另一路起义部队所在的行流集告诉昌绍先等人,按原计划成立皖北苏维埃
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

胡怀西跳出天窗脱了险,匪首发现逃走一人,恼羞成怒,于1928年4月10日凌晨,将魏野畴杀害在老集东边的洼地里。

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梁杰多年来对魏野畴领导的“四九”起义一直潜心研究。

他告诉记者,“四九”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安徽人民以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
反动武装的第一枪,建起了安徽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北苏维埃政府,组成了皖北
工农红军。

参加起义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精英,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为
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撒下了革命火种,提高了皖北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士气。

在烈士陵园的广场上,灿烂的阳光照在魏野畴烈士7.1米高的汉白玉雕像上,烈
士巍然屹立,目视远方。

如今,魏野畴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阜阳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
者安耀武)
编辑: 朱博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