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学案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邪.()涉猎..()孰.()遂.()二、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司马光,字,,(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的《》,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间历史。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及.鲁肃过寻阳:(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卿言多务,孰若孤?五、运用比喻的手法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寒冷时,妈妈是;饥饿时,妈妈是;困难中,妈妈是……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是:的故事。
第二部分:探究案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展示交流: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神情,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中可见鲁肃怎样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明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5、孙权、吕蒙和鲁肃各有怎样的特点?6、体现吕蒙变化的两个成语形容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吕蒙的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第三部分:检测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1)但.当涉猎()当.涂掌事()(2)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的古今异义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古义:今义:(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古义:今义:(4)即更.刮目相待古义:今义:(5)但.当涉猎古义:今义:三、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自以为大有所益(2)蒙乃始就学(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肃遂拜蒙母四、下列句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C.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D.蒙乃始就学五、请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权劝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佳文。
它主要讲述了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通过对《孙权劝学》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篇课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1.故事背景《孙权劝学》主要是讲述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学会做人,将来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被孔明擒获,但孔明出于忠诚,将孙权送回家。
孙权为此非常感激,于是在孔明的建议下,决定将儿子孙登送到孔明那里读书,并向孔明请教如何教育孩子。
孔明告诉孙权,要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并要注重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孙权在孔明的教育下,成功地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名校读书,成为一位有理有品的人才。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父母和老师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保障。
2.文章结构《孙权劝学》文章结构简单,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强调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一是通过女儿的示范,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二是通过以孙登的行为来告诫孙权要注意教育方法,三是通过孙权自己的行动来说明,只有具有扎实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天下重任。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3.文化内涵《孙权劝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敬老尊师、谦虚谨慎、勤能补拙、学以致用、品德求精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了解古代故事《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时间】3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这个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二、作家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谥文正。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按课文填空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⑵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3、根据理解填空⑴《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文学常识填空《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3:第4课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读出人物当时的语气。
2、识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意思和出处,积累一些文言词句的用法。
词语如: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孰若、非复、遂等;句子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及“读一读”中的几个句子。
3、感悟吕蒙的学习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揣摩人物的语言,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积累一些文言词句的用法。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表演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知错就改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态度。
谁能举一个知错就改的例子?(学生自由举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即兴进行总结,导入本课。
二、自主学习㈠了解作品: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进行(作者、课文出处、故事所处的历史时期等)。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注意读书的节奏和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2)、根据提示,试着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说、告诫,语重心长。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强调学习的范围。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
)⑤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标出自己学习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小组交流。
疏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疑难词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提问形式在组内交流(组内记录认为重要或难解的知识点),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组织、引导、提示。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讨论、交流、识记)。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提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刮:1示,抹。
刮目:擦眼。
待:相看待。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提示:岂欲:难道想。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
提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课 孙权劝学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总体来说,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意识到自己还需进一步提高提问的技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孙权劝学》一文的主题思想,即学习的重要性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2)掌握文中生字词,如“劝学”、“博览”、“历”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分析孙权、吕蒙、鲁肃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学会运用朗读、复述等方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主题思想时,教师需强调孙权劝学的目的,即希望吕蒙能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效力。
-在学习生字词时,教师可通过例句、组词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的语气、内容,以及行为举止,从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在提高表达能力方面,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复述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课 孙权劝学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4课 孙权劝学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如:“劝学”、“博览”、“历”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3)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务:)见往事耳(见:)
蒙乃始就学(乃:)及鲁肃过寻阳(及:)(过:)
3、翻译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下列句子读什么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作答
①学独译
②互学小组内合作,明确答案(1号展讲,其他同学用红笔修改翻译,先完成三个小组加2分,按照一个小组一句话,去板演)
③展全班展讲(以3号或者4号展讲)
④点师评价、点拨
识读
识记
大声
朗读
注音
夯实基础
培养
朗读能力合作意识
展讲能力
识记
表现能力
文言文
积累
合作意思
展讲能力
作
5
分
钟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课标要求
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议的文言文。
安全教育
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
评价方式
积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钟
第一课时
(一)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临江仙》唱尽了三国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随着朵朵浪花,走进破黄祖、救主公、败关羽的东吴英雄——吕蒙,吕子明(板书课题)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2分钟)
2、作者及作品介绍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学案4:第4课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导学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导学重点难点〗1.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3.录音范读,生注意人物的语气和文中的停顿。
4.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5.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争取当堂成诵。
6.背诵竞赛,组内评选优秀背诵者〖合作探究〗7.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蒙乃.()始就学权谓.()吕蒙曰8.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9.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往事: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 _______但: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 _________过:古义__________ ___今义_______________孤: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10.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初一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

初一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课标人教版)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言词语;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培养自学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重难点】1、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1、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卿()邪()涉()猎()孰()遂()2、重点词语归纳。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⑤及鲁肃过寻阳()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重点语句翻译。
【学法链接】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言词。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资治通鉴》是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作者,字,陕州夏县人,(朝代)、。
二、合作探究。
1、请用“/”把本分为三层,并填上一个字补充概括层意:2、本主要是通过表现人物,还运用了描写。
3、吕蒙通过学习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写?4、出自本的两个成语是、。
、写出这篇给你的启示。
三、当堂检测。
1、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比喻什么?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4、比较阅读:《伤仲永》和《孙权劝学》(1)不同之处:①吕蒙和方仲永比较:②写法比较:(2)相同之处:四、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情节。
3、揣摩孙权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分析孙权的形象。
【相关链接】
文学常识: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家、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
一、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孙权、吕蒙、鲁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认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导航]: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正音:卿()涉()孰()更()遂()邪()
(二)译读──积累词语,疏通文意。
小组活动:
1、结合课前导学,组长分工,组内成员轮流作口头翻译,并指出个人翻译部分里的重点词语;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他翻译的不足。
2、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温馨提示]:①读书即是提笔时,疑难处要善于圈画、作标记,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②要学会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意,理解文言词语。
③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3、将疑难词句的解释讨论解决。
(三)演读──揣摩对话,朗读竞赛
1、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内逐句揣摩三位人物对话时的心情、语气,然后展示交流。
2、模仿表演:小组内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旁白。
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演完后师生作点评,比比看哪组表现得好。
【合作探究】
一、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本文情节。
1、梳理内容:(用原文回答)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3)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劝的语言是:。
(4)吕蒙就学,鲁肃称赞的话是:。
2、概括情节:(各填一个字)
孙权()学——吕蒙()学——鲁肃()学
二、品读孙权语言,体会孙权形象。
导学: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请仔细揣摩文章中孙权说话的语气来谈。
1、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2、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拓展提升】
一、积累拓展
1、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2、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
二、感悟提升
阅读颜真卿的小诗《劝学》,结合诗歌画线部分,联系文意,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应当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当堂检测】
1、《孙权劝学》选自,它是由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5分)
①卿今当涂
..掌事。
()②肃遂.辞蒙母。
()
③但当涉猎
..。
()④及.鲁肃过.寻阳()()
3、解释加点词人称的用法。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③非复吴下阿蒙
..何见事之晚乎!()
..。
()④大兄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解释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分析二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以对话刻画人物、以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和精当的材料取舍。
3、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自主学习】
1、归类整理本课词语。
(1)通假字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当涂.掌事()
(2)古今异义
博士:(古义:今义:)
往事:(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当但当涉猎()当涂掌事()
②见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③就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
4、组内复述故事。
【合作探究】
一、品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3、从这些语言及行动,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手法探究
4、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三、体验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
【拓展提升】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贼。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
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
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抚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数.讨山贼(2)君宜顾.之
(3)遂往诣.蒙(4)肃于是越席就.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2)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当堂检测】
1.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 A.把 B.被 C.用(2)即.更刮目相待() 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 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 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2.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收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