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理论论文
基本乐理教程论文

西方乐理从进人我国的音乐生活开始,无论是在音乐生活还是专业教学中都一直倍受重视,相关专著、教材等研究成果不胜枚举。
然而西方乐理是建立在其自身的音乐创作和研究基础上的,具有其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该理论能否统领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因此,在学习借鉴西方乐理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这一问题上,我国音乐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此外,作为教材这一特殊的教学载体,其在内容编排上,除了要注重逻辑性、科学性以外,是否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含古纳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突出传统音乐理论的重要性西方乐理从进人我国的音乐生活开始,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乐理学科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日益凸显:如一些术语、标记不够规范统一;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如何做好民族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传承等等。
童忠良教授在很早以前就提出在“西方乐理”内容基础上做“两极拓展”的构想,即:一方面朝着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戏曲说唱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乐律学等方面拓展;另一面则是面向20世纪的国际新音乐拓展。
而这本教材则正是充分吸收当时基本乐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体现其“两极拓展”构想的实践成果。
“世界音乐的多样性是由音乐的民族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没有不受民族特质约束的文化,也没有绝对脱离民族根基的音乐。
”那么作为音乐文化最根本的基本理论而言,是否也应该充分重视其个性化的民族化的东西呢?1962年李重光先生曾著过《基本乐理教程》一教材,书中对欧洲基本乐理讲述得非常仔细、透彻,同时增加了以往同类教材中从未出现的中国传统乐理中的五声调式体系的内容,对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探索,可谓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比之下,童忠良先生的《基本乐理教程》则在中国传统乐理方面吸收增加了更多的成果,较以往迈出了跨越性的一大步。
1、中国传统乐理的内容得到扩展并且其展现方式凸显了该内容的重要地位。
音乐基础理论的结课作文

音乐基础理论的结课作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头扎进了音乐基础理论的奇妙世界。
这门课啊,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冒险,让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还记得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我满心好奇又带着点小紧张。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音符、节拍、音阶这些看似陌生又神秘的概念,我在下面瞪大眼睛努力跟上节奏。
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对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摔倒。
说起音符,那可真是音乐世界里的小精灵。
它们蹦蹦跳跳,有时欢快,有时舒缓,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旋律。
老师教我们认识音符的时候,拿着那根细细的教鞭,在黑板上点来点去,嘴里不停地说着:“这个是全音符,它就像个慢悠悠的大胖子,要唱四拍;这个是二分音符,像个优雅的淑女,唱两拍;还有这个四分音符,像个活泼的小孩子,跑起来快快的,只唱一拍。
”我当时就在想,这音符还真有趣,一个个都有自己的性格呢!节拍就像是音乐的心跳。
强拍弱拍交替出现,让音乐有了起伏和动感。
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让我们跟着节拍器打拍子。
那“滴答滴答”的声音,一开始还真让我有点手忙脚乱。
我不是快了半拍,就是慢了一拍,感觉自己就像个跟不上节奏的小丑。
可是慢慢地,我找到了感觉,那节拍器的声音仿佛变成了一种指引,带着我走进了音乐的节奏之中。
音阶呢,就像是音乐的阶梯。
从低音到高音,一步步攀登,仿佛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老师给我们示范音阶的唱法时,那声音悠扬婉转,就像一只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我也试着跟着唱,可一开始总是跑调,声音像是被卡住的破风箱。
但我没有放弃,每天都抽出时间练习,终于能唱出还算顺畅的音阶了。
在学习和声的时候,那可真是让我头疼了好一阵子。
不同的和弦组合在一起,要产生和谐美妙的效果,可不容易。
我总是搞不清楚哪些音该在一起,哪些音会打架。
有一次做作业,我对着一道和声题苦思冥想了好久,试了无数种组合,还是不对。
我急得抓耳挠腮,差点就想把作业本给扔了。
好在最后冷静下来,重新梳理思路,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论文

音乐基础与作品欣赏首次报名音乐与欣赏是被这富有诗意的名字给吸引过来的,不过事实却与我的想象有所区别。
在我的想象中,音乐与欣赏是老师带领我们欣赏较为优美的轻音乐和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
我以为我能通过这门课知道更多的流行音乐,能让我在身心疲惫的时候放松一下。
结果却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意料,事实上,这门课老师是教授我们音乐类的基础知识和欣赏一些流传了百年的经典音乐,例如:《蓝色多瑙河》、《黄河大合唱》、《二泉映月》、《天空之城》等。
关于音乐的基础知识,因为我这人比较不喜欢读书吧,所以,一遇到老师教这类知识我就特别容易走神。
不过我依稀还记得老师教过关于音的种类、音的性质、音程、乐器以及动画音乐等着几个关键词。
那就根据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我对音乐基础的了解吧。
由于音的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
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于音的性质,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折振动次数(频率)而决定的。
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
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音的振动范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
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不同。
了解了音,我们就有必要去了解一下音程了。
讲到音程之前,先要说些更基本的概念:音级和全音半音。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就叫做音级。
像1234567就是基本音级。
全音和半音在宽度上是二倍关系,一个全音是两个半音的宽度。
而音程则是两个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用“度”表示。
首先说,“度”是一种单位,用来衡量音与音之间的听觉上的距离。
它是一种量度,其大小是人为规定的。
最基本的音程是纯一度和纯八度。
纯一度就是相同的两音,没有距离称为纯一度。
在这两个音程的基础上,再加上纯四度和纯五度两种音程,这就是四个基本的纯音程。
音乐基础理论论文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之比较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自然,同为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主要介绍这两者的不同之处。
正文:.1.不同之处:a.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以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为例,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b.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别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音乐基础理论探究与应用

音乐基础理论探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和应用音乐基础理论,包括调式、和声、节奏、音高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
在调式方面,通过分析常用的几种调式体系及其应用,讨论了不同调式的特点和音乐语言的表现力。
在和声方面,本文主要探究和声的基本规则和和声的组织原则,并结合实例说明和声技巧的应用。
在节奏方面,本文重点讨论了节奏的节拍、节奏型和节奏模式等关键因素,并说明节奏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
在音高方面,本文探究了音高的基本概念、音高间的关系和构成音乐音阶的原则,以及如何利用音高来表达情感和创造和谐的和声效果。
最后,本文还探讨了音乐表现力的要素及其在演奏和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调式、和声、节奏、音高、表现力正文:一、调式调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它决定了音乐的调性和情感色彩。
常见的调式有大调、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等。
每种调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
例如,大调通常被认为是欢快、明亮、轻松的,而小调则是悲伤、忧伤、沉重的。
旋律小调则更倾向于表现神秘、苍凉、哀怨之情,而和声小调则具有更为沉稳、厚重、深沉的音乐语言。
二、和声和声是指多个音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形成一定的和声效果。
和声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并为乐曲赋予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色彩。
在和声的组织原则方面,常用的技巧包括和声进行、和声转调、和声自由化、和声变奏等。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达到增强和声效果、丰富音乐内涵、展现创新思维等目的。
三、节奏节奏是指音乐中的时间感和速度感。
节奏有节拍、节奏型和节奏模式等关键因素。
节拍有强拍和弱拍之分,通常用拍号来表示。
节奏型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节奏变化,例如,三连音和双连音。
节奏模式则是指由一组节奏型组成的节奏序列,例如,步进和跳进等。
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节奏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能够牢牢地将乐曲的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四、音高音高是指音符的高低程度。
音高在音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乐曲的调性和情感表达。
基本乐理论文1[推荐五篇]
![基本乐理论文1[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c7d8f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5.png)
基本乐理论文1[推荐五篇]第一篇:基本乐理论文1浅谈乐理的教学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传媒的发达,娱乐的触角可谓渗透到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里,影、视、歌各类娱乐元素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调节品。
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其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下,就音乐教学来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激发情感,培养高尚道德。
音乐艺术对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育人”功能在于激发各种情感,提高审美观,培养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
音乐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思想。
每一首歌曲,无论是从欣赏或是从歌唱的角度去看,它的创作总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表达着一定的感情思想。
如《学做解放军》一曲中,歌颂了人民解放军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所作出的奉献。
在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时,通过教师对这些创作意境的分析,可引起他们“崇敬当兵的人”“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等的情感共鸣,在生活中升华情感。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审美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曾提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
每首歌、每段曲,都有着美的意境,美的旋律、美的感受,只要学生能读懂,就能感受其中的美。
如《越来越好》这首歌,曲中流露出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满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顾中国在风风雨雨中所走过的历程,进而萌发“我们如今的生活多么幸福”的感受,既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又促进学生的审美观,把“外在美”过渡、升华为“内在美”的审美观。
三、培养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是由声乐和歌唱两大部分构成,在声乐的教学中,应传授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更应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知识水平上,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创编。
比如学习了切分音的节奏型,教师出示一段带有切分音节奏的简谱,让学生根据一定的主题背境进行创编新曲,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
经常创设机会,让学生多锻炼,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高。
至于独立能力的培养,则更为明显,学生在听录音,听电子琴弹奏过程中,模仿和跟唱,再发展到独立视唱,无疑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能力。
音乐方面论文

音乐方面论文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论文将探讨音乐的起源与发展、音乐对人类情感与认知的影响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1.1 早期音乐的出现音乐在人类历史中的起源可追溯至早期的部落社会。
通过打击、摩擦和吹奏各种材料产生的声音,人们开始尝试创造音乐。
1.2 古代文明与音乐从埃及、巴比伦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文明中的音乐发展得越来越复杂。
早期音乐常用于宗教崇拜或庆典活动,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音乐体系。
1.3 音乐的风格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经历了多个风格的演变。
从巴洛克、古典音乐到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每个时代的音乐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二、音乐对人类情感与认知的影响2.1 情感表达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传达快乐、悲伤、愤怒等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共鸣。
2.2 认知发展音乐对人类的认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力,促进脑部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2.3 感知和情绪调节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感知和情绪调节。
欢快的音乐可以激发愉悦和兴奋的情绪,而柔和的音乐则有助于放松和情绪稳定。
三、音乐教育的重要性3.1 培养审美情趣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3.2 增强社交能力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奏或演出与他人协作,增强社交能力。
3.3 发展创造力音乐教育鼓励学生从创造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音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结论: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美化生活、表达情感,还对人类的认知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音乐教育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以培养更多有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人才。
音乐学概论论文范文

音乐学概论论文范文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维、情感和表达的体现。
音乐学作为研究音乐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将从音乐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音乐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音乐学的定义音乐学是对音乐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不仅涉及音乐的创作、演奏和听觉等方面,还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等多个分支学科。
音乐学的目标是揭示音乐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二、音乐学的历史发展音乐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印度。
古希腊音乐学家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音乐的音高、节奏和和声等概念。
古印度的音乐学家创立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形成了印度古典音乐的基础。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音乐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督教的发展推动了宗教音乐的研究,著名的音乐学家布拉赫塔引入了五线谱的概念,奠定了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为音乐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音乐学家开始对音乐的结构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将音乐创作与科学原理相结合。
19世纪以来,音乐学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如音乐哲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等。
三、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音乐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获取音乐的客观数据。
这种方法主要涉及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的研究。
音乐心理学试图揭示音乐对人类心理和情感的影响,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来探讨音乐的感知、记忆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音乐教育研究则关注音乐对教育和人类发展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来优化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理论研究是基于理性推理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涉及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研究。
音乐理论试图总结音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对音乐结构、和声和作曲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来推测音乐的内在规律。
音乐史研究则追溯、分析和评价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音乐作品和实践,以及它们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基础理论论文要谈论音乐,首先不能不讨论的概念就是:什么是“音”?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也产生振动,并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一系列的波;这些波就是音。
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
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一系列有固定频率或固定音高(pitch)的音,这一系列的音称为音列,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发展中形成的。
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频率)决定的。
振动次数多音就高,振动次数少音就低。
一般人耳能够听到的音频范围约为30-17000赫兹。
音的长短是由于振动的延续时间决定的,振动延续时间长音就长,振动延续时间短音就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amplitude)即物体振动范围的幅度大小决定的。
振幅大音就强,振幅小音就弱。
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是由发音物体所产生的谐波(harmonic wave)决定的,发音物体的性质、形状不同,所产生的谐波也不同,因而音色也不同。
音的这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音的高低和长短更为重要。
以《生日快乐》这首歌的旋律为例,不管用人声演唱或用乐器演奏,小声演唱(奏)还是大声演唱(奏),虽然音的强弱和音色都有了变化,但是仍然很容易辨认出这支旋律就是《生日快乐》。
但是,假如将这首歌的音高或音值(长短)加以改变,则音乐形象即受到破坏,人们再也认不出这是原来的旋律了。
音的振动状态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
据此,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也就是振动状态规则的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知道了音的性质以后,下面谈谈构成音乐的几种要素。
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
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内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和节拍是音乐构成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大意义。
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永远是同时并存的,不可分离的。
它们以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
带重音和不带重音的同样时间片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叫做节拍。
譬如列队行进中整齐的步伐,就充分体现了这点。
假定左脚带重音,右脚不带重音,左-右-左-右就是轻-重-轻-重,这就是节拍。
节奏的含意有两种:广义地说,一切协调、平衡、律动都可称为节奏。
狭义地说,节奏是音的长短关系。
列队行进中变化着的鼓点,体现了音的长短关系,如嘣-嘣-嘣嘣嘣,这就是节奏。
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叫节奏型。
例如交谊舞中的快三步(相当于古典音乐中的维也纳圆舞曲)其节奏型是“蓬、拆、拆、蓬、拆、拆”,用音乐术语说是属于6/8拍子(读作八六拍)。
在乐曲中运用某些具有明显特点的节奏型的重复,使人易于感受,便于记忆,也有助于乐曲结构上的统一和音乐形象的确立,所以它在音乐表现上意义重大。
节奏还有一种功能,就是激发听众的情绪,使之不由自主地在身体动作上与音乐共鸣,现代摇滚乐(rock and roll)是一种以极其强烈和粗野的节奏为特点的音乐。
它非常迎合青年人喜欢刺激的特性,因而风行全世界。
下面谈拍子问题。
用来构成节拍的每一时间片断,叫做一个单位拍。
为了构成节拍而使用的重音,叫做节拍重音。
有重音的单位拍叫做强拍,无重音的单位拍叫做弱拍。
在乐曲中,节拍的单位用固定的音符来代表,叫做拍子。
拍子是用分数来标记的。
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
拍号的读法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如3/4拍子读作四三拍。
在乐曲中,由上一个强拍到下一个强拍之间的部分叫做小节。
把小节彼此分开的垂直线叫做小节线。
由于单位拍的数目和重音的位置的不同,拍子分为几类。
每小节有两拍或三拍的拍子叫单拍子。
单拍子的特点是只有强拍和弱拍。
如2/2、2/4、3/4、3/8等都是单拍子。
用同样的单拍子,即两拍子或三拍子,合成序列,因而不只有一个重拍的拍子,叫复拍子,在复拍子中,有几个单拍子就有几个重拍,每个单拍子的第一拍都是重拍。
在复拍子中,第一个重拍叫强拍,其它重拍叫次强拍。
常用复拍子有4/4、6/8、9/8、12/8等。
在音乐中,各种拍子都有它所特有的表现作用,是别种拍子所不能代替的,如进行曲总是用两拍子,圆舞曲总是用三拍子,两者绝对不能互换。
此外,复杂的拍子往往会给音乐赋予特殊的活力,像爵士乐、摇滚乐就是这样的例子。
二、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基础,它体现音乐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
文学家写一本小说,用文字叙述了小说的情节,这个情节比较容易记住,这一方面是由它叙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忆这个情节。
音乐所描述的内容从本质说来总是比较抽象的(某些标题音乐例外),音乐的“情节”只能依靠旋律表达出来,因此,旋律在音乐中似乎相当于情节在小说中的地位。
旋律是听众的向导。
因此听众在接触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而且以后还要自始至终追随它的行踪。
这是对于有理解力的听众的起码要求。
如果你听音乐时既不能辨认旋律,又不能追踪旋律,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听下去了,因为你只不过是模糊地感到音乐的存在而已。
旋律是什么?简单地说,不同的音高和不同时值的单音的连续进行就构成旋律,严格地说,旋律是用调式关系和节奏节拍关系组合起来的,具有独立性的许多音的单声部进行。
旋律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这里指的是调式、音高、节奏节拍、强弱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要分的统一体。
旋律离开了其它各种音乐要素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旋律的表现为和感人力正是通过音乐的各种要素作用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旋律可分为声乐器乐旋律两种,声乐旋律是供人声演唱的,一般说音域比较狭窄,富于歌唱性是它的最大特点。
器乐旋律是供乐器演奏的,它和声乐旋律相比,音域较宽,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比较大,富于节奏性和技巧性,但歌唱性对器乐旋律的表现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旋律进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种:1、级进。
即旋律按照音阶式进行,可以是上行(12345),也可以是下行(54321)。
2、跳进。
旋律进行时作三度以上的跳跃称为跳进(135或531)。
3、同音反复。
相同音连续出现(1155665,4433221)。
4、模进,即不同高度的重复(123,456,654,321)。
此外,旋律还可以通过某些手段,使之变化发展,从而扩大了旋律的范围,丰富了旋律的内容。
什么是一个优美的旋律?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作曲技法书会提出一些优美旋律的条件,如在整个乐句或乐段中须保持各音间一定的关系;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分段;在进行方向与节奏上要有平衡与对比;在结构上要有特征,以便表现清楚的音乐形象。
等等。
但即使你完全掌握这些法则,也未必写得出一个优美的旋律。
有人说,写旋律的才能是天赋的,这话不无道理。
一首乐曲的旋律,比之其它音乐因素(节奏、和声等),是最能体现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的。
音乐听得多的人,往往能从没有听过的旋律大致猜出它是属哪个时期哪个流派的作品,一般听音乐的人,辨认一首乐曲,主要要是依靠辨认旋律。
旋律是连续不断地引导听者自始至终听完一首乐曲的一根线索,听音乐时必须紧紧捉住这根线索,大多数旋律或多或少都是由精心设计的一些次要素材所伴随。
不要让旋律被伴随它的其它素材所淹没,要在头脑中把旋律从环绕的一切素材中分出来,必须能够听到旋律。
一个不是很重要的概念(简单了解即可)——在音乐体系中,所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ing)即从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
我们在钢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乐音体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
标准的钢琴有88个键,也就是说钢琴由88个音高各不相同的音。
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乐中。
下面要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音级。
乐音体系中的每一个音叫做音级。
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一.基本音级:在乐音体系中,具有独立名称的7个音级叫做基本音级。
这7个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白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基本音级的名称有音名和唱明两种标记方法,每个音级的音名是用字母来标记的。
唱名则利用读音来表示。
(关于音名和唱名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的调式与调性的部分具体讲解。
)以c大调为例:c大调基本音级的音名从低到高分别标记为:c、d、e、f、g、a、b与其对应的唱名则是do、re、mi、fa、sol、la、si 七个读音。
在乐音体系中7个基本音级的标记(音名和唱名)是循环使用的。
即c、d、e、f、g、a、b之后又回到c、d、e、f、g、a、b或do、re、mi、fa、sol、la、si之后还是do、re、mi、fa、sol、la、si……如此循环往复。
但是,每一个循环中的音级是音高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音名(或唱名)相同但音高是不一样的。
在标记音名时时采用大写、小写,或者是在大写字母后加入下标、小写字母后加入上标的方法加以区别。
如:c、a、a1(后面的数字“1”应为上标形式)、b3(数字“3”应为下标形式)。
其中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的关系叫做“八度”。
二.变化音级: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c音和d音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高既不同于c又不同于d的音,也就是说这个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
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是升高c 音或者说是降低d音得来的。
这种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
变化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黑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是在基本音级的前面加入#(升号)或b(降号)。
如c音和d音之间的音,我们可以说它是升高c音而得来的,这样就把它标记为#c(读做“升c”),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标记为bd(读作“降d”)。
由此可见,#c和bd实际上是一个相同的音,只不过标记方法不同罢了。
这种标记方法不同、实际音高相同的音叫“等音”。
三.音的分组前面我们讲过,在乐音体系中七个基本音的名称是循环重复使用的。
因此就会产生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为了加以区别,我们将音列分为许多个“组”。
最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1组”,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比小字1组高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2组”、“小字3组”、“小字4组”、“小字5组”,其中,小字2组的标记方法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
其他各组的标记方法依此类推。
比小字1组低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1组”、“大字2组”小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上标的小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b;大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下标的大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b;“大字1组”和“大字2组”的音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下标来表示:如f1、g1、b2、a2……同名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只要在基本音级的前边加上#(升号)或b(降号)即可,如#a1、#e、#f2、ba、bg3……音阶简单的说,就是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的音列,音列所占的数目并不是很统一,像东方音乐使用的五声音阶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五个不同的音所组成的五声音阶,有大小调之分,六音阶和五十音非常的接近,只有单纯的上行和下行,它包含了六个音,当然也有四个音的音阶,四个音的音阶就有多种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