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_朱月娥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者:左圆圆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12期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更是缺一不可,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创造性一、译者的主体性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的特性。
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王玉樑:1995)。
译者作為翻译的主体,是指“译者在收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屠国元,朱献珑:2003)。
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
总的来说,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
但是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对原文进行改造,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为了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使译入语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文学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过程,文学翻译更是一个难点,因为文学创作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跟原作者思想感情不一致的地方。
译者首先作为一个读者对原作进行解读,然后作为一个译者把所感悟到的原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己的语言再进行一个诠释,其中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必须结合跨文化意识和自己本身积淀的文化底蕴,在不扭曲原文内容和感情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准确传递作者的思想,在读者和原作者之间扮演好一个沟通者的身份。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Summary: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键字:译者,文化意识形态,审美意识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目的语文化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目的语文化取向,凸显了翻译主体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操纵学派则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都有一定的目的。
因此译者为了实现目的,会按照自己对读者和目的语的理解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法。
译者主体性到底指什么?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可以这么说,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时依据自身文化对原作理解、吸收和再创作。
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2.1 选材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材。
所以译者主体性首先是体现在选材上。
选材时译者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都与其作品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以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他所谓的“先结构”翻译实际上是忠实于原作的再创作。
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文/方成【摘要】从翻译主体出发,界定翻译主体中心,进而讨论翻译主体组成部分中作者,译者本身和读者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从而探索出研究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制约问题对翻译及其研究活动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体;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方成,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翻译主体1.谁是翻译主体。
在研究翻译主体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主体是什么。
主体,在哲学上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指对客体有认知和实践能力,是客体是否存在即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对主体的研究,从很久之前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开始人们对主体的研究并未与客体联系起来,而是一直以主体本位论的形式去讨论主体的定义以及内涵。
例如,在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指出主体一是指主词和主语;二是指实体和载体,也就是属性、规定性的拥有者和承担者。
亚里士多德还说:“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
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这两句话指出实体作为主体是在一个判断过程中被当作主词,被作为属性和规定性的主体,在判断中行使着谓词。
还有人指出如物质是变化的主体等等。
还有费尔巴哈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这些所指的主体都是在主体本位论上的主体。
而从17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开始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最著名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他提出的这个命题中,他将主体的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完全的对立起来。
德国的康德把主体看做是一个不能被认识的“自在之物”,黑格尔把主体看作精神,客体则是精神的创造物,也就是说客体受主体的支配与控制,这也是第一次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费尔巴哈则反对黑格尔的观点,反对把主体看作为精神或者意识,他认为精神或意识终究还是人的,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的个人的产物。
这时的客体也由原来的精神创造物具体化成物质和物质世界。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瑞琼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
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
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
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
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第31卷第1期20 1 7年1月长沙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S H A UNIVERSITYVol.31 N o.1Jan.2 0 1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谢志辉(长沙大学外语系,湖南长沙41〇〇22)摘要:“译者为中心”是生态翻译理论的重要观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需 要对译文进行能动的选择,其选择与适应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绝对的,而 是会受到翻译生态系统其他因素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与制约都是为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译者主体性;制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4681(2017)01 -0103 -03近年来生态翻译学研究在国内译界蓬勃发展,一批中国 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生态 翻译学从生态学的途径研究翻译,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 交叉研究。
该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 研究,以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探讨 “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和基本 特征,论证和构建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1]。
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 切“矛盾”的总和,并关注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那么,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凸显的,又受到何种制约呢?本文将结合生态翻译理论的观点探讨 译者主体性。
一生态翻译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彰显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 联性、类似性和同构性[2]。
“自然选择V‘适者生存”的自然 生态理念也适合于翻译生态,只有适应了才能生存,不适应 的就生存不好,或遭到淘汰。
而在与翻译相关的各因素中,只有译者才具有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译者为了不被淘汰,就会尽可能做出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就是为了适应真实的生 态环境所做出的反应,或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二语教学翻译课堂中译者主体性表现

二语教学翻译课堂中译者主体性表现作者:王晓转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9期在二语教学中,翻译课是提升学生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翻译的实质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跨越时空进行的文化交流。
人们通常只重视翻译活动本身而忽略了译者的重要性。
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理念的出现,译者终于站到了与原作者对等的舞台上,翻译作品也不再是原作的附属品。
因此,在二语教学翻译课堂中,引导学生把握译者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林文月和周作人的《枕草子》中文译本为例,分析译文中翻译主体性的表现。
希望能够为二语翻译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译者主体性提供有效的帮助。
自20世纪70年代,翻译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理论后,翻译作品不再是原作的影子。
根据现代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主体性。
译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翻译直觉对翻译有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核心是能动性,而目的性和受动性是主体性特征的一部分。
本文以林女士和周先生的译本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三个表现。
1.1 译者主体性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地将自己融入到原作文化中所发挥的特性。
为了更准确地向读者传送原文意思,译者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再创作。
另外,译者在把握原文内容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对原文内容的解释。
原文中没有而被译者主动添加的部分是译者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林文月女士和周作人先生在《枕草子》的译本中都明确表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例文:春は曙。
やうやう白くなりゆく、山際(やまぎわ)すこしあかりて、紫だちたる雲の細くたなびきたる。
林:春,曙为最。
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
周: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
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原文中虽有「春は曙」,但仅根据字面意思翻译就是「春是曙」,这样的直译读者并不明白。
清少纳言的风格以简洁明了著称,原文中虽未写明,但作者想表达是「春には曙が一番美しい」的意思。
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制约因素

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制约因素作者:朱兰珍来源:《职业时空》2010年第05期摘要: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正确、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
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翻译过程;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忽略、被遗忘的文化边缘地位,常被人冠以“仆人”、“画家”、“媒婆”、“翻译机器”等不雅的称呼,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以致译者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原文作者及原作的后面,完全成了隐身人。
但随着功能主义、解释学和解构主义等新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和译论研究,译者的地位,其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译者、译论研究者及评论家的重视。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所谓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
具体的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层面。
以文学翻译为例,翻译过程中译者至少需要表现出三种文学身份,即读者、阐释者和作者(文学再创造者)。
首先作为读者的译者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
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激活想象力和审美力,将作品“召唤结构”中的“未定点”、“空白点”具体化,调整自己的“先结构”,与作品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
其次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语言作为艺术表达的无限开放的潜在性,不同的译者对原著的阐释会有无限的视域,任何译者对文本的阐释都不会是终结的圭臬,而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一段理解过程,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逗留”(张德让,201:23)。
所有的译作皆生成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皆以译者各自的阐释视角,以各自时代的读者为阅读对象,采取适合各自时代语言规范和普遍接受的形式而译出的阶段性版本。
译者主体性及其对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及其对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的影响作者:陈璇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16期文/陈璇【摘要】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凸显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研究多采用“文化转向”中的目的语文化导向的研究角度,将译者置身于目的语文化中进行考察分析,关注翻译中背离原文的现象。
本文对文学翻译本质进行探讨、采用多元系统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及勒弗尔的翻译即改写的观点对传统的“忠实”翻译标准提出质疑,指出“紧随原文”的翻译风格也能体现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主体性受源语文化影响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分析杨宪益夫妇的文化身份及翻译能动性,指出其“紧随原文”的翻译风格是译者的文化身份和审美价值观所决定的,为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提出新想法。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红楼梦翻译【作者简介】陈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传统翻译理论将忠实于原文视作优秀翻译作品的唯一标准。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忠实这一标准提出质疑,使译者摆脱了“忠实”这一不可能的使命。
然而研究常将翻译中背离原文的现象视作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而忽略了翻译作品中“紧随其文” 的翻译风格,即着力保留源语文化特有文化形象及语言风格的做法,同样体现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共有9个英译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文中用“杨氏夫妇红楼梦译本”指称)和David Hawk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为两个完整译本(陈宏薇,2004:46)。
杨的译本采用异化策略,高度尊重源语文化和源语言,有时被指过于平实。
Hawks采用归化手法,译本更为生动。
正是杨译本与同一时期的译本相比的显著特点,引发了本研究的兴趣。
二、“紧随原文”的翻译风格及译者主体性“紧随其文”是一个相对概念,与“背离原文”的风格形成对比。
“紧随其文”的翻译风格不同于简单的直译,其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保证了译文通畅可读,而非字字对应的机械式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朱月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y u e e z h u2003@y a h o o.c o m.c n 长沙市 410004)摘 要 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和同构性。
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确定译者主体和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正确理解源语作者和源语文本,恰当处理好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关系,有效进行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沟通,使各翻译主体间形成互动、和谐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译者主体性介入无处不在。
这一介入有利于在各语种间建立共生关系,以维护民族文化个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全球文化生态圈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翻译 主体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 译者主体性A b s t r a c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i s s i m i l a r t o t h e n a t u r a l e c o s y s t e m i n t h e i r c o m p o s i t i o n.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e s e t w o s y s t e m s,t h i s p a p e r i n t e n d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e c o s y s t e m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u b-j e c t s,a n dt o r e v e a l t h a t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f i n d s i t s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i nc o r r e c t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 a u t h o r a n d t h e t e x t i nt h e 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p r o p e r l y d e a l i n g 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e x t s i nb o t h s o u r c e l a n-g u a g e a n d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e f f e c t i v e l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 w i t h t h e a u t h o r i n t h e 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e r e a d e r s i nt h e t a r g e t l a n g u a g e,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n i n t e r a c t i v e,h a r m o n i o u s e c o s y s t e m.T h i s w i l l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b u i l d i n g ac o-e x i s t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u l t u r e s s o a s t o k e e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c u l t u r e a n dt h e d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c u l t u r e s o f t h e w o r l d,w h i c hw i l l h e l pb u i l da n dd e v e l o p ah e a l t h y 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 g l o b a l c u l t u r a l e c o s y s t e m.K e yWo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e c o s y s t e m o f s u b j e c t s e c o l o g i c a l t h e o r y t r a n s l a t o r'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1 引 言翻译生态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球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
在国外,N e w m a r k,〖1〗提出了翻译具有生态学特征的说法,K a t a n〖2〗对翻译生态文化进行明确的分类,C r o n i n〖3〗首次明确提出“翻译生态学”(t r a n s l a t i o n e c o l o g y)这一概念。
在国内,近年来也不断有人借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来描述翻译活动的生态性特征、持续性研究和翻译生态学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研究的趋向等〖4-8〗,孙茜〖9〗等用翻译生态学理论阐释翻译实践。
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中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的研究主要从阐释学理论出发,讨论文学翻译中译者地位、译者主体的创造性〖11-14〗,刘宓庆〖15〗则从美学的角度谈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但此类研究并未把译者置于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性、协调性的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对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类似性和同构性的讨论,来研究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学种群理论、限制因子定律等理论的参照下,探讨译者主体在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文化的互惠与共生和保持文化自我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 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与译者主体性翻译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翻译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翻译生态单位。
”〖8〗翻译主体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其生产者指译者,是翻译产品的创造者;消费者包括译者和译语读者,是翻译产品的享受者;分解者指翻译研究者。
各翻译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平衡的翻译主体生态第23卷1期2010年2月中国科技翻译C H I N E S E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L A T O R SJ O U R N A LV o l.23.N o.1F e b.2010*资助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X J K06Q G D019)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08](08112)。
收稿日期:2008-08-27/55系统,而译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因此他在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居于中心位置。
2.1 自然生态系统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 a n s l e 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
它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
后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分解者也是消费者,但它们是特殊的消费者,所以又称“还原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一个生物群落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而无数个生态群落共同组成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既适应着环境,也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翻译主体生态系统“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系统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系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映射,语言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与生态的结合不仅仅是新范式的建立,而且是一个双赢互动过程。
”〖5〗翻译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翻译生态系统当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的一部分。
如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翻译生态系统由翻译无机环境、翻译生物群落组成。
这一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指原语文本及原语文本、作者、译者、读者和翻译研究者等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生物群落,即翻译主体,其生产者包括作者和译者,作者生产原作,译者的翻译行为受作者的影响,但直接参与翻译行为的是译者,他是翻译产品的创造者,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居于最中心的位置;消费者是译语读者,是翻译产品的享受者;分解者指翻译研究者,即特殊的消费者,他从译者和其翻译作品中总结、提炼和升华翻译理论,使其指导生产者即译者的翻译活动。
从这一关系链中可看出:译者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像绿色植物一样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原作和翻译的无机环境)通过光合作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转换机理),合成有机物质(译品),直接生产产品;另一方面,他同时又是消费者还可能是分解者,影响着整个生物群落,可见译者是在翻译生态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各翻译主体———作者、译者、译语读者和翻译研究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独立运转的开放系统,即翻译主体生态系统。
2.3 译者主体性和翻译主体间性的生态辨证关系如上所述,译者在各翻译主体中处于中心位置,他与作者、译语读者、翻译研究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翻译主体系统。
各翻译主体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即主体间性;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则表现译者的选材取向、对翻译标准的厘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
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肆无忌惮、无所顾忌的,而应充分考虑原语作者及其作品和译语读者,凭借翻译研究者的翻译理论与原则,关照主体间性,“只有处理好这多重的主体间关系,才能有成功的、出色的翻译。
”〖16〗因此,翻译生态群落中的各主体要相互融合,脱离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往往失去合理发挥的尺度,极易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而离开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因没有现实基础而成为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