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主题意涵

合集下载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引人深思的主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被震撼和触动。

小说的叙事者是一个名叫亨伯特的中年男子,他对自己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进行了描述。

这种爱情不仅令人不安,而且让人感到恶心。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描绘了这种病态的心理状态,让人不禁感到不安和恐惧。

然而,除了这种令人不安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更广泛的主题,如爱情、欲望、道德和罪恶。

通过对亨伯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争议的小说,它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入思考。

尽管小说的主题令人不安,但它却引起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化,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免陷入道
德和伦理的困境。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后,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本书虽然令人不安,但却给了我很多反思和启发,让我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洛丽塔》: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的一部具有争议性的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主人公胡伯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关系。

这个故事以其大胆、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情节和描写,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洛丽塔》这部小说。

首先,我们会对整个故事进行概括,重点描述其中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人物形象;随后,我们会进行对相关人物的分析,并探索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我们将涉及禁忌与道德边界讨论,探讨小说如何挑战了社会接受度和道德伦理观念;最后,在结论部分呈现对该小说内容及影响力的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这部充满争议性和矛盾情感描绘的小说进行深入分析,呈现其中的禁忌与激情的离奇故事。

我们将通过对人物、情节以及道德边界的探讨,试图揭示小说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并对小说的普世主题和其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评估。

2. 正文《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以禁忌和激情为主题,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之间离奇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情节发展、叙事手法和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首先,在情节发展方面,《洛丽塔》采用了回忆录的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亨伯特回顾过往的故事来叙述。

故事开始时,亨伯特刻画了自己对少女的深入迷恋,并计划将她带走。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被逼离散,并在多年后再次相遇。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其次,在叙事手法方面,《洛丽塔》采用了一种独特并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风格。

纳博科夫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表达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深情厚意,并试图使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作者运用了精细、细腻的描写手法,着重刻画了亨伯特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使读者在对其行为和动机进行审视时体会到禁忌和道德的冲突。

最后,在主题意义方面,《洛丽塔》关注了人性中更深层次的欲望和禁忌。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对禁忌爱情的描写而闻名,让人们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读完《洛丽塔》,我深深被小说中所描绘的爱情与欲望之间的
纠葛所震撼。

小说中的主人公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迷恋让人
触目惊心,同时也让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罪恶感到深深的不安。

作者
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不禁反思
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动。

除了对爱情和欲望的探讨,小说中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描绘也
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
道德沦丧,让人深感忧虑和不安。

《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性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它引发了读
者对道德、伦理和人性的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我不禁陷入了对人
性的思考和反思之中,这部小说让我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

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争
议,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我相信它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洛丽塔》:禁忌与欲望的危险游戏

《洛丽塔》:禁忌与欲望的危险游戏

洛丽塔:禁忌与欲望的危险游戏简介《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于1955年出版。

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展开,讲述了主角亨伯特与他对青春期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故事。

作品以其纵容虐待、描写色情场景和探讨禁忌题材而备受争议。

主题1:禁忌与道德《洛丽塔》对于禁忌题材的挑战引发了众多道德和伦理上的质疑。

小说中, 亨伯特完全沉浸在对违法、不道德行为的欲望之中,将其主观感受凌驾于社会规范和伦理约束之上。

通过刻画亨伯特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纳博科夫呈现了一个观察者如何扭曲现实去适应自己扭曲欲望的形象。

主题2:权力与控制在《洛丽塔》中,亨伯特作为洛丽塔的继父,利用他对她的监护和控制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甚至是虐待性的关系。

亨伯特通过对洛丽塔进行监视、操纵以及剥夺其自由,进一步加深了他与洛丽塔之间的权力失衡。

这种权力斗争和控制欲望的呈现使得小说具有强烈的悬念感和紧张氛围。

主题3:爱与迷恋尽管《洛丽塔》中描绘了一段充满病态色彩、违背伦理道德的关系,但同时也暗示了亨伯特内心深处对于真正爱情和无法实现的完美幻想的渴望。

在他看来,洛丽塔成为自己内心失落部分的唯一代表。

小说中纠缠不清的情感线索展现出一个人如何陷入迷恋并为之疯狂。

结论《洛丽塔》以其禁忌和挑战社会道德观念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作品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边界、道德约束以及权力与自由之间的冲突的深入思考。

阅读这本小说需要超越对其争议性内容的简单评判,而是思考作者试图通过揭示人性中最黑暗和扭曲的部分来挑战我们对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观点。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它以一个中年男子与一名未成年少女之间禁忌的爱情为主线,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的边界。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令我深感触动。

通过主人公亨伯特的视角,作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欲望、邪恶和破坏的世界。

亨伯特拥有对女孩的不健康的欲望,并以各种不道德的手段追求自己的欲望。

小说通过生动描绘亨伯特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洛丽塔的描述,让人对人性的阴暗面有了更深刻、真实的认识。

这使我不禁思考,人性是否真的无法抵挡欲望的驱使?我们是否都潜藏着某种暗黑的一面?其次,小说对道德边界的挑战让我深感触动。

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爱情是非常错误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让我感到震惊和愤怒。

然而,小说中作者对这段禁忌的爱情以及亨伯特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如此细腻、深入的描写,引发了我对道德边界的思考。

人们在面对禁忌和欲望时,又该如何判断和抵制?道德准则和法律是否能够完全约束人们的行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令人困惑的问题。

此外,在阅读《洛丽塔》时,我也对文学表达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纳博科夫通过精心的叙事和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节,让读者对故事的情感产生共鸣。

尽管小说的主题充满争议,但作者的才华和对细节的重视使得它成为一部让人难以忘怀、引发深思的作品。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境界和思想,这对于拓宽我们的思维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洛丽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它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和对道德边界的挑战,引发我对爱、欲望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同时,作者出色的文学表达也让我体验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力量。

尽管这本书引发了许多争议,但我相信,通过读书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对于培养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洛丽塔读后感1500

洛丽塔读后感1500

洛丽塔读后感1500《洛丽塔》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著名小说,其主题涉及到性与爱、道德与罪恶、美与丑等复杂的人性议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男主人公亨伯特·洛尔的爱情故事。

他对14岁的少女洛丽塔产生了病态的爱慕之情,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读完《洛丽塔》,我深受其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震撼。

小说以亨伯特的口吻讲述,让读者对他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一种病态的迷恋,他把洛丽塔塑造成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女神,却忽略了她的幼小年纪和无辜。

这种对未成年少女的迷恋和控制欲望,让人感到不安和恶心。

而洛丽塔则成为了亨伯特心中的禁忌之果,她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痛不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亨伯特·洛尔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但内心却充满了罪恶和自私。

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是一种病态的迷恋,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对洛丽塔进行了精神和肉体上的侵犯,这种行为让人无法接受。

而洛丽塔则是一个受害者,她的童年被亨伯特摧毁,她失去了童真和快乐,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小说中的情节让人心情沉重,对人性的探讨也让人深思。

亨伯特的罪恶行为让人感到愤慨和悲伤,他对洛丽塔的伤害是不可饶恕的。

而洛丽塔的悲惨遭遇也让人感到心痛,她是一个无辜的少女,却遭受了不幸的命运。

小说中对性与爱、道德与罪恶等议题的探讨,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小说,它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人深受触动。

亨伯特的病态爱情和对洛丽塔的伤害让人感到愤慨和悲伤,洛丽塔的悲惨遭遇更是让人心痛不已。

这部小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每一个无辜的生命,远离那些病态的迷恋和罪恶的行为。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性欲和道德的探讨让人深思。

主人公对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让人感到不安和恶心,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深深反省了人性的复杂和深邃。

同时,小说中对性欲和道德的冲突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的本能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我感到心痛。

她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被主人公利用和伤害,她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生怜悯和愤怒。

小说中对她的形象的塑造让我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性侵犯和虐待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争议,但它确实引发了我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读完这部小说,思考其中所揭示的问题,从中获得启发
和反思。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亨伯特·洛里的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
病态迷恋和爱情故事。

小说以亨伯特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通过他
扭曲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变态的爱情故事。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亨伯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不禁为他的心理状态感到心
痛和同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亨伯特的感情十分复杂,他既是一个可怕
的罪犯,又是一个深受伤害的人。

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让我深刻地
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同时,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
我感到心痛和愤怒,她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却被迫承受了成年人
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

除了情感上的震撼,小说还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描绘,让我对当
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对亨伯特和洛
丽塔的关系的描写,也让我对爱情和道德有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挑战和震撼的作品,它引发了我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情感上的震撼之作,更是一部引发思考和探讨的文学巨著。

阅读完《洛丽塔》,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认识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洛丽塔》的主题意涵摘要:《洛丽塔》一书曾先后遭到4位美国书商的拒绝,理由是《洛丽塔》描写了成年男性与幼女的性关系,而这有悖于社会的伦理。

本文作者收集了专家们对《洛丽塔》主题的讨论并进行了认真地归纳比对之后,形成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洛丽塔》是一本有着道德批判价值的小说,它批判的是美国社会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的道德上的无所适从。

关键词:《洛丽塔》主题意向纳博科夫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美国著名小说,也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争议的小说之一。

《洛丽塔》完稿于1954年的春天,出版于1955年。

在纳博科夫四处投稿的过程中,《洛丽塔》曾先后遭到4位美国书商的拒绝,理由是《洛丽塔》描写了成年男性与幼女的不道德的性关系,而这有悖于社会的伦理;最终能够出版《洛丽塔》的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又恰是一家专门出版色情读物的出版社,而这似乎也更证明了《洛丽塔》的“黄色”和“色情”身份。

据说,自《洛丽塔》问世之后,美国公民就再没有人敢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洛丽塔”,此种意料不到的社会反响也共同强化了“洛丽塔事件”的外张力。

这种对《洛丽塔》的理解也让作者纳博科夫感到困惑和烦恼,他曾多次慨叹大多数人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小说:“没有比政治小说或有社会意图的文学更令我感到乏味的了”、“我的写作没有什么宗旨,没什么道德说教,也没什么可资利用的一般思想”。

那么,《洛丽塔》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纳博科夫在塑造洛丽塔和亨伯特这两个人物时,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也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作者在收集了专家们对《洛丽塔》的评论并进行了认真地归纳之后,形成了对《洛丽塔》主题的认识。

一评论界对《洛丽塔》主题的看法自《洛丽塔》诞生并改编成电影剧本之后,对《洛丽塔》主题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专家们的意见大致归为如下三类:1 认为《洛丽塔》是一本爱情悲剧小说而不是性小说文学批评家莱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最后的情人》一文中指出:“《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

或许换种说法会更容易被人理解:它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爱情,即便它每一页都有清楚的情欲的痕迹或某种明显的性感的描写。

”他的见解虽然没有给《洛丽塔》更高的文学评价,但起码在认知上使《洛丽塔》提高了档次,使其从色情小说而提升为爱情小说,从而进入到一个比较纯洁的感情小说的层面上。

关于这个观点,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序言曾借小约翰·雷博士之笔说道:“在整部作品里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小说中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惊。

”此种态度表明,《洛丽塔》起码没有性方面的淫秽的描写,也没有利用部分读者的好奇心理而谋利,所以如果有人把《洛丽塔》当成色情小说去看的话,他会感到小说与他的期待大相径庭。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有人开始欣赏《洛丽塔》中爱情的悲剧色彩,欣赏男主角亨伯特对洛丽塔情感的专一、洛丽塔对亨伯特的背叛、亨伯特对洛丽塔最终的殉情。

然而,纳博科夫同样对这种看法表示反感,他说:“《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

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纳博科夫坚持认为他在《洛丽塔》中不带任何说教色彩,它只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认知的意义。

2 认为《洛丽塔》是一本讽刺美国社会文化的书约瑟芬·韩丁在《实验小说》一文中指出:“纳博科夫利用亨伯特这个人物对某种美国式的淫欲进行了讽刺。

……对美国野心的奇特的讽刺、把青春理想化以及亨伯特的无耻的个人主义都清楚地证明了艾尔弗雷德·阿佩尔下述话的正确:‘在强调用歌曲、广告、杂志和电影招徕和控制他们的消费者方面,洛丽塔所取得的成功远胜于其他任何美国小说。

”英国文学史家马库斯·坎利夫亦指出:“此外,这更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和活力的小说。

写美国社会中的粗俗面,谁也比不上纳博科夫。

比如说,美国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谬,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写作题材,最后总算找到一个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把他们写得淋漓尽致。

”而在《洛丽塔》一书中,确实充满了亨伯特似乎荒唐的行为,再加上他疯狂的长达两年在美国各处周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的经历,也确实使小说里充满了一些关于美国的汽车旅馆的生动描写。

美国因汽车业的发达,被人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大量的汽车旅馆建在公路旁,为自驾汽车的旅客提供食宿,也上演着一幕幕关于汽车旅馆的悲喜剧。

但纳博科夫并不赞同《洛丽塔》是一本讽刺美国社会文化的书和说法,他认为:“我选择美国的汽车旅馆而不选择瑞士饭店,也没有选择英国客栈,就是因为我要努力做一个美国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国作家享有的同样的权利。

”这说明纳博科夫之所以在《洛丽塔》中有那么多的汽车旅馆等美国文化的描写,只是想让自己的小说更像美国小说而已。

3 认为《洛丽塔》是一本充满了复仇意识的小说纳博科夫的故乡俄罗斯历来就有“用决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的传统,才华横溢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就是在一次决斗中死去的,因此有人认为纳博科夫想要在《洛丽塔》表现某种复仇的因素。

但真正行使复仇行为的人物应当是谁呢,《洛丽塔》并没有明确地表明。

也许是在表现成为孤儿的洛丽塔为自己母亲复仇,因为她接受了亨伯特的谎言,成为了他的性伙伴,跟着亨伯特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心理上承受着“乱伦”的重负从而远离了欢乐的童年,因此这个复仇者应当是洛丽塔,她应当通过逃亡、背叛、抛弃等种种方式向亨伯特表达她的复仇意识。

但《洛丽塔》最终的结局是亨伯特并没有被洛丽塔杀死,而是亨伯特杀死了剧作家奎尔蒂并犯下了死罪。

还有一种说法是复仇的主角是上天,上天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亨伯特和洛丽塔都进行了报复:亨伯特在受审前几天因心脏病猝死狱中。

一个月后,洛丽塔和腹中的女儿死在产床上,两个有着不道德的性关系的人都受到了上天的惩罚,这似乎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复仇意义。

但在二人死亡的同时,《洛丽塔》的故事又给了他们永生的机会,使亨伯特仍然拥有着“我的洛丽塔”,这又与复仇之说相互矛盾。

二纳博科夫对《洛丽塔》主题的见解首先,纳博科夫否认这是一个关于性的小说,他在《洛丽塔》里多次明确地说道:“《洛丽塔》开头几章的某些技巧(例如亨伯特的日记)让我最初的读者误认为他们读的是一本淫秽的书,他们以为读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淫秽场面,而一旦不见了淫秽的场面,这些读者也就读不下去了。

”的确,正如纳博科夫所言,小说里很少有淫秽的场面,与之相反的是,小说里到处充满着优雅的文字、诗意的画面和对自然风光的歌颂。

当必然写到性爱时,纳博科夫也使用文雅的、隐喻的字眼,使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将其含糊地一带而过,使之变成了整个风景描写中最不经意的一笔。

因此,《洛丽塔》与通常人们所熟悉的色情小说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作者排斥用性描写来取悦于读者的写作方式,并有意识地将整个故事里关于性描写的部分淡化。

第二,纳博科夫也不赞成《洛丽塔》是一本直接的道德说教文本。

他坚持认为:“在艺术超尘绝俗的层面上,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弱者或谴责强者之类的事情,它注意的是人类灵魂那隐秘的深处,彼岸世界的影子仿佛无名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他一直强调,“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

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

其实,大作家无不具有高超的骗术。

”并一贯认为现实世界本来就充满假象,所以“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没有界限,作家不要去追求与文学与“表面现实”的相似,而是像上帝一样努力地创造自己的艺术天地。

所以他反对文学过于贴近现实,更反对文学作为政治或教育的一种载体形式而出现。

纳博科夫认为《洛丽塔》的意义是远大的、纯精神层面上的:“《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完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三本文作者的分析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指出:“我还认为,在你(指纳博科夫)的这本书里(指《洛丽塔》)有太多的背景,太多的地点描写,等等;而这对你来说是不太寻常的。

”爱德蒙·威尔逊的话说明《洛丽塔》有着足够多的主题内涵,这是可以肯定的。

通过对小说的认真研读之后,本文作者认为《洛丽塔》起码有以下这两方面的主题意涵:1 《洛丽塔》给社会提出了一个重量级的道德命题,爱情既然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应不应当有所超越?超越到什么限度才算适度?比如当一个成年人爱上一个儿童,当一个名义上的父亲爱上的他的继女,这种情感应当如何处置,是要受到道德的遣责,还是让全社会用宽容的眼光、进化的眼光看待这一份还算真诚的情感?纳博科夫在小说已流露出亨伯特本人对这种情感的羞愧感,这正说明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对这种畸型的爱恋关系也是无奈而纠结的。

亨伯特一方面难以摆脱他本人发自内心的这种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又让亨伯特带着他的“小仙女”东躲西藏,开着汽车在美国各地流浪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且每次稍有人注意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时,亨伯特都惊恐不安,迅速地带着洛丽塔逃离开去,这说明亨伯特也正在为他的这种畸型爱恋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内心并不快乐轻松,而他最后猝死于牢房里的结局,也印证了这种内心压力极大的生活所带给他的健康方面的损伤。

因此,这一道德命题就显得更加沉重了。

2 美国社会的混乱和教育的缺陷也是作者所要展现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的洛丽塔在刚刚12岁的时候,就已有了丰富的性经验,并在旅馆里大胆地勾引成年男人亨伯特,这说明美国社会性文化的混乱已严重地渗透到少年人的生活之中,并严重地扭曲了他们那正在发育的身心。

洛丽塔所生活的学校里的那种“现代的男女同校教育、青少年的风尚、营火旁的欢宴等已经叫她这样的姑娘不可救药地彻底堕落了”的现状,也足以让人忧虑。

这种混乱的生活环境让年仅12岁的洛丽塔行为放肆,“叫有学问的读者感到厌烦”。

而出现于小说中的那些企图诱拐洛丽塔的“加油站的小工”、“推销员”、“剧作家”等男性所代表的社会画面也让人担忧,而这种社会环境既是产生亨伯特与洛丽塔的性倒错现象的语境,也是一种人类道德感的无序状态的表现,它有力地解构着现代人类的情感追求,让读者产生精神上的混乱感。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洛丽塔》是一本有着道德批判价值的小说,它批判的是美国社会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的道德上的无所适从。

正如纳博科夫本人所言:“这个悲剧故事坚定不移的倾向不是别的,正是尊崇道德。

”总之,《洛丽塔》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和极高的美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主题的丰富性正是这部小说的特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述方式赢得了世人瞩目,正如蔡莉莉所言:“《洛丽塔》借用情色小说的外壳,成功地抵达了人类心灵的核心地段,描画着人与世界相遇时的投入、冲突和失败,其中蕴涵的悲剧感,正反映了一个严肃作家的良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