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写作针对训练任务(十六)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教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比较 2019 年和 2020年江苏两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年江苏卷命题材料的特征: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写作的角度需要从对材料整体分析和综合把握中得出。

有老师反映,江苏卷作文题有点扑朔迷离,特别是最后一段描述可能把考生弄晕。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命题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

这种作文题给审题带来一定难度,却也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

2020年高考作文(一)人容易被同化,也容易被异化。

周围的人和事纷繁复杂,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身边的点,浸润自己并确定世界观。

因而,选取便成了一门学问。

所谓“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便是选择的关键。

巧遇,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能改变你,然后通过你来改变世界。

地球村的时代里,任何人都无法隐藏自己,包括你的缺点,发生于周围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与你有关。

所以兴趣万事等于读书万卷,与天下友等于友天下。

成功者碰到的巧合或遇上贵人,其实是成功者善于被时代感染、塑造的结果。

当然,遇人不淑的巧遇,塑造的则是另一种结果。

人一直活在一个“求”字里,幼时求父母,儿时求老师,成年求工作,晚年求儿女。

而求的过程,便是人生的过程。

因此,人的一切有太多社会的印迹,包括思想以及灵魂。

人之所以强调要独善其身,就看你求的是什么。

当然,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出息。

那么,你应该向着阳光走去,开放自己的心境,接受阳光下万物千姿百态的冲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四提炼语意讲义含解析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四提炼语意讲义含解析

专题四提炼语意——读懂为本.准确为要考点要求提炼语意 E简释:“提炼语意”是将一段话的内容进行压缩、概括.对文字作提炼处理的一种考查形式。

要求考生能对命题者所给出的一段文字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从内容繁复的语段中提炼出比较简洁的提要性文字.或从内容具体的叙述、议论、描写、说明等语段中提炼出比较抽象、概括性的文字。

一、提炼平实性语段及非连续性文字材料语意1.(2011·江苏)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4分)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

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评分标准: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题提示:材料共四句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是对前三句的总括。

前三句话每句话一个信息要点:第一句说明了海底地形平缓和近海水深相对较浅;第二句说明了地质构造的特点是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第三句则以历史资料作为佐证。

2.(2016·江苏)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万卷书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万卷书那些花儿指点江山答案 C答题提示第一组供选的标题有两个:“读万卷书”与“悦读生活”。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名师解析与范文【原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破题指津】2020年是江苏高考卷的收官之作,作文题稳中求变,材料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同时兼顾鲜活的时代特征。

今年这则材料由四个句子组成。

前两句可看作材料的核心观点。

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能相互融合,即志趣、意见相同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读懂这一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古文积累的功底。

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句话就体现了出题人担心前一句古文可能给考生带来理解障碍,所以用白话文的形式进一步阐释,将“同声”“同气”界定为人们共同“喜爱的人和事”“同类信息”。

此外,后面的“所塑造”,呈现了受这种“同类信息”环绕后,人们所受的影响,用“塑造”一词,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题人的立场,是认为这一影响总体是积极的。

后两句可看作由材料的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和具体行为。

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可以看作由前两句核心观点生发的具体场景,出题人提倡考生能多在现代语境下去考量“同类信息”对自我的“塑造”。

第四句“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进一步强化,当下受同类信息的环绕,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样子”,并给考生提供了几个可以从小处下笔的具体场景:即“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这一系列具体行动,都应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初衷生发而来,且对未来自我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

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江苏卷)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解读(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比较 2019 年和 2020年江苏两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年江苏卷命题材料的特征: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写作的角度需要从对材料整体分析和综合把握中得出。

有老师反映,江苏卷作文题有点扑朔迷离,特别是最后一段描述可能把考生弄晕。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命题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

这种作文题给审题带来一定难度,却也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

2020年高考作文(一)人容易被同化,也容易被异化。

周围的人和事纷繁复杂,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取身边的点,浸润自己并确定世界观。

因而,选取便成了一门学问。

所谓“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便是选择的关键。

巧遇,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件事能改变你,然后通过你来改变世界。

地球村的时代里,任何人都无法隐藏自己,包括你的缺点,发生于周围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与你有关。

所以兴趣万事等于读书万卷,与天下友等于友天下。

成功者碰到的巧合或遇上贵人,其实是成功者善于被时代感染、塑造的结果。

当然,遇人不淑的巧遇,塑造的则是另一种结果。

人一直活在一个“求”字里,幼时求父母,儿时求老师,成年求工作,晚年求儿女。

而求的过程,便是人生的过程。

因此,人的一切有太多社会的印迹,包括思想以及灵魂。

人之所以强调要独善其身,就看你求的是什么。

当然,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出息。

那么,你应该向着阳光走去,开放自己的心境,接受阳光下万物千姿百态的冲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020年高考江苏语文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江苏语文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答案】A【解析】“以身许国”褒义词,指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用在仁人志士身上合适。

“以身试险”是贬义词,意思是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用在仁人志士身上不当。

“多难兴邦”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与“野火沃土”意思一致。

恰当。

“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与“野火沃土”相差甚远,不当。

“不屈不挠”意思是,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与“奋斗”搭配恰当。

“不卑不亢”意思是,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一般形容对别人的态度,与“奋斗”搭配不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③②⑤①【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对于空缺处第一句的选择有两种意见,或②,或④。

空格前面的“瘦西湖的景妙在巧”是概括句,没有涉及具体地点,这样若填②“回视小金山”,就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

而④句中的“最巧”与前面的“巧”衔接自然,故排除A、B。

认真分析①句和⑤句,很明显⑤句“又在另一拱门中”肯定在①句“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后面,据此可以排除D。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分析及三点意识的培养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分析及三点意识的培养

•高考I在I线-2020/08 2020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分析及三点意识的培养◎江苏/成玲摘要: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延续了江苏卷作文题一贯的特色,作文材料关注智能互联网时代学生个人的成长,通过诗意的语言表述出真实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规划人生、思考未来。

结合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在写作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点意识。

关键词:作文分析;读者意识;思辨意识;主体意识2020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题延续了高考语文江苏卷作文题一贯的特色,作文材料关注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个人的成长,通过诗意的语言表述出真实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规划人生、思考未来。

笔者结合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呈现出的特点,具体谈一谈在写作中应培养的学生的写作意识。

一、作文题呈现出的特点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活中面临选择的迷茫时刻,如何面对无数次考试起起伏伏的分数等等。

虽然这些问题很平常,却是关乎我们自身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很具有现实意义,只要情真意切,写出深度,也易成佳作,为同样处于人生新起点的学弟学妹提供一面镜子。

无论是从大处着眼,还是从小处入手,文章最终都离不开题干中所提到的几个问题,即“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

换言之,最终,我们都要通过自我探究而得到问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 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纵观材料,202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注重对考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结合时代特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0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训练(审题立意 范文欣赏 素材积累)

2020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训练(审题立意 范文欣赏 素材积累)

2020江苏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训练【预测考题两则】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

——阿米尔(2)秩序是主客观之间的一致;是在事物中发现自我的精神。

——柏格森(3)有秩序才会有习惯,有杂乱才会有生活。

——亨·亚当斯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天,列宁到理发馆去理发。

一进门,等着理发的人一眼都认出了他,知道他日夜为国家大事操劳,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

于是大家急着对他说:“请您先理吧。

”他回答说:“谢谢同志们。

不过这是要不得的,应该按班次、守秩序。

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应该在一切琐碎的生活里去遵守它。

”要求:①自主命题,命题中必须包含“秩序”。

②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押题解析】过去数年间,我国在多方面加大整治力度:整顿行政秩序,规范司法秩序,强化国企的管理秩序,规范国人的行为秩序……“秩序”正成为十四亿中国人不得不认真思考并切实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样的社会热点,极有可能在高考作文中有所体现。

以“秩序”为主题的考场作文,无论采用何种命题形式,当然不会要求考生空谈秩序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进入高考作文中的“秩序”,更应该转化为一种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转化为能够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服务于考生的生命成长的积极人生观。

写作该主题的作文时,倘若写作议论文,需处理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核心问题。

在“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切莫偷换概念。

命题中的“秩序”,外延十分广阔,不要将其狭窄化,切莫在文章中将本属母概念的“秩序”,偷换为“交通秩序”“司法秩序”等子概念。

在“为什么”这一点上,切忌空谈,要由表及里地深挖根源。

在“怎么样”这一核心上,要舍得花费笔墨从正面探究合理的方法。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B.鲜.活/寡廉鲜.耻泊.位/淡泊.明志叶.韵/一叶.知秋C.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D.参.差/扪参.历井披靡./风靡.一时畜.牧/六畜.兴旺【答案】C【解析】A.弹劾(tán) 弹丸之地(dàn) ,哽咽(gěng) 狼吞虎咽(yàn ), 责难(nàn)多难兴邦(nàn)。

B.鲜活(xiān)寡廉鲜耻(xiǎn),泊位(bó)淡泊明志(bó),叶韵(xié)一叶知秋(yè )。

C.大度(dù)审时度势(duó),长进(zhǎng)身无长物(cháng), 解救(jiě)浑身解数(xiè)。

D.参差(cēn)扪参历井(shēn),披靡(mǐ)风靡一时(mǐ),畜牧(xù)六畜兴旺(ch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将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答案】D【解析】A.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

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

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误在贬词褒用。

B.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与已然语境相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十六) 拎出核心概念,定义定意,阐释辨析任务情境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材料中总包含一至两个核心概念。

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关乎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

同时,理清核心概念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议论文论证的力量之源。

因此,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正确理解其内涵,发挥好它在审题立意、展开论证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任务试图帮你认识核心概念的运用以及理解它的方法。

品读佳作,体悟出彩理由(2019·全国Ⅰ)题目见任务(十五)“品读佳作”部分。

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

风因热爱风景而永不止息,雨因热爱人间而跌落云端,而人类因热爱生活而辛勤劳动,缔造了今日的繁华世界。

提起“劳动”二字,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苦”或“累”,但我今天想为劳动正名。

《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体力劳动;二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这样看来,“劳动”二字虽简短却意蕴丰富,值得我们深思。

由“劳动”词典义开始。

有人不愿意劳动,大多是将之狭隘地理解为体力劳动。

的确,在这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易获得较高劳动报酬的脑力劳动深受人们青睐,但就社会而言,二者都必不可少。

劳动是耕作,春日播种,秋收冬藏,一畦畦土地既是农民的希望,也是国之根基;劳动是科研,天眼倾听宇宙声音,宇宙飞船探索星球奥秘,一项项突破既是科研工作者的汗水,也是国之动力。

紧承上文,指出应全面理解“劳动”的含义。

点明“劳动”的具体含义:两个整句对应其两层含义。

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人类是用劳动描绘蓝图的。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从茹毛饮血到民智初开,从沐浴清化到现代文明,中国史乃至人类史都是一部劳动史、一部创造史。

从遗迹当中,我们依稀可以窥见人类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天地”的。

“劳动”二字并不仅指一种行为或方式,更是一份开创的勇气与永恒的希望,这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也让中华民族生机永存。

进一步指出“劳动”的深层内涵。

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劳动更内化为中华民族之魂——自强不息,这足以与自然、与强敌、与命运苦苦抗争的绝大勇气,它源于中华儿女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体现为无限顽强的生命力。

可在新时代,这样的坚守有些风雨飘摇,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虽说劳动形式的蜕变是必要的,但我想“劳动”二字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千年前已有人言明的至理,这也正是我今天要说的——热爱劳动。

深挖“劳动”的深层意义。

同学们,无论生活的模样如何,我们都应心存希望与理想,脚踏实地,自强不息,以心中之爱,开脚下之路。

我相信,这是“劳动”在当代最有益的警示与继承,也希望大家能做到“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找到更好的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的聆听!这篇考场作文的优胜之处不只是“用语动情,引发共鸣:作者巧用排比、短句增强文章气势及语句表现力,引发共鸣”(阅卷组评语),更在于能够围绕核心概念——劳动展开思路、具体分析:①条分缕析,层层推进。

文章由劳动的含义入手,讲到它之于人类进而之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②视野开阔,见识独到。

作者不将劳动的意义局限于个人与民族,而是放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去探讨劳动的重大价值,视野开阔。

同时,作者把“劳动”的意义诠释为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见解独到。

学点实招,找准提升门径一、核心概念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两重作用(一)从定义到定意,审题立意绝对不缺席审题立意是考场写作极其重要的开端。

审题立意的初步工作是对材料的审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最终都会聚焦于材料中的一两个核心概念(语词)。

因此,对这一两个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决定了审题立意的成败。

所谓“准确理解”,就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定义”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文章最终要写什么(“定意”)。

试以一个简单的命题话题类作文来说明之: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不是你的、他的、中国的。

行文必须写“我”自己的变化以及所思所想,凡是主要写社会或其他人的事情,均视为不合题意。

“年度”,是某个年份的一整年,暗含材料中给出的这一年。

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和高度“浓缩性”。

“汉字”,是一个字,不是词、短语、句子。

目的是通过汉字表现这一年自己各方面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认识。

有考生选了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围绕这个词去写,是偷换概念,视为偏题。

所谓“定义”理解,就是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理解了其内涵,决定了立意的深刻性;理解了其外延,就可确定写作的题材,决定选材的新颖度了。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就是要定性,就是明确其特征与属性。

而概念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其中有些特征是本质性的,使一概念区别于另一概念。

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将立意立得极精准、深刻。

试以“工匠精神”为例。

它的内涵有:认真细致严谨(态度)、探究创新(方式)、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

考生如写有关“工匠精神”的作文时,对这个概念作一般性理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细致严谨的。

如果以逆向思维想想,工作认真细致严谨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工匠吗?并不一定,我们还得从其他角度来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还得有探究创新的工作方式,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观。

比较“工匠精神”这三个特征,“认真细致严谨”是最显而易见的,只能作为其基本特征;“探究创新”和“超越世俗功利”更显“工匠精神”的深层含义,更能诠释“工匠精神”的独特性。

如果写作把立意定为第一点,那显然是肤浅、人云亦云的;如果理解到后两点,这样的立意绝对称得上深刻、超出同类。

理解概念的外延就是定量,就是分析界定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涉及的范围。

试以2018年浙江卷材料中的“浙江精神”为例来分析其外延。

(1)宏观与微观。

从宏观角度看,“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组成的一个部分,与“江苏精神”“广东精神”一样有其共同之处,更有其独特性。

从微观角度看,有王阳明的“浙江精神”,有马一浮的“浙江精神”,等等。

(2)历史与现代。

历史上的“浙江精神”,其内涵与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现代的“浙江精神”又有怎样的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形成过程。

古今“浙江精神”有哪些异同性,是如何在继承中发展的。

(3)地域与行业。

从地域看,有宁波的“浙江精神”,有温州的“浙江精神”,等等;从行业看,有教育界的“浙江精神”,有工商界的“浙江精神”,等等。

通过对“浙江精神”作外延式分析,你将打开思考、选材的广度,从中确定一个范围去写,从而保证了写什么的新颖性。

(二)阐释、辨析:确立写作前提和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1.阐释概念:写作第一步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议论文写作重要的第一步。

阐释其核心概念,搞懂“什么是什么”,为写作行动确立必要的“决议”。

请看下面的作文题及其写作片段:[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走的,一条是想走的,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才可以走想走的路。

有人却说,我不去走我想走的路,又怎能走得更好?不去走想走的路,人生又有何趣味和意义?[作文片段](第1段)从一出生,我们就踏踏实实走上了各种各样的路,无可避免,正如曹文轩在《前方》中所说:“是命运把人拋到了路上。

”这路,或坦坦荡荡,或充满荆棘,或四处泥泞,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

(用课本上的话,引出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既显智慧,又显亲切,开篇不凡) (第2段)所谓必须走的路,其实是社会为你规定的路,这是大众之路;所谓自己想走的路,其实就是你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的路,这是罕迹之路。

有人曾说,你必须把必须走的路走漂亮了,才可以走自己想走的路。

诚然,有些道路我们无法避免,应该尽全力将它走好,但之后,你是否会依据初心,向着心中的那个方向,像朝圣者一样虔诚地走下去呢?(对“必须走的路”和“自己想走的路”进行概念界定,是为下文提出观点提供逻辑依据)2.辨析概念:展开具体分析的抓手不少考生在议论说理中存在空泛、笼统、模糊等问题,如果能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分析,那就做到了具体化,进而避免了空泛等问题。

试以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劳动。

在展开分析议论时,就可以就材料中的“不理解劳动”进行辨析。

所谓“不理解劳动”包括不理解劳动的含义以及不理解劳动的意义,即不知道“劳动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劳动”。

我们可以围绕第一类同学的话进行分析,即“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种言论,就是“不理解劳动”的典型表现。

具体说来,一是没有全面把握“劳动”的内涵,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等,这类同学显然是以偏概全,误以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劳动形式呢?其二要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以为体力劳动占用了脑力劳动的时间。

针对这种言论,我们可以结合“演讲稿”的文体以及其他要求进行如下写作:同学们,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热爱劳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劳动的内涵。

如果连劳动是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热爱劳动”呢?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就是一种“不理解劳动”的典型心理。

在他们心中,学习和劳动是对立的,劳动会挤占学习的时间。

大家想想,劳动是不是既包含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既然如此,学习不也是一种可贵的劳动吗?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养,以后才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不就是在进行创造性劳动吗?当然,那是不是说我们整天只专注于学习就可以了,不需要做任何体力活?也不是。

以学习这种脑力劳动为主,学习之余我们可以适度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两者是不能偏废的。

其实,要想真正用好概念分析法,可以从核心概念的来源..四个层面..和意义..、本质..、表现来追问探索,进而把具体分析进行到底。

试以“钝感力”为例详细说明。

(1)追问来处,正本清源“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创造。

通常情况下,迟钝是个贬义词,我们需要的是敏捷、迅速、高效、睿智。

“钝感力”的出现让人意外之时,也应追问其出现的背景,即渡边淳一为什么要提出“钝感力”一词。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巨变化的生活中,敏感让我们对周遭迅速作出应激反应,但过于敏感却会让人受到伤害,而木讷、迟缓的钝感恰好让我们拥有一层保护,它是保持从容和愉快心情的重要武器。

(2)追问表现,具体分析对钝感力产生的背景了解了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

在事例素材方面,有韩信、司马迁、苏轼、阿甘等例子作为典型论据,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伤害时的具体表现,能总结出拥有钝感力的人大多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他们能迅速忘却困难,不因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会为了既定目标继续从容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