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知识

合集下载

儿童须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汇总

儿童须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汇总

儿童须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汇总记载了甲骨文,四大发明,四大名著,易经,论语,唐诗,宋词,珠算,书法等等民族传统文化。

最值得我们祖孙后代传承下去,也是我们最骄傲的民族传统文化。

下面【祖宗十八代的称谓】上序依次称谓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依次称谓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从小到大耳、云、仍、晜[ū]、来、玄、曾、高、天、烈、太、远、鼻。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心、肝、脾、肺、肾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喜、怒、哀、乐、爱、恶、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尼姑、道姑、卦姑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稻、黍、稷、麦、豆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礼、乐、射、御、书、数风、赋、比、兴、雅、颂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分古琴和古筝两种版本《梅花三弄》笛子演奏《夕阳箫鼓》琵琶演奏《汉宫秋月》琵琶演奏《阳春白雪》琵琶套曲《渔樵问答》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作者为蔡文姬,琵琶古曲《广陵散》作者嵇康,古筝演奏《平沙落雁》琵琶演奏《十面埋伏》琵琶演奏【十大商人】富甲陶朱——范蠡前536-前448年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前385营国巨商——吕不韦前292-前235富可敌国——沈万三1306-1394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1843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一代钱王——王炽1836-19031五金大王——叶澄衷1840-1899 【十大名医】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金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十大猛将】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十大哲思名将】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诸葛亮三国李靖唐初李绩唐初【死得最惨的十大人物】商鞅——五马分尸李斯———腰斩韩非子——毒死韩信——被吕后设计用尖竹戳杀晁错——腰斩岳飞——缢首刘伯温——慢性中毒解缙——雪地冻死方孝儒——凌迟,灭十族袁崇焕——凌迟,并遭京城百姓分食【十大经典遗言】周渝既生瑜,何生亮!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一年级传统文化.PPT知识讲解

一年级传统文化.PPT知识讲解

在家 敬 父母,何须 远 烧 香 ?
jiā hé pí n yě hǎ o bù yì fù rú hé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pà ré n zhī dà o xiū zuò
yà o ré n jì nɡ zhò nɡ qí n xué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 敬 重 勤学。
tà ishā n bù què w ē iché n
4 《治家格言》(节选一)
yì zhō u yì fà n dā nɡ sī lá i zhī bù yì bà n sī bà n
一 粥 一饭, 当 思来之不易;半丝半
lǚ hé nɡ nià n w ù lì w é ijiā n yí w è i yǔ é r chó um ià o
缕 ,恒 念 物 力 维 艰 。宜 未 雨 而 绸 缪 ,
一年级传统文化.PPT
1 《笠翁对韵》(节选一)
tiā ndu ì dì yǔ duì fē nɡ dà lù duì chá nɡ kō nɡ
天对地,雨对 风 。大陆对 长 空 。
shā nhuā duì hǎ ishù chì rì duì cā nɡ qió nɡ
山 花对海树,赤日对 苍 穹 。
村 落 晚 晴 天 ,桃 花 映 水 鲜 。
m ù tó nɡ hé chù qù niú bè i yì ō u m iá n
牧 童 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2 《池上》
【唐】白居易
xiǎ o w á chē nɡ xiǎ otǐ nɡ tō u cǎ i bá iliá nhuí
小娃 撑 小 艇 ,偷采白莲回。
患 ,不可 生 喜 幸 心。善欲人见,不
shì zhē nshà n è kǒ nɡ ré n zhī bià n shì dà è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讨论。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内容: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诗词朗诵、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内容: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4. 第四课:中国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5. 第五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学方法:讲解、艺术欣赏、互动讨论。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具:如成语卡片、历史人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课程,每节课程时长为40分钟。

2. 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

3.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节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节日文化游戏。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10篇已编辑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10篇已编辑

一、《笠翁对韵》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3、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重点点拨:5、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河、汉:奇:偶:吹竹:弹丝:6、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二、小儿语(节选)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译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1~6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

1~6年级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传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语文课程中,教师们常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课文,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素养。

下面就来看看1~6年级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有哪些吧。

一年级:《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本,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单流畅,适合一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三字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的一些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古代的帝王制度、礼仪文化、封建道德等。

《三字经》也对孝道、忠义、诚信等传统价值观进行了简洁准确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道德观念。

二年级:《弟子规》《弟子规》是由北宋儒学大家朱熹编写的启蒙读物,内容充满了古代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

二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

《弟子规》中渗透着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年级:《论语》选读《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一些选段特别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学习《论语》选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智等,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精髓。

《论语》也是我国古代圣贤言行录,通过学习其中的经典格言和故事,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年级:《孟子》选读《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孟子》选读,可以了解到孟子的人生哲学、政治理念、伦理观念等,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子》中也包含了很多寓言故事和典故,这些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国学经典故事》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国学经典故事,如《左传》、《史记》、《三言两拍》等,通过这些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报告: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课时:3课时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六、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1.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如绘画、书法、戏曲、民间艺术等)和特点,强调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如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七、第四章:中国传统习俗1. 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种类(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传统礼仪等)和特点,强调其反映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二课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意义和现代价值,如分析传统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共100题,单选50题,多选30题,判断20题一、单选题(50题)1.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骨头变成了大山,血液变成了(),毛发变成了草木。

A.江海B.天空C.空气D.风2.传说仓颉(jié)看到()身上的花纹受到启发,创造出线条组成的符号,成为最初的文字。

A.斑马B.麋鹿C.鱼D.乌龟3.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A.春节B.七夕C.重阳节D.端午节4.在过端午节时,我们通常要吃()A.汤圆B.月饼C.粽子D.年糕5.要成好人,()。

引酵(jiào)若酸,哪得甜酒。

A.须寻好友B.休要说谎C.须有良师6.传说太阳里面住着(),一位大神用弓箭射下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太阳,发光发热,帮助万物生长。

A.红嘴飞鸟B.巨足怪鸟C.火神 D金色的乌鸦7.夸父在追赶太阳的路上累倒了,变成了一座()A.巨塔B.大山C.寺庙D.墓碑8.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他的样子很奇特——脑袋上长着两只角,身子和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

A.蚩尤B.孙悟空C.炎帝D.伏羲9.()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A.谷雨B.白露C.夏至D.春分10.()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A.春分B.秋分C.夏至D.冬至11.禁火、吃冷食和扫墓是()的习俗。

A.重阳节B.寒食节C.腊八节D.端午节12.为人子,方少时。

(),习礼仪。

A.人之初B.亲师友C.性相近D.子不学13.万爱千恩百苦,()。

A.烈火焚烧若等闲B.疼我孰如父母C.懂我自有师友14.在我国古代,九岁就十分孝顺,能给父亲暖被窝的人是()。

A.黄香B.孔融C.郭巨15.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A.12月B.11月C.1月16.重阳节又被称为()。

A.老年节B.青年节C.登山节17.唐代大诗人王维于傍晚时分在深山中写下了“空山不()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A.现B.见C.闻D.遇18.杜甫在《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诗中,没有描写以下哪种动物或景象()A.燕子B.鸳鸯C.白鹭D.太阳19.杜甫在《绝句》中描写了春天秀丽的景色。

“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一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A.七步诗B.七子诗C.七字诗D.七言绝句20.鸳(yuān)鸯(yang)是一种水鸟。

雄鸟为“鸳”,雌鸟为()A.鸳鸯B.鸯C.白鹭D.鹤21.以下哪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A.《池上》B.《静夜思》C.《使至塞上》D.《清明》22.《弟子规》中有“闻过(),闻誉(yù)()。

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闻过()。

直谅士,渐相亲”。

下面选项与空缺处内容相对应的是( )A.怒,乐,恐,欣B.乐,怒,恐,欣C.怒,欣,恐,乐D.怒,恐,乐,欣23.《池上》一诗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的“解”指的是()A.解释 B解题 C.懂得 D.解开24.古人认为交友对个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选项中关于交友与习惯养成的是()A.长者立,幼勿坐B.子不学,非所宜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人之初,性本善25.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巨人追逐太阳。

他的名字叫()A.伏羲(xī)B.孔子C.女娲D.夸父26.传说中黄帝部落和()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chī)尤(yóu)。

A.炎帝B.祝融C.共工D.嫦娥27.炎帝教人们制造农具耕作,种植五谷当作粮食,所以被人们称为()A.“战神”B.“神农”C.“火神”D.“水神”28.传说中()尝百草,发现了许多药材,还找到了可以解毒的茶叶。

A.炎帝B.黄帝C.蚩尤D.女娲29.远古时期,人们对太阳充满了崇拜之情,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下面我国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有()A.夸父逐日B.太阳神阿波罗替母报仇C.嫦(cháng)娥(é)奔月D.天狗食月30.传说中,天上有一位本领高强的大神,他用弓箭射下来九个太阳。

人们尊称他为()A.吕洞宾B.黄帝C.炎帝D.后羿(yì)3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从每年公历的()月4日或5日开始。

A.1B.2C.3D.432.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万物逐渐复苏。

下面选项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谚语有()A.雷打秋,冬半收B.立了秋,把扇丢C.雪多下,麦不差D.立春一年端(duān),种地早盘算33.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从每年公历的()月4日至6日之间开始。

A.3B.4C.5D.634.下面关于清明节的节日习俗不正确的是()A.扫墓B.踏青C.放风筝D.吃月饼35.现在的清明节是寒食和清明两节的组合,清明一般在寒食的后一天,寒食的习俗是禁火、扫墓和()A.吃月饼B.吃冷食C.吃粽子D.喝黄酒36.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从每年公历的()月21日或22日开始。

A.4B.5C.6D.737.下面选项中属于夏至的节日习俗的是()A.吃面B.吃粽子C.吃月饼D.赛龙舟38.立春中的“立”是()的意思。

A.庆祝B.开始C.树立D.纪念39.杜甫,字子美,别号少陵。

其诗风格多样,被后人誉为()A.“诗仙”B.“剑仙”C.“酒仙”D.“诗圣”解析:“诗仙”李白,剑仙、酒仙也多指李白。

40.《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告诉我们()A.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B.做饭不容易,衣服制作起来很难C.粥和饭都不容易买到,制作衣服的材料很匮乏41.《论语》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也”来教育学生实事求是,不明白就要说出来。

A.只B.知C.指D.智42.“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我国哪部经典()A.《弟子规》B.《论语》C.《百家姓》D.《三字经》4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话出自《弟子规》,告诉我们()A.要孝顺父母B.要好好学习C.不要赖床D.不要贪玩44.王维的《相思》一诗中有“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其中“此物”指的是()A.苹果B.葡萄C.梨D.红豆解析:《相思》前两句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可以得出此物指“红豆”。

45.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一诗中,“白羽”指的是()A.白色的羽毛B.将领的头盔C.箭D.白色的鸟46.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写的景物是( )A.大湖B.河流C.瀑布D.小溪47.罗隐的诗歌“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中采蜜的是()A.鸟B.养蜂人C.蜜蜂D.乌鸦48.云南,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彝族的民族语言是()A.彝语B.汉语C.藏语D.英语49.云南省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

宛若一条巨龙的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A.昆明市B.玉溪市C.丽江市D.普洱市50.茶叶是云南省久负盛名的特产,其中树龄已有3200年的茶树王位于云南省()A.凤庆县B.福贡县C.永仁县D.会泽县二、多选题(30)1.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下面选项中同样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A.丘比特B.后羿C.宙斯D.夸父2.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下面有关她的传说正确的是()A.《女娲造人》B.《女娲治水》C.《女娲补天》D.《女娲奔月》3.传说中仓颉创造出了文字,使我们可以把喜、怒、哀、乐记载下来。

如今利用文字我们可以()A.写诗歌B.写文章C.写五线谱4.下面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说法正确的是()A.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C.中秋节来源于古代祭拜月亮的礼俗D.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赏月5.中秋节的月亮又亮又圆,古代人们对月亮常常抱有美好又神秘的想象,传说中月亮上居住着()A.嫦娥B.白兔C.砍伐桂树吴刚D.猪八戒6.中秋节的节日习俗有()A.赏月B.吃月饼C.登高D.赛龙舟7.重阳节又称“老年节”,重阳节的节日习俗有()A.吃重阳糕B.赏菊C.观潮D.登高8.冬至,又称“冬节”,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习俗有()A.吃饺子B.喝红豆粥C.舞火龙9.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节日习俗有()A.扫墓B.踏青C.鞭春牛D.放风筝10.“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下面关于这两句诗歌描述正确的是()A.这两句诗歌出自《鹿柴》B.这两句诗歌的作者是李白C.这是一首写景诗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出了山间的光线明暗变化E.这两句诗歌的作者是清代大诗人王维11.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诗中都描写了哪几处景象()A.春天阳光充足,江山一片秀丽B.春风吹拂,送来花草的芳香C.冰雪消融,泥土湿润,燕子飞来飞去D.窗外的渡口停满了船只E.鸳鸯在暖暖的水岸沙地上休息12.下面选项中,对于《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一诗分析正确的有()A.池上指的是池塘里B.小娃娃乘着游艇去偷偷采了白莲花C.浮萍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D.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E.这首诗告诉我们写诗并不是神秘、难做的事情,注意观察,抓住风俗人情之美,好诗自然就出现了13.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下面选项中没有做到诚实守信的是()A.周幽王烽火戏诸侯B.季布一诺千金C.牧童谎称狼来了D.守株待兔14.远古时期产生了众多神话传说,下面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有()A.《盘古开天地》B.《女娲造人》C.《嫦娥奔月》D.《精卫填海》E.《特洛伊木马》15.下面选项中,中国古代对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有()A.传说太阳栖息于扶桑树上B.传说中太阳是个大火球,里面包着一只金凤凰C.传说中天上一共有九个太阳D.汤谷是神话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E.传说中太阳是天帝的儿子16.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努力去奋斗B.不管目标有多困难,我们也要尽力去完成C.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退缩,要迎难而上D.虽然达成目标很重要但是努力奋斗的过程更加重要E.太阳跑的比巨人快17.对夸父逐日描述正确的是()A.夸父的手杖最后化为了桃林B.在追逐的过程中,夸父口渴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C.夸父最终追上了太阳D.夸父最终死在了追逐太阳的路上18.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下面选项中属于立春习俗的是()A.踏青B.鞭春牛C.游春D.咬春E.吃月饼19.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下面选项中属于清明时节的习俗是()A.扫墓B.放风筝C.踏青D.吃月饼20.《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下面选项中出自《三字经》的有()A.人之初,性本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