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绘画材料的技法与表现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绘制、涂抹等手段在画布、纸张等媒介上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审美理念、艺术技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表现形式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强调画面的整体性和留白的美感。
中国绘画笔法多样,常见的有写意、工笔、泼墨等绘画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面常常通过色彩、构图等手段在留白中表现出一种意境美。
中国绘画注重留白和意境的表达,这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等流派中,画面的写实性更加重要。
西方的绘画风格强调逼真的写实效果,追求光影透视的表现和画面中的细节刻画。
西方绘画也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表达,画面中的形象往往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化。
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意境美和整体性美,强调留白和笔墨的运用;而西方绘画则重视逼真的写实效果和人物情感的表现。
二、审美理念中西方绘画的审美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审美情感,强调画面中的意境和气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常常有“意境”、“气韵”、“神韵”等词语,这些词语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被提及。
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美感和心灵的净化,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也表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审美情感。
三、艺术技法中西方绘画在艺术技法的运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以毛笔、水墨、颜料等传统材料为主要工具,通过工笔、写意、泼墨等不同的绘画风格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强调笔墨和墨色的运用对画面的影响。
而西方绘画主要通过调色盘、画笔和画布等材料来实现画面的创作,西方绘画更加注重色彩和形式的表现,对调色、明暗、透视等技法要求较高。
西方绘画中还有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绘画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

试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审美意趣一、色彩的运用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有很大区别。
在中国绘画中,色彩一直被视为是附属于形式之下的,重视的是笔墨的表现功力,讲究的是墨色的变化和层次。
中国画中,往往不会出现太多颜料的运用,而侧重于水墨、淡色染、淡金、淡银等颜料的运用,以实现层次和韵味。
以苏东坡的画作为例,他的山水画常使用墨色运用,疏密有致,静谧中见云山清气,动态之中有气象万千的境界。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画强调鲜艳明亮的色彩效果,它经常使用各种颜料和光彩效果来表现客观事物。
在绘画中注重色彩的互动和对比,通过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达到对观众眼球的刺激。
比如,卢梭的画作,经常使用红色、黄色等明亮鲜艳的颜色,能够达到目光所及之处都闪烁着色彩的目的。
二、艺术表现手法中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中国画为例,其常常采用“写意”表现手法,强调意境思维,运用虚实、轻重、动静来表达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把握。
李唐的山水画为例,平淡如水,却不失其特点,用笔写出了山水奇妙的气韵和辉煌壮美的胜景。
全凭润色调,刚柔相济,光影透彻,飞动生动,从而创造出宛如天成的山水。
相比之下,西方绘画更加注重形式表现,采用较为逼真的绘画技法,将人物与物体的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例如达·芬奇的画作,他的绘画技法精湛,娴熟运用明暗和透视,把物体和人物描绘得十分逼真。
同时,达·芬奇在绘画中也注重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力求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意境感受。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意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画家需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融入到绘画中。
同时,中国文化也注重画作的韵律和意境,比如顾恺之的墨画《洛神赋图》,他的画作选取了洛神赋中的詹姆斯汀译文,通过描绘洛水充盈的气息和姿态,表现了洛神灵动飘逸的形象及洛水的优雅自然。
综上所述,中西方绘画的审美意趣在色彩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绘画差异

现代发展趋势
现代发展趋势
西方绘画的跨文化融合
西方绘画也在不断吸收东方文化的影响,探索与东方绘画的结合点。一些西方画家开始关 注东方哲学、美学和艺术观念,尝试在绘画中融入更多的东方元素。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 仅丰富了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9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绘画的界限 逐渐模糊。未来的绘画发展可能会呈现出更多 跨文化、跨媒介的创新。画家们将更加注重个 人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会继 续探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科技的结合,为 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
境和风格
而西方绘画在笔触运用上 则更加严谨规范,注重笔 触的表现力和塑造力。西 方画家通常采用不同的笔 触和技法来表现物象的形 态和质感,通过笔触的变 化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
表现力
总之,中西绘画在构图、 色彩、光影和笔触等方面 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 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 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的影 响。通过比较和研究这些 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中西绘画的特点和 价值,以及它们各自的魅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其发展都离不 开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只有在尊重和传承各 自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技 法,才能让中西绘画在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共同 发展,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更多璀璨的瑰宝
-
感谢大家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汇报人:XXXXX
日期:XXXX
6
绘画材料与技术
绘画材料与技术
中国绘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材料主要是宣纸 、毛笔、墨和颜料。这些材料使 得中国画具有独特的笔墨效果, 如水墨的浓淡干湿,以及毛笔的 灵活运用。中国画在技法上注重 笔法、墨法和色法的结合,通过 不同的运笔方式和层次渲染,表 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西方绘画中色彩技法表现论文

探索西方绘画中的色彩技法表现摘要:色彩是西洋绘画的灵魂,在整部美术史的推进中,色彩的使用方式也不停地变化,在众多的风格里不断的得以进化发展。
众多艺术家从没有停止对色彩奥妙的探索,努力发现新的可能。
关键词:科学;平面色块;装饰性;精神性中图分类号:j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43-02一、前言在西方的绘画史中,中世纪的画家们,并不在乎物体的真正色彩,轮廓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至于色彩的使用则非常的单纯,他们喜欢将物体涂上最纯正与最闪烁的色彩。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大师都急于展现在素描与透视上学习到的崭新技法,至于色彩则往往被忽略,但并不是说佛罗伦萨画家的作品里,没有美丽的色彩,而是指当时很少有人把色彩当成绘画的主要方法。
直到威尼斯画派的出现,色彩的重要性才相对提高,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确实是经由他们的双手,显现出色彩在一张作品里的重要性,不亚于明暗,甚至是超越的。
而提香更是将此派的风格发扬光大,在提香之前,从没有人把圣母的位置移至画面中央以外,他却做到了,而且利用色彩与光线的相呼应关系,让画面看起来不呆板却又活跃的保持了平衡。
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风格里,对色彩与光线的强调,对简单构图的忽视,对复杂平衡的偏爱,这些观念,让色彩对于画面而言越趋重要,十七世纪的画家们视发现色彩与光线和谐为必要任务,之后的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巴洛克时期的敬慕之情也远胜其它流派。
十九世纪算是画家们在色彩上有重大成就的一个世纪。
由于从牛顿时代开启了科学观念,印象派的画家们依此为理论,在观察之中发展出了至今仍影响画坛的诸多画法,例如物体的暗部可用互补色描绘、影子可添加蓝紫色、物体依照光线的颜色变化,印象派的画家根本是为了光线与颜色在创作。
等到后期印象派的高更和梵高,用色的方法更是随心所欲,开始展现出主观的个人色彩,之后的野兽派更经过后印象派的洗礼,而继承了这个观念,画面的平面化与装饰性风格,让文艺复兴以来的明暗素描概念,在画面上的地位,从此让给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笔触与线条、色彩运用、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笔触与线条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和透视,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与留白。
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更强调对比与鲜艳,中国绘画则偏好淡雅含蓄。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更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而中国绘画更强调情境与抒情。
在审美取向和历史文化方面,西方绘画更偏向于理性与现实主义,中国绘画则注重哲学性与传统文化。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绘画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进而拓展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笔触、线条、色彩运用、主题、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绘画传统,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东方绘画强调笔触的灵动和线条的流畅,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境界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透视和逼真感,追求光影效果和形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东方绘画常以淡雅的色调和意境诗意感染人,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对比,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震撼人心。
中西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东方绘画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多涉及人物、历史、宗教等丰富多样的题材。
审美取向上,东方绘画重视平和、内敛的审美,强调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直观、理性的审美,注重形式之美。
历史文化背景也对中西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方绘画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西方绘画则受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传统影响,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和个体情感。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欧洲古典坦培拉绘画的材料与制底方法探究

欧洲古典坦培拉绘画的材料与制底方法探究傅保中【摘要】坦培拉是源自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一种绘画技法,同时也被理解成一种绘画媒介剂、一个古老的欧洲绘画样式、甚至是某种艺术的思考和表现方式。
本文暂不探讨坦培拉概念深广的意义,只对欧洲古典坦培拉绘画的材料与制底方法进行梳理和探究,促进对绘画技法材料学科的教学研究,丰富现代综合绘画教学的内涵。
%Tempera,interpreted as a model of painting or even expressing model of art,is a kind of drawing method from the Middle Age and early Renaissance.The classic European Tempera painting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base are researched to promote the material science of painting and enrich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paint.【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1【总页数】5页(P109-113)【关键词】坦培拉绘画;源流;材料;方法;研究【作者】傅保中【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1.6坦培拉作为欧洲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时代教堂壁画。
在中世纪近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坦培拉绘画在意大利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辉煌,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经过水性坦培拉与油性媒介剂结合的技法探索,最终导致了油画的出现。
作为领航者,中央美术学院在材料与技法的研究上一直是走在我国艺术教育前列的,在中央美术学院潘世勋先生的推荐和主持下,1987年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宾卡斯(Pincas)、1988年画家伊维尔、1997年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的莫庚和罗德雷克等相继来华讲学,对中国的绘画技法和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启动作用。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视觉和触觉的连接,通过线条的运用,艺术家能够表达各种情感和思想。
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本文将对其进行浅谈。
一、中式线条艺术中式绘画追求“形神兼备”,将画家的意境和情感转化为线条形象。
传统中式绘画注重线条的“意境”,追求线条的曲直变化,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情感。
对于中国绘画来说,线条以其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力,绘画作品中的线条往往富有生机、流动以及自由的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线条注重“以少胜多”,追求“几点细勾,关头见真意”。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家运用粗细不一的线条,通过简练而精准的几笔,勾勒出山水的轮廓,以及山和水之间的联系。
山水画的线条以其简洁而蕴含深意的特点,引发了人们的想象空间,使观者能够从画中感受到一种自然、宁静和神秘的美感。
此外,中国画的线条注重“神韵”,通过“用笔行气”来表达画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在花鸟画中尤为突出,画家通过流畅而有力的线条,刻画出花鸟形象的姿态和生机。
线条在中国画中起到了联系和提神的作用,使整个画面充满活力。
二、西式线条艺术西方绘画中的线条艺术有着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更注重物象、轮廓和层次的表达,画家使用线条来定义形状和空间。
在素描和速写中,西方绘画中的线条被用于描绘物体的轮廓和细节,形成形象的结构和表面的纹理。
这种线条通常是精确和细腻的,通过线条的排列和连续性,观者能够感知到立体的效果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在现代派和抽象艺术中,西方绘画的线条被用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图。
画家使用线条来创造抽象的、非现实的形式,通过线条的排布和曲直来表达内在的能量和动态。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线条是构成整个画面的基本要素,它们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时粗重、有时细腻,有时曲线优美、有时激烈纠缠,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活力和节奏感。
与中国画相比,西方绘画的线条更加几何化、有节奏感和运动感。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绘画材料的技法与表现[摘要]西方绘画经历了从蜡画、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坦培拉绘画到油画的历史变迁,而绘画材料、颜料,媒介剂的变化则促进了油画的发展。
十五世纪欧洲北方画派的奠基人凡·爱克创造的绘画媒介剂“布鲁目光油”促成坦培拉绘画正式向油画过渡,法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家克劳德·伊维尔创造的玛蒂树脂,则是古典油画技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关键词]绘画材料媒介剂变化西方绘画——油画,真正意义上的产生至今不过500年的历史,而此前欧洲曾经历过古代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湿壁画、干壁画、坦培拉绘画以及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的漫长历史变迁,直到16世纪以后,现代意义的油画才逐步发展成熟,并作为西方主要画种统领画坛直至20世纪。
油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材料技法的演变史,由于结合剂的改变,绘画经历了从蜡画、镶嵌画、干壁画、湿壁画、坦培拉绘画到油画的历史变迁。
一、绘画材料的变化在西方传统绘画中,依托材料是绘画赖以生存的基本材料,是用来承载底色及油彩层的。
传统绘画早期的依托材料一般是木板。
一直到15世纪,木板仍是欧洲最主要的依托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技法的进步,布的轻便性、平整性远远优于木板,因此木板逐渐被画布所取代,一直沿用到今天。
现在西方传统绘画——油画的依托材料主要为画布(如亚麻布、棉布及其他布类)、绘画纸张(如白卡纸)、木板(如五夹板)。
每一种依托材料性能的不同,都可能导致画家技法使用的不同。
西方传统绘画技法材料的发展演进历经五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欧洲绘画发展起来的绘画技法材料学,是一门研究历代大师具体的作画方法和选择、制备材料的经验为基础的,不仅研究表现技巧,还要探讨绘画技法材料的适应性、稳定性和坚固耐久性。
在一些古代大师的传世杰作中,由于年代久远和使用材料的关系,如今画面色彩已变灰暗。
德拉克洛瓦完成《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一作品时,其绚丽的色彩当时曾引起轰动,但如今这幅画已变得一片灰暗。
而十五世纪欧州北方弗拉芒画派大师凡·爱克的传世作品至今还保存得完好如新。
历史证明,凡·爱克技法是坚固的古典油画技法。
在欧美现代画家中、很多人为重建凡·爱克式技法做着种种试验,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家克劳德·伊维尔,他是一位当今世界上少有的,技艺精道的幻境画派(乱真画派)的著名画家。
他的乱真画在世界各国引起了轰动,现在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世界画坛。
平滑如镜的画面表层结构、物体刻画细致、质感逼真、画面效果精美,这些都是凡·爱克技法的主要特点,而伊维尔绘制的“乱真派”油画效果也十分接近凡·爱克绘画风格。
伊维尔技法的特点是他使用的材料都是遵古法,自己制作,依据是参考古书文献记载,他认为自己做的东西,因为了解其性能,颜色稳定、不变不退,用起来有把握。
伊维尔用加氧化铅熬制的熟核桃油和玛蒂树脂溶化后混合而成的罩染媒介剂,与凡·爱克的“布鲁日克油”极为相似。
依维尔技法系统、严谨、言之有据、操作有法、材料性能稳定,表现力强。
所以伊维尔技法是继承了古典油画技法主要特点的技法。
作为油画家,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心理想象和创造能力,还要具有精湛的表现技法,另外,还要有对工具材料的理解程度和运用的能力,才能创造出高品味、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来。
比如古典大师伦勃朗,他惯用一种特殊技法——“多层厚涂透明法”,整幅作品均有一定厚度的色层,即先用较干的浅厚色,堆积成所需要的笔触,有点类似浮雕,显现出凹凸的肌理效果。
待干后,再用特别的较稠的油剂,调上薄薄的色浸润画面,使稠油剂沉积在凹凸色块裂缝里,紧接着将浮在凸面色油擦去,或待干后磨掉,形成画面凹凸色块的色层、深浅变化,以至达到很强的立体感。
他充分掌握油画的各材料的性能,并常在暗部画上浮雕似的厚笔触,亮部多是不透明色,色层较暗部更厚,衣纹用笔触较大,而且奔放,其中厚笔触之间交错重叠。
伦勃朗在肌肤的处理上,采用直接敷色法,面部色彩的变化和笔触都有颜料直接混合,常采用透明一不透明一透明的着色层次,使透明的色层中隐约透出不透明色的笔触,从而显得画面丰富深厚。
印象派大师莫奈所作的风景画,先制成特殊纹理的底子,制做时所用的涂料是较稀而又易干的栩状材料,用大笔刷在画布表面,让人感觉象有一定厚度而又圆浑的笔刷纹理。
整幅画用厚涂的、富有节奏感的笔触,用笔随意,用色丰富,形成一种与一般古典主义油画表面迥然不同的粗糙如墙面的肌理效果,呈现出一种新的肌理美,画面感觉有种朦胧、闪烁的气氛。
莫奈这种对笔触、色层处理和画布底子的利用技巧,自然属于色彩与肌理的构成,同时提供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肌理构成和色彩处理的方法。
然而,这也就是印象派用色和用笔的很典型的方法。
莫奈之所以不采用传统的程序画法,改在灰白色底子上,使用圈厚而又断续的条状笔触,用大笔直接厚涂画布表面,使之产生很强厚度而又圆浑的肌理,这正是印象派画家创造的色彩学理论,采用色彩的分割的方法,来达到再现自然景物在阳光、空气、光色相互辉映下的灿烂、颐动和朦胧的景象与气氛。
二、绘画颜料的变化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对颜色的运用的潜能。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用矿物颜料粉与动物脂肪和血调和作为洞窟壁画的颜料,并运用骨管或兽毛作为壁画用的工具。
发展到古埃及时期出现了蜡画,这种用熔化的蜡与色粉混合作为颜料的肖像画是绘在木板之上的,这使它成为最早的架上绘画。
颜料分矿物质和化学合成两大类。
最初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
由手工研磨成细末,作画时才进行调和。
近代由工厂成批生产,装入锡管,颜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颜料的性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调色时,化学作用会使有些颜料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因而,掌握颜料的性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不变。
早期油画颜料都是由画家们自己制作的,根据自己所需要的画面效果,制造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颜料。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开始批量生产油画颜料、画笔、画布等。
所以,现代的艺术家不是在研究油画颜料、画布、画笔等的制作方法,而是在运用这些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是因为艺术家运用这些物质材料,再造一个不同于“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歌德语)。
这个“第二自然”即是一种感觉过的、思考过的、按艺术家的方式重新组织使其达到完美的自然,它已不再是自然的原来的现实,它是融汇了主、客二体,经过艺术家再造的非现实性的自然。
三、媒介剂的变化结合剂是绘画材料中最为重要的,油画媒介剂的作用是使颜色稀薄,它直接关系到绘画的制作、保存等各个方面。
每一种结合剂性能不同,绘画制作便不同。
最早出现的有蜡画、镶嵌画、湿壁画、坦培拉绘画等。
坦培拉绘画是以鸡蛋作为主要结合剂或加入水或加入油(达玛油、亚麻仁油)的绘画。
这种颜料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饱满沉稳,适于精细描绘。
十五世纪欧洲北方画派的奠基人凡·爱克,他创造的绘画媒介剂“布鲁日光油”促成坦培拉绘画正式向油画过渡。
美术史称他为油画的发明者,凡·爱克技法的特点是描绘十分精细写实,技巧非凡。
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更为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结合剂配方。
这种颜料行笔流畅,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覆盖与修改,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
法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家克劳德·伊维尔创造的玛蒂树脂——是由玛蒂树切口流出的有光泽、透明泪滴状芳香树脂,是古典油画技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凡·爱克改进了西方中世纪的绘画材料,创造性地将植物油料制成的调色油作为媒介剂运用到绘画色料的调和中。
相对于当时人们常用蛋清做媒介剂而言,用油作为绘画媒介剂有着更多的优越性。
这使得当时画家在作画过程中能够更加从容地通过色彩的慢慢转化来使画面的效果更加柔和,同时还能够通过反复在油画透明色层上的罩染和修改使画面表现的对象更加真实、准确。
这一切都是当时以蛋清为媒介剂的蛋彩画所无法达到的。
绘画材料的改进促使油画在欧洲迅速地传播开来,和原有的蛋彩画、蜡画成为了欧洲当时最主要的绘画形式之一。
油画绘画的特性使得人们对绘画的反复深入修改成为了可能,画面中的空间感、体积感也得以表现。
同前一时期的绘画相比较,油画所表现的人物和对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血有肉,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
从整个绘画材料演变的过程来看,至16世纪真正意义上油画的出现,油画材料与底料的制作方式已基本定型。
依托材料以亚麻布为主使用至今。
油画底料及底色制作方式基本未变,虽然化学胶以其便捷基本取代了动物胶,但两种材料在性质上是一样的,结合剂(调色油)的变化至16世纪已经完善。
随着16世纪古典技法制作过程的完成,材料的变化基本完善。
现代派的发展进人90年代之后,从绘画材料工具、媒介等的选用。
到画面的具体制作,无一不是艺术家们的创造部分。
现代绘画在工具材料方面做了新的改革,只求效果、不择手段。
在利用传统的架上绘画中的笔、画刀和颜料之外,使用喷滴、泼流、滚筒、金属片,以及地毡、织绒、木头、打碎的瓷器、玻璃、油蜡、木板……从而产生一种高浮雕画面的新技法,在二维平面上体现出一种与传统绘画迥然不同的审美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祝福新,刘仁杰,法国克劳德·伊维尔油画技法[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0。
[3]潘世勋,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三百图[M]福州: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