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合集下载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XX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XX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XX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XX)、凤阳运动(XX)和中岳运动(XX登封)等。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 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 (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 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 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 大盆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燕山运动指中生代白垩纪的造山运动。这 一运动不仅产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 贺兰山、雪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 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而且形成许多山间 断陷盆地,并在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砂 页岩层。
地史学教程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 了华北板块雏形-华北陆核。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 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 1750Ma。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 台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三、晋宁运动
2017/3/12
八、喜山运动 (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地史学教程 Nhomakorabea( Himalayan movement )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 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 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 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 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 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 入;
2017/3/12
地史学教程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 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 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 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山 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 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 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与断层活动监测方法

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与断层活动监测方法

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与断层活动监测方法地质构造运动机制是指地球上各种尺度上的构造现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运动的机制主要包括板块运动、造山运动、地震活动以及断层滑动等。

了解地质构造运动机制以及断层活动监测方法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构造运动机制1.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大尺度的地质构造运动。

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地球的岩石外壳由若干块状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并相互交互作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地壳运动等现象。

板块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挤压型和剪切型。

2. 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是指地球上山脉和高原的形成过程。

造山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当两个板块碰撞或挤压时,会产生强烈的挤压力,使地壳发生破裂、弯曲折叠、隆起等变形,形成山脉和高原。

3.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活动之一。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断层滑动引起的震动,能够造成地表的破裂和破坏。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或震源矩标定,较大的地震会导致地壳的进一步破裂和地震波的传播。

4. 断层滑动断层是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断裂带,断层滑动是指断层两侧岩石的相对运动。

断层滑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正断层是指岩石断层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逆断层则相反,而走滑断层则是指岩块沿着断层面平行滑动。

二、断层活动监测方法1. 地主观监测方法地主观监测方法是指通过观察地形、地貌变化等人工标志和地震波、地温等地球物理现象来监测断层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断层活动情况,但准确性较低,对大范围和小规模的断层活动监测效果较差。

2. 地形测量方法地形测量方法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获取地表高程、坡度等信息,从而推断断层滑动的情况。

常用的地形测量方法包括GPS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等。

这种方法可以较精确地获取断层活动的信息,但对于地表覆盖物较多的区域和大范围的断层活动监测仍有一定限制。

3. 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地球物理测量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球内部的重力场、电磁场、地磁场等物理现象来推断断层活动情况。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地球的外壳由数十个板块构成,它们之间像是一盘拼图,相互靠近或远离。

这些板块能够在地球表面产生巨大的运动,掌握这些运动规律,对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地球历史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变形和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了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碰撞、分离和变形等,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造山运动:就是指板块碰撞,挤压和抬升等。

在过去三千多万年中,地球曾经多次发生过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像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等山脉。

2. 拉张运动:指板块的边缘,出现了两个板块的相互分离和扩张,就会发生拉张运动。

拉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剪切和断裂,产生了堡垒湾、瓶颈河和马斯克拉特海谷等地形。

3. 滑移运动:是指两个板块不彻底断开,只是部分剪切,其中一个板块滑过另一个板块,导致了地震和地形变化等。

二、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区分板块构造运动类型的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运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动力学机制:1. 推拉动力学机制:板块碰撞后,因板块之间的压缩作用产生了压力和热能,这些能量会驱动板块向周围运动。

在碰撞的过程中,更加深的岩石会上浮,形成了山峰,而边缘的岩石则会下沉,形成了海沟或深槽。

2. 热运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的热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热能会通过地幔对板块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岩石圈的分层和构造。

此外,地球内部的地热运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板块构造运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

以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主要影响:1. 地震:板块构造运动和地震有关系,每年都会有大约一百万次地震发生,其中大部分与板块运动有关。

2. 火山喷发:火山爆发通常在板块之间或板块下方的深处发生,这与板块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板块的碰撞和移动,可以抬升地幔中的岩浆,从而形成火山口。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分类折叠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水平和垂直运动比较地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折叠按照速度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地壳运动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的分类,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所示:地壳运动分类表序号分类依据地壳运动类型1参照物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3、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XX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五、晋宁运动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根据XX省中、东部晋宁、XX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晋宁期相当于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时间阶段,1800-680Ma。

六、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七、海西运动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XX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世,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八、印支运动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

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如今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

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XX和青XX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XX南部、XX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XX-印度支那板块、-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XX—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印支运动在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印支运动使亚洲东部三个不同陆块(扬子、中朝、西伯利亚)进一步叠接。

当时,在西伯利亚与中朝之间(中亚—蒙古褶皱系)和中朝与扬子之间(秦岭褶皱系)都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逆掩,使地壳进一步叠覆、缩短。

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印支运动标志着西太平洋比尼奥夫带强烈运动的开始。

它不仅使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印支地槽褶皱,而且使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开始活化,形成自西向东,即由大陆向海洋愈来愈强烈的基底和盖层的褶皱和逆掩,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自此以后,中国东部地区转化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

印支运动是特提斯构造带第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

这一褶皱带向南经马来、印尼与滨太平洋印支褶皱带相连,向西经帕米尔、阿富汗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或更远。

九、燕山运动燕山运动(又称老阿尔卑斯阶段)是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时期。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