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_《成长》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成长》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我认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与思考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成长的信念,激发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成长》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自我认知。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人生感悟的影响。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激发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个人成长问题。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成长》教案及说课稿

《成长》教案及说课稿

《成长》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并学会面对和解决。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1.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2. 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的方法。

3. 感恩和回报身边的人。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并学会面对和解决。

2. 如何让学生理解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

4. 感恩教育法:通过故事、实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成长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 讨论话题:提前准备好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情景模拟:设计情景,准备相关道具。

4. 感恩教育材料:收集相关的感恩故事和实例。

【教学内容】1.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

4. 感恩教育:通过故事、实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3.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讨论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

5. 感恩教育:通过故事、实例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感恩和回报的重要性。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成长》总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13/9/12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方法:表格归纳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作者介绍:●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

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

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

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

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

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二)作品介绍:●《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即使在今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新授内容(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课《成长》说课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课《成长》说课课件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课《成长》说课课件 (一)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课《成长》是一篇以“成长”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述“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成长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和讲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能够掌握“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内容,理解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成长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关键,同时能熟悉使用中心思想、词语解释等阅读策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地自我反省和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认识“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内容。

2.运用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加强阅读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口活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感受,以及对于“成长”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环节1)词语解释: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有一些生僻词汇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针对这些生僻词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中心思想抓取:通过让学生标出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情节图示化:配合图片,让学生对文章的情节进行图示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阅读策略分析1)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本文与其它成长类文章,找到各自的特点和区别,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成长类文章的理解。

2)细节分析:通过针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围绕“成长”这一主题,通过描述“成长”的不同阶段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成长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了阅读策略的应用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成长》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成长》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3. 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成长》的相关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成长》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会;(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实例,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5. 写作实践:(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帮助和反馈。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课《成长》教学设计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课《成长》教学设计 (一)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课《成长》教学设计 (一)话题简介本文所讨论的话题为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5课《成长》的教学设计。

此课内容以成长为主题,围绕科学认知、华丽奇妙的世界和人生之路三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掌握关于成长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人生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语文阅读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成长过程中的图片和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20分钟)1、首先讲解科学认知方面,按照年龄段的不同,分别介绍婴幼儿期、学龄前期、中小学阶段以及成年期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2、接着介绍华丽奇妙的世界方面,通过对常见的自然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奥妙性,并认识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3、最后介绍人生之路方面,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认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并了解成就感与幸福感的关系。

三、阅读和讨论(30分钟)1、分组阅读课文,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根据问题提供的提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进一步思考。

3、组织班级讨论,进行思想碰撞,深化主题的探讨。

四、课堂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0分钟)布置阅读、写作和思考题等多项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展示、讲解、分组阅读、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等,旨在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学生的潜力。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特点和阶段,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成长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学生。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成长》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认识到成长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成长》1.2.2 重点词语:解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成长的过程。

1.2.3 难点问题:探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以及如何积极面对。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成长的过程及意义。

2.1.2 讨论法:分组讨论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分享心得体会。

2.1.3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动形象地演示成长的过程。

2.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2.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成长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3.1.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成长的过程及意义。

3.1.2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3.2 课堂导入3.2.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学生分享对成长的理解和体会。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成长的过程及意义。

3.3.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

3.4 课堂实践3.4.1 学生分组讨论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分享心得体会。

3.4.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成长的重要性。

3.5.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第四章:课后作业与评价4.1 课后作业4.2 评价方式4.2.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课《成长》word教案1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课《成长》word教案1

《成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自主研读。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

合作探究。

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充分交流。

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进一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

指导美读。

通过对文本重点段落的赏析,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重点难点重点: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

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的道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

美好童年,清新纯净,天真无邪,充满生气,不知烦恼,金色、明亮、温暖、闪闪发光,对童年的回忆温馨而富有情趣,它是人生的奠基期,人生的起点。

童年的生活和经历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视我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青春励志故事,看看这位小约翰的男孩是怎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知识积累1.简介短篇小说的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由此可看出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

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见一斑略知全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
总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3/9/12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之路的道理。

教学方法:表格归纳
课前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作者介绍:
●拉索尔·贝克,是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

代表作有《成长》《黄金时代》。

迄今
为止,他共出版了17部作品。

●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

拉索尔天生羞怯,
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

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

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

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

(二)作品介绍:
●《成长》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为背景,讲述
了一个单亲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

●《成长》既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励志故事,也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即使在今
天,书中所提及的问题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新授内容
(一)课文片段精读,学会感知和领会
●仔细阅读“我”推销《星期六晚邮报》的片段,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
●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
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

●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
●“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

然后
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

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
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

●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
●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
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思考: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

“我”缺乏闯劲,羞
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

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

●2、从全文看,母亲具有哪些性格?请读出这些句子并进一步分析。

本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交代的?
●“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
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

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
留意新的“行当”。

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

●插叙
●多丽丝呢?
●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
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

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

三、巩固小结
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

四、拓展
回忆、说说:母亲最让我感动,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细节
课外作业:
1、写出你的座右铭,谈谈你的理解。

2、以“我的成长”为题,写一篇300字的片段。

要求: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3、本课的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