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简介_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蒲公英》教案

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实施的一个过程。
而对于优秀的教学设计而言,必定具备内容课程合理性、教学目的明确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等特点。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蒲公英》教案。
一、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题是《蒲公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蒲公英的生态环境、形态特征和汉语文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掌握生态环境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蒲公英的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②了解蒲公英在汉语文学中的应用情况。
③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知识:学生通过图文展示和简短的讲解,了解蒲公英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保护环境的做法和方法。
2.课文速读:在语音语调的基础上讲解课文中生字词语词意,使学生熟悉常见汉字的结构、形义,并能初步理解蒲公英的特点。
3.阅读训练: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现和分析语言中的感情色彩以及蒲公英在文中的应用情况,对文学修养提高有很大帮助。
4.小组合作设计: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研究如何用蒲公英进行环保宣传,从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5.现场实践:让学生到校园中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蒲公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图文教学法: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课程内容。
2.分组探讨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蒲公英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从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现场实践能够更深入体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自然之美,加强环保意识实践。
五、教学过程1.引入(3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蒲公英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蒲公英教案(优秀9篇)

蒲公英教案(优秀9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蒲公英》篇一一、活动目标(一)认知目标1、能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和排序图片,用完整的语句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讲述图片内容。
学习词:着急。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二)情感目标知道在自己或别人有危险时,要积极勇敢地自救或帮助他人。
二、活动准备(一)物质准备1、蜜蜂木偶,教师用大图片一套,字卡:着急、录音机、磁带。
2、幼儿每人一套小图片、排序板。
(二)知识经验准备了解蒲公英的特性与作用。
三、活动过程1、出示木偶,引出课题。
教师操作小蜜蜂木偶,放录音:小朋友,我是小蜜蜂。
昨天我去采花蜜时遇到了危险,你们想知道我是怎样脱离危险的吗?我的同伴将这件事拍了下来,现在将相片带来给你们看。
2、出示图1,发展幼儿思维的扩散性及独创性。
教师出示图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理解图意:相片上是什么地方?有谁?它怎么了?你知道小蜜蜂为什么快要掉到湖里了?(让幼儿从图片内容联想到图片外的内容)小蜜蜂快要掉进湖里了,它的心情会怎样?(学习词:着急)让幼儿进行讨论:如果你是小蜜蜂,这时候你会怎样使自己不掉进湖里?如果你去救小蜜蜂会用什么方法?怎样救?启发幼儿大胆想像,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然后老师与其他幼儿进行集体分析,分析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对于幼儿的独创性想像给予肯定。
出示木偶小蜜蜂:谢谢小朋友们给我想出这么多的方法。
3、出示图2、图3,理解图意,进行排图讲述。
教师操作小蜜蜂木偶:你们想知道后来我是怎样脱离危险的吗?你们看了这两张相片就知道了。
出示图2及图3,请幼儿分别讲一讲图中的内容:这两张相片中又有谁呢?它们在干什么?教师:这三张相片里讲了小蜜蜂的故事,但是前后位置弄乱了,请小朋友帮助小蜜蜂将相片排好,并将故事内容讲给大家听,要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幼儿操作图片及排序进行排图讲述。
教师巡回指导,让幼儿能遵循事情发展的规律进行排图讲述。
最后请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讲述,要求幼儿讲述时语言完整、连贯。
蒲公英的教案

蒲公英的教案一、引言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也是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素材之一。
在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蒲公英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方式、适应环境等方面,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文将从蒲公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自然科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蒲公英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蒲公英的基本生态特征;2.掌握蒲公英的繁殖方式,理解蒲公英的繁殖策略;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爱护自然。
三、教学内容1. 蒲公英的生长发育过程蒲公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一般为3-4个月。
在春季,蒲公英的种子开始发芽,形成幼苗;夏季,蒲公英的叶片逐渐展开,茎长,花蕾逐渐形成;秋季,蒲公英的花期到来,花朵开放,形成种子;冬季,蒲公英的地上部分枯萎,地下部分存活。
2. 蒲公英的繁殖方式蒲公英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新的种子;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株的分枝、根茎、叶片等部位的萌发,形成新的植株。
3. 蒲公英的生态特征蒲公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生长。
它的根系深入土壤,能够吸收深层的养分和水分;叶片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吸收充足的阳光;花朵开放时间较长,能够吸引更多的传粉昆虫。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蒲公英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繁殖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蒲公英的种子发芽过程,了解幼苗的生长情况;让学生观察蒲公英的花朵,了解传粉昆虫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无性繁殖实验,了解植物的繁殖策略。
2. 讲解教学法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蒲公英的生态特征和适应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蒲公英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蒲公英的适应策略和生态意义。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 蒲公英9篇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蒲公英9篇蒲公英 1第三课题画一画《蒲公英》美术课目标:通过对蒲公英这种植物的了解,知道它既是一种花又是一种会飞的种子。
让学生不仅能进行绘画表现,而且能通过演唱和表演在学习中将其生态现象延伸到对自己生活的联想,思考更深刻的内涵。
在艺术学习中陶冶学生的心灵。
学会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将其生态现象延伸到对自己生活的联想,思考更深刻的内涵。
教具准备:1.图片资料及vcd光盘、水印木刻资料等。
2.音乐盒带及伴奏带。
3.美术材料、工具、范画。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工具。
2、唱一唱:有感情的歌唱歌曲《蒲公英》。
3、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描写蒲公英景象,谈谈有什么感想。
4、看一看:老师展示收集的蒲公英图片资料。
5、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蒲公英的诗。
带着妈妈给你的小伞,到远方去寻找美丽的家园。
穿过小树林,飞越小溪流,带着美好的希望,轻轻地落在土地妈妈的怀里。
无数的小伞,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6、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喜欢,用彩色笔把喜欢的蒲公英的样子画出来,添画出漂亮的背景。
7、画一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喜欢的蒲公英的样子画出来。
8、教师小结,展示学生作品。
1、准备好工具,静息。
2、有感情的歌唱歌曲《蒲公英》。
3、学生体会歌曲中描写蒲公英的景象,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4、观看老师收集的蒲公英图片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蒲公英的诗。
带着妈妈给你的小伞,到远方去寻找美丽的家园。
穿过小树林,飞越小溪流,带着美好的希望,轻轻地落在土地妈妈的怀里。
无数的小伞,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6、认真听教师的要求7、完成作业。
8、展示作品并欣赏课后小记:蒲公英 2《蒲公英》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了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蒲公英》教案优秀

《蒲公英》教案优秀《蒲公英》教案优秀(精选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蒲公英》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蒲公英》教案优秀 1活动目标:1、认识蒲公英,了解蒲公英的外形结构及花开过后的绒球特征。
2、了解蒲公英的食用价值,萌发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ppt、音乐、胶棒、白纸、剪刀、美食图片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说春天里有什么花,是什么样子。
1、春天里会开出很多花,在春天我们会见到什么花?2、能用语言描述下,这些话长什么样子吗?(根据经验自由发言)3、教师总结:出示ppt二、认识蒲公英1、春天里还有一种植物,它不像其他花一样非常鲜艳、漂亮,但是在河边、山坡上、田间、马路边都有他的身影,你们猜这是什么花?2、出示ppt3、你见过这种花吗?它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4、那你知道它的结构吗?由哪几部分组成?出示ppt根:黑褐色,圆柱形茎(花葶):绿色,稍微有点红,长长的,圆柱形,里面含有白色乳汁。
叶:绿色,与茎差不多长,锯齿形,叶片像三角形,花:黄色,5、你们知道它的生长过程吗?出示ppt三、蒲公英的生长过程1、出示ppt,讲解生长过程讲到绒球时,重点讲:白色、有很多绒毛,伞状,下面有一个椭圆形的黑豆,像降落伞(他遇到风会有什么特点呢?可以随风飞走,风把它吹到什么地方,他就落在什么地方,落下来干什么呢?生根发芽。
出示ppt)师:你们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吗?四、蒲公英食用1、我们知道了蒲公英的外形结构和绒球的特征,那你们知道蒲公英有什么作用吗?泡茶:有清肝热的'效果,可以消炎止痛,美容养颜、抗击细菌、保护肝脏。
生吃:将蒲公英鲜嫩的茎叶洗净,晾干蘸酱,味鲜美清香且爽口。
凉拌:洗净的蒲公英用沸水煮1分钟,用冷水冲一下。
放上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凉拌着吃。
《蒲公英》教学设计

蒲公英教学设计1. 情境概括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具有生命力顽强,不畏挫折的精神,常被誉为“种子飞行器”,具有较高的科学知识价值。
因此,本教学设计以蒲公英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方面,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野外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对蒲公英的形态、生长、繁殖、生态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知。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蒲公英的形态、生长、繁殖、生态等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掌握采集蒲公英样本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做好观察记录,进行科学研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蒲公英的情感认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蒲公英的形态和结构2.蒲公英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3.蒲公英的繁殖方式和种子传播4.蒲公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3.2 教学方法1.观察法:描述蒲公英形态和特征,观察花、叶、茎等部位。
2.实验法:采集自然状态下蒲公英样本,进行分析、测量、记录等实验操作。
3.野外探究法:利用现场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教育和启发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实践能力。
4.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综合法:将以上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整体协调性。
4. 教学步骤与示例4.1 教学步骤1.引入:先让学生了解蒲公英在他们身边的分布情况,了解蒲公英的基本知识,树立好学习的兴趣和科学态度。
2.开展生态考察:全班分成小组,各小组在学校周围采集30个蒲公英种子,观察花朵、叶子、茎、根等部位的构造。
(每个小组采集不重复),完成观察记录,了解蒲公英的形态和结构。
3.实验展示:根据自己分组采集的样本,班级进行展示比较,并讨论各组的观察情况及结果。
4.种子实验:让学生了解蒲公英的种子具有生长发育的潜力,在课堂上实验探究蒲公英种子发芽的原理及相关知识。
5.探究蒲公英的生态环境:通过野外考察和实验研究,带领学生探究蒲公英在生态环境中的生长变化,以及分析蒲公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小学美术教案 蒲公英9篇

小学美术教案蒲公英9篇蒲公英 1教材分析: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
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之中,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突出人物个性,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表达效果,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
会用“嘱咐”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1)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情境体验,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教学突破:多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一、导入揭题二、初读感知三、学习生字四、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蒲公英》。
(观看课件)想像一下蒲公英种子离开妈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交流)2、外面的世界大吗?外面的世界美吗?怀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向往,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妈妈出发了。
打开课本看看课文怎么写的。
指导朗读第一段二、精读课文(一)体会“嘱咐”1、师:我们现在就是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儿在蓝天白云下飞了起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着,我们要去找新的家了,心里可高兴了!这时,太阳公公看见了我们,它有几句话要嘱咐蒲公英种子。
(课件)大家自己先读读这段话。
2.理解“嘱咐”一词。
你的爸爸妈妈平时嘱咐过你们没有?都怎么嘱咐的?3、嘱咐是长辈对晚辈出于关心、爱护,语气都是非常亲切。
太阳公公也关心蒲公英种子。
谁能把自己当成太阳公公读读这段话。
蒲公英教案(优秀9篇)

蒲公英教案(优秀9篇)蒲公英教案篇一一、纵横联系,说教材《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
《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1、方法性目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1、信息收集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公英简介
本文是关于蒲公英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蒲公英简介
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内有白色乳汁。
叶基生,羽状分裂,前端的一裂片比其他裂片大,对于这种形状的分裂,植物学家称为琴状羽裂。
开花时,由基生叶丛的中央抽出一根直立的花葶,花葶中空不分枝,头状花序单生于顶端。
蒲公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它的舌状花和向日葵的不同,它有雌雄蕊,是两性花,能生育,花色黄,有时白色.果实为瘦果,纺锤形,顶端有白色刚毛状的冠毛,这就是它的附属物.当果实成熟时,花葶顶端就变成了一个白色的、蓬松的小绒球,这时你看见的就是许多果实顶上白色冠毛聚在一起的小球。
风吹来后,一簇冠毛带着一颗果实,被吹到四面八方,活像一个个小伞兵飘落到远处,为它们的家族去占领新的领地。
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地区。
我国除华南地区外,几乎各地都有分布。
是常见的杂草,生于路边、田野和林下。
植株可供药用。
草药和食品——蒲公英
小小生命,处处生长,草丛中,石缝中,处处可见,那嫩黄的叶子,像小小的锯齿,白中带粉的根。
整个身体紧贴在大地上,不怕风吹雨打,就像依偎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玩童一样。
在这个时候,也是采集蒲公英的最佳季节,它的身上长出一朵朵小黄花,在微风中,就像仙女一样翩翩起舞,有的花已经开完了,又长成一朵朵毛茸茸的小白花。
在微风的吹动下那一颗成熟的种子离开了它亲爱的蒲公英妈妈,在祖国的大地上又重新生根发芽,就像我们一个个幼稚的玩童离开自己的父母,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一样。
你可别把那小小的东西不放在眼里了,它不仅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之功效的作用。
而且,它还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美味,同学是们放学后,提上小篮子到田埂上、河滩里挖它,挖回来择土根和杂草,用水洗干净,放在开水中煮三五分钟,拌上香油,味精等各种佐料,看着那盘中绿茵茵的叶子,白生生的芽,还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引得人们垂涎三尺,这可真是天然绿色食
品。
有人还把它给小鸡吃,听说小鸡吃了,利于生长而不容易生病,我也想试一试,有一次,我把它挖回来。
切碎在上面撒了些面。
放在鸡笼中,小鸡一拥而上。
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好像那些不懂事的小鸡也一下子领悟出那是家乡的天然绿色食品。
每当小孩子们脖子里出来疙瘩的时候(医生把它叫做腮腺炎),同学们就把蒲公英挖出来,连根带叶捣碎了,敷在疙瘩上,过不了三两天,疙瘩就消失了,而且再不会复发,这样即可以省钱又能免除打针吃药之苦。
这就是蒲公英——一种常见的草药和食品。
仙药蒲公英
唐代末年,战乱频频,杭嘉湖平原流行“鸬鹚瘟”,不少儿童头颈肿胀得像捕鱼鸟鸬鹚的脖颈一样,疼痛难当,又加上饥荒和营养不良,许多儿童生命垂危。
当时老百姓迷信是天降瘟神,得了瘟疫,纷纷求神、问卦、拜菩萨,更有巫士趁机骗人敛钱财。
这天,杭州城隍山下来了一个老道长,他牵着一头驮着两筐草药的驴,就他设摊,施舍草药。
说来真灵验,凡是患“鸬鹚瘟”的孩子,只要服几剂道长的中草药,很快便会痊愈。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来杭州求药的人络绎不绝,瘟疫很快被遏制住了。
人们感谢这位医德高尚的道长,挽留他在杭州开家中药店。
于是城隍山下有了第一家中草药店。
其实,“鸬鹚瘟”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腮腺炎”。
当时道长施舍的草药就是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