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5篇

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5篇

教学设计方案怎么写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三、读课文听了这篇*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四、默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

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

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六、作业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

)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

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下是作者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2、检查自读情况:(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1、读生字(词)卡片;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郊( )坦( )攻( )设( )检( )记(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五、作业:1、完成书写练习;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较佳答案。

《幂的乘方》教学设计2

《幂的乘方》教学设计2
学生通过实践猜想出结果,即(a ) = a 但数学是推理性的,由一般到特殊推导出来的公式,要变为可用的法则,要有理性的推导,尤其学过三角形全等的推导后,教师更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理论推导,为以后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设计例题及练习让学生新鲜体验,巩固新知,使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简单题目独立思考解决,复杂题目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认真完成
学生通过对幂的乘方法则的逆向运用,可以加深对幂的乘方的理解,从而灵活运用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测新知掌握情况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x2)3 =(-x2)3=
-(x3)2= (-x3)2=
3. .例题教学,:例2计算
(1)【(x+y)3】 (2) 【(a-b)】3【(a-b)3】2(3)[(x-y) ] [(y-x) ]3
4. 再巩固:练习3;4小题
活动五:综合变式,拓展新知
1. 通过探究三得出以下结论【(am)n] =amnp
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成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多样的,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变式练习,拓展知识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法: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法”——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其中的规律,获得新知,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快乐。
学法:学生是在同数幂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幂的乘方,为此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具体数字的相应运算,再到一般字母,通过观察、类比、自主探索规律,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索规律的过程幂性质的性质的导出要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l)“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 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 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在这节课的前一部分学习了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课时教学设计(6篇)

课时教学设计(6篇)

课时教学设计(6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经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实在行动实施方法细则,步骤等。

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当怎么写?下面是我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课时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予以您一些参考与帮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引导书写“名、站”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刺猬留下的纪念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帮忙同学树立爱惜公物、爱惜建筑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它甜甜地笑了?从而感悟小刺猬的纪念的实在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词语:纪念亭子名字应当台阶四周旁边五颜六色甜甜地笑小伙伴,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指名一行一行读,齐读。

二、感悟纪念(一)由课题《纪念》引出文中有关纪念的句子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们在山坡上盖了一间小亭子,它们都想为本身亲自盖的亭子留个纪念,(板书课题:纪念)齐读课题。

2、故事中的小动物们围绕纪念这件事说了许多话,请你本身读读课文,找出有“纪念”这个词的句子。

同学读课文找句子。

3、你找到了哪句?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三个句子: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当留个纪念。

”小刺猬说:“我在想,留个什么样的纪念才好呢?”梅花鹿说:“这才是应当留的纪念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句话。

(二)了解小熊等小动物们的纪念(第二自然段)1、(出示句子)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当留个纪念,(板书:小熊)那么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呢?本身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去找一找。

(出示第二自然段)2、组织汇报交流:(小熊刻名字)你从哪句话里知道的?出示句子:它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本身的名字。

小熊的名字刻在哪儿?老师在“大石头,刻,名字”下加红色的点,并板书:刻名字(小猴等小动物写名字)出示句子:其他小动物也纷纷在柱子上、座位上和台阶上写上了本身的名字。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好玩设计秋游方案》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好玩设计秋游方案》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好玩设计秋游方案》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学好玩设计秋游方案》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设计秋游方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题意,确定游览路线,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计算费用,以及优化方案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的认识、距离和费用的计算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优化,可能是学生在解决秋游方案问题时遇到的难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秋游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秋游方案,包括游览路线的确定,交通工具的选择,费用的计算等。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秋游地图,交通工具的费用表等。

2.准备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秋游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要设计一个秋游方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秋游地图和相关交通工具的费用表,然后提出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秋游方案,要求包括游览路线,交通工具的选择,费用的计算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1 公交站台设计》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1 公交站台设计》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11 公交站台设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公交站台设计》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交站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制作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公交站台。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公交站台的设计方案和实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设计有兴趣和热情。

但是,他们在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交站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制作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公交站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交站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制作出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公交站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交站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公交站台设计》教材。

2.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3.素材:公交站台的设计方案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公交站台图片,引发学生对公交站台设计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向学生介绍公交站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公交站台设计的要求和特点。

《第2课 重重叠叠》教学设计

《第2课 重重叠叠》教学设计

《重重叠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进行观察和绘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会运用重叠的技巧,表现物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重叠的物体形态和颜色,掌握表现重叠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图片、绘画材料(彩色铅笔、马克笔、水彩等)。

2. 学生准备绘画本、彩色铅笔、马克笔等绘画工具。

教室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重叠的物体形态和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重叠形状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重叠形状的特点和美感。

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重叠形状的特点:形成有趣的视觉效果,产生丰富的层次感。

2. 基础技能讲解:教师讲解绘画中表现重叠形状的方法,包括用笔的轻重、疏密等技巧。

教师示范几个重叠形状的绘画步骤,并引导学生观察、模仿。

3.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材料,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重叠形状的物体或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注重绘画的细节和美感。

4. 作品展示与评判:学生将作品张贴在黑板上或展示墙上,进行小组互评,评选出最佳作品。

教师对评选出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必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重叠形状在绘画中的美感和应用价值。

5.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叠形状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继续探索和尝试不同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重叠形状记录下来,作为美术素材库,为以后的创作提供灵感。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叠纸的基本技巧,能够熟练地进行重疊的折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3
(二)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2、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教学活动4
(三)例题讲解:出示投影片、巩固知识。
例1、计算:(1) · ;(2) ·
例2、计算:3xy2÷
教学活动5
开展活动,加深理解。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讨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2、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分式运算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2.学会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
教学活动6
(四)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我们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发现它类似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学习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法则,也类似于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
1、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运用法则时注意符号的变化;
3、注意因式分解在分式乘除法中的运用;
4、分式乘除的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5、我们还学习了一种类比的方法。
《分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分式乘除法》
科目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意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进行分式乘除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7
(五)课后延伸,知识拓展
课本第77页习题3.3
第1题②③小题第2题①②小题
《分式的乘除法》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看图片:有一次鲁班的手不慎被一片小草割破了,他发现小草叶子的边缘布满了密集的小齿,于是便产生联想,根据小草的构造发明了锯子。鲁班在这里就运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类比”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活动2
合作学习探索、交流——观察下列算式
猜一猜 与同伴交流。
2、学生会运用法则进行运算,会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
3、经历乘除法运算法则的探索,使学生会进行运算; 通过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受到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的方法。
教学资源
1、教师准备图片;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