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高中历史注重教学[论文]
![谈高中历史注重教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34ee203169a4517723a372.png)
谈高中历史注重教学高中历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的突破常规,向着更新更有利于学生的方面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不足。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一些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出以下拙见。
一、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鉴古而知今”,历史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
对此,戴逸先生有过这样地论述:“历史与现实是联系的,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学从根本上说要服务于现实。
历史学假如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不发生任何作用就失去生命力而将萎缩消亡。
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启发人们的聪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知识都是历史的,都是对过去经历的经验总结。
‘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中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也就失去了今天和未来。
”正因如此,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应该把“鉴古观今,经世致用”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理论探讨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紧紧跟随着高考改革的步伐。
因为,当今的高考为了顺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为了选拔出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试卷的命题范围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更加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发展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真正做到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要求他们把近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
比如: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事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国共两党的历史谈谈自己的见解。
其次,在平时的作业以及测试中多考察一些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
比如,同一道历史问题就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问法。
问法一:甲午中日战争是在那一年爆发的?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是什么?问法二:从100多年前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我们中国人得到怎样的启示?我们应当如何避免类似的战争发生?这两种问法哪一种是灌输知识?哪一种是培养能力?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估计是不言而喻的吧!最后,注重联系现实要恰当,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2000字(热门29篇)

高中历史论文范文参考2000字(热门29篇)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团结,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精神,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历史知识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些优秀的历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教师要把握好历史这个丰富、生动的教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首先让学生了解中英战争之后,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开展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并以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实施了土地,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彻底翻了身,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
这种对比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明确了自己肩膀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2.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笔者首先采用的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明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根本,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顺利滋生,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在近代史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先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v^主义,最后打败了蒋,建立新中国,以那些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了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以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为学习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应立足课本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应立足课本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比,知识点增加,难度增加,初中历史以讲述历史事实为主,高中历史以专题为线索,以提高历史学习研究能力为主。
谈到现在高中历史,许多教师都说难教,学生都说难学,有的同学因为怕学历史,甚至改学理科。
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学生如何去学,都应“以本为本”,即立足于课本。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等。
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应当了解历史事件,熟悉历史人物,这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层次较低。
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看书,通过看书,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概要,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
在教学工作中,这类问题能不讲的就不讲,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走向成功,获得自信。
新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文字叙述自然,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师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些野史引入课堂,或者把历史小说,历史电影搬进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分寸,历史事件的描述应紧扣教材,切忌信马由缰,乱说乱侃,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仅仅是零星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另外,历史小说,历史电影并非讲述历史科学,许多历史问题都被艺术化,甚至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由于比教材更为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让学生难辨真伪,甚至以假乱真,因此教师应慎重使用,即使使用也应告诉学生以教材叙述的史实为准。
2.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辨证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去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范本6篇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范本6篇【篇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本校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重视,缺少兴趣,甚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
每一届都有为数不少的历史学困生,转化历史学困生成为历史教研组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历史学困生的成绩是暂时落后,但并不能代表这群学生没有学好历史的希望。
那么,如何引起本校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现拟从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因素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动机的因素(一)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动机在做本小课题之前,我们抽样对某些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出现较强的历史学习动机首先是因为学业水平考或是高考要考历史。
学业水平考试所有学科全部及格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这就要求历史必有考试及格。
高考中,文科生必须考历史,要想上理想的大学,历史他必须考出好的成绩,尤其是农村的学生。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一部分学生才产生了较强的历史学习成绩动机。
在之前调查中发现,有85%的同学表示“如果不考历史,将不会花时间学习”,而“我努力学习历史,是为了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有好成绩,将来有好前途”,得分高居各个理由之首。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考试制度这一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学校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学,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也强。
而一所农村薄弱高中学校,不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学校各类硬件建设都远远落后于示范类学校。
再加上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都较差,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历史学科更低。
进入到我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低,甚至于不想读高中,或是家长逼迫过来读的,或是不读书不知道能干点什么。
这样的学生在初中已经被科任老师视之后进生,而他们在初中时也是破罐子破摔。
到高中后,学业任务更重了,困难使得这些学生更不想读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篇1. 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探讨本文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的问题。
通过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同时,本文也会分析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2. 历史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探讨历史文化遗产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通过研究具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案例,分析如何将这些遗产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3. 科技时代的数字历史教学本文将探讨科技时代下数字历史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虚拟实境等数字技术,如何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4. 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探讨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如语文、地理、美术等,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使历史教育更加有意义和有效。
5. 创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创学方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效果。
6. 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本文将研究历史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方式。
通过参观实地、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场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7. 思维导图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本文将研究思维导图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8.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历史教学本文将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历史教学。
通过引入不同文化的历史案例,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和跨文化意识。
9. 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教育变革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历史教育变革。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究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一、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就在于是否有一个好的导入,并且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率高低。
例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我采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美国国旗来导入。
首先问他们现在美国国旗是什么样子的?美国的国旗(星条旗)许多学生非常熟悉在影视作品中都见到过。
就连平时对历史课一点兴趣都提不起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想说出答案。
如此一来,就可以激发他们心中对于历史知识的渴望。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端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创造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初中的时候,我不喜欢学历史,就像听天书一样,每节课都昏昏欲睡。
我一直不明我们学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那些我们还没出生就发生的事情呢?时间,地点,时间,过程,领导人,结果和影响,评价,这就是历史。
我不知道历史在发生的时候是偶然的还是被人安排好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学习它的时候,是被安排好的。
就连评价都是安静的躺在那里,等你去背它。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是开卷考试。
我基本每次都做不完,时间过去一大半的时候我在奋力翻书找选择题的答案。
可恨的是,我干干净净的书上居然总是找不到答案。
和老爸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上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我总是问老爸,这是谁呀。
老爸每次都说一句话:“你历史怎么学的?”是啊,我也很郁闷呢!我历史怎么学的?前两天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题是“李鸿章到底是著名的外交家还是晚清的_贼”。
这个题目是我们班自己选的,当时还有关于慈禧太后和曾国藩的.,可是慈禧太后被否决了,曾国藩又不感兴趣。
其实我当时已经很喜欢学历史了,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
虽然高中也是先学鸦*战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在那位历史老师的讲述中,就活起来了,虽然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基本的东西,可是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
我想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当时的社会描画的生灵活现,这不仅仅现象的反映,也是在发展着中国的文化。
可是我没有参加辩论,因为,在我心中,李鸿章不是作为个人被载入史册的,而是但是整个的社会。
并且无论在你眼中李鸿章不论是_贼还是外交家,那些都已是百年前的事。
我们不应该再追究谁对谁错,历史不会因为大多数人怎么想就被改写,就能重来。
李鸿章不论做过什么,放在那个时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感知和通过对他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历史不仅仅是李鸿章。
我想说的是,历史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成形的。
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每一段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要把自己的当作唯一正确的,然后和意见不同的人争的面红耳赤,也不要拘泥于课本对历史的评价,要知道课本的人也夹杂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史论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考试说明要求,高中学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
那么,怎样才能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一、要深化对“史论结合”的认识首先,要正确理解史与论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好史论结合问题的前提。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
“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
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可见,对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历史教学、研究的真正价值。
其次,要提高对史论结合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史论结合”,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如何,反映了对课程标准的贯彻程度,实际上也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对考试而言,对史论结合问题落实的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在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基础上,拓宽、挖掘教材内容,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落实能力培养。
二、注重理论教学,史论有机统一重史轻论,理论分析不到位,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论文
第一篇
一、重视课前预习,加强教师的引导工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
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
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
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
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
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篇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自主学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灵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性格等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无须思索的现象,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每天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多观察,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二、重视课本知识、史料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技巧,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等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思路,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针对性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问题驱动学生全面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行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问题,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
如何完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过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如作业布置,历史知识竞赛,课堂问题的提问、讨论,知识的抢答,学习与探究等。
四、形式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合教材中学习与探究的教学内容开展辩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在经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行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加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在课堂上,正反双方唇枪舌剑,难分胜负。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也使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第三篇
一、简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
2.1全面革新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必须实现创新改革,该项工作的实施会对我国教育部分及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造成巨大冲击,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理念已经难以充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此有必要完成高中历史教育观念的全面革新,立足于素质教育构建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先进教育改革理念。
唯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方能实现新型教育评价机制的真正构建,形成科学合理教学管理模式,则整个社会才能认可接受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改革工作,进而营造和谐历史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实施进程当中,教师作为直接参与者,其可谓是革新教学观念的关键要点,为此,需转变高中历史教师教育理念,强化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使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心理辅导教育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完善提高自身素养水平。
2.2以新课程标准指导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需将课程资源作为主要对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高中历史教学进程需遵循感悟体验、和谐平等、开放互助的相关理念,教师应积极投入课程改革活动浪潮中,真正做到,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原有老旧教学模式,释放学生天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养成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在于认真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使得课程教育目标内涵得以有效扩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质,具备较强的民族使命感及社会责任心,民族精神得以弘扬,帮助学生树立可为人类和平献出自己力量的理想观念。
2.3深化扩展高中历史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完成教学内容的良性传递并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该教授什么内容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此刻的作用在于结合课程标准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详细确定下来。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制定相关教学内容的关键依据为《课程标准,突破传统意义上将教学大纲作为中心内容的教学形式。
新课程标准针对教材跟课标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系提出新要求,即高中历史教师需参考具体的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出发点,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将教学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譬如说在进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课程教授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的多幅图片将经济危机时期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困境直接反映出来,并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
2.4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采用有效教学措施。
第一,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可谓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内容,要求由原来的将教师跟授课教材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将学生主动学习作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开展,实现以教促学、以学定教,激发
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使其能够在过程方法以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良性发展。
第二,为充分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施多样化教学评价可谓是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运用的教学评价可获得良好的改善调节成效。
传统意义上的以教论教的教学评价已经难以充分满足现今有效教学理念,为此,高中历史教师需优化完善有效教学,针对学生实施的教学评价必须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运用多样化教学评价模式。
第三,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需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工作,确保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可实现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主要指的是教师针对自身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科学合理性进行评判,与此同时认真思考选择针对性较强的策略强化提升教学活动科学合理性。
二、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的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革新教学理念,教师需运用教育学以及历史学、心理学等多方技能,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有效教学措施,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