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长沙会战
罗卓英 第一次长沙会战

罗卓英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是指中华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
湖北。
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
这次战役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
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
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
鄂南。
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
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为保卫长沙。
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
后退决战。
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
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
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
至10月9日。
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
新墙。
杨林街之线。
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至10月14日。
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此战。
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试图围歼第九战区主力的战略目标。
消耗了日军大量人员。
装备。
提振了士气。
抗战必胜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名称,第一次长沙会战。
地点,湖南。
湖北。
江西三省接壤地区。
时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9月至10月。
参战方,中国。
日本。
结果,中国获胜。
参战方兵力,30多个师和3个挺重队共计24万余人,第11军10万余人。
航空兵团约100架飞机。
伤亡情况,4万余人,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薛岳。
罗卓英。
冈村宁次。
战役背景。
国际第一次长沙战役前。
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另外日本关东军刚刚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联红军击败。
因此希望在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恢复士气。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9月。
为进一步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
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10万余人。
由赣北。
鄂南。
湘北分途进犯长沙。
企图在最短期间内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
国内湖南是中国著名的谷仓。
抗战时期。
为国民政府粮食。
兵员及工业资源的重要供给基地。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设于省会长沙。
中日军队在湘北新墙河一线隔河对峙。
长沙是华中战略重镇。
当粤汉铁路之要冲。
武汉。
南昌会战后。
长沙的战略地位已经上升到特别突出的位置。
成为屏障中国的战略大后方大西南的门户上战略要点。
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带给中国国际平等待遇的胜利2015-05-22 10:42:00 来源: 环球网分享到:∙∙∙∙∙∙∙有4人参与1939年9月10日 (农历七月廿七),第一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中国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
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
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
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胜仗,中国军队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
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战前形势日本改变侵华战略1938年10月,日军广州、侵占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在政治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
在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
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
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
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
在作战范围上,“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
抗日名将薛岳与三次长沙会战(5)

抗日名将薛岳与三次长沙会战(5)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薛岳立即组织了对会战的经验总结。
1941年10月20日,蒋介石召开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会上,蒋对薛岳指挥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提出尖锐批评:现在敌人要打我们的哪一点,他就可以打我们哪一点,他要占领我们长沙,就可以占领我们长沙。
他要几时进来,他要几时撤退,皆可以大喊大叫地用广播来通知我们,而且他一定能遵照他预定的时间,丝毫不爽的实施做到。
这对于薛岳和第九战区无异于当头棒喝,意识到原来对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总结是肤浅的,于是继续深刻检讨了会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应该说,此次南岳军事会议是及时而且重要的,对第三次长沙会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准备作用。
第二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坚定了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的信心。
9月11日马歇尔批准的美国《主要军事政策》还担心日本打败中国,要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长沙会战的进程显示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实力,给美国人以鼓舞。
10月1日日军开始从长沙撤退,2日,赫尔国务卿即拒绝日本建议,坚决要求日本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撤军,并中止了谈判。
而日本内阁接到美国的强硬表态后发生严重分歧,近卫首相主张对美国让步,军部反对。
13日,近卫召开五相会议,东条陆相坚决反对从中国撤军。
次日继续开五相会议,近卫首相再次问东条:关于美国要求从中国撤军有没有让步的余地?东条回答:没有!16日,近卫内阁在东条的要求下总辞职,东条英机就任首相。
18日发表首次内阁会议声明:解决中国事变、确立大东亚共荣圈,以期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乃帝国之坚定国策。
12月3日,东条指示军部给中国派遣军下达命令: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在攻略南方要域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时攻占马来亚、菲律宾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蒋介石为了配合盟军作战,9日命令各战区对当前之敌发起进攻作战,以牵制日军。
从第九战区抽调第四、第七十四军南下,拟配合第四、第七战区进攻广州,以解消日军攻取香港;同时调遣第五、第六、第二十军准备进入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亦保卫美援运输线。
保卫长沙:薛岳指挥有多神?

中央电视台近日热播的电视剧《长沙保卫战》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创造的收视率位列同时间播出电视剧前十名的佳绩。
长沙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从1939年9月到1944年6月,中国军队共进行了四次保卫长沙的作战,其中前三次称为三次长沙会战,最后一次与保卫衡阳等地的作战合称为长衡会战——也被称为豫湘桂会战的第二阶段。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集中了约4个师团的兵力,于1939年9月13日开始,分别在湘北、鄂南、赣北三个方向向当面中国军队进攻,至10 月20日全部撤回原防地。
1941年9月7日,日军出动4个半师团的精锐部队,在赣北日军第33师团等部的策应下,再度向长沙方向发起进攻。
双方经过到36天激战,于10月12日恢复原有态势。
第三次长沙会战从1941年12月21日到1942 年1月16日止,中日日两军在湘北和赣北地区鏖战近一个月,最终以日军退回进攻出发地告终。
1944年5月26日,日军在经过大规模增兵之后,开始了最后一次对长沙的进攻。
中国军队经半个多月顽强抵抗,终因实力不济,损失惨重,被迫于6月18日放弃长沙南撤。
就在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第四次长沙作战已是日军战败前的最后一搏,远不如前三次重要,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三次长沙会战。
一、日军为什么要进攻长沙对于日军进攻长沙的目的,中日双方史料的记载差异颇大。
根据日本史料记载,日军三次长沙会战均无占领长沙的目的,前两次是企图歼灭驻湘赣地区的中国军队第九战区主力,第三次则是为了配合香港作战的一次牵制性作战。
而中方大多数史料则认为,日军历次进攻长沙均以占领为目的。
到底哪个说法准确呢?我们还要从抗日战争的进程和外交活动来分析。
武汉、广州沦陷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投入中国的兵力已达极限,无力再维持其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只得暂时停止了进一步侵略的脚步。
然而,侵略者并没有收敛其扩张野心,妄图通过其他手段取得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日双方就在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斡旋下就停战问题进行了接触,后来中国政府又派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高崇武在上海、香港继续对日方进行试探,但由于日本军方的强硬态度,谈判搁浅。
第三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日本称长沙作战),是指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
此战,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30个大队共约6万人,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薛岳统帅的30个师30万中国军队发动的牵制性攻击。
由于前期进展顺利,阿南惟几头脑发热,独断决心进攻长沙,在进攻长沙不克的情况下,又不肯立即退兵,结果遭到合围,弹尽粮绝,靠空投补给和中国军的合围不严密才突围而出。
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
该战役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七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因此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
中国军队在长沙的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在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背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中国京汉、粤汉铁路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但并未达到使重庆国民政府与中国广大军民放弃抵抗的目标。
另外由于前期进攻作战中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等战役中对日军的逐次打击使得日军亦受到较大损失;日军自身占领广大土地后需要分配兵力防守因而机动兵力更为薄弱;中国共产党在日军占领区领导的游击战也使得日军需增派兵力防守已占领的地方;日本国内也因战争而使得经济进一步被拖累。
因此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乘胜占领岳阳后便停止了进攻,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蒋中正与国军统帅部则称之为“二期抗战”之起点。
自从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湖南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之一,以第十一军为核心的日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在湖南隔新墙河对峙,1939年9月14日,在二战欧洲战事爆发后,日军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此次战役,中国军队采用“逐次抗击以消耗日军力量;争取外翼以力图后续包围;后退决战以坚守长沙;趁敌溃退以包围歼灭”的战术欲要大量杀伤日军有生力量,然此次日军的作战指挥官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较为谨慎,在判断其攻占长沙无望之时及时下令撤退,使中国军队围歼日军的战略目标未能达成,然而此次会战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成功守住城市并击退且一定程度杀伤日军,因而被中方宣传为:“湘北大捷”。
长沙会战调研报告

长沙会战调研报告长沙会战调研报告长沙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对于中国军队发展和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长沙会战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以及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一、历史背景长沙会战发生在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力与日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
长沙地处湖南襟江要隘,历来为交通要道,对日军南进华中起到了重要防线作用。
在长沙会战前,日军已经占领湖南大部分地区,这使得长沙成为了中国军队保卫心脏地区的关键。
长沙会战就是中国军队为了保卫该地区而展开的一次决战。
二、战斗过程长沙会战从1941年5月31日开始,持续了40多天。
中国军队采取了强攻强阻的战斗策略,坚决抵抗日军的进攻。
在战斗初期,中国军队凭借地理优势,组织了一系列反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然而,随着日军增援力量的到来,中国军队陷入了被动局面。
在长沙城内,激战如火,街头巷战持续不断。
中国军队利用城市的狭窄和复杂地形,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抵抗。
最终,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下,日军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最终不得不放弃对长沙的进攻。
三、影响长沙会战的胜利,对中国军队士气的提高和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斗期间,中国军队表现出了极大的顽强斗志和意志力,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军事才能和民族精神。
长沙会战的胜利,不仅提振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也在国际上震撼了对手。
此外,长沙会战的胜利有力地遏制了日军南下扩张的势头,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启示与反思长沙会战的调研使我们深入了解到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奋斗历程和付出。
中国军队的胜利离不开军事教育的提高、装备的改进以及士气的激发。
长沙会战也提醒我们,面对困难和敌人的进攻,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勇敢抵抗,不畏艰险,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拼搏奋斗。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长沙会战的历史并不为人所熟知,需要加强相关文化和教育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
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烧了两天两夜。
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长沙会战的经过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长沙会战的经过长沙会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战役之一,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死伤约13万人,虽然最后仍旧取得了胜利,但是长沙会战的经过异常艰难,这场战争打了将近6年,后代历史学家在总结长沙会战的经过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都把长沙会战分为4个阶段。
长沙会战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双方的准备时期,在长沙会战还没开始之前,日本就已经派出2万人马先攻占了岳阳城,岳阳城距离长沙仅有130公里,可以说对长沙构成了直接威胁,在这一阶段中蒋介石派遣了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前去应战,在离岳阳城130里的长沙城内布下天罗地网等待日本人的进攻。
并且成分粉碎了日本的南方地下情报工作小组和特种大队。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正式交火的阶段,这场战争中薛岳由于谎报战果一度延误战机,但是他后来又扭转了战局,抓住了日本人的把柄,打得日本人节节败退,最后在1941年的时候终于全歼日军仅以伤亡不到7000人的代价,击溃了日本的4个军团,打败了10万日军,长沙会战到此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其实长沙会战的第四个阶段就是中日两方清理战果的阶段,1941年的6月份之后,长沙会战就已经正式结束了,被击溃的日本主力仓皇向南逃窜,导致了湖南地区都成为国民党的地盘,也为日后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长沙会战中日长沙会战发生在1933年至1944年之间,在这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攻防战,交战地点为长沙周围。
在激烈的攻防战中,中国投入100多万兵力,日本投入60多万兵力。
日本指挥官是著名的冈村宁次,冈村宁次指挥日本军队对长沙进行猛攻。
中国方面的指挥官是薛岳。
在前两次大规模交战中,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方。
在第三次交战中,日本投入优势兵力,中国军队遭到沉重打击,以失败告终。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长沙会战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长沙会战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长沙会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全民族的正义战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民经历了许多关键的战役,其中长沙会战被认为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本文将对长沙会战的背景、战役经过以及其对抗日战争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长沙会战发生于1939年10月,地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及周边地区。
在这场战役之前,日本侵略者已占领了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并迅速向内地扩张。
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战略意义。
此外,长沙位于国民政府的后方,故中方决定在长沙展开决战,以稳定国内局势,挫败日军侵略势头。
二、战役经过长沙会战可分为五个阶段来描述:第一阶段,从10月5日至11月6日,中国军队采取积极防守策略,与日军在长沙城进行激战。
中国军民克服了日军火力的压制,顽强抵抗,始终保持对长沙城的控制。
第二阶段,从11月6日至19日,中国军队转入反攻,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行动。
在这支强大的反攻势力下,中国军队成功收复了郴州、岳阳等地。
第三阶段,从11月20日至12月5日,日军改变战术,利用航空力量进行猛烈轰炸。
中国军队以抵御日军的进攻为主,巩固防线,保持了战局的稳定。
第四阶段,从12月5日至24日,中国军队再次发动反攻,取得了大量的战果。
战役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双方互有胜负,但中国军队保持了战略优势。
第五阶段,从12月25日至28日,中国军队发动了最后的反攻。
经过四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最终将长沙完全收复,并迫使日军撤退。
整个长沙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
三、影响长沙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里程碑,对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沙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一次具有标志性胜利。
这不仅提振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也给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盟国以信心,使得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实力产生了更大的认同。
其次,长沙会战破坏了日军侵略势头,改变了战局走向。
中国军队通过勇猛的战斗,让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削弱了他们在中国的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辖市 特别行 政区 地方
12 1 1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岛 | 天津 | 重庆 | 大连 | 哈尔滨 | 汉口 | 广州 | 西安 |沈阳 海南特别行政区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抗日到底是几年?
国共两党的正史提及抗日,都是异口同声说到“抗战八年”, 这也是一个尴尬的事。九一八发生在一九三一年,按理来说抗 日应该是十四年。日本战败后,国际法庭将抗日提前到张作霖 被炸死那年,也就是说有17年,真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细读历史,中国政府抗战八年是说得过去的。九一八事变 发生在张学良入主中原,参加中原大战,帮蒋介石打败了桂军 、冯玉祥、阎锡山。这时东北空虚,被日本人利用,占领了东 三省。虽说有王铁汉、马占山、东北义勇军等的抵抗,但终究 不成气候,也不是政府行为。其后虽有淞沪、长城、热河、绥 远等战役,也不是主流。当时蒋介石热衷于攘外先安内。 1936年底(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次年(1937年7 月),才宣布抗日,直至1945年8月5日结束,这样才有八年抗 战之说。
目 录
题外话
长沙会战的历史背景 长沙第一次会战
长沙第二次会战
长沙第三次会战
南岳军事会议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 五日,国军统帅部在南 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 石致开幕词,大意是: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退 军、岳州失陷为止(17 个月),是抗战的第一 期。从今以后进入第二 期。也就是抗日的相持 阶段。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 中日爆发了全面战争,由此一 场持续八年的抗战拉开帷幕。 六月二十五日起,驻平、 津日军开始大演习,七月七日 夜晚十时四十分,在宛平县卢 沟桥以北从事夜间演习的日本 驻屯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 中队,突然声称受到龙王庙方 面中国军队的射 击,同时发现一 名士兵“失踪”, 于是以此为借 口,将宛平县城 包围,于七月八 日晨四时五十分 开始进攻。
染指华北(军事缓冲区)
“九· 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关东军 策划下,于1932年3月19日成立“大 满洲帝国”(傀儡组织),由溥仪正 式称帝。其目的是先独立,后吞并。
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
既然控制了东三省,又图染指华北五 省,鉴于中国当时军阀势力强大,华 北虽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实际上各 行其是,于是给日方可趁之机,企图 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以便获得更大 利益,扩充疆土。然而,他们的侵略 行径,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于是 他们不得不采用军事手段,以求征服 中国。
皇姑屯事件
九一八事件
七七事变
战争背景:从满洲到九一八说起
追溯到1644年,当时的满洲(东三省之地域 ),是游牧战士的练兵场,同年5月底,由 吴三桂引其入关,征服了明朝,成立大清帝 国。入关后,满洲已经失去了价值,进入一 个长眠状态,这时北方来的俄国人,东面来 的朝鲜人、日本人以及我国华北各省中国人 ,都迁居到此。 东三省(满洲)是粮食(大豆)的主要产地 ,同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等),日 本由于本土资源缺乏,满洲成了他们的主要 资源,为此,成立满州铁路会社(日俄战争 后、要挟清政府),藉此掠夺我国资源。同 时利用“商租权”的名义。成立南满护路军 。而这个护路军实则是正规军。这为九·一 八(1931年)埋下了伏笔。
省
28
院辖市 行政区 地方
6 2 2
类别
数目
1945年-1949年的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省
35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西康 | 福建 | 台湾 | 广东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河北 | 山东 | 河南 | 山西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绥远 |察哈尔 | 热河 | 辽宁 | 安东 | 辽北 | 吉林 | 松江 | 合江 | 黑龙江 | 嫩江 | 兴安 | 新疆
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
东三省(满洲地图)
成立伪满洲国
华北五省地图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比较
1868年,日本是明治维新时期,结束了幕府时代。对体制 进行变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将公卿诸侯称之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成为“ 士族”,农工商以及贱民称之为“平民”,社会相对公平 ,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下层人物也有了身份,可以有自己 的名字了,以示区分。另一个就是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 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 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 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 及9年,总计12年。同时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工业,国 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目 录
题外话
长沙会战的历史背景 长沙第一次会战
长沙第二次会战
长沙第三次会战
中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分
类别 数目 1931年的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西康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云南 | 贵州 | 河北 | 山东 | 河南 | 山西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绥远 | 察哈尔 |热河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新疆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岛 | 天津 | 汉口 威海卫行政区 | 东省特别行政区 西藏地方 | 蒙古地方
而在中国,正是慈禧“垂帘听政”的第七个年头,国内年 年战乱, 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国力大伤。后来虽 然搞了一段洋务运动,因内耗大,没有群众基础,因此决 定了洋务运动的命运,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与此同时,大兴土木,新建圆明园,劳民伤财,加之义和 团、八国联军等战事,让我们落后日本很多年。
பைடு நூலகம் 题外话
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凌晨五点二十三分,皇姑屯铁路方向传来一声爆炸声,随后响 起几十发机关枪声,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官邸后死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十五分,南满铁路方向传来爆炸声。十九日晨一时 四十分,日军向国军陆军独立第七旅第六二〇团所在北大营进攻(王铁汉)。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晚十一时四十分,秦德纯接到电话,日方称他方演习时,遭到 国军第二十九军的射击。8日拂晓约五时,向宛平城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