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金融大危机

合集下载

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时间轴

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时间轴

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时间轴1929年至1939年期间,美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以下是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1929年10月29日 - “黑色星期四”- 美国股票市场崩盘,标志着大萧条的开始。

股票价格暴跌,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造成市场恐慌和严重的经济衰退。

1930年 - 斯缪尔森-霍克斯法案- 为了应对大萧条的经济困境,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其中包括斯缪尔森-霍克斯法案,旨在提供直接的联邦援助和就业机会。

1930年至1936年 - 斯芬格勒法案- 美国政府通过斯芬格勒法案实施了一系列金融和经济控制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并恢复经济增长。

1932年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选总统-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上任并推动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以应对大萧条,包括建立社会保障系统和推行金融监管。

1933年 - 玻璃-斯蒂格尔法案- 这项法案取消了金本位制度,允许政府以较低的货币供应刺激经济。

这一举措促使了一些经济的复苏。

1933年至1938年 - “一萬个工程”- 美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基础设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改善社会基础设施。

1935年 - 社会保障法案- 这项法案创建了美国社会保障系统,提供失业救济,养老金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

1935年至1941年 - 美国最高法院支持新政法案- 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大量的新政法案合宪,为罗斯福的新政提供法律依据。

1937年 - 经济二次衰退- 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让人们重新对大萧条的结束产生质疑。

1939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注入了美国经济的新生命,刺激了工业生产和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大萧条。

以上是美国大萧条历史事件的一个时间轴,展示了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政策。

这场经济危机对于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经济政策教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29年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

1929年经济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又被称为“大萧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危机之一。

它由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所引发。

这场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贫困,也导致了国际政治的动荡和重大的社会变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1929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复苏过程。

1929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股市的崩盘。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繁荣期,许多人借着购买股票赚取利润。

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虚假的繁荣之上的。

许多人以购买高风险的股票和以借贷的方式进行购买,形成了泡沫经济。

当股市开始下跌时,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整个股市崩盘。

这一事件在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股市崩盘后,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许多企业破产,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

失去工作的人们难以承受失业带来的经济负担,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慌和不安。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衰退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世界各国的贸易和产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

随着全球经济的崩溃,国际政治局势也紧张起来。

一些国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和加征关税,进一步削弱了全球贸易。

这加剧了经济衰退的影响,使其更加严重和持久。

例如,美国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商品作出报复性举措。

这种相互保护的措施使全球贸易陷入停滞,对各国经济造成了进一步伤害。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对危机。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

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旨在重振经济和提供就业机会。

这些措施包括建设公共工程项目、推动金融改革、设立社会保险机构等。

尽管新政并没有迅速解决经济问题,但它使得美国经济开始走上复苏之路。

全球范围内,经过几年的困境,世界各国的经济逐渐复苏。

但是,这场经济危机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留下了深远的教训。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随着美国股市的崩溃,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了衰退,并逐渐传染给全世界。

世界经济在挣扎两年多以后,进入了更加严重的大萧条。

但是,在1929年以前,美国的经济蓬勃发展。

特别是汽车、通讯、飞机等行业更是蒸蒸日上。

美国的股市经历了18个月的绝对牛市。

为什么1929年股市的突然崩溃会导致一场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举一个例子:假设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有3个老板:甲开服装厂、乙是农场主、丙是家电生产企业。

按最初的生产效率和市场需求,三个老板生产的产品正好满足岛上的需求。

每个老板需要10个工人,一共需要30个工人。

现在岛上有32个工人,比如现在工资是每人每天10元钱。

有2个人失业,但是是轮流失业(比如家里有事情,或生病,外出等),所以失业的人也并不是长期失业。

岛上的生产和消费基本平衡。

甲乙丙生产出来的产品,相互交换满足岛上的但是,由于生产率提高了。

现在每个老板只需要8个人就能完成以前10个人的工作。

岛上工作一共只需要24个工人就能完成,于是将有8个人失业。

而这失业的8个人,因为失业时间太长(即使轮流失业),最后这些人中有人愿意以8元一天的工资干活,并且愿意多劳动一个小时来争取得到工作。

在失业的压力下,生产率提高、劳动时间加长、劳动个体总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工资反而普遍降低。

由于工资从10元下降到8元,加上失业危机感(因为失业率增加,即使某个人没有失业,因为担心自己可能失业,必然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防万一失业。

这种失业危机感,会减少劳动者的消费,逼迫他们进行储蓄)。

这些劳动者的总消费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

而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下降,导致整个岛屿上的总消费下降。

所以,岛上的三个老板工厂,即使没有扩大产能,也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他们为了保住和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他们只能通过降价,来吸引顾客消费。

于是岛上所有的产品开始进入降价通道。

为了有更大的降价空间,这些老板会尽量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者的福利、降低劳动者的工资。

1929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1929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1929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

为什么爆发美国经济危机,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美国1929经济危机原因,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

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

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于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

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

“大萧条”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到了1939年美国的生产才全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

1929年经济危机给美国的影响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有什么影响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有什么影响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有什么影响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具体来看一下!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1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1、具体原因(1)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2)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3)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4)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2、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4、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2美国的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是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瞬间就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边国家,其范围也远远不仅仅是次贷危机方面,而是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

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极大得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经济,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

三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解决

三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解决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具体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

1900~2008年全球发生较严重的经济危机20多次,其中最典型的经济危机有三次:1929年金融危机、1987年滞胀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下面分别介绍其成因及解决方案:(一)1929年金融危机:本次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一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使经营者忽视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投资,造成生产过剩投资过度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影响了市场供求关系。

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

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

应对政策措施:英美法等国主要采取加强国家干预政策;德国日本主要采取军事化政策,实施对外侵略。

其中最为出色的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首先从金融方面开始,1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

2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等。

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在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奖励措施,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

政府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吸收大量劳动力,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并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一.大危机在美国的爆发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高涨。

这种持续高涨重婚了美国人的头脑,沉声了美国“永久繁荣”的幻觉,人们甚至认为美国已经彻底拍拖了经济危机的困扰。

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失调。

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

工业部门的开工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其次,垄断家具了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

再次,美国面对着严重的国际经济部平衡,到1920年,欧洲等地区国家共欠美国约133亿元贷款。

直接引起危机爆发的是持续的投机狂热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然而大危机还是到来了,1929年9月3日,股票价格上涨到最高点以后开始下跌。

到10月24日,股票市场出现剧烈的下跌!,以后,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从股票市场价格狂泻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30年代大危机,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业生产持续3年下降。

到1933年,整个国家的金融信贷体系已经陷入崩溃!发生在美国的大危机,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价格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波及许多殖民,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最严重,影响最甚远的一次经济危机。

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大危机的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和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面!关于1929年美国爆发国内危机具体原因第一,美国建筑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况。

第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停滞第三,农业长期的慢性萧条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四,美国银行制度存在结构缺陷第五对美国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质疑关于30年代大危机制度层面的原因第一,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他们人为造成危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第二,货币学派的观点。

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第三,制度学派的观点。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9-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这次金融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1929-1933年大危机:1)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

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

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2)在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有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承受、容纳和驾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了,而与此同时,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尚未确立,政府干预趋于停止,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愈益弱化,这就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的严重失控和经济秩序的极度紊乱。

3)贫富差距与美国经济一起增长,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与货币购买力的停滞和下降,由此出现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盲目看好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恰成鲜明对比;始于人为减税、任意放纵银行滥发贷款的经济过热所形成的供求之间愈益加剧的失衡,终于导致了虚假经济繁荣的彻底毁灭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见附图一)总结: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缺乏政府调控,过度的市场投机性形成的,现在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房屋贷款所导致的。

二,两次危机的影响比较:1)股市暴跌,但跌幅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年美国金融大危机一.背景介绍1929年10月28日,这个不祥的日子在美国以及世界金融史上一直被人们牢记。

在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猛跌,正式揭开了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

这次危机来势迅猛,爆发后迅速从证券市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从金融危机发展成经济危机,从美国发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以极其沉重的打击,以致整个30年代美国经济都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1929年的危机,就其深度和广度,在当时是空前的,时至今日也是绝后的。

1929年9月5日,一位叫鲁杰·巴布森的统计学家在美国全国企业家大会上预言:“一场大恐慌就要到来,而且可能非常可怕。

”或许是预言起的作用,几个小时内,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下跌了10点。

为安定人心,胡佛总统公开发表讲话,宣称美国经济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从而引起股市行情再次上升,而且其上升幅度比任何时候都大。

然而9~10月间,股价时起时落,局势异常。

1929年10月28日,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平均下降50点。

这一跌就一发不可收拾,就像洪水决堤一样,迅速摧毁着一切能够摧毁的事物。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高峰在10月29日到来。

星期二早晨10点钟,证券交易所大厅的大锣刚刚响过不久,剧烈的抛售就突然发生。

大量股票涌到市场,不计价格地在抛售,出卖的不仅有小企业的股票,也有大企业的股票,股票坐市商被争先抛售股票的经纪人团团围住,全然没有人考虑买进,交易所的情况十分混乱。

开盘后半小时内,交易量就在300万股以上,12点时超过800万股,下午1点30分,超过1200万股,当这天收市的大锣敲响后,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

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降了40%。

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一直持续到1933年初。

根据道·琼斯指数的统计,从1929年10月至1933年1月,30种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每股365美元下降到63美元;20种公用事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2美元下降到28美元;20种铁路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80美元下降到28美元。

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1/6。

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蔓延,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从而引起借贷市场的混乱。

1931年5月,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成为触发各国银行信用危机的导火线,而信用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程度,首当其冲的是德国。

当时德国本身存在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每年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的利息,不得不向英美等国筹借短期银行信贷,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担心资金安全,纷纷从德国提取短期资金。

由于外资大量抽走,从5月到7月,德国黄金储备减少42%,德国政府于1931年7月宣布停业两天,德国四大银行中有两家随即破产,同年9月宣布停止支付外债,禁止黄金自由输出。

德国中止对外支付后,英国在德国的资金不能够调回,加之大量资金从英国抽走,同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

由于英国放弃金本位,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银行大批破产倒闭。

1931~1932年,美国银行倒闭达5096家。

1933年春,美国又爆发了信用危机的新浪潮,存款大量提取,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发生挤兑风潮,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

其他国家的货币也纷纷贬值,截至1936年底止,欧、美、亚、非、拉几大洲就有44个国家货币先后贬值,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幸免。

截至1933年底,全世界有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场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危机给了美国经济极其沉重的打击。

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6%。

如果按月份资料计算,从危机前的最高点(1929年5月)到危机的最低点(1932年7月),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56%,退回到1905年的水平。

危机遍及工业各部门,工业生产连续下降3年之久。

危机期间美国13万家企业倒闭,上千万工人被赶出工厂,失业人数在1933年达到1283万人,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1/4。

与此同时,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约1/4。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受到严重打击。

危机期间进出口总值减少70%。

资本输出一落千丈,1928年美国发行的外国有价证券是13亿美元,1931年下降到2.5亿美元,1933年仅160万美元,资本输出几乎停止。

这场经济危机迅速地、无一例外地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国家,成为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退回到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大萧条(英语: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

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

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

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

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

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原因关于经济大萧条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

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

这一点成为了五、六、七十年代时人们普遍的看法。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观点。

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认为是因当时美国兴起了消费借贷所致。

持续性的借款终使美国人个人债务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费热潮也就在大萧条时期结束。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通货紧缩下导致大萧条。

经过华尔街崩溃之日景象美国人均GDP走势下滑6年后才恢复加拿大失业游行没钱买油改用马拉的胡佛车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二”。

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

但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

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

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

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

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

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

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市,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

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不得不排著更长的队伍等候在劳务交易市场内。

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

工人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有战斗性的罢工。

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而保守主义者由于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

影响大萧条的普遍影响导致了:提高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参与性,如罗斯福新政时期实行的一些经济政策及建立的一些监管机构。

以关税的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

激起了作为共产主义替代物的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

大萧条相对于其他单一原因来说是最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932年到1938年之间欧洲大陆和拉丁美洲各国政治逐渐右翼化。

独裁者的崛起(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极权统治的盛行,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二、原因分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综合国力大大膨胀。

1914~1918年大战期间,美国加工业生产增长了32%。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加强了对外经济扩张。

在战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了两倍,进口增加80%,而同一期间,整个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缩减到战前的60%。

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地位也得到大大提高。

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一跃而升为债权国,它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上许多国家欠美国的债,连以前的资本主义霸主——大英帝国也欠美国44亿美元的债务。

虽然1920~1921年间也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危机,但1921年渡过危机后,出现了新的工业高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