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机废气处理

合集下载

汽油机的四个工作原理

汽油机的四个工作原理

汽油机的四个工作原理汽油机是一种内燃机,它通过燃烧石油制品(如汽油)来产生能量。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由四个关键步骤组成: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工作原理。

1. 进气汽油机的第一个工作原理是进气。

在进气过程中,发动机的活塞向下移动,在活塞下部形成一个低压区域。

同时,气门打开,允许空气燃料混合物通过进气门进入气缸。

这个进气过程被称为吸气冲程。

在一个汽油机中,进气阀和排气阀被用来控制气缸内的气体流动。

进气阀打开时,汽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空气燃料混合物就会被吸入。

当活塞上升时,进气门关闭。

这个步骤保证了进入气缸的是新鲜空气燃料混合物。

2. 压缩在进气过程之后,活塞向上移动,这样气缸内的空气燃料混合物就被压缩了。

这个过程被称为压缩冲程。

压缩的目的是增加混合物的密度,以便在燃烧过程中提供更强的爆炸力。

当活塞向上移动时,进气门和排气门都是关闭的。

这个闭合的系统使得气缸内的空气被压缩,增加了混合物的能量。

这个过程生成了高压高温的压缩混合物,为接下来的燃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 燃烧一旦混合物被压缩,点火系统会触发一个火花,引爆混合物,从而引起燃烧过程。

燃烧是汽油发动机的关键工作阶段。

当火花塞产生火花时,火焰会传播到混合物中,引起燃烧。

燃烧过程是一个快速且控制精确的过程。

当混合物燃烧时,化学能转换成热能,产生高压气体。

这个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移动,产生动力。

同时,排气门也开始打开,以便燃烧产生的废气可以排出气缸。

4. 排气最后一个工作阶段是排气,也被称为排气冲程。

在这个阶段中,活塞再次向上移动,并通过排气门将废气排出气缸。

这个过程使得气缸内的废气能被有效地排出,为下一个循环的进气过程腾出空间。

排气冲程结束后,活塞又重新回到了进气冲程的起始位置,整个循环重新开始。

这四个工作原理(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的连续循环使得汽油机能够持续地产生动力。

综上所述,汽油机的工作原理由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关键步骤组成。

处理尾气的方法

处理尾气的方法

处理尾气的方法尾气排放是汽车、工厂等机动车和固定污染源排放的废气,其中包含了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处理尾气成为了当前环保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一些处理尾气的方法。

首先,采用尾气净化装置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尾气净化装置能够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可以通过催化转化器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等无害物质,从而减少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其次,提倡节能减排也是处理尾气的重要方法。

通过提高机动车和工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排放。

例如,采用高效节能的发动机和设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浪费,都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达到环保的目的。

另外,推广清洁能源也是处理尾气的重要途径。

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不会产生尾气排放,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尾气排放的同时也能减缓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因此,推广清洁能源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

此外,加强监管和治理也是处理尾气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机动车和固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都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环境。

最后,加强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也是处理尾气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处理尾气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

通过采用尾气净化装置、提倡节能减排、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监管和治理、加强环境教育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净化环境、改善生态做出积极贡献。

低压废气再循环(LP_EGR)在汽油机上的应用

低压废气再循环(LP_EGR)在汽油机上的应用

低压废气再循环(LP_EGR)在汽油机上的应用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基于一台1.5L的进气道喷射增压(PFI)汽油机,在保持原机匹配好的VVT角度、喷油压力和喷油相位不变情况下,采用低压废气再循环(LP_EGR)。

通过优化发动机参数得到:发动机在EGR区域能起到较明显的节油效果。

在中低转速的中大负荷区域节油7%~20%不等;发动机的抗爆震性明显改善,点火角最多可提前13.75度曲轴转角(CA);大部分中低负荷工况的NO某排放减少约20%~60%,最大降幅约为100%。

但约占工况18.4%的大负荷工况排放恶化,负荷越大恶化越严重;HC排放有明显的改善。

大部分工况的HC排放减少约15%~75%,最大降幅约为86%。

综上所述,LP_EGR可使该发动机的油耗、抗爆震性和HC排放有明显的改善。

而NO某排放在中低负荷工况改善较多,但大负荷工况恶化。

关键词:低压废气再循环;节油;抗爆震性;排放1 概述随着燃油与排放法规的日益收紧,很多降油耗与排放的新技术应用到发动机上。

而废气再循环系统(EGR)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降发动机油耗和排放污染物的方法。

EGR是将柴油机或汽油机产生的废气的一部分再送回气缸参与燃烧。

再循环废气的CO2等多原子气体的比热容更大,导致升温比较慢,降低了燃烧温度,起到减少NO某排放的作用。

另外,提高废气再循环率会使总的废气流量减少,因此废气排放中总的污染物输出量将会相对减少[1-6]。

EGR系统的任务就是使废气的再循环量在每一个工作点都达到最佳状况,从而使燃烧过程始终处于最理想的情况,最终保证排放物中的污染成份最低。

EGR分为高压EGR(HP_EGR)和低压EGR(LP_EGR)。

笔者讨论的发动机是进气道喷射增压汽油机。

由于LP_EGR相对HP_EGR更能有效提高抗爆震性、降低氮氧化物以及在废气循环工作范围较大的优势而被采用。

笔者主要从发动机的节油、抗爆震性、和NO某、HC排放三方面讨论LP_EGR对发动机的实际影响。

车用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车用汽油机废气涡轮增压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n lss s i e i n n t e t r o h r i g f n i e e u tg s i ea l u h a d f g ae a a y ie mp d me to h u b c a g n re g n x a s— a n d t i, s c e a r t , b r e f h a , o h s l ut n o e t h d f c h t n i e ma c ig a d c u t r a u e t e o v e i e i e tO lt e e a s・ a u b c a g r e ・ iq u o e g n th n l n o n e me s r o rs l e t mp d h m n i h x u t s t r o h r e f n h ・ g o ・
等 。在 汽 油 机 增 压 后 的变 工 况 情 况 下 , 控 制 e和 要 范 围就 必 须 精 心 地 调 整 燃 油 供 给 系 统 的 供 油 特 性 曲
线 , 行 增 压 器 与 汽 油 机 的 良好 匹 配 。 进 1 14 扫 气 不 同 ..
1 1 车 用 汽 油 机 采 用 废 气 涡 轮 增 压 的 特 点 .
gn i e.
K e r Ga o i e e g n Tu b c r n I e i n Co n e me ur y wo ds s ln n i e r o hagig mp d me t u tr a e s
1 前 言
废 气 涡 轮 增 压 技 术 和 废气 涡 轮 增 压 器 在 柴 油 车 上
1 1 2 混合 气形 成 方 式 不 同 ..
机相 比会使缸 内废 气 量增 加 , 同时也 不 利于 高 温机件 ( 活塞顶 部 、 门 、 缸 ) 负荷 的降低 。 如 气 气 热

废气处理方法

废气处理方法

废气处理方法废气处理是指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的行为。

废气处理方法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废气成分和排放标准,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废气处理方法,希望能为大家在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处理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常见的废气处理方法之一是物理吸附法。

物理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硅胶等。

物理吸附法适用于废气中有机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对废气中的水蒸汽和高温气体处理效果较差。

其次,化学吸收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废气处理方法。

化学吸收法是利用化学溶液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常用的吸收剂包括氢氧化钠、氨水等。

化学吸收法适用于处理废气中的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处理效果较好,但操作过程中需注意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控制,以免产生二次污染。

另外,燃烧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废气处理方法。

燃烧法是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完全氧化分解,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燃烧法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气和高温废气,处理效果较好,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产生二氧化碳等二次污染物。

最后,生物脱附法是一种环保型的废气处理方法。

生物脱附法是利用微生物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脱附法适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有机物和氨气等,处理效果好,同时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物的产生。

综上所述,废气处理方法种类繁多,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废气成分、排放标准和经济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废气处理方法,以达到净化废气、保护环境的目的。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废气处理方法能为大家在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处理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排气工作原理

排气工作原理

排气工作原理
排气工作原理是指在内燃机运转时,通过排气系统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下面是排气工作原理的详细流程:
1. 压缩行程:在内燃机的压缩行程中,活塞向上移动,使气缸内的气体被压缩。

同时,进气门关闭,使气缸内的燃气无法通过进气阀进入。

同时,排气门也处于关闭状态。

2. 点火行程:在压缩行程结束后,点火系统会将火花发送到燃烧室中,引燃混合气。

燃烧产生的气体迅速膨胀,推动活塞向下移动,完成发动机的动力输出。

3. 排气行程:在活塞下行时,排气门打开。

发动机内的废气可以通过排气阀放出。

排气门的开启时间要适应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确保废气能够有效排出。

4. 排气管:废气进入排气管后,会通过排气管内的膨胀室或消声器等部件,减少噪音和排放有害物质的能力。

排气管的设计还可以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5. 排放:经过排气系统处理的废气最终被排放到大气中。

其中,柴油机产生的废气中含有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汽油机产生的废气中则主要含
有一氧化碳(CO)等有害物质。

以上就是排气工作原理的基本流程。

排气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是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性能、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

车用汽油机HC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技术

车用汽油机HC生成机理及排放控制技术

螁前言莆车用汽油发动机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其燃烧方式与柴油机不一样,造成较大的未燃HC排放。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发动机的排放提出了严格的法规,促使对未燃HC的生成机理与排放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比较和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车用汽油机HC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降低排放的措施。

羆1 汽油机HC的生成机理袄(1)不完全燃烧(氧化)。

发动机运转时,若混合气过浓或过稀,或者废气被严重稀释,或者点火系统发生故障,则火花塞可能不跳火,或者跳火后不能使混合气着火,或者着火后又在传播过程中熄灭,致使混合气中部分燃料,甚至全部燃料以未燃HC形式排出,使HC排放明显升高。

芈(2)壁面淬熄效应。

壁面淬熄效应是指温度较低的燃烧室壁面对火焰的迅速冷却(也称激冷),使活化分子的能力被吸收,链式反应中断,在壁面形成0.1~0.2mm的不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火焰淬熄层,产生大量未燃的HC。

莈(3)狭缝效应。

狭缝主要指活塞头部、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狭小缝隙,火花塞中心电极的空隙,火花塞的螺纹、喷油器周围的间隙等处。

汽油机工作时总有一些液态油滴或燃油蒸气隐藏在这些缝隙中,因火焰无法传人其中而不能燃烧,于是成为未燃烧HC的一个来源。

肄(4)壁面油膜和积炭吸附。

在进气和压缩过程中,气缸壁面上的润滑油膜,以及沉积在活塞顶部、燃烧室壁面和进气门、排气门上的多孔性积炭,会吸附未燃混合气和燃料蒸气,在膨胀和排气过程中这些吸附的燃料蒸气柱随之进入气态的燃烧产物中。

这样HC的少部分被氧化,大部分则随已燃气体排出气缸。

芃2 影响HC生成的因素羈2.1 空燃比的影响膅空燃比对HC排放浓度的影响甚大。

通常HC排放浓度和数量有随混合气变稀而下降的趋势,但是,当混合气空燃比大于17:1时,混合气过分稀薄,易发生火焰不完全传播以至断火,使HC排放量迅速增加。

因此,凡影响空燃比和排气后反应的因素,如大气压力、进气温度、排气温度、排气中的含氧量等,也必然影响HC的排放。

汽油机废气再循环概述

汽油机废气再循环概述

高速时,如图所示,电脑 控制打开高速油路,液压油 推动高速转换柱塞,主、次 摇臂与中间摇臂联结在一起, 由高速凸轮驱动。
当转速降低时,油路内油压 降低,柱塞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 推回,三根摇臂又依次分开。该 机构使发动机根据自身转速和负 荷自动改变气门的配气相位及气 门升程,改变进气量。
低速时,VTEC-E开启一个气 门实现稀燃;中速时,采用中速凸 轮型线驱动两个进气门,确保中 速扭矩;高速时,VTEC-E加大进 气量气门升程及延长开启时间。 使增加,以输出更大功率。
由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低能耗和低污染已 成为汽车发动机的发展目标。要求发动机既要保证良好的动力性 又要降低油耗满足排放法规的规定,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中,可 变配气相位技术已成为新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1)无凸轮轴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电磁控制)
该类机构没有凸轮轴,直接 对气门进行控制。其优点是能 对气门正时的所有因素进行控 制,在各种工况下获取最佳气 门正时;另外,还能关闭部分气 缸的气门,实现可变排量。直 接对气门控制是比较理想的状 况,但该类控制机构操纵时需 要消耗较高的能量。如何降低 能量消耗是这类机构必须解决 的问题.
发动机高速运行,ECM就会向VTEC电磁阀供电开启工作油道, 工作油道中的压力油就推动活塞移动,压缩弹簧,这样主摇臂、申 间摇臂和次摇臂就被主同步活塞、中间同步活塞和次同步活塞串联 为一体,成为一个同步活动的组合摇臂。由于中间凸轮的升程大于 另两个凸轮,而中间凸轮角度提前,故组合摇臂随中间摇臂一起受 中间凸轮驱动,主、次气门都大幅度地同步开闭,因此配气相位发 生变化,吸人的混合气量增多满足了发动机大负荷时的进气要求。
气门升程增又得不将节气门关得更小, 造成更大的泵气损失和节流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油机减速对CO、HC排放的影响
汽油机加速对CO、HC排放的影响
碳氢化合物HC的生成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

汽油与空气的均匀混合气在过量 空气系数等于1时,理论上不产 生HC,但实际不是这样的(如 右图),在a =1,HC也相当 高,并随a减小而迅速增加。当 混合气过稀,由于燃烧恶化,甚 至有些循环失火会使HC急剧增 加,只有采取特殊措施(如组织 快燃)才可能缓和这种趋势。
面容比对HC排放的影响

面容比是衡量燃烧室结构紧凑与否的重要指标,小 面容比燃烧室有利于降低HC排放。
行程缸径比S/D及气缸容积Vh对降低汽油机排 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行程汽油机燃烧速度快, 气缸容积越大,面容比 点火定时可以相对后移。长行程汽油 越小,气缸相对散热面 机的最高放热率大,燃烧温度高,这 积越小。 些因素有利于降低汽油机的HC排放 和燃油消耗,这些优点在低负荷时更 长行程与大气缸汽油机 为明显。 的NOx排放也会增大。 由于长行程汽油机的燃烧特点,提高 了汽油机的抗爆震能力,使汽油机的 压缩比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同样压缩 比条件下,长行程汽油机优化燃烧室 的条件也比较好。
碳氢化合物HC的危害

内燃机排气中HC浓度随着工况与试验条件的不同差别很大,可由几十 ppm到1万多ppm,但和CO相比还低得多。 碳氢化合物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环芳烃,尤其是3.4苯并芘,是一种很强 的致癌物质。 排气中甲醛和丙烯醛能强烈刺激眼睛及呼吸器官。 HC也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微粒PM对人类的危害



排气中微粒是指经过空气稀释、温度 降到52℃后用涂有聚四氟乙烯的玻璃 纤维滤纸收集的除水以外的物质。柴 油机排出的微粒大多小于0.3m,其主 要成分是碳及其吸附的有机物质。吸 附物中有多种PAH,具有不同程度的 致癌作用。 2 m以下的碳烟吸入肺部会沉积起来, 而0.1~0.5 m的碳烟对人体的危害更 大,除了致癌作用外,这种炭烟吸入 肺部,会导致慢性病、肺气肿、皮肤 病及变态性疾病。 颗粒越小,悬浮于空气中的时间越长, 被人体吸入的可能性越大。
3.4.3 汽油机废气机内净化措施

精确的混合气制备 精确的点火定时与可靠的点火系统 汽油机稀燃与快速燃烧系统 汽油机结构参数的优化 废气再循环(前已讲过) 进气恒温装置 蒸发控制系统 曲轴箱通风装置
汽油机排放控制的发展历程
1964年开始使用闭式曲轴箱通风。 1973年起使用热转换器(氧化转换器)。 1975年起使用三效催化转换器。 1976年起使用三效催化转换器与氧()传感器, 需要时再加上废气再循环,空气二次喷射技术。 1980年代,稀燃、分层发动机技术开始应用 1990年代,汽油直喷技术开始应用 2000年以后,CAI技术开始研究
空燃比对汽油机NOx的影响

已燃混合气最高温度对应a=0.9 左右的略浓混合气。不过这时氧 浓度低,抑止了NO的生成。当a 提高时,氧增加的效果抵消了燃 气温度下降使NO生成的减少趋 势。因而,NO排放峰值出现在a =1.1左右的略稀混合气中(如右 图)。如果进一步下降,温度下 降的效果占优势,导致NO下降。
一氧化碳CO的危害

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和血液中输送氧的载体血红 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40倍。CO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羟基血红 蛋白,就剥夺了血红蛋白对人体组织的供氧能力。
氮氧化物NOx的危害


内燃机废气中氮氧化物绝大部分是NO,少量是NO2。NO是 无色气体,高浓度NO能引起中枢神经的瘫痪及痉挛,在大 气中缓慢氧化成为NO2,成褐色,具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对 肺和心肌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NOx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汽油机NOx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NOx生成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基础:
泽尔多维奇(Zeldovitch)链式反应机理;
N2+O=NO+N,N+O2=NO+O

NOx生成的条件:
高温;
富氧; 高温持续时间。

影响汽油机NOx生成的主要因素:
空燃比; 缸内未燃混合气中已燃混合气; 点火定时。
内燃机废气排放物的组成


内燃机排气中基本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过剩的氧气、及存下的氮 气,它们是燃料与空气完全燃烧的产物,从毒物学的观点看,它们是无 毒的。 排气中还含有不完全燃烧及燃烧反应的中间产物,包括一氧化碳CO、碳 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二氧化硫SO2、微粒(铅化物、黑烟、 油雾等)、臭气(甲醛、丙烯醛等)等。这些污染物总和,在柴油机中 不到废气总量的1%,在汽油机中随不同工况变化较大,有时可达5%左 右,大部分有毒,或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和致癌作用,因此列为有害 成分。
汽油机排放与过量空气系数的关系
已燃气体量对汽油机NOx的影响
点燃式内燃机在燃烧前,燃烧室中的混合气
由空气、已蒸发的燃油蒸汽和已燃气体组成。 后者是前已循环留下的残余废气,或加上废 气再循环EGR时的回流气组成。 EGR是降低NOx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详细 内容在3.3.5中已讲。
点火定时对汽油机NOx的影响
行程缸径比S/D及气缸容积Vh对HC、指示效率 的影响
行程缸径比S/D及气缸容积Vh对NOx、指示效 率的影响
真空式进气恒温装置


进气温度变化影响空燃比,汽车机动 性很大,可行驶在大气温度各异的地 区。为此有必要使进气温度恒定,使 有害排放物维持在允许的水平。 真空式进气恒温装置是在排气管周围 设置一个金属罩盖,用管子接到进气 管上。根据进气时设置在空气滤清器 内的温度传感器(常为双金属片)感 受的进气温度高低,断开或接通进气 管内的真空度与真空马达压力室的通 路,从而控制与真空马达相连的控制 阀的开度,控制排气管周围热气与冷 空气的比例,来控制进气温度。

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的措施与效果
精确的混合气制备



化油器: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基本上满足了汽油机各工况 对混合气浓度的复杂要求,堪称技术的奇迹。但随着排放法 规的逐步严格,需利用三效催化转换器来降低汽油机排放, 而三效催化转换器在过量空气系数等于1时,才能有效地降 低汽油机中3种有害成分的排放,因此化油器完成了其历史 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进气道汽油喷射(EFI):根据进气流量喷入响应的燃油, 这样控制喷油量比较精确,比较容易根据汽油机运转状态进 行过量空气系数的优化,有效控制有害排放物的生成。 缸内汽油喷射(GDI):将汽油用高压直接喷入气缸,空气 计量与燃油喷射量都是电子控制,对过量空气系数的控制也 非常精确,因而能有效地控制汽油机有害排放物地生成。
精确的点火定时与可靠的点火系统


点火定时与点火能量对火焰传播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对汽 油机燃油消耗和排气污染物排放有很大影响。 点火能量的提高可以扩大混合气着火界限,提高汽油机稀混 合气运转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汽油机的废气再循环量, 降低NOx排放,提高部分负荷时的发动机功率。 采用电子式无触点系统可以根据汽油机转速与负荷优化控制 汽油机的点火定时,进一步提高汽油机性能。与爆震传感器 结合,还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来改变点火定时,壁面爆 震的发生。
的燃油迅速蒸发进入燃烧室,组成混合气过浓。CO显著增加到怠速 时的浓度。
怠速转速对汽油机CO生成的影响

怠速转速的影响:
提高怠速转速,可有效降低
CO排放,但怠转速过高,机 械噪声会增加。

一般从净化的观点,希望怠 速转速规定的高一点好。
汽油机工况对CO生成的影响


汽油机在部分负荷运转时,混合 气的a接近1,CO排放量不高。 但多缸机如果a不同,仍会有的 气缸a <1,增加CO排放量。全 负荷特别是冷起动时,混合气很 浓, a可小到0.8甚至更低,CO 排放量很大。 汽油机加速时的突然加浓使CO 排放迅速增加。
活性炭罐式汽油蒸发排放物控制系统


供油系统中由于温度变化,再加 上汽油是益挥发性液体,燃油容 易蒸发到大气中。 常用活性炭罐作为汽油蒸汽的暂 存空间。发动机不运转时,来自 燃油系统、油箱等的汽油蒸汽进 入活性炭罐被吸附在活性炭上; 当发动机运转时,利用进气管真 空度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汽油蒸 汽与进入炭罐的新鲜空气一起吸 入燃烧室烧掉。
一氧化碳CO生成的影响因素

进气空气温度T0的影响:
进气温度上升,大气密度下降,而汽油密度变化很小,对化油器发
动机,随进气温度升高,混合气加浓。

大气压力p的影响:
大气压力下降,空气密度下降,同样大气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混合气
过量空气系数。

进气管真空度的影响:
当汽车急剧减速时,发动机真空度大于负63kPa,停留在进气系统中
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



当汽油机运转时,燃烧室中高压可燃混合 气和已燃气体或多或少会通过活塞组和气 缸之间的间隙,进入曲轴箱。为防止曲轴 箱压力过高,早期发动机直接将曲轴箱与 大气相通。 为控制通风中大量未燃HC进入大气,对 曲轴箱进行强制通风。 在C管中装有闭式呼吸口6,它与空气滤清 器1中的净气室相通,新鲜空气经空气滤 清器后引入曲轴箱,和曲轴箱的窜气混合, 经气缸盖罩通入A管,通过计量阀3控制后。 吸入进气管4,从而实现窜气的再燃烧。
3.4.2 汽油废气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与 影响因素
一氧化碳CO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碳氢化合物HC的生成机理与影响因素 氮氧化物
CO是碳氢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 生成的中间产物。 控制CO排放的主要因素是可燃 混合气的过量空气系数a。在浓 混合气中a小于1,随减小而CO 不断增加;在稀混合气中, CO 很低,在a =1.0~1.1之间,CO 随略微变化。 凡是影响过量空气系数的因素都 是影响CO生成的因素。
尽可能短的火焰传播距离;如采用火花塞中置(多气门汽油机) 结构紧凑,尽可能小的燃烧室表面;如采用小面容比燃烧室 壁面高温部件处于火焰传播的终点; 燃烧室内应具有强烈的气流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