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主要故事情节

香菱学诗主要故事情节(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香菱学诗背景介绍2.香菱与黛玉结缘3.香菱学诗过程4.香菱学诗成果5.香菱学诗影响篇1正文《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人物的生活故事。
其中,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描写了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学习写诗的过程。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另嫁他人,她只能寄人篱下。
黛玉是贾府中的一位贵妇人,她和香菱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结缘,成为了好友。
香菱开始向黛玉学习写诗,她勤奋好学,虚心向黛玉请教,不断琢磨诗歌的技巧和意境。
在香菱的勤奋努力下,她逐渐掌握了诗歌的写作技巧,并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香菱的诗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她的作品受到了黛玉和其他人的赞赏。
香菱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她自己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香菱学诗的成功,不仅让她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也为《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增添了一抹亮色。
篇2 目录1.香菱学诗背景介绍2.香菱与黛玉相识3.香菱学诗过程4.香菱学诗成果5.香菱学诗的启示篇2正文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中,香菱学诗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香菱,原名甄英莲,从小聪明伶俐,但在年少时却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被拐卖,历经磨难,最终成为薛姨妈的侍女。
香菱虽出身不幸,但她性格坚强,好学上进,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薛姨妈的安排下,香菱得以拜黛玉为师,开始学习诗词。
在与黛玉的相处中,香菱对诗词的理解逐渐深入,写作技巧也逐渐提高。
她学习热情高涨,勤学苦练,不断地向黛玉请教,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香菱终于完成了她的第一首诗《月夜即事》。
这首诗清新脱俗,表达了香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得到了黛玉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关注。
香菱的才华得到了展现,她的学诗之路也由此开启。
香菱学诗概括主要内容

香菱学诗概括主要内容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所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
香菱是贾宝玉的丫鬟,她热爱诗歌,但因从未接触过诗歌,故在林黛玉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写诗。
在这个过程中,香菱不断虚心求教,认真钻研,最终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这段情节主要讲述了香菱在林黛玉的指导下学习写诗的过程,表现了香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林黛玉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不断受到黛玉的启发和指导,逐渐掌握了写诗的技巧和方法,写出了一些较好的诗篇。
香菱学诗的过程,也是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她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最终获得了自己的文学成就。
此外,这段情节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文学传统。
在《红楼梦》中,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形式,是贵族家庭中的消遣和娱乐,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香菱学诗正是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她学习的不仅是诗歌的格律和技巧,还有中国文学的传统和历史。
通过香菱学诗的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感受到《红楼梦》中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魅力。
红楼梦48回香菱学诗原文

红楼梦48 回香菱学诗原文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且说薛蟠听见如此说了,气方渐平。
三五日后,疼痛虽愈,伤痕未平,只装病在家,愧见亲友。
展眼已到十月,因有各铺面伙计内有算年帐要回家的,少不得家内治酒饯行。
内有一个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二三千金的过活,今岁也要回家,明春方来。
因说起“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
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
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
”薛蟠听了,心中忖度:“我如今挨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
天天装病,也不是事。
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
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
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
”心内主意已定,至酒席散后,便和张德辉说知,命他等一二日一同前往。
晚间薛蟠告诉了他母亲。
薛姨妈听了虽是欢喜,但又恐他在外生事,花了本钱倒是末事,因此不命他去。
只说“好歹你守着我,我还能放心些。
况且也不用做这买卖,也不等着这几百银子来用。
你在家里安分守己的,就强似这几百银子了。
”薛蟠主意已定,那里肯依。
只说:“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
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着做买卖,又不准我了,叫我怎么样呢?我又不是个丫头,把我关在家里,何日是个了日?况且那张德辉又是个年高有德的,咱们和他世交,我同他去,怎么得有舛错?我就一时半刻有不好的去处,他自然说我劝我。
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何等顺利,倒不叫我去。
过两日我不告诉家里,私自打点了一走,明年发了财回家,那时才知道我呢。
”说毕,赌气睡觉去了。
薛姨妈听他如此说,因和宝钗商议。
宝钗笑道:“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
只是他在家时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犯,越发难拘束他了。
但也愁不得许多。
香菱学诗优秀10篇

香菱学诗优秀10篇香菱学诗篇一20 香菱学诗设计意图:《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
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
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二、简介作者作品1.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雪芹四岁时,家族开始衰败,二十出头的时候,家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
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2.《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标题是编者加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集团腐朽品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简述香菱学诗的情节

简述香菱学诗的情节
摘要:
1.香菱学诗的背景
2.香菱学诗的过程
3.香菱学诗的结果与影响
正文: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贾府中的一名丫鬟,因其聪明伶俐、美貌出众而备受众人喜爱。
尽管身为丫鬟,香菱对于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渴望能够学习诗歌创作。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她在贾府中结识了才子贾宝玉,贾宝玉发现了香菱对诗歌的热爱,便主动教她如何欣赏和创作诗歌。
贾宝玉的引导使香菱对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
其次,香菱结识了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府中著名的才女,诗词才情非凡。
在林黛玉的悉心指导下,香菱开始系统地学习诗歌创作方法,从对仗、押韵到意象、情感,香菱的诗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最后,香菱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创作出了一首令人称道的诗歌。
她的诗作得到了贾府众人的赞赏,尤其是贾母对她的诗歌大加赞赏,这使得香菱在贾府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一个普通的丫鬟逐渐成为了贾府中受人尊敬的才女。
香菱学诗的故事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香菱自身的才情与毅力,还表现了贾府中才子佳人的文化氛围。
香菱学诗原文及赏析

香菱学诗原文及赏析
《香菱学诗》是明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杰作,由于其出色的文
字表达,在诗歌历史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香菱学诗中细腻而深切地描绘了诗人心中对学诗的浓厚感情,轻
柔而优美的诗句洋溢着久盛不衰的热情。
诗中“水石清浅重相连”,
形容着淡淡的品读收获的乐趣;“风流思忽断”,表达着沉思的深情;“文采千载间”,形容着对学诗的长久时代性的憧憬;“精似字文珠”,描述了学习过程中努力求索的努力。
诗人用妙句言简意赅,浅
而敏捷地把自己对学诗的醉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陆游用“香菱学诗”表达了他对学习追求的全面扩展。
这体现了
他精神高尚、秉持坚定不移的学习信念。
他也用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完
美的无上追求的永恒的倾慕;他知道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并利用他
的智慧来把握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把它实现。
香菱学诗不仅沉着华丽的诗句,更用以无穷的深情表达了诗人对
学习的坚定意志。
他的精神影响了后人,代代传承,引领着我们一代
又一代在学习上追求卓越。
香菱学诗优秀7篇

香菱学诗优秀7篇香菱学诗篇一一、曹雪芹简介曹雪芹(一qi24?—一qi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頫\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
待到乾隆继位,曹頫\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
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一qi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二、《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补充注释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
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
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香菱学诗》中香菱试作的前二稿的翻译

《香菱咏月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译文:月亮挂在中天夜色多么寒凉,月光如此皎洁月轮分外团圆。
诗人们月下吟常常雅兴勃发,漂泊的游子惹恨牵愁却不忍把她遥观。
月轮啊!你是翡翠楼边悬挂着的玉镜,月轮啊!你是珍珠帘外高挂着的冰盘。
这美好的夜晚何必要点起蜡烛,辉煌的光彩映照着这画栋雕栏。
《香菱咏月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译文:不像银不似水月华把窗户映得寒凉,抬头远望这晴朗的夜空护托着一轮玉盘。
月光中疏淡的梅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银色里丝丝的柳枝又似带露初干。
自以为淡淡的白粉涂上那金色的阶砌,仿佛如薄薄的轻霜飞洒在玉栏。
一梦醒来西楼里已是一片静寂,只有中天里的残月还可隔帘遥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红楼梦》作者生平,了解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1)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2)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三)情感、世界观目标:(1)从香菱学诗,黛玉教诗中寻求学习的启发;(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故事背景;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激趣:在《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副册首页有诗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
”这是谁的判词呢?发生在他的身上有些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节选自《红楼梦》中的一篇课文《香菱学诗》。
一、曹雪芹简介曹雪芹(1724?—1764),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
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
待到乾隆继位,曹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
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
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
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
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
《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续写的。
二、《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三、补充注释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
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
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
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③〔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
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
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④〔湾住〕停泊。
湾,一本作“挽”。
⑤〔紫鹃〕黛玉的丫头。
⑥〔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
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
’”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⑦〔十四寒〕我国古代的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
在《佩文韵府》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
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⑧〔入画〕惜春的丫头名。
四、故事发生的背景: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
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
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
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
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
五、学生通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环境的变化激发了她写诗的愿望,在林黛玉的指导下,香菱先是读诗,后来是练习写诗,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分析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3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读诗。
(1)(1段)谈律师的章法、对仗、平仄、立意。
(2)(2、3段)检查香菱对王诗的理解程度。
第二部分:(4~8段):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写诗。
(1)(4段)第一稿“措词不雅”。
(2)(5、6段)第二稿“过于穿凿”。
(3)(7、8段)第三稿“精血诚聚”。
第二课时教学任务:课文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一)文章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黛玉指导写诗;第二部分:香菱练习写诗。
(二)分析黛玉指导写诗的部分:学生讨论:黛玉指导写诗主要有三次,这三次分别干了什么?试作概括。
首先是指导读诗: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
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
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
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
而黛玉也不愧为“老师”,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
其次是指导练习写诗: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宝钗也参与了指导。
学生讨论: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
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位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
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
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
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瘦弱多病,孤傲尖刻,但本文中的林黛玉的表现不能不让我们另眼相看,这是为什么?文章表现出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探究]林黛玉为什么会热情地指导香菱写诗?(1)对香菱的悲惨身世很同情。
(2)想到自己的身世与香菱有同病相怜之感。
(3)为香菱锲而不舍的执着所感动。
(4)对香菱有好感。
总结: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光风霁月般的胸襟。
从她给香菱开出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呀!她热情坦率,自信主动,才华横溢,积累深厚,循循善诱。
第二板块学习讨论:香菱学诗的部分A、香菱学诗部分主要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拜师请教→赏析诗歌→苦心创作B、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回目名称是慕雅女雅聚苦吟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香菱的苦吟?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
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
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
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
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
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
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
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
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做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
C、从香菱的苦吟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锲而不舍的执着,勤奋好学的钻研,天生优越的资质。
D、探究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
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
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