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标准范本_1

合集下载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

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

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客家土楼实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客家土楼是中国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

它是客家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客家土楼的现状和实践。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使用了问卷调查和参观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居住在土楼的居民,主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维护土楼的意识和实施情况。

实地考察主要参观了福建土楼群,通过与土楼居民的交流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实践状况。

三、调研结果1.土楼的实际居住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土楼都已经改建成了民宿或旅游景点,居民人口相对较少。

土楼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但由于受到旅游业的带动,居民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善。

2.土楼的维护意识:绝大多数居民对土楼的维护非常重视,认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部分居民自发成立了土楼保护协会,定期进行集体维护和修复。

3.土楼的实践:土楼作为旅游景点的实践非常成功。

大多数土楼都引入了旅游业,为居民带来了收入,也为土楼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资金来源。

然而,一些土楼的商业化程度过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问题分析1.土楼的商业化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依赖于旅游业。

这种依赖程度过高,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如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社区的凝聚力降低等。

2.土楼的保护和修复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专业支持。

虽然部分居民自发进行集体维护,但仍然面临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土楼保护的支持力度。

五、建议1.加强土楼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其身份认同感。

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和文化活动,培养居民对土楼的认同感,降低对旅游业的依赖。

2.完善土楼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加大对土楼保护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维护土楼的生态平衡。

3.加强对土楼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土楼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为土楼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客家聚居地之一。

梅州市境内有大量保存完整的客家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主要受到客家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首先,客家文化中的尊重和融合观念使得村落的建设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梅州地处山区,地势复杂,为抵御外敌入侵,村落通常建造在地势较高处,以形成一定的自然防御。

这种地势选择也为村落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便利。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布局通常以“一进一院四合院”为主。

这一布局形式体现了客家人重视家族关系、注重家族和睦的文化传统。

村落的主入口通常设在南面,进入后即可见到一个大门,门后是一个庭院,庭院再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小院。

东边的小院通常用于摆放农具、存放杂物;南边的小院是活动场所,多为家族聚会、喜事庆祝等活动使用;西边的小院多为住宅区,家庭成员的房屋分布在这里;北边的小院则为客房或者贮藏食物的地方。

四个小院围绕中心庭院,构成了一个四合院空间形态。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还体现了社会结构和地域环境的特点。

一方面,村落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出等级制度,高等级的宗族分布在离村落中心较近的地方,低等级的宗族则分布在稍远的地方。

这种分布反映了客家人对社会等级和地位的重视,同时也便于管理和控制。

另一方面,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有助于山区的开放与利用。

将村落设置在防御性较强的山腰或山顶,有利于村落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山地资源,提供了较好的居住条件。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空间形态为家族和睦、世代相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村落的布局和分区使得家族成员之间具备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机会,有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方便。

梅县客家杠屋民居的形制--以桥溪村建筑为例的研究

梅县客家杠屋民居的形制--以桥溪村建筑为例的研究
2.1 横屋(杠屋)
(1)世德楼最外侧左右两杠,上覆盖双坡屋面,以横屋厅(南北厅)为中心,前后各 2 间房,形成 5 间的纵向长条行房屋单体。设房的代号为 f,厅的代号为 t,其组合的模式为: f-f-t-f-f。
其二层向后部延伸多出一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f-t-f-f-f。需要注意的是,这多加的 一间房在结构和屋面构造上属于横屋的延伸,但在平面上也可以看成是平面整体后部的枕杠 屋的一部分(左右两间横屋房间和枕杠屋围合成一个附加的三合天井)。
(2)世德楼中间左右两杠,相当于边路的两条杠屋拼合,上覆盖双坡屋面,厅房与边 路对齐,但各厅房进深均压缩。其组合的模式同边路。
(3)燕诒楼右侧两杠,上覆盖双坡屋面,横屋厅(南北厅)靠前,前端只有 1 间房, 后端有三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t-f-f。
其二层向后部延伸多出 2 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t-f-f-f-f。 (4)燕诒楼左侧附加一杠,上覆盖双坡屋面。无横屋厅(南北厅),共有 3 间房。其前 端房间因侧面有入口打开成为敞厅,但平面尺度和房间无异,暂视为房,组合的模式为:f-f-f。 其二层向后部延伸多出一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f-f-f。
堂横屋类型中,有部分后部加建了“枕头屋”;有部分加建圆弧形的“围屋”,则称为“围
1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50308010)
-1-

龙屋”。 杠屋的特点是厅堂空间不发达,两列房间和中间的纵长天井形成基本的杠屋样式(两杠
屋),纵长天井的前后部分虽然是开敞空间,也可称为厅,但不称为“堂”(我们可以体会到 “厅”和“堂”在当地人心目中仍有差别),而且一般并不象堂横屋那样作为仪式空间使用。 从称谓上,杠屋的一排纵列房间称为“横屋”,和堂横屋的附属组成部分相同,这表明它在 样式上和营造上都有基本单元的意义。事实上,杠屋之间的纵长天井和堂横屋中,堂屋和横 屋之间的纵长天井,在样式上也相当一致,这表明了杠屋实际上是堂横屋中附属单元的一种 组合,在这种组合中,排除了主要起仪式作用的厅堂空间。两杠屋的发展可以形成多杠屋(如 三杠屋、四杠屋)。

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梅县客家围龙屋建筑遗产及其评价研究

2、石雕艺术
石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常见的装饰手பைடு நூலகம்。在围屋的石材部位,如门框、墙 角、石阶等,都有精美的石雕作品。这些石雕作品以天然石材为材料,雕刻精细, 造型优美,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相结合的特点。
3、砖雕艺术
砖雕是客家围屋中另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砖雕主要采用青砖为材料,雕刻 画面多为寓意吉祥的图案,如龙、凤、鱼、鸡等动物形象,以及花、草、云、水 等自然元素。砖雕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之,梅县客家围龙屋是中国广东省梅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产之一, 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内容
围龙屋,这一具有浓厚客家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围龙屋与客家居住文化,以期读者能 更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围龙屋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围龙屋,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2、制定保护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围龙屋进行保护和修缮。政府 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为保护和修缮工作提供经费支持。
3、开展保护项目:通过实施保护项目,为围龙屋的修缮和维护提供技术支 持和专业指导。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围龙屋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有 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其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客家居住文化的宣传 和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此外,鼓励年轻人参 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学习班,培养年轻 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024年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2024年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篇一一、引言梅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

千百年来,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其中,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梅州地区地势复杂,山水相依,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客家人逐渐形成了聚族而居的居住习惯。

历史上,梅州地区曾是多个民族迁徙的交汇地,客家人在此定居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三、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一)整体布局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以聚落为核心,呈团状或带状分布。

村落内部往往划分为居住区、农田区、祠堂区等功能区域。

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部分,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形成多个房头或宗族聚居的居住单元。

农田区环绕在村落周围,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

祠堂区则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是村民祭祀祖先和举办集体活动的场所。

(二)建筑风格梅州客家传统建筑的风格独特,以土楼、围龙屋等为代表。

这些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具有较好的防风、防雨、防震等功能。

在建筑外观上,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层次分明,显得庄重而和谐;围龙屋则以房屋围绕天井布置,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结构。

此外,建筑的颜色、材质、装饰等也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三)空间组织与功能分区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与功能分区明确。

除了居住区、农田区、祠堂区外,还有庙宇、学校、市场等公共设施区域。

这些区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村落的空间组织结构。

在空间组织上,村落注重内外有别、层次分明,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秩序。

四、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一)文化内涵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观念、宗族意识以及人地关系等文化内涵。

聚族而居的居住习惯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反映了客家人对内外有别的重视;而建筑风格和装饰则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

【2018最新】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word版本 (1页)

【2018最新】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word版本 (1页)

【2018最新】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
也许您还喜欢:
∙赴乡镇学习考察报告
∙传媒出版业考察报告
∙团干部赴中部三省学习考察活动总结
∙赴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节水农业培训考察报告
∙关于赴埃及柑桔检疫考察的报告
∙外出考察报告及改版设想
∙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柑橘考察报告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利用税控机加强税收征管的考察报告
∙赴镇江常州六市学习考察报告
∙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爱国教育考察报告。

梅州侨乡村围龙屋调查报告

梅州侨乡村围龙屋调查报告

梅州侨乡村围龙屋调查报告摘要:关键词:围龙屋、客家文化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但是目前围龙屋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

围龙屋作为梅州旅游开发的景点以及客家的文化代表,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社等并没有太重视。

其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居民对对围龙屋开发的意义了解不多。

围龙屋的历史:关键词: 起源、兴盛、破坏、衰落围龙屋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期(明清以前)。

有关围龙屋的起源,尚未见到确切年代的文献记载。

一般的说法是,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第二阶段,兴盛期(明清-建国初)在客家地区,每一个围龙屋、土楼或围屋就是一个宗族姓氏,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

随着人口的增加同姓族人便围绕着祖屋另建新围。

所以围龙屋与围龙屋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例如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几乎都是以潘氏为主。

第三阶段,破坏期(1956-改革开放前)。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围龙屋里的那些所谓封建迷信色彩的彩绘、雕刻、图案等或砍或涂或毁,特别是神圣空间遭受最彻底最严重的破坏,神牌、神像、神龛被砸碎,祖先崇拜活动被强力中断。

围龙屋的厅堂则多被用作大队、生产队的会场、仓库、文化室、学校等,横屋和围龙间则分给贫下中农居住。

围龙屋经历了最为激烈的变故,至今围龙屋内外还留下不少那个时代的印记,见证并记录着一段特殊历史。

第四阶段,衰落期(改革开放-今)。

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条件的改善,加上人口的增长,围龙屋有了新的遭遇、反应及后果。

长期蜗居于围龙屋的客家人开始突“围”而出,追求新的生计方式,另建新居。

围龙屋开始遭人遗弃。

围龙屋的来源:关键词:客家先民、迁徙、摸索、围龙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加上当地的居民以及土匪的侵扰,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组织严密的客家围龙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LX-FS-A51733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标准范本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副连、kelefe、我和楚山的大鸟四人一行,于1月14日至1月17日在梅州市部分地区参访了一些著名的客家民居建筑,撰写调查报告如下: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前言:1月14日至1月17日,我们前往广东省梅州市实地考察了棣华居、锦华庐、联芳楼、南华又庐、花萼楼、泰安楼、承德楼、万秋楼等客家民居建筑。

梅州的客家民居现今的保存状况参差不齐,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梅州客家民居建筑的代表——围龙屋,以梅县的南口镇最为集中。

这些旧屋因长年失修已破败不堪,其中居住着因无财力而无法搬出围屋的老人与小孩,他们以耕田为生活依据,生活贫苦;此类举例:品一公祠2、家中生活比较富裕,集资大面积整修老屋,更有甚者全面粉刷油漆,改围龙屋为酒店茶馆以此揽客。

我们从建筑学角度认为此举不但破坏了建筑原来的风格样式,亦糟践了客家的民族文化。

这种问题在全国旧建筑保护中普遍存在,如江南园林的原有意境保修问题;举例:泰安楼、万秋楼、承德楼3、因建筑结构典型且完整而被多方学者考察测绘,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无论对建筑界、考古界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一笔珍贵的宝藏。

只是可惜老屋的主人亦认识到房屋的价值,自行加收了2元到5元不等的门票;举例:棣华居、联芳楼、南华又庐4、政府收购老屋周围的农田,兴建以此屋为主题的“保护公园”。

原建筑依原样修复并仍有原居民居住。

我们认为这种办法既能保护旧建筑的又能传扬客家文化,但其中因生活贫困而无法搬出的居民只得到少量的补偿,且因此失去了农田也就是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着实令人担忧;举例:泰安楼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缘的亲情也在不断被冲淡。

新一代的客家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围屋渐渐空旷荒芜。

社会的繁荣安定,也决定了以防守为目的的客家围屋必须退出历史舞台。

但前人留下的宝藏不能在我们手中被摧毁埋葬,不管是为了保存悠久的客家文化,还是为了保持城市的延续性,抑或是……我们都得保证这份宝藏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供子子孙孙瞻仰,回忆。

关键词:梅州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围屋基本路线与行程1月14日下午三点到达梅州火车站,休顿片刻之后,首先参观了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一座围龙屋——济济楼,以及济济楼对面正在修建的集客家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现代化围屋——大新城围龙居。

紧接着来到了梅县程江镇夏万秋村的万秋楼——已被台湾一老板购买并改建成为酒楼。

1月15日中国围龙屋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广东省梅县,而南口镇侨乡村是最典型的一个村落,这里的客家围龙屋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我们在车上一路过来就能看到散布在山脚那一座接着一座的围龙屋和杠式围楼,而且南口的民居大都以“庐”命名。

在当地人的指示下,我们找到了侨乡村远近驰名的“屋中屋”——南华又庐,还参访了南口其它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如锦华庐、塘肚村最古老的品一公祠(具有300多年历史)等。

随后经过艰难的问索参访了梅县白宫镇新联村中西合璧的联芳楼和典型的围龙屋建筑——棣华居。

1月16日梅州市大埔县位于韩江中上游,东连福建平和、北接福建永定,因此这里的客家民居比起梅县的来要更有特色。

事实上,大埔的客家民居已经综合了福建客家和梅州客家的建筑特色,这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

很遗憾,由于时间(一天)和路程(从梅县到大埔的大东镇有一百多公里)的限制,我们翻山越岭急匆匆地参访了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的花萼楼和湖寮镇县城龙岗村的泰安楼,其中还在回途一栋颇具特色的“上下门楼”——景足东南民居前停留了片刻。

1月17日这天主要行程是观光。

下午到达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人境庐旁边发现了一座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恩元第”。

它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正门并不是开在建筑物中轴线上,二是在其左边,从下天井右边深入还别有洞天,竟然还存在另外一个上下堂,建于“人境庐”之后,由于空间上要配合人境庐,或者是家族扩大的需要,只能在人境庐之后建房,这样无规则形状的建筑在梅州并不常见,傍晚我们到已经改装为围龙屋(星园)酒店的承德楼考察。

与此同时我们的梅州之行也就此告一段落。

梅州地理概述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邬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榕城区、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潮安县、饶平县相连。

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作为广东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二年级的学生,我们此次梅州之行就以客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客家民居建筑作为考察对象。

考察具体情况报告一、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

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

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五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围楼式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

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壮观,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卫,是目前粤东北客家地区土围楼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

与长方形围楼相比,圆柱形围楼除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之外,其结构大致相同,但是这种建筑早已被前人所淘汰,现在丰顺和大埔两县毗邻的福建山区和大埔的英雅山还留存有部分这样的建筑物。

该建筑亦被认为“世界四大民居建筑”之一。

一、圆楼——花萼楼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有45公里,也即是靠近广东和福建的边界处,我们足足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经过了崎岖曲折的山路才来到这座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的圆形土楼。

它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广东土楼之最的称号。

1、周围环境与概况花萼楼四周都是葱绿的高山,一条小河从旁蜿蜒而过。

我们沿着刚修不久的为参观此楼的游客专门修建的盘山公路百步九折了十几分钟才豁然开朗地看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而在这之前,这里是极为封闭的盆地,与外界联系极少,这也是花萼楼经历了如此长的时光冲刷仍能保持原样和那么晚才被发现的原因。

这座圆楼的周围还分布着一些后来加建的楼房,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的聚落。

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

共有三环,三环连成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

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

2、花萼楼的建筑词汇(1)土墙和卵石墙脚远望花萼楼,其造型之优美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日本学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称此类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土筑的墙体不仅取材方便、适应环境,更能使居民居住舒适,冬暖夏凉。

花萼楼的墙脚是利用河边的大鹅卵石拼砌而成的,在当地居民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之下我们了解到其非凡的作用:首先,它是建在洪水线以上,有利于围楼的排水;其次,紧密排放的鹅卵石相互卡住,不容易被敌人从外撬开,起到防御的功能;还有,这种结构能防止毛细现象,使地下水不至于沿墙脚向上渗,起到保护墙身的作用。

和福建的许多圆楼一样,花萼楼的墙也是通过板筑的方法将土一层一层垒起来的。

所谓的板筑,就是先用木板平衡架起,再将土倒进板间,然后人工用重物将土舂紧。

据当地人介绍,夯墙的用料是粘土、细石、竹筋或稻草等混合而成的,虽然材料是如此的简陋,但土墙却十分坚固,400年的历史也没有使它衰老。

墙上只开小窗,达到防卫的要求。

土墙对外封闭,对内开放,解决了采光通风需要的通透与防御需要的封闭的矛盾,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2)大门和门厅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

然而,现在的铁皮因锈蚀得厉害而已经给拆下来了。

大门内部一侧的土墙内藏有一条15×15cm,长约3米的木条,将其拉出插入另一侧的墙洞就成了坚实的门栓,真难以想象当时是如何将这么粗长的木条放置在墙里!福建的围楼在大门上甚至装有水幕机关,以防火攻;花萼楼却没有这样的结构,这是由于大门在重建时被拆掉了。

我们穿过大门进到门厅时,看到一个正方形的下凹地方。

这样不是很不方便进出吗?我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询问屋里的人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天井,其上是通透的,其下置有暗沟,有利于下雨时排水。

(3)内部结构与祖堂福建一般的围楼屋是一环的,少数有二环,甚至三环,但环与环之间不相连,以同心圆的形式组合而成。

花萼楼就特别在它是三环连在一起的,紧紧相套。

它共有200多个房间,每一间房是并列的关系,在当时封建严酷的等级制度之下,它能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

最内环主要是住人,还有一部分养牲口,里面两环则主要做仓库使用。

这与传统的福建围楼有较大的差别,如福建永定的承启楼,底层为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四层为卧室。

花萼楼内还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