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山水画的意境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出中心论
【灵魂】比喻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点。
作者开宗明义,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地阐述了意境之于山水画的关键作用。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用横线划出相关
语句。
第1页共6页
(1)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 默 读 课 把握核心
写情。
文,用横 概念。
(2)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明确:意匠。
什么是意匠?意境和意匠有什么关系?
从最后两段圈画相关语句。
明确: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画画要有意境,否
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
把握核心
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
概念之间
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一定要苦心
的关系。
经营意匠。
【夔.门】kuí,又名瞿塘峡、瞿塘关,瞿 塘峡之西门,是四川名胜之一。
第 10 段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 据,点明诗人创作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 诗文创作构思布局要苦心研究,“语不惊人死 不休”,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教师小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时,先 明确论证方法,再概括实例,最后点明论证观 点及表达效果,这样答题才能规范完整。
古典诗词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诗词有了 阔……
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画同源,山水画
与意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所写的文艺论文《山水
画的意境》去一探究竟。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板书题目作者。
明确学习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 学生齐读 目标和重
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四、归纳整理,梳理思路 1.方法指导: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的1.积累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3.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2.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2课时(总第41--4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他对山水画的意境有怎样的看法: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中心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①中国画技法的一种。

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②指物像间的衬托。

③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拱托。

④指对事物铺张、夸大。

身临其境:意思是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

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2、结合文中所给诗歌和山水画,体会其意境。

3、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4、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2、体会诗歌和山水画的意境。

3、学习运用获得意境的方法。

4、拓展迁移,指导诗歌鉴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放映山水画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文题解读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重点对象;“意境”,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五、知识链接——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文艺活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批评,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山水画的意境》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山水画的意境》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2)审美预设是指画家在创作山水画之前对于自然景观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追求则是指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所要追求的艺术理想和审美目标。
(3)创作山水画需要画家注意构图的平衡和色彩的运用,同时注重笔墨的运用。
6.结课(5分钟)
通过展示几幅山水画,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表现,以及思想表达和审美意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山水画的理解和认。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几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认识山水画,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成和特点,并引导学生想象山水画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思想。
2.讲解山水画的意境(20分钟)
(1)山水画的意境是指通过画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将山水自然景观所具有的神韵和灵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在欣赏山水画时,可以体会到山水自然景观所传达出来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力量。
《山水画的意境》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本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2.学生能够通过山水画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山水画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
1.山水画的意境概述; 2.山水画的情感表现; 3.山水画的思想表达; 4.山水画创作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过程
(2)思想表达需要画家从自然景观中找到相应的哲理思考,比如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然后将其表现在画面中。
(3)思想表达需要画家对于哲理思考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于不同哲理思考的结合和巧妙运用。
5.讲解山水画创作的审美意识(20分钟)
(1)山水画创作的审美意识是指画家在创作山水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预设和审美追求。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分组讨论法; 3.课堂展示法。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于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审美意识的掌握和运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美版教材15册第2单元的教学内容,课业类型为造型·表现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山水画中的笔墨情趣、构图经营和诗书画印来了解山水画情思俊永、耐人寻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并通过完成一幅山水小品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单元共分三课时。

第一、第二课时:山水画的笔墨常识,临摹树石的画法,为山水画创作作铺垫。

第三课时: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尝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

本教案是第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㈠识目标:感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方法。

㈡力目标:提高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构思创作能力。

㈢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珍视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㈠教学重点: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学习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

㈡教学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学过的笔墨技法创作一幅有意境的山水小品画。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㈠教学手段:本课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这里既有课堂讲授和演示,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声音、文字、图像集于一体,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地调动起来。

将讲述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来理解山水画意境的含义。

使学生在欣赏、交流、实践等一系列体验中,感悟山水画的意境美。

㈡教学方法:欣赏、讨论、讲授、示范、实践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课题:山水画的意境㈠意境的含义:有情感的画境。

㈡品味山水,感悟意境。

㈢意境的由来:师法自然,经营位置笔墨情趣,诗情画意融情入境。

㈣创作步骤:⒈确定主题⒉铅笔构图⒊墨笔刻画⒋点染色彩⒌题字压章㈤课堂实践:根据你喜爱的一句诗,创作一幅山水画。

范画(步骤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示例:第 8 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 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 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5.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答案示例: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 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 二)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 思想的高度境界”?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 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 之人才能做到。 2.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 么? 答案示例: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示例:“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 设计。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有了意境, 没有意匠, 意境也就落了空。 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 三) 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 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 四) 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 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 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答案示例: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知识; 这节课, 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 一) 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第 3、4 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 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 《十六字令三首》 ,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 诗 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5 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第 5 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 述。 3.第 6 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 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 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4.简述第 8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
期观察。
四、课堂小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
融”“寓情于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
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 不足以观, 更遑论赏鉴。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 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 受诗人 ( 画家 ) 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 《使至塞上》 中“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 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 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惆.怅.(ch óu ch ànɡ)
真挚.(zh ì)
渲.染(xu àn)
身临.其境 (l ín)
胸.有.成.竹.(xi ōnɡ y ǒu ch énɡ zh ú)
朝朝.暮暮 (zh āo)
浮光掠.影(l üè)
(2) 词语释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第部分 (9 、 10) :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
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 在作者眼中, 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 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 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是什么? 答案示例: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二、新课导入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 学习不深入, 印象不深
刻。“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 (1 ~4) :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 (5 ~8) :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李可染 (1907 —1989) ,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 爱绘画, 13 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 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 《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 集》《李可染中国画集》 《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
(1) 订正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