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总结
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笔记

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笔记以下是一份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的笔记,供您参考:化学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电子排布:根据能量高低,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层上,能层序数即为电子层数。
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还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能级。
3. 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排布顺序:按照能层序数由低到高、能级符号由低到高的顺序。
(2)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
(3)洪特规则:在等价能级上排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能级,且自旋方向相同。
4.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原子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质量数。
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区。
周期序数等于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根据价电子构型将元素分为s区、p区、d区和ds区等区域。
2.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3.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指导元素的发现、合成和开发,指导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
三、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1. 离子键: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有关。
2.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程度,可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的强弱与金属原子的半径和价电子数有关。
4.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等。
范德华力主要与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极性有关,氢键则与分子之间的特殊结构有关。
高中化学选修3人教版:第一章 第一节3基态和激发态

第一章 第一节(3) 基态和激发态 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目录
CONTENTS
1、基态和激发态 2、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
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稳定。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 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不稳定。 电子的跃迁是物理变化(未发生电子转移),无新物质生成。 而原子得失电子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
A.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像
B.原子的吸收光谱
C.电子体积大小的图像
D.原子的发射光谱
3.核外电子的能量不仅与电子所处的能层、能级有关,还与核外电子的
数目及核电荷数有关。氩原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是
1s22s22p63s23p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粒子的1s能级上电子的能量相同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特征: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特征:亮背景, 暗线,
线状不连续
课堂练习
111.如图是锂、氦、汞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其中图
①③⑤ 是原子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时的光谱,图 ②④⑥ 是原子由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上的 特征谱线不同,请在图中用线段将同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 射光谱连接起来。
课堂练习
1.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
A
A. 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 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 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 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用图示画出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微观结构。
2.相变的概念及其条件。
3.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气体状态方程)。
4.确定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3.分子的键型及其特点。
4.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性质1.同种键和异种键的定义和举例。
2.键能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键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4.共价键的极性和电性的概念及其与键型的关系。
四、物质的热稳定性1.温度和物质的热稳定性的关系。
2.物质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条件和特点。
3.确定物质的热分解和热合成的方法。
五、物质的电解性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2.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与离子的浓度和动力学的关系。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六、分子与离子的形成1.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和举例。
2.确定分子和离子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七、氢键和离子键1.氢键的特点和举例。
2.氢键的性质和应用。
3.离子键的特点和举例。
4.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八、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1.离子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2.确定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3.共价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4.确定共价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九、化学键的杂化1.杂化的概念和种类。
2.方向性杂化的概念和应用。
3.确定方向性杂化的条件和特点。
十、分子结构的测定1.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确定分子结构的仪器。
3.确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荆门市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一、选择题1.有机物有多种同分异构体结构,其中含有苯环且属于酯类的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6种答案:D解析: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 8H 8O 2,结构中需要含有苯环和酯基,所以同分异构体有:,,,,,,综上,共有6种同分异构体,D 项正确;故答案为D 。
2.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
2.24L 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4.48L 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和3.6g 水。
则这两种气体可能是A .4CH 和38C HB .4CH 和43C H C .24C H 和43C HD .24C H 和26C H答案:B【分析】标况下,求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 ,CO 2物质的量为0.2mol ,H 2O 物质的量为0.2mol ,则0.1mol 混合气体含有0.2molC 和0.4molH ,则混合气体可以表示为C 2H 4,所以一份混合气体中含有两份碳原子和四份氢原子。
解析:A .4CH 和38C H 无论如何混合,一份混合气体中氢原子份数均大于4,A 错误; B .4CH 和43C H 无论如何混合,一份混合气体中含有两份碳原子和四份氢原子,B 正确。
C .24C H 和43C H 无论如何混合,一份混合气体均不能含有两份碳原子,C 错误;D .24C H 和26C H 无论如何混合,一份混合气体中氢原子份数均大于4,D 错误。
答案选B3.化合物M 的分子式为C 8H 8O 2,M 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M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与M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只有4种C.在一定条件下可与4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D.结构中含有苯环、C=O、C-O-C三种官能团答案:A解析:化合物M的分子式为C8H8O2,M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其红外光谱中含有C-H 键、C=O键、苯环骨架、C-O-C、C-,核磁共振氢谱4种峰,峰面积之比为1:2:2:3,说明含有4种氢原子且其原子个数比为1:2:2:3,故可知M的结构简式为或;A. 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羟基、苯环侧键上的烃基等结构,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选项A正确;B. 与M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有、、、、共5种,选项B错误;C. 或在一定条件下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选项C错误;D.苯环不属于官能团,选项D错误;答案选A。
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 元素的性质
知识回顾: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周期
与族构成)
第1周期(H--He):2 种元素
短周期 第2周期(Li--Ne):8 种元素
第3周期(Na--Ar):8 种元素
周期
(横行)
第4周期(K--Kr):18 种元素
长周期 第5周期(Rb--Xe):18 种元素
1、影响因素:
原子半径 的大小
取决于
1、电子的能层数 2、核电荷数 3、核外电子数
2、规律:
(1)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2)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3)电子层、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原子半 径越大。
(二)电离能
1、概念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 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用符号I1表示,单位:kj/mol 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 要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符号I2
解答: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Li2O、MgO, Be(OH)2、Al(OH)3都是两性氢氧化物,H3BO3、H2SiO3都是弱 酸。这些都说明“对角线规则”的正确性。
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 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
性的递变,称为元素的周期律。 2.实质
元素原子 核外电子排布 的周期性变化.
(一)原子半径
元素周期表中的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 到右,原子半径的变 化趋势如何?应如何 理解这种趋势?周期 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 上到下,原子半径的 变化趋势如何?应如 何理解这种趋势?
3、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 角三角区内(如图)?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 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同一原子的逐级电离能依次__增___大______;
④同一原子的电离能出现剧烈变化时说明_易__形__成__+_n_价__离__子。而不 易形成+(n+1)离子
4..电负性:
①概念:电负性是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__合__电__子_____的 _吸__引__力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 _大_____。
②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的电负性从左到右_逐__渐__变__大_________;
B.同一主族的电负性从上到下_逐__渐__变__小_________;
质 元素周期律 电离能 、电负性
一.核外电子排布:
1、 能层: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从内到 外分别为K、L、M、N、O、P、Q七层,能量依次
增___大__。各能层所能容纳的电子个数为 2n2 (n为
能层序数)。
2、 能级:各能层电子的能量_不__相___同_(填“相同”或
“不相同”),不同能量的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别排布 在s、p、d、f能级上,各能层的能级个数与
f区:锕系和镧系
ds区:_____I_B__、__I_I_B________________
以上5个区中,全部为金属元素的区是
___________d_、__d_s_、__f_______________
四.元素周期律
1. 同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1递增到+7(氟、氧例外) 最低负价:-4递增到-1(金属除外) 最高正价+|负价|=8
原子 结构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性质
以第3周期为例同周期 (左→右)
核电荷数 逐渐 变大
电子层数
不变
最外层电子数 逐渐 变大
原子半径 逐渐 变小
第一电离能 呈 增大 趋势
以IA和VIIA族为例同主族( 上→下)
逐渐 变大 逐渐 变大
不变 逐渐 变大
逐渐 减小
电负性 逐渐 增大
逐渐 减小
①最高正价由+1→+7;
轨道形状
球形 哑铃形
轨道个数
1 3
原子轨道能量高低规律
①同能层:ns < np < nd < nf ②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如1s < 2s < 3s < 4s, = = ③同一能层内形状相同而伸展方向不同的原子轨道:2px 2py 2pz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遵守 能量最低 原理,泡利不相容 原 理和 洪特 规则。
(4)电子排布图:在电子排布图中,用方框表示原 子轨道,用箭头表示电子。箭头方向表示电 子的自旋状态。
例如:画出 P 元素的电子排布图
P:
几个重要的电子排布式以及电子排布图:
元素
电子排布式 简化电子排
布式 外围电子排
布式
O
1s22s22p4 [He]2s22p4
2s22p4
F-
1s22s22p6
2..原子半径:
A 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电_子___层_数_和__核__电___荷___数_。
B.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__减__小_________; 同主族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__增__大________。
C.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1)能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 半径越大。 (2)能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能层、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反之,越小
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除_d_s___区外,元素最后一个电子填入哪个能
级,元素便位于周期表的哪个区,按此原则共分为
__5__个区。请将各自区的对应的族的位置填入下列
空格内:
s区:_____I_A__、__I_IA_________________ p区:I_I_I_A_、___IV__A__、__V__A_、___V_I_A__、__V__II_A、0 d区:_I_II_B__、__I_V_B__、__V__B_、___V_I_B__、__V_I_I_B、VIII
周期数=____能__层__数________。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4s2 的原子位于周期表的__第__四___周期。
每周期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以 碱金属 元素开始, 稀有气体 元素结束(除第一周期)。
2、 与族的关系:
主族元素: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价电子数 副族元素:大多数族序数=(n-1)d+ns的电子数 =价电子数
(2) 激发态:基态原子的电子_吸__收___能量跃迁到高
能层或者高能级,成为激发态原子。
(3) 基态原子的电子跃迁到高能层或者高能级时,
_吸__收__能量,得到吸收光谱;当电子跃迁回基态时 释__放___能量,得到放射光谱。
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 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
_能__层___数____相等,各能级上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 _1_×__2_、3_×__2_、5_×__2_、7__×__2。
3、 原子轨道: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 状态。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 现概率为90%的区域,这种电子云轮廓图也就是原 子轨道的形象化描述。
原子轨道 s p
①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数相同
元
化合物
②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 ; ②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素 价│=8
元
素最高正化合价
元素的金属性和 金属性逐渐 减弱 非金属性逐 金属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
性 非金属性
渐 增强
逐渐 减弱
质
单质的氧化性和 氧化性逐渐性逐渐减, 弱 还原性逐 渐 增强
(1).能量最低原理:
内容:原子的电子排布 遵循构造原理
(2).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容
纳___2__个电子,且自旋状态_相__反___。
(3).洪特规则:基态原子中的电子优先_单__独____占 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_相___同___。
如np3应表示为:
↑↑ ↑
全满 洪特规则特例: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
A.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
B.能层低的能级要写在左边,不能按填充顺序写。 如钪(S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4s2,而 不能写成1s22s22p63s23p64s23d1。
(2)简化电子排布式 如Na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Ne]3s1
(3)外围电子排布(价电子排布式) 价电子:即能够影响元素化合价的电子。 主族元素:价电子即为最外层电子。 如Cl的外围 电子排布:3S23P5 过渡元素:价电子包括最外层电子和次外层d能级 电子.如Fe的外围电子排布:3d64S2
原子结构
单元复习
本章知识网络
原 子 本结 章构 知 识 网 络
电子层结构 能层与能级 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能量最低原理 泡利原理
构造原理 基态与激发态
洪特规则
化学用语 电子排布式 、电子排布图
元 元素周期系 周期、族、分区
素 的 元素周期表 各周期元素数目
性
原子半径 、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p6、d10、
半满 f14)、
(p3、d5、f7),体系的能量最低,如:24Cr的电子
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而不是1s22s22p63s23p63d44s2。
2.原子光谱:
(1) 基态:处于_最__低__能__量_____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基态原子的排布符合__构___造__原__理_____。
3..电离能:
(1)第一电离能概念:_气__态__电__中__性__基__态__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 _气__态__基__态____正离子所需要的_最__低_____能量叫做_第__一__电__离__能__。 (2)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① 同一周期的电离能从左到右呈 增大趋势,在_I_IA_和__I_I_IA__、__V_A_和__V_I_A__出现反常;
Cr
Fe3+
1s22s22p63s2 3p63d54s1 1s22s22p63s23p63d5
[He]2s22p6
2s22p6
外围电子排 2s 布图 ↑↓
原子结构示 意图
2p
2s
↑↓ ↑ ↑ ↑↓
2p ↑↓ ↑↓ ↑↓
————————
——————
三、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的关系:
1、 与周期的关系:
最高价氧化物的 酸性逐渐 增强
碱性 酸性逐渐 减弱
碱
水化物的酸碱性 逐渐减弱
性逐渐增强
气态氢化物的稳 稳定性逐渐 增强 定性、还原性, 原性逐渐 减弱
还 稳定性逐渐
减弱 还
, 原性逐渐 增强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