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之孔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孔子

孔子

“仁”的本质意
义?
分组讨论 : “仁爱” 利于自我
塑造高尚人格,和谐人际 (1)对个人的影响 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 (2)对社会的 影响 “仁”是孔子思想 (3) 历史作用 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主 (4)现实意义 流,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 要意义. 孔丘讲仁,是对 人的反思,这种 反思是人类精神 的自觉。 —冯友兰
政治方面,我国现阶段提出“以德治国”、“以人为本” 的思想,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 远影响 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礼貌、孝 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人民继承下来。 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出不少 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人的知 识来源于学习,可以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方面学习知识, 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知识,“因材施教”“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思与学相结合等教育思想。 生活方面:孔府、孔庙、孔林等 三孔游
对孔子思想的综合评价。 (1)积极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 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 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 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 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 关。 (2)消极: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 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的思想、 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冰火两重天
---近代以来孔子的地位传统文化代表
巩固小结
一、孔子生平(前551——前479)
孔 子 出 生 少 年 求 礼
先 师 孔 二、思想 子 主张
从 政 失 败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11)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2]《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4],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为什么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能够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呢?本文将从他的思想体系、教育理念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

首先,孔子强调天命观念,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改变的、合乎道义的规律。

他认为天命决定了人类的命运,但人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次,孔子注重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提出“仁”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主张诚实守信、敬爱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恪守礼仪。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德行和品德,使其成为有德之人。

这些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被尊称为教育家,是因为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性和个人素养。

他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等重要教育原则。

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学识,并将其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启迪他人。

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首先,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思想。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官方思想,统治者将孔子的思想作为国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标志着孔子的伟大影响力。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教育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开创道德教育传统
• 提倡“仁”德为本的道德传统(怎样施行仁德) • 亲亲——仁民——爱万物 • 。 • ①孝道:爱父母。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 • “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1公里多, 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 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以361:47票 通过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决议

决议说,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现在中 国山东省曲阜。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 会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 想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决议特别指出,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 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 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 百家争鸣:春秋末至战国初的思想文化领域互相辩争 的学术风气。
• ⒉ 儒家成为显学。 • 儒:从事“相礼”(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职业
的人。 • 儒家: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为政以德”,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和自身修养。这是以孔子为宗师的、从事文化教育以六艺 教人的学术团体。 • 儒学:继承和研究孔子学说的学派和学说。八派继 承孔子的儒学派别。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之孔子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王洪军 鸿儒国学群:228047072
一、引言: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1. 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唤醒国人的文化自觉
国人讲究: 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天人合一、谦虚谨慎、和谐、和睦、和平 西方讲究: 等价交换、民主自由、战胜自然、张扬个性、竞争、斗争、战争 核心价值:仁德
试一试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 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句话对处理人际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 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带 奇木异树来此种植 2000多年来不断增 植,已达3万余株, 为我国最大的人工 园林,园林内栖息 着多种禽鸟,为旅 游观赏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五)孔子创立了儒学
• ⒈诸子百家。

• •
春秋末战国初,各阶级、阶层思想家为救时弊竟 相发表自己的主张,学术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 诸子: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指先秦七子:孔 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亦指 他们的代表作《论语》、《孟子》、《老子》等。
• 百家:指先秦至汉初的各个学派:儒、道、法、墨、 名、阴阳、农、杂、纵横、小说家。
二、 孔子及其思想
• 《中国文化史》:“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 孔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 《中国古代史》:“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 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张岱年:“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
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用 的是孔子。”
2. 修养品德,增长智慧,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西学重能力,教人做事,是小聪明;国学重品德,教人做人,有大智慧。 瘦肉精、三聚氰胺奶、地沟油、毒胶囊等现象,违背了传统价值观,国人虽富但不幸福。 “德和能的关系”
3. 文化自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复兴一定是文化的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具有感性、艺术性和综合性,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性和分析性。 “东西文化的融合”
(四)孔子重礼教
• 礼,礼制,外在制度,也是做人的行为规范。
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为奴隶主贵族专有。 刑不上大夫:周刑罚专为镇压平民而设。 孔子是尊礼、崇礼、行礼典范。 •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 待君以礼:“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乡党》 • 克己复礼曰仁——《论语.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吗?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国学的概念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 与学术。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 四部分 。
经:以儒家为主的经典,如四书五经; 史:二十四史; 子:百家争鸣的不同学派; 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类。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鲁国 邑(现在山东曲阜)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被 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 十大思想家之首。
(一)孔子其人
• 孔子三岁父亡,故“少也贱,多能鄙事。”
• 青年时做过委吏(管库)、乘田(管牛羊)。
国学以思想分为:儒释道三教合流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和先秦七子) • • •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 子
庄子
• 韩非
墨子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初步发展; 秦朝—沉重打击; 汉朝—正统思想; 唐宋理学—极端发展; 明清之际走向极端(文字狱); “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复兴.
知识点拔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பைடு நூலகம்领域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核心
“仁”和“礼 ”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后来成为我们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 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什么是仁?

人 “爱人”,以人 为本,注重民生 二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 彼此尊重对方的人 格,要求人们互相 敬爱、谦让、和睦 相处

(三)孔子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
• ⒈ 私人办教育。 • 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 • 束发大学——学大艺、履大节。诗、书、礼、乐、易、 春秋(孔子定“六艺”)。 • 六艺:礼(仪)、乐(音乐)、射(军事训练)、御 (驾)、书(文字)、数(数学)——技艺。 • 孔子,开创私人教育新局面。提出“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 孔门多杂,“子路、子贡、颜回……皆为显士。”弟 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后分成八派,影响大。
(六)儒学的发展
• 孔子之后续承孔子的八派儒学,其中的思孟学派和荀 子学派发展了儒学。 西汉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王弼、何晏:玄学(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学); 唐宋的极端发展:(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时期的扭曲发展:文字狱,《红楼梦》。 正确认识:康乾盛世
• • • • •
• 27岁前后,在鲁国朝廷任职,中年开始聚众讲学。
• 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小司空(掌管工程),旋升任
大司寇(掌管刑欲、纠察等),后去职周游列国。
• 68岁返鲁,不见用,致力于教育,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其人
• • • • • • • • 《论语》,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重要著作。 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天 道 观:相信天命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教 育 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孔子,被美国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世界教科 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 二)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者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 • 删《诗》、《书》,定《礼》、《乐》;修《春 秋》,序《易传》。
• • • • •
《诗》——《诗经》搜集、整理、校勘工作。 《书》——《尚书》 《礼》——《礼记》、《礼经》。 《乐》——孔子审定乐谱音律(后失传); 《 春 秋 》 —— 史 纲 、 简 略 、 褒 贬 , 孔 子 整 理 ; 《易》——《易传》。 在历史文化文献学上,做出不朽贡献。在传统文 化中起继往开来作用。
谢谢大家的支持
• 下周主题:
人性之辩
—— 儒家思想之孟子荀子
• • •
②敬兄爱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程子说“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 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这是整肃好家庭关系的 根本) • ③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 •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 记· 礼运》)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
(五)儒学复兴的征兆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 会,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必须回溯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身心的 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 ,只有中国 的儒学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至2011年底,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或“孔 子课堂”达600多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