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求中国旅游地理概论1.1 旅游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旅游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1.3 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1.4 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1.5 中国重要旅游景点及其旅游价值1.6 中国主要旅游线路及其特点2能力要求2.1 能够熟练运用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2.2 能够设计各类专题旅游线路,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2.3 能够进行区域旅游设计,包括旅游目的地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设计等2.4 能够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制作旅游资源解说课件,并具备讲解技能2.5 能够搜集、整理、提炼电子资料和纸质介质上的旅游地理知识3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3.2 实地考察3.3 多媒体教学3.4 研讨和讨论3.5 课外阅读和作业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地考察报告等。
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要考核指标。
旅游地理学认知旅游地理学是旅游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旅游地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流、旅游区划等内容。
研究旅游地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了解教学情景,研究技能内容和要求,以及制定教学设备。
运用旅游地理的地域分异、人地关系等理论分析问题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包括地域分异和人地关系等方面,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旅游问题。
例如,可以分析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特点,以及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旅游资源认知及调查评价研究旅游地理学需要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同时,也需要了解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能根据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也需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例如能够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导游讲解,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对象:旅游管理(10级)总学时:7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32学时;其它(放假):6学时独立实践学时:1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一)性质与任务《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和讲解中国旅游区划及各区域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上年目的: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全面认识和掌握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掌握人文旅游资源;学会设计相关旅游线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的分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熟悉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旅游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旅游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二、主要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第1章绪论主要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2.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求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要求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第2章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概况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自然概况2.中国人文概况3.中国旅游资源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最新]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03a77c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3.png)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环境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与旅游文化,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旅游人文素质,提升旅游审美欣赏力和旅游审美感受力,营造高品位生活奠定基础,是各专业大学生普及旅游科学知识的一门重要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及成因,能科学欣赏国内知名旅游景区、景点;
2.了解旅游地图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旅游地图和景区游览图的识读;
3.熟悉我国各大区域旅游交通、旅游资源赋存、旅游开发状况与特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和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四、作业要求(20%):两次小测试,随堂10分钟,不定期举行。
五、考试考查(80%):开卷考试。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地位《中国旅游地理》是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其实,普通人都至少要懂得些基础的地理知识。
二、前导和后续课程先续课程为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为世界旅游地理。
三、课程对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
(2)掌握旅游地理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3)明白学习旅游地理的意义的方法。
2.能力目标:旅游地理知识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能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和技能。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进行运用。
本课程实践、实习要求无课程实践、实习要求五、学分及课时数1. 学分:1002.参考学时:72六、课程内容及安排【总学时:72】七、(一)课程进度表(二)理论课程内容及安排【理论学时:53】第一章中国地理概述【教学内容】第一节疆域、人口和民族行政区划第二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第四节自然资源第四节交通【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重点】中国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教学难点】中国行政区划分布的记忆【建议课时】12学时【学习指南】(一)学习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二)学习的方法1.深读教材2.多加强记忆训练【教学建议】1.课堂教学建议使用PPT、运用相关影音资料辅助教学,从旅游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新、齐、准。
《旅游地理学》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学习领域课程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管理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旅游地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方向)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服务于旅行社导游、计调、外联等工作过程的综合基础课,对旅游资源、旅游景点的认知,是导游、计调、外联等工作过程必备的知识准备。
它的前修课程是《旅游概论》,它的后续课程是《导游综合服务课程》《计调业务》《外联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
本课程按照服务于导游讲解、计调踩线、外联旅游线路设计等工作任务由单一到复杂的原则,并结合西双版纳州导游考证与西双版纳州导游讲解、计调、外联需求,以各个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5项子情境(任务),通过完成由单一到复杂的15个工作任务,培养学生旅游资源认知能力、旅游客源地理分析能力、区域旅游产品(线路)开发能力。
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方法能力(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旅游市场拓展能力、导游讲解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意识、创造能力、社会道德能力)。
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奠基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可以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融化,为后续核心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1.2课程设计遵循的理念(1)遵循课程重构学习观旅游地理学是导游、计调、外联等职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准备,围绕导游、计调、外联等工作任务需要重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体系,设置学习情境,是学生感知专业培养目标和导游、计调、外联等职业需求。
(2)遵循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兴趣特长,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感知旅行社中各职业。
(3)让学生树立自己才是学习主体观念。
通过任务驱动,实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学时数:6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导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导游工作打下文化基础,使其能够宣传好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引导游客欣赏美景,感受文化,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直接和具体满足游客的需要。
在课程结业时,学生应当能够做到:1、熟悉中国旅游资源;2、掌握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旅游交通的情况;3、掌握旅游路线设计的相关知识;4、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征与主要旅游路线;5、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内旅游亚区和游览地;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2、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概述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3、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旅游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教学建议:在介绍该学科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作业建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熟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3、了解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概述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教学重点: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了解中国旅游交通网络的分布;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
第4章中国文化区域与旅游资源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2.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教学要求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了解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
第5章中国旅游景点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旅游景点概况2.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教学要求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旅游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旅游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课内实践、独立实践、小组讨论等。
其中,课内实践和独立实践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本课程还将结合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针对大北京旅游圈,设计一条多功能、多主题的旅游线路。
设计东北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以突出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景观。
制作山西、河南和陕西三省的旅游线路图,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特色。
设计巴楚文化旅游区的景点分布图,为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游览路线。
寻找家乡的美丽,设计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精心策划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及其活动内容,让游客领略这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的魅力。
探讨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独立实践项目:广东省旅游资源的调查,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空间分布观念,提高旅游鉴赏能力。
建议使用教材《中国旅游地理》,并参考其他相关教材。
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独立实践项目成绩单独评定。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导游服务类各专业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旅游区划,以及各地区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全面认识并掌握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世界著名遗产,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导游实务》《旅行社产品策划与营销》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课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导游服务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旅游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和导游员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旅游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参考我国旅游区划,结合导游必备的旅游基础知识设置教学模块,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我国旅游区划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1.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
2.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具备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分析的能力。
3.具备对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编写旅游手册,能制订个性化旅游线路的能力。
4.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审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考察、评价能力,景观鉴赏、解说等能力,为学生将来踏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2.能力目标
(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
(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
(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
3.知识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
(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
(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
(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
(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
(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课堂讲课,包括讲授法、提问法、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视频欣赏、示范教学法、学生模拟演练法等。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如旅游区划分、各旅游区的经典代表及景观特征、旅游线路安排与设计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并能有效的进行景点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与安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除了重点知识的讲解,还需要配合有关图文资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条件与环境
结合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更易于接受,并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模拟与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参考教材与文献
(1)教材:
刘英杰《中国旅游地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
(2)教参:
1)罗兹柏《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9
2)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2005.9
3)庞规荃《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3
4)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五、考核评价
(l)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堂模拟、课后作业等手段,加强课内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分数。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前厅管理与服务知识的应用水平。
(4)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期末评价50%
过程评价:课堂参与程度、作业、课堂纪律与出勤、实践环节。
期末评价:期末笔试。
六、其他说明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本课程融合了课内理论、课内模拟和课内实践等方式逐步深入的教学体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以管理训练为载体,创设工作情境,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今后的实践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