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报告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2025传染病和食源性上报管理及相关知识考核试卷

2025传染病和食源性上报管理及相关知识考核试卷

2025年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上报管理及相关知识考核试卷一、单选题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 B )。

A、天B、小时C、分钟D、秒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的哪个部门报告?( C )A、县/区级质量监督部门B、县/区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D、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3、下列不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内容的是( D )。

A、姓名、性别、出生年月B、住址、电话C、实验室检查或辅助检查结果D、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4、某病人中午食用红烧肉、凉拌黄瓜、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肉,晚上出现腹痛、腹泻不适,首诊医师接诊后考虑食源性疾病病例,在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时应选择的食品分类为( A )A、多种食品B、混合食品C、肉与肉制品D、其他食品5、对外省短期来三元区旅游的食源性疾病病人,住址应填写( B )A、目前入住酒店B、外省的实际居住地C、户口所在地D、以上都不是6、传染病报告卡现住地址指( A )。

A、患者发病时的住址B、户籍所在地址7、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D )?A、乙肝B、梅毒C、淋病D、水痘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水痘是指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 C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A、4B、8C、10D、209、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分别是多久?( C )A、2小时;6小时;12小时B、2小时;12小时;24小时C、2小时;24小时;24小时D、2小时;24小时;48小时10、责任疫情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若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应立即电话报告总值班、医务科、公共卫生科,并在( A )内填写院内传染病报告卡提交。

A、2小时B、6小时C、30分钟D、1小时11、下列哪种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管理?(C)A. 霍乱B. 乙肝C.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D. 麻疹12、流行性感冒属于哪类传染病?(C)A. 甲类B. 乙类C. 丙类13、手足口病发病后(A )内传染性最强?A、1周B、2周C、3周D、4周14、轮状病毒胃肠炎(RVGE)住院者多为(B)婴幼儿。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病原体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报告意识。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1. 病例识别食源性疾病的早期识别是监测报告流程的关键一步。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的个案或事件,应立即进行识别。

疑似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通过食物摄入病原体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

2. 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医疗机构一旦识别出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应立即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和处置。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录报告系统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完成食源性疾病事件处置完毕后一周内,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录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完成事件的报告。

报告应包括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暴露食物等信息。

4. 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如有需要,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对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核实。

5.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监测分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每日登录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查看各地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通过监测分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将定期发布全国食源性疾病分析报告,并向卫生部提交。

6. 信息反馈和利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反馈信息,提高报告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数据的利用,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科学研究,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论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流程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本课件旨在为监测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提高监测水平,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食源性疾病概述1.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而引起的疾病。

2.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毒素等。

3.传播途径: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

4.临床表现:食源性疾病症状多样,轻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5.暴露人群:食源性疾病暴露人群广泛,包括儿童、老年人、免疫抑制者等。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1.早期发现: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2.病原体识别:食源性疾病监测可明确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风险评估: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可用于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指导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4.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监测有助于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推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1.监测系统: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包括病例报告、病原体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2.监测病例: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3.病原体检测: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4.食品样品检测:对可疑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查找病原体来源。

5.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分布、传播途径等。

6.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食源性疾病风险。

五、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要求1.知识储备:掌握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

2.技能培训:熟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掌握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技能。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试题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试题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试题1、食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单选题]水空气食物(正确答案)接触2、以下哪种食品最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单选题]苹果生肉(正确答案)熟食罐头3、食源性疾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哪些? [单选题]发热头痛腹泻以上都是(正确答案)4、在食源性疾病上报中,哪个机构通常负责处理报告? [单选题] 卫生部门(正确答案)教育部门交通部门环保部门5、食源性疾病上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单选题]提高食品价格保护公众健康(正确答案)增加工作量减少食品种类6、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该首先做什么? [单选题]通知媒体进行调查封锁现场(正确答案)进行赔偿7、在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中,最常用的指标是什么? [单选题] 生产日期过敏原致病菌(正确答案)营养成分8、食源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为多久? [单选题]几小时几天(正确答案)几周几个月9、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单选题]老年人儿童孕妇以上都是(正确答案)10、食物储存的最佳温度范围是?[单选题]0-5°C(正确答案)5-10°C10-20°C20-30°C11、以下哪项不是食源性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单选题]食品加工不当储存不当使用过期食材过度烹饪(正确答案)12、哪种细菌通常与生鸡肉相关联? [单选题]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正确答案)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3、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发生死亡的要求上报时限()? [单选题] 1小时2小时3小时(正确答案)4小时14、腹泻是指每日排便() [单选题]≥3(正确答案)≥4≥5≥615、腹泻患者肛拭标本采集时间? [单选题]晨起睡前用药之前(正确答案)用药之后16、报告食源性疾病时,应该提供哪些信息?患者症状(正确答案)食物来源(正确答案)就医记录(正确答案)发病时间(正确答案)17、以下哪些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勤洗手(正确答案)食物彻底加热(正确答案)避免生食(正确答案)使用过期食品18、在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调查中,哪些方法常被使用?问卷调查(正确答案)实验室检测(正确答案)现场检查(正确答案)数据分析(正确答案)19、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卫生条件差(正确答案)食品加工不当(正确答案)过期食品(正确答案)气候变化20、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细菌有哪些?沙门氏菌(正确答案)大肠杆菌(正确答案)李斯特菌(正确答案)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处理与报告流程

食源性疾病处理与报告流程

食源性疾病处理与报告流程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等。

食源性疾病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食源性疾病的处理和报告流程至关重要。

一、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和报告1. 医疗机构在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应立即进行识别和报告。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饮食暴露史等信息,判断是否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

2. 医疗机构应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确保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报告。

3. 医疗机构应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及时上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步报告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和处置1.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和处置工作。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接到的事件信息,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饮食暴露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信息。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指导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救治和卫生学处理工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防止疾病扩散。

4.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停止经营、封存问题食品等。

三、食源性疾病的总结和反馈1. 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置结束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疫情规模等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 医疗机构应根据食源性疾病调查结果,调整和改进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高诊疗水平。

四、食源性疾病的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1.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依法公开食源性疾病信息,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发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指导公众科学饮食,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五、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1.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医疗机构的防控能力。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内容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内容

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内容1. 引言食品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食源性疾病却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是由食品或饮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疾病。

它们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

2. 食源性疾病的原因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病原微生物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些细菌可以在食物加工、运输和存储过程中滋生和繁殖。

2.2 有毒物质食品中可以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如毒菌素、沙门菌素和霉菌毒素等。

这些物质存在于受到污染的食品中,摄入后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2.3 化学物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以及农药残留、兽药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食物中出现化学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

长期摄入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3.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因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 腹泻- 腹痛- 恶心和呕吐- 发热- 头痛、头晕- 疲劳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有的病原体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

4.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4.1 食品卫生监管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建立健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4.2 食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溯源系统,追踪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追溯到食品的原产地和生产者。

4.3 消费者教育和宣传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让消费者了解如何选择安全食品、正确处理和储存食物。

4.4 增强预防控制能力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报告相关知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食源性疾病报告相关知识
一、食源性疾病全年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品安全法(2015年修订版):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WHO: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致病因子非常广泛,包括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海藻等)及其毒素、蕈类毒素、鱼类毒素、重金属、杀虫剂以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
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短时间内出现2例及以上因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场所就餐(送餐)而发病且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
2、短时间内出现1例及以上因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场所就餐(送餐)而死亡的病例
四、食源性疾病网络报告标准
(病例定义)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

不仅仅是暴发病例,还包括散发的个案,中毒性、感染性等所有接诊病例。

五、重点(优先)网络报告的对象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鲀毒素中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