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测量技术
地面移动测量系统的应用情况及发展现状与前景

论述地面移动测量系统的应用情况及发展现状与前景移动测量技术是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集成了全球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及集成控制等技术,通过采集空间信息和实景影像,由卫星及惯性定位确定实景影像的位置姿态等测量参数,实现了任意影像上的按需测量[1]。
最初人们利用摄影测量技术集成组合导航技术构建移动测量系统,实现地面移动摄影测量,获取目标地物的影像和空间信息数据。
由于地面摄影测量自身的局限性(视距变化大且短,同名点自动匹配困难等),系统所测数据精度较低,数据处理工作量大。
激光测距技术出现后,很快在测绘领域展开应用。
先后出现了激光测距仪和激光扫描仪。
新一代的移动测量系统就是将激光扫描仪、组合导航系统和CCD相机集成实现移动中直接获取目标物绝对坐标和纹理信息等数据的。
移动测量的多传感器系统可加载于如航天航空飞行器、陆地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等多种载体上,形成不同的移动测量系统,满足不同的测量需求。
例如,陆基移动测量系统通过车载平台上安装的GPS、INS、CCD等传感器协同运行,沿道路采集周围地物的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
在两院院士李德仁先生的推动下,我国从1995年开始对移动测量技术进行研究,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对多个关键技术展开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后,于1999年完成移动测量系统样机的研制。
目前国内在移动测量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国内某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虽然在此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学术底蕴,但其技术水平仅停留在原型样机的阶段,均未实现产业化,行业发展受到限制。
为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立得空间于1999年成立,其前身是武汉立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年4月更名为立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变更为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得空间),李德仁院士出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并开始主导移动测量技术的产业化。
测绘技术在移动测量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移动测量中的应用移动测量是指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测量工作的一种新兴测量方式。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测量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测绘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也愈发重要。
一、引言移动测量是指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测量活动的方式。
通过运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结合相关测量应用软件,可以快速、精准地获取测量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测绘技术在移动测量中的基础应用1. GPS定位GPS定位是移动测量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通过利用卫星信号,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准确地获取当前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在测量工作中,GPS定位可以用于确定测量点的坐标,计算距离和方向等信息。
2. 惯性导航除了GPS定位,惯性导航技术也是移动测量中常用的定位方式之一。
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等传感器,移动设备可以获取自身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度、角速度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计算和处理,可以获得设备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3. 摄影测量摄影测量是指利用摄影技术进行测量的一种方式。
通过在移动设备中搭载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可以进行航空摄影和地面摄影。
通过对摄影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地物的坐标、三维形状和尺寸等信息。
三、测绘技术在移动测量中的进阶应用1. 激光测距激光测距是利用激光束进行测距的一种技术。
在移动测量中,可以通过在移动设备中嵌入激光测距传感器,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距离测量。
激光测距技术可以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高精度的测量,适用于建筑物测量、地形测量等场景。
2. 点云采集点云是指由大量点构成的三维空间数据。
通过在移动设备中搭载激光扫描仪或结构光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点云采集。
点云采集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环境的三维信息,有助于室内定位、建筑物维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3. 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仿真环境,可以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在移动设备中安装虚拟现实应用,可以将移动测量的结果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用户更直观地了解测量结果。
三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在铁路运营中的应用

三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在铁路运营中的应用
三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束扫描铁路物体,并记录其坐标和形状的
技术方法。
该技术利用激光束对铁路物体进行高速扫描,将扫描得到的三维数据通过计算
机处理成为可视化的图像。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通过激光束的反射与铁路物体进行距离测量,从而得到铁路物体的精确位置和形状信息。
1. 铁路轨道检测
三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技术能够对铁路轨道进行精确的检测和测量。
在列车运行中,
随着轨道的磨损和变形,轨道的几何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技术,可以对轨道进行高精度测量,并及时发现轨道的损伤和异常,从而确保列车在行驶过程中
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铁路道岔是铁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部件,其构造复杂,需要经常进行检测和维护。
三
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技术可以对铁路道岔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和测量,实现对道岔构造的精
细化控制和管理,提高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
总之,三维激光扫描移动测量技术在铁路运营中的应用已经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铁路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率,还能够提高铁路运营的精度和管理水平,为铁路运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进行移动测量与定位

如何进行移动测量与定位移动测量与定位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移动测量与定位,包括相关技术、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移动测量与定位的基本原理移动测量与定位是通过利用移动设备内置的硬件和软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
基本原理是通过接收移动设备与基站、卫星等通信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延迟和方向等参数来确定用户的位置。
二、移动测量与定位的技术手段1. GPS定位技术:GPS是目前最常用的定位技术之一,它利用卫星发射的信号来计算用户的三维坐标。
GPS技术精度高,但在室内和高层建筑群等信号阻塞的环境下效果较差。
2. 基站定位技术:基站定位利用移动设备与基站之间的信号强度和时延等参数来确定用户的位置。
由于基站覆盖范围广,因此在城市等高密度区域具有较好的定位精度。
3. WLAN定位技术:WLAN定位利用Wi-Fi信号的强度和时延等参数来确定用户的位置。
由于Wi-Fi热点分布广泛,因此在室内环境下能够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度。
4. 蓝牙定位技术:蓝牙定位主要利用蓝牙信号的强度和时延等参数来确定用户的位置。
由于蓝牙信号的范围相对较小,因此在室内定位和室内导航等场景中应用较多。
三、移动测量与定位的应用场景1. 导航与路线规划:移动测量与定位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在陌生的环境中实现导航和路线规划,如汽车导航、步行导航等。
2. 位置服务与推荐:通过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位置服务和推荐,如周边商铺、餐馆等。
3. 社交网络与互动游戏:移动测量与定位技术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位置共享和社交互动,如LBS社交网络、AR游戏等。
4. 室内定位与导航:在大型商场、机场、医院等场所,移动测量与定位技术可以提供室内定位和导航服务,方便用户找到目标位置。
5. 灾害监测与救援:移动测量与定位技术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提供救援人员定位和灾情监测,提高救援效率。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测量报告技术要求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测量报告技术要求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ab192d25770bf78a6429541e.png)
{技术规范标准}中国移动测量报告技术要求规范QB-╳╳-╳╳╳-╳╳╳╳版本号:2.0.0目录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14.OMC-R测量报告总则34.1.OMC-R测量报告数据采集原理45.OMC-R测量报告数据定义55.1.测量报告数据定义模板55.2.测量报告数据列表65.3.一维测量报告统计数据85.3.1.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85.3.2.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95.3.3.时间提前量105.3.4.UE发射功率余量115.3.5.eNodeB接收干扰功率125.3.6.eNodeB天线到达角125.3.7.上行丢包率135.3.8.下行丢包率145.3.9.上行信噪比155.3.10.PRB粒度eNodeB接收干扰功率165.3.11.UEPUSCH信道占用PRB数175.3.12.UEPDSCH信道占用PRB数175.3.13.eNodeB收发时间差185.4.二维测量报告统计数据185.4.1.时间提前量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185.4.2.时间提前量与eNodeB天线到达角205.4.3.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215.4.4.eNodeB接收干扰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225.4.5.eNodeB接收干扰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245.4.6.上行丢包率与上行信噪比245.4.7.下行丢包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265.4.8.下行丢包率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275.4.9.上行丢包率与eNodeB接收干扰功率285.4.10.上行信噪比与eNodeB接收干扰功率295.4.11.UEPUSCH信道占用PRB数与发射功率余量305.4.12.UEPDSCH信道占用PRB数与RSRQ315.5.测量报告样本数据315.5.1.TD-LTE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335.5.2.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34 5.5.3.TD-LTE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355.5.4.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35 5.5.5.TD-LTE服务小区的时间提前量365.5.6.TD-LTE服务小区的UE发射功率余量365.5.7.TD-LTE服务小区的eNodeB接收干扰功率375.5.8.TD-LTE服务小区的eNodeB天线到达角375.5.9.TD-LTE服务小区的上行丢包率385.5.10.TD-LTE服务小区的下行丢包率385.5.11.TD-LTE服务小区的上行信噪比395.5.12.TD-LTE服务小区的RANK值395.5.13.TD-LTE服务小区的UEPUSCH信道占用PRB数405.5.14.TD-LTE服务小区的UEPDSCH信道占用PRB数405.5.15.TD-LTE服务小区的UE缓冲状态报告415.5.16.TD-LTE服务小区的eNodeB收发时间差435.5.17.TD-LTE服务小区载波号435.5.18.TD-LTE服务小区的物理小区识别码435.5.19.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邻区载波号445.5.20.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物理小区识别码445.5.21.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BCCH445.5.22.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载波接收信号强度指示445.5.23.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NCC455.5.24.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BCC455.5.25.TD-SCDMA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接收信号码功率465.5.26.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TD-SCDMA邻区绝对载波号465.5.27.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TD-SCDMA邻区小区参数标识476.OMC-R测量报告数据格式要求476.1.总则476.2.测量报告文件命名规则476.3.XML文件格式486.3.1.XML文件结构图486.3.2.标签说明486.3.2.1.xml标签属性496.3.2.2.fileHeader标签属性496.3.2.3.eNB标签属性506.3.2.4.measurement标签属性506.3.2.5.object标签属性506.3.3.标签说明字符集限定516.3.4.测量报告统计数据Schema定义516.3.5.测量报告样本数据Schema定义527.OMC-R测量报告文件生成要求54编制历史55附录A(MRS文件格式模板)56附录B(MRO文件格式模板)60附录C(MRE文件格式模板)62前言本标准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TD-LTE测量报告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集中采购提供技术参考。
移动测量技术及其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

体,然后得到配准后 的点云数据 。最后根据获取的地形
3 移动测量在三维数字建模 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就 是重建城市真实地理环境 ,即 以真实 的 地理空间位 置再现城市现状景观 ( 包括地形地貌、城 市 建筑与道路设施等 )。要在计算机 中模拟现实世界,就 必须建 出在 多维尺度下外形 、光照 、质感等各方面都与 真实对象相似 的对象模型 。
激光传感器是车载系统中直接 获取地物坐标 的信息 部件 。采用激光进行测量是 目前车载系统 的必然趋势,
也 是一次 跨越 式 的发展 。首先 不会 受到光线 条件 的影
响,可 以全天候作业 。其次 ,激光 发射频率 目前都可 以 达到上万甚至是 1万或2万 次每秒 ,这也就意味着每秒 0 0
钟可 以获得相应 的地物坐标 ,同时,地物 的细节也会被
完整地还原 出来 。此外 ,部分传感器所使用 的激光具备
一
定 的穿透能力和多次回波接收能力,这样可 以获取部
分在照片无法 获取 的被遮挡住 的地物坐标。
13相机系统 .
相机系统经过严 格的检校 ,带有相关 的检校参数, 具备可 量测性 ,其所 有像片均 带有G S P 坐标 ,可 以利 用 相关软件进一步进行 处理 。像 片中带有 的彩色信息可以
1 移动测量系统
移 动测量 系 统是一 种 多传感 器集成 的数 字成 图系 统,一般 由移动载体 ( 车辆 )、多传感器、车载计算机 以及数据采集 软件构成 ,其 工作原理如 图1 示 。移动 所 测量技术 中的关键系统主要有 :
的状态 ( 静止、前进 或后退 )和行驶距离。
12激光扫描系统 .
O引言
移动测量系统是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 的科技之一 , 它是在机动车上装配G S M 惯性测量单元 )、激光 P 、IU( 扫描系统 、成像系统等先进的传 感器和 设备 ,在高速行 进中快速采集道路及两旁地物的空间位 置数据和属性数 据。作 为一种全新 的地理空间数据采集 方式 ,移动测量 技术在 军事 、勘测 、电信、交通 管理、道路管理 、城市 规划、堤坝监测 、电力设施管理、海 事等各个方面都有 着广泛 的应用 ,已经成为地理空间数据采集 的最好解决 方案,将在地理空 间数据采集与更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
高精度RTK

高精度RTK什么是高精度RTK?高精度RTK(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实时运动测量技术,用于测量和定位移动设备的准确位置。
它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SS)的一种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或伽利略系统。
高精度RTK能够提供非常高的定位精度,通常在厘米级别。
它是许多领域,包括地理测绘、土地测量、农业、建筑和机器人等方面的关键应用技术。
高精度RTK的原理高精度RTK依赖于两个或多个具备高精度时钟和位置信息的接收器。
其中一个接收器被称为基站或参考站,另一个接收器被称为流动站或测量站。
基站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确定其位置,然后将这些信息传输给流动站。
流动站接收到基站传输的位置信息之后,将其与自身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准确的相对位置。
高精度RTK的关键技术双频度测量高精度RTK使用了双频度测量技术。
传统的单频度测量只能精确到数米级别,而双频度测量则能够实现厘米级别的测量精度。
这是因为双频度测量能够利用频率差异来消除由大气层对GPS信号的延迟引起的误差。
通过同时接收L1和L2频率的信号,高精度RTK可以减少这些误差并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无模糊度解算另一个关键技术是无模糊度解算。
在高精度RTK中,信号传播路径上的某些因素,如多径效应和大气延迟,可能导致信号的模糊性。
通过解算出这些模糊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
无模糊度解算需要使用额外的参考源,例如基准站的位置信息和高精度天线的测量结果,以确定探测器上的模糊度。
数据传输和校正数据传输和校正也是高精度RTK的关键技术之一。
基站和流动站之间需要进行实时的数据传输,以确保流动站能够准确地进行位置计算。
传输的数据通常使用无线电或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还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校正,以纠正因信号传输延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误差。
这可以通过使用差分GPS或差分GNSS技术来实现。
高精度RTK的应用高精度RTK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地理测绘高精度RTK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领域。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
随着建筑、城市规划和工程测量的发展,对精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测量方法往往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对于大规模工程来说难以满足要求。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测量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是一种基于高精度GPS和激光测距
仪的测量装备。
通过将GPS和激光测距仪的数据进行融合,可以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
同时,该装备还具备自主导航能力,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测量,不需要人工干预。
在规模化工程应用方面,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可以大大提升测量精度和效率。
例如,在高速公路的设计和建设中,需要对路面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以确保公路的平整度和安全性。
而使用传统的测量方法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容易出现误差。
而采用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则可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确保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的关键技术和规模化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该装备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测量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移动测量技术
一、移动测量
“移动道路测量”是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的科技之一,代表着未来道路电子地图测制领域的发展主流。
它是在机动车上装配GPS(全球定位系统)、CCD(视频系统)、INS(惯性导航系统)或航位推算系统等先进的传感器和设备,在车辆的高速行进之中,快速采集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如:道路中心线或边线位置坐标、目标地物的位置坐标、路(车道)宽、桥(隧道)高、交通标志、坡度、道路设施等。
数据同步存储在车载计算机系统中,经事后编辑处理,形成内容丰富的道路空间信息数据库。
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二、移动测量系统及其功能
(1)移动测量系统(MOBILE MAPPING SYSTEM,MMS),是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的科技之一,代表着未来道路电子地图测制领域的发展主流。
它是在机动车上装配GPS(全球定位系统)、CCD(视频系统)、INS(惯性导航系统)或航位推算系统等先进的传感器和设备,在车辆的高速行进之中,快速采集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属性数据,如:道路中心线或边线位置坐标、目标地物的位置坐标、路(车道)宽、桥(隧道)高、交通标志、道路设施
等。
数据同步存储在车载计算机系统中,经事后编辑处理,形成各种有用的专题数据成果,如导航电子地图等等。
另外,MMS本身所具备的汽车导航等功能还可以用于道路状况、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等的实时监控,以迅速发现变化,实现对原图的及时修测。
(2)MMS系统的主要功能
Ⅰ、位置与角度测量
通过GPS/CCD/INS的集成,既可从CCD立体影像对中提取目标点精确的绝对位置坐标,又可进行目标点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解算。
这一功能可完成的测量任务
有:道路中心线和边线坐标的测量;电线杆、交通标志、报警点、下水道出口等
点状地物的坐标量测;房屋角点、街道边界、铺装路面的测量;道路宽度、桥梁
涵洞宽度高度的测量等等。
同时,还可测量道路坡度、转弯半径等。
如图2所示:
Ⅱ、属性记录
通过CCD视频系统,连续全过程地记录道路及道路两旁地物属性,形成闭环
的属性记录及检验系统,保证了地物属性记录的完整性和品质。
作业员还可通过
手写/语音输入装置及键盘进行补充属性录入。
针对交通标志的记录,我们设计了专门的属性记录器,将上百种道路交通标记(红绿灯,立交桥,加油站等)设
置成直观醒目的按钮,作业时只需轻轻一按,即可将矢量化的属性录入车载电脑。
如图3所示:
Ⅲ、3-D图像获取
在作业过程中拍摄的图像均为连续可量算的三维图像,能用于道路可视化建
、数字城市、商业选址等方面。
如图4所示:
Ⅳ、数据融合与利用
在最大限度地采集了各种道路综合信息之后,通过本公司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可方便地将各种位置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存储在开放
式的数据库中,并可输出形成各种适应于不同需要的数字地图成果(如:电子地
图等),数据可自由与各种常用的GI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支持Shapefile、Mif、
DXF、GDF 4.0等格式)。
在最大限度地采集了各种道路信息之后,可便捷地将
各种位置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图像进行后处理,最后存储在开放式的数据库中,
可供各种GIS系统以资利用。
另外,用MMS采集的数据也可与传统人工测量所得数据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建立无逢关联,使得原有的数据系统、现有的航测遥感资料和MMS数据能够融为一体,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更全面、更准确和现势性更强的地理信息系统,此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天地一体化遥感”。
可
见,MMS作为一种崭新的测绘手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测绘方式的不足,如将之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将最大程度地实现空间信息的快速采集与更新,能充分满足当今地理信息系统的需要。
如图5所示:
三、MMS与现有技术比较所具有的优势
表1给出了移动测量技术和传统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技术的效率、成本和更新周期的比较:
可见,MMS的主要优点有:
(1)独立测成图系统:作为独立的测成图系统,无需借助底图和传统测成方式即可完成道路电子地图的测制。
(2)成果全面准确:运用MMS采集到的数据成果包括:空间坐标、矢量数以及连续的三维图像,数据链全面完整,精度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3)有效融合其他来源数据:移动测量获得的数据可以通过后台处理软与航片卫片以及传统地形图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生成信息更为全面的地理信系统。
(4)高效率:能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完成外业测图工作,通过友好的数处理软件方便地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处理。
相比传统导航图测成图方可将整个测成图效率提高10倍乃至数十倍以上,完全满足道路电子地图的快测制与更新需要。
(5)低成本:只需3人即可完成测成图工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作业成本,从而留给用户较大的增值空间。
(6)安全舒适:车载方式下的作业,相比传统的外业工作,显得既安全,又舒适。
四、基于MMS的应用
Ⅰ、基础测绘
(1)MMS生产试验
2005年6月,黑龙江测绘局采用LD2000-RM(中端产品)型移动道路测量
统完成了“基于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的数字道路采集生产试验项目”任务,通过
较采用传统城市测量方法和移动道路测量对相同地物测量结果,使用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基本上完全可以满足重点城市数据库建设项目中有关道路及相关设施的采集与调绘工作,因为重点城市数据库建设项目中,只采集境界、道路、地
名、水系和土地利用现状五大类基本要素,所以,矢量采集的大部分工作可以完成。
同时,使用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可以增加更丰富的属性信息、以及图像和视频信息,可为重点城市数据库增加沿道路的影像序列数据库,以及重要部门及建筑的影像和视频数据,能更好地增强重点城市数据库的可利用性。
(2)电子地图测制
采用立得高端产品LD2000-RH测制了武汉市汉阳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地图,作业范围共计9平方公里,采集了所有的道路数据、道路附属设施数据以及道路属性数据。
(3)电子地图修测
2002年使用MMS为韩国高速公路公司、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国电力公司等做了大量的测绘工程,包括:道路设施调查维护、市政公共设施查、电线杆设备状况调查、国家GIS数据采集和更新等等。
Ⅱ、公路GIS与公路路产管理
在公路管理领域,一方面,利用MMS可快速便捷的采集复杂构造的交通设施的空间几何信息,如图7所示,另一方面,MMS可作为公路GIS的直接数据
源,为公路GIS和公路路产管理提供数据采集与更新的基础,2005年4月,MMS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测试。
Ⅲ、电力GIS数据采集与可视化管理
电力GIS中电力设施的采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方面,电力设施的空间位置需要采集,另一方面,对于电力GIS而言,设施的属性对电力设施的安全管理
尤为重要,如图10所示:
Ⅳ、铁路GIS与铁路资产管理系统
全国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在铁路基础地理信息上,基础地理信息包括铁路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线路、桥涵、隧道、站场、供电、供水、行车设备等路网基础数据)和相关的属性数据库、影像数据库、设施图片库和视频数据库,这些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是铁路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路数据共享、全路资料业务检索,为铁路部门提供抢险救灾、设备维护、资产管理、行车组织优化、调度辅助、紧急情况处理、市场营销分析、客户信息发布等众多方面的应用服务的基础,也是是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软基础(相对于光纤铺设等硬件基础建设而言)。
由于铁路上不允许人工作业,使得铁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不能依靠人工方式完成。
将移动道路测量车置于机车的平板车之上或在车体上加装可以在轨道上行驶的轮子,这样移动道路测量系统便可如同在公路上一样开展工作,完成全国铁路网基础地理设施采集与更新(如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