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_胡月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
鞠晶
【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4)003
【摘要】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隐喻在修辞活动中如何通过实现互联而发挥其作用.并举例说明隐喻化文本(语篇)的巨大的审美潜力.文章最后论述了影响隐喻理解的重要因素:语境.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鞠晶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初教系,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关联认知角度看隐喻阐释及广告隐喻翻译策略 [J], 孔辰;赵玉闪
2.从隐喻的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翻译策略 [J], 伍旻
3.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 [J], 武贝贝
4.从隐喻的认知角度看临时名量词的修辞效果 [J], 郭瑞峰
5.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从《古文关键》评点看吕祖谦的修辞思想 [J], 张秋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修辞到认知——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

Fr m o Rhe o i o Co n to t rc t g ii n
Pa a i m n v to o ea ho t y r d g I no a in fM t p r S ud
tik gp t rsa e .M t h r td a iet ed sr t no u a ef jc v n ug e hn i a en s l ea o u yh s vr dt ec p o f rev u r bet el g aet t n t w 1 p s d e h ii t l oo i a oh ojc v x e ec ae isbet i n eepaai r h o cpu l e p o.Atr o pr g i bet eepr n ebsdO ujcit a dt x l t nf ecne ta m t hr f m a n f i i l vy h n o o t a ec i d-
Absr c :T a iin lve o tp o h ws t a tp o s a r eo ia e ie o a g a e wh l h ae t t a t r d to a iw fme a h rs o h tme a h ri h t rc l d v c fln u g ie t e l ts ve o t p o hn h tme a h r i o n y a r e o c lph n me o u u n" c g i v r c s n iw fmea h r t ikst a tp o s n to l h tr a e o n n b th ma s o n t e p o e s a d i i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发布时间:2021-12-27T05:11:49.10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薄慧[导读] 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聊城大学摘要:在隐喻研究领域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不同的阐释。
本文尝试对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这三种隐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进行梳理,揭示不同隐喻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引言Lakoff & Johnson 于 1980 年所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提到,隐喻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普通语言中有 70%来自于隐喻或隐喻概念,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化的。
由于语言中的隐喻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因此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式的(Lakoff & Johnson 1980)。
传统的修辞隐喻、认知语言学的认知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均十分关注隐喻的研究。
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开始,隐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各种理论框架,同时衍生出不同的隐喻术语。
本文欲从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入手,讨论三种理论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其的认知和理解。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修辞隐喻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隐喻是从语言内部来认识隐喻,是在语言层面的运作机制, “隐喻是用某一个表示事物的词借喻另一个事物”,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一种词语层面上的装饰和修辞,这一种装饰和修辞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运用,也可以把它看为一种逻辑错误(李郁,刘东杰2012:162)。
修辞隐喻(rhetoric metaphor)属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范畴。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隐喻是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引人深思的意味,成为了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的艺术手段之一。
隐喻并非简单的转喻,而是通过感官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转化,从而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多层次的体验。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析隐喻的文学修辞价值。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在汉语中通常被称为隐喻语言或比喻,在英语中通常称为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对客体进行象征性的比拟,使客体表面的形式和深层次的内涵之间产生联想,通过映照、寓言或暗示的方式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美感。
由于隐喻的意义在表达过程中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需要读者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二、隐喻的分类隐喻在文学中可以根据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视觉隐喻、听觉隐喻、嗅觉隐喻、感觉隐喻、心理隐喻等多种类型。
视觉隐喻是通过视觉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月亮像一只银盘”、“流云像个飘忽不定的梦幻世界”。
听觉隐喻则是通过声音形象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小河水哗啦啦流动声像是一首悠扬的歌曲”、“雷声轰隆隆远去,像是海浪拍打着岸边的礁石”。
嗅觉隐喻则是通过气味的比拟来传递语言含义,如“花香在微风中飘来,像是一团柔软的云朵”。
感觉隐喻则是通过感官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风吹过面颊,像是轻柔的拥抱”、“阳光洒在身上,像是温暖的火炉”。
心理隐喻则是通过心理模拟的比喻来传递语言含义,如“失落的心情像是一栋摇晃的房子”、“幸福的感觉如同走在一处明亮的花园”。
三、隐喻的作用在文学表达中,隐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强化语言的表现力隐喻通过客观形象的抒发,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概念更加具体且直观,感官的形象更为鲜明。
通过隐喻的表达,文学作品在情感、意义等方面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拓展意义的深度和广度隐喻作为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客体与其他物体进行比拟和呼应,拓展了意义的深度和广度。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
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
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
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试论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异同点

试论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异同点徐 帅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 合肥 230039[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2-0140-02一、什么是修辞隐喻?1.《辞海》中说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2.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认为隐喻也叫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喻词是“是、变成、成为”等。
上述的隐喻指的都是修辞隐喻,修辞隐喻是修辞的一个辞格,是对词汇运用的调整和修饰。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氏对隐喻性质、功能作了系统的论述。
在《诗学》中,他指出:“隐喻是用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他认为隐喻和明喻几乎可以等同,二者的差别是很小的。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并尤其强调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亚氏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
他的观点成为研究的参照准则,但在某种程度上亦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认为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辞的修辞现象,比方说:“John is a lion.”约翰是头狮子。
其中,狮子是代替了勇士这个词,这句话其实是说明约翰其实是一个勇士。
但是其实不管是亚氏的“对比论”,还是昆提良的“替代论”,都将隐喻看做是词汇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他们将隐喻的功能只能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因为辞格只能用作语言的修饰,两种理论都认为隐喻就其结构和形式来看,都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而相对隐喻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必须要突破传统隐喻只停留在语用层面的限制,从而更抽象,更本质的概念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
二、什么是认知隐喻?洛克是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第一人,而康德认为隐喻将直觉思考的规则运用于完全不同的事物,前者仅是后者的符号。
我们的语言中充满了这种运用类推间接获得的表达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认 知 隐 喻 与 修 辞 隐 喻 的 异 同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都是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
础上的。语言本身 是 一 个 完 整 的 系 统,在 交 际 的 过 程中,语言的经济性 原 则 和 竞 争 性 原 则 从 根 本 上 引 导了语言的聚合关 系 和 组 合 关 系,人 们 通 过 使 用 各 种各样的词汇和语 法 手 段 来 展 示 外 在 世 界,从 而 满 足其基本表达的需要。这是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出 现的前提,也为 二 者 的 内 在 联 系 提 供 了 可 能 性。 那 么 ,语 境 作 为 语 言 表 达 的 外 部 环 境 ,也 自 然 而 然 地 对 两种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14 ·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社 科 版 )
2014 年 01 月
常理的联系。比如现在常见 的 一 些 网 络 词 族,以 “X 女 ”为 例 :宅 女 、剩 女 、小 资 女 、轻 熟 女 ,等 等 。 这 类 词 从不同层面展现了 女 性 的 形 象,“宅 女”是 指 喜 欢 呆 在家里不愿外出的 女 性,“剩 女”是 指 未 婚 大 龄 女 青 年 ,“小 资 女 ”是 指 享 受 小 资 生 活 的 女 性 ,“轻 熟 女 ”则 是指向成熟女性方向发展但还未达到成熟阶段的女 性 。 这 些 都 充 分 表 现 了 当 下 人 们 追 求 新 颖 、时 尚 、个 性的心理。新的隐 喻 之 所 以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理 解,是 因 为 人 类 由 于 经 验 、想 象 力 和 理 解 力 相 同 ,而 具 有 相 似的隐喻概念。因 此,随 着 人 类 认 知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文化的持续繁荣,人 们 所 普 遍 使 用 的 一 些 词 语 可 能 会 拥 有 更 多 的 隐 喻 层 面 ,从 而 获 得 更 丰 富 、更 广 泛 的 隐喻意义。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者的 功能不同。修辞隐 喻 的 应 用 更 具 有 文 学 倾 向 性,它 是诗人、散文家和小 说 家 们 追 求 典 雅 与 含 蓄 风 格 而 采 用 的 一 种 修 辞 手 法 ,例 如 余 光 中 的 《乡 愁 》,就 大 量 运用了修辞隐喻的 手 法,以 寄 寓 诗 人 这 种 海 外 游 子 的思乡之情。认知 隐 喻 是 人 类 认 知 发 展 的 产 物,是 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它 建 立 了 两 种 不 同 概 念 系 统 之 间的联系,具有组织 人 类 概 念 系 统 和 发 展 人 类 认 知 的功能。新的隐喻 之 所 以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理 解,是 因 为人们具有共有的 经 验、共 同 的 想 象 力 与 相 当 程 度 的理解力,是以 具 有 相 似 的 隐 喻 概 念 为 前 提 的。 因 此 ,出 于 表 达 新 生 事 物 的 需 要 ,认 知 隐 喻 的 产 生 填 补 了 一 些 新 词 语 的 空 缺 ,从 而 扩 大 了 人 类 认 知 的 范 围 。
认 知 隐 喻 是 一 种 语 义 现 象,它 反 映 了 人 们 对 事 物 统 一 的 、系 统 的 认 识 和 思 维 方 式 ,是 人 类 用 某 一 领 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 活 动 ,强 调 从 人 类 的 思 维 高 度 来 分 析 ,涉 及 的 是 两 类 不同事体或概念 之 间 的 比 较 和 映 射。 例 如:独 生 子 是小皇帝。 在 这 个 例 子 中 我 们 通 过 推 理 和 认 知 得 出,“皇帝”的许多 特 征 被 映 射 进 入 “独 生 子”,比 如, 皇 帝 是 一 国 之 主 ,独 生 子 是 一 家 的 中 心 ,皇 帝 锦 衣 玉 食,独生子也吃得 好、穿 得 好,等 等,这 样 就 使 得 “独 生 子 ”获 得 了 “皇 帝 ”的 某 些 相 关 特 征 ,从 而 使 两 者 具 有了互动的关系。
那么,作 为 一 种 以 相 似 联 想 为 心 理 机 制 的 认 知 过程,隐喻就自然而 然 地 会 跨 越 逻 辑 分 类 的 框 架 和 范畴的界限,将两种 看 似 毫 无 关 系 的 概 念 进 行 超 乎
收 稿 日 期 :2013-11-30 作 者 简 介 :胡 月 (1990- ),女 ,安 徽 宿 州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
无论 是 在 人 类 的 语 言,还 是 在 人 类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中 ,隐 喻 都 是 无 处 不 在 的 。 事 实 上 ,我 们 平 时 赖 以 进行思考和行为的 日 常 概 念 系 统,在 本 质 上 也 都 是 隐喻性的,隐喻不是 某 一 领 域 或 者 某 一 群 体 中 的 人 们的专利,在有思维 和 文 化 的 地 方 都 处 处 充 满 着 隐 喻。隐喻的这种普遍性是由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 所决定的,也是由意 义 和 概 念 的 无 限 性 同 语 言 资 源 的 相 对 有 限 性 的 矛 盾 所 决 定 的 。[3]
隐 喻 是 两 种 概 念 域 投 射 、互 动 的 产 物 ,在 隐 喻 的 结构中,两种通常看 来 毫 无 联 系 的 事 物 常 常 被 相 提 并论,是因为人类在 认 知 的 领 域 内 对 它 们 产 生 了 所 谓的相似联想,从而 利 用 对 这 两 种 事 物 感 知 的 交 融 来解释和评价或者 去 表 达 他 们 对 客 观 现 实、现 象 的 真实感受 与 感 情 。 认 [1](P101) 知 隐 喻 是 人 类 认 知 发 展 的 产 物 ,是 思 维 和 认 知 的 工 具 ,它 具 有 组 织 人 类 概 念 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第 37 卷 第 1 期 2014 年 01 月
长 江 大 学 学 报 (社 科 版 )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37 No.1 Jan.2014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胡月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认知隐喻作为认知活动,从思维的角度强调了两 类 不 同 事 体 之 间 的 映 射,而 修 辞 隐 喻 则是修辞格中的暗喻。二者都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它 们 最 大 的 差 别 在 于 功 能 不 同。 修 辞 隐 喻的应用范围更具有文学倾向性,而 认 知 隐 喻 的 产 生 则 填 补 了 词 语 的 空 缺,扩 大 了 人 类 认 知 的 范 围 。 对 两 类 隐 喻 进 行 分 析 和 比 较 ,能 丰 富 人 们 对 隐 喻 的 理 解 。
二 、修 辞 隐 喻
传统 意 义 上 的 隐 喻 是 比 喻 的 一 种,是 用 一 种 事 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 体 和 喻 体 都 出 现,但 用 “是”、 “变成”、“成为”、“等 于”等 喻 词 连 接,在 隐 喻 中 本 体 和喻体的关系更 为 紧 密。 巧 妙 地 使 用 隐 喻,对 表 现 手法的生动、简洁、加 重 等 方 面 起 重 要 作 用,它 比 明 喻 更 加 灵 活 、形 象 。
隐喻 既 是 人 们 所 熟 知 的 一 种 语 言 现 象,同 时 又 是人类通过思维来支配行动的方式。认知隐喻和修 辞隐喻从来 都 不 是 相 互 排 斥 的,而 是 共 存 的、互 补 的,无论哪 种 隐 喻,在 我 们 的 生 活 中 都 是 无 处 不 在 的。从不同的角度 对 隐 喻 进 行 阐 释,既 能 完 善 隐 喻 的 理 论 研 究 ,又 能 展 现 隐 喻 的 独 特 而 强 大 的 功 能 ,从 而 丰 富 人 们 的 生 活 ,深 化 人 们 对 隐 喻 的 认 识 和 理 解 。
语 句 具 有 隐 喻 性,则 是 指 认 知 的 主 体 通 过 推 理 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的本体和 喻体涉及并表达了 两 种 不 同 事 体 的 思 想 和 理 念,它 们在并置的同时产 生 矛 盾,且 在 互 动 之 中 获 得 了 一 定的统一,主体再结 合 其 他 方 面 的 因 素 便 可 以 获 得 隐喻义,因此隐喻可 以 使 人 们 在 不 同 的 事 物 之 间 建 立 相 关 的 联 系 ,从 而 加 深 人 们 对 事 物 的 理 解 。[2](P406)
参考文献: [1]赵 艳 芳 .认 知 语 言 学 概 论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2001. [2]王 寅 .认 知 语 言 学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2007. [3]王丹丹.从认知功能谈隐喻理 论 的 类 型 与 本 质 [J].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关 键 词 :认 知 隐 喻 ;修 辞 隐 喻 ;隐 喻 理 解 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4)01-0113-02
一 、认 知 隐 喻
隐 喻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认 知 模 式,是 新 的 语 言 意 义 产生的根源。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概 念 ,同 时 需 要 这 两 种 概 念 之 间 相 互 关 联 ,而 这 种 关 联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和想象 。[1](P99)
修辞隐喻直接指 出 本 体 就 是 (或 成 为)喻 体,所 以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这种隐喻属于修辞 格 ,是 对 语 言 的 修 饰 和 调 整 ,即 对 语 言 进 行 综 合 的 艺 术加工。作品采用 修 辞 隐 喻,会 使 得 语 言 表 达 更 为 形 象 、生 动 和 准 确 。 因 此 ,修 辞 隐 喻 的 应 用 范 围 更 具 有文学倾向性。修辞隐喻是一种临时产生的现象, 是 语 用 现 象 ,它 基 于 从 表 达 方 式 、表 达 效 果 的 角 度 进 行修饰的需要,表 现 个 人 的 内 在 感 受 和 体 验。 如 一 句 歌 词 “山 下 的 女 人 是 老 虎 ”,就 是 把 女 人 比 作 老 虎 , 直 接 的 意 思 是 女 人 是 危 险 的 、可 怕 的 ,而 这 种 本 体 和 喻 体 的 用 法 并 不 是 固 定 的 ,因 为 在 更 多 的 情 况 下 ,我 们会用鲜花等来比 喻 女 子,从 而 达 到 赞 美 女 性 的 目 的。所以修辞隐喻只是个人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临 时创造的。正是修 辞 隐 喻 的 临 时 性,决 定 了 这 种 修 辞 现 象 是 零 散 的 ,不 具 有 系 统 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