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认知阐释

合集下载

通感手法

通感手法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 吹笛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 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 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 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 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 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 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 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 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 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 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 春忙。
为了避免抒情空洞干瘪,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羁 旅之愁,而是触物起兴,借杨花之随风漂荡、不能自 主,比拟自己往来赴任,离别家园。化虚为实,把羁 旅愁思溶化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读来情感突出,诗意 盎然。另外,诗人不仅将自己的转徙生涯和飘荡的杨 花作比,而且还要比出程度高低。“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结构上递进一层,使离情旅愁得 到有力反衬,更显深切感人。
关于通感的例子很多很多。如白居易《杜陵 叟》:“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 税。”德音自然不能书,诗人在此运用了通 感的修辞手法。明代贾唯孝《登螺峰四顾 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 香。”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 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等,皆属于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 清《荷塘月色》)
石柔,宋朝人, 他一生远离故 土,辗转仕途, 曾任密州教授。

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从修辞的视角来看,通感也可叫做“移就”,即五种感官感觉的相通。

也就是说,通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现象去表达属于另一种感官范畴的事物现象,以期达到新奇、生动的表达效果。

近年来,通感现象受到了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更愿意从认知角度来审视通感,即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形式,因此我们还可称其为“通感隐喻”。

要想更好地理解通感隐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隐喻。

大体上来说,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比喻,即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以方便人们的理解。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格,在语言中起修饰作用。

而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所以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在认知语言学中,莱考夫也曾经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基于以上对隐喻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通感隐喻也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即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引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形成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成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它是经历了一个由修辞到认知的跨域发展过程。

国外的哲学家们关注通感这一现象则始于更早。

西方通感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古希腊,比如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中就曾经提到过通感。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黑格尔等人用“想象”这个概念来论述通感现象。

事实上,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的有关“崇高”“比喻”的艺术事例实际上都是通感。

然而,康德的论述更为充分,更具影响。

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关于通感的论述,对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通感有借鉴作用。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通感[论文]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通感[论文]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释通感摘要:从认知角度看,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概念隐喻。

本文我们将用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说明通感现象,通感是从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到另一感官范畴。

用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通感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通感现象。

1.引言通感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修辞手法,《辞海·语言学分册》里提到:“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手法之一。

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说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官范围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对通感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很多学者从修辞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通感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通感的新视角。

从认知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

通感现象可以用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

王寅教授指出:“通感,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4]”本文将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和阐释通感现象。

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lakoff 和johnson 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根据lakoff 和johnson的研究,英语中有大量的表达都是隐喻或者源于隐喻,他们把这样的隐喻叫做概念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lakoff 和johnson 用源域、目标域、映射和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由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

源域是我们熟悉、具体的概念,目标域是我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形成了一种不同概念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

例如,我们常用的概念隐喻有“life is a journey”以及“time is money”,不难看出,概念映射都是从具体形象的“journey”和“money”源域映射到抽象的“life”和“time”目标域。

从认知角度看通感在广告文案中的作用

从认知角度看通感在广告文案中的作用

从认知角度看通感在广告文案中的作用【摘要】:文章以通感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根据广告文案语言的特征,从认知角度阐释通感这一修辞格的运用对广告文案所起的重要作用,以说明在广告文案所采用的修辞格中,通感是一种极富创新性和意境美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认知角度;通感;广告文案;作用1.引言现代广告发展到了意境阶段,广告创作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广告文案创意。

他们希望创造一种消费意境,引导消费者进入所营造的意境中,获得良好的消费感觉,形成消费动机,剌激消费。

意境阶段的广告文案创作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

多种修辞格的采用,增强了广告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更好地达到产品的宣传效果。

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格,也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营造出丰富的意境美,因此越来越受广告文案创作人员的青睐。

事实上,通感是一种有隐喻属性的认知方式。

从认知角度看通感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我们会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2.通感2.1 通感的定义通感(synaesthesia),又称为”移觉”。

”移觉”是修辞界原先常用的术语,而”通感”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译名。

后者更能反映synaesthesia的内容,也是现今修辞界常用的术语。

Syna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

”Syn-”意为”together”(一起),”-aesthesia”意为”sensation”(感觉)。

顾名思义,通感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即身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而于其他相应部分所产生的感觉;它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某一感官所受刺激给另一感官带来的主观感受。

2.2 通感的隐喻属性通感现象显然是一种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总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

隐喻在两个抽象的感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样一来就为通感中隐喻思维的发生铺设了一条通道。

通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体现出来,化虚为实,以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

因此通感经常被用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诗歌中。

如Homer(荷马)在他的Iliad(伊利亚特)中有一句:like unto cicalas that in a forest sit upon a tree and pour forth their lily-like voice(像知了坐在森林的一棵树上,倾泻下了百合花也似的声音)。

荷塘月色中通感的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中通感的表达效果

荷塘月色中通感的表达效果通感,这玩意儿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文学世界里一扇扇独特的门。

在《荷塘月色》里,通感的运用那可真是妙啊!咱们先来说说啥是通感。

通感呢,简单讲就是把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挪移。

就好比你看到一幅画,却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一样奇怪又有趣。

这就像是把你五官的界限给模糊了,让它们能互相串门儿。

在《荷塘月色》里,通感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到处穿梭。

你看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怎么能像歌声呢?这就是通感的妙处啊。

这清香本来是鼻子闻到的,可作者偏说像渺茫的歌声,这就把嗅觉和听觉联系起来了。

就好像你吃了一颗糖,那甜甜的味道突然让你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温柔的抚摸,看似不搭界的东西,在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想象下就联系起来了。

这就好比在一个大花园里,各种不同的花朵,本来各自开着,可突然一阵风吹来,把它们的花粉都混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气息。

这种通感的表达效果,一下子就把那种若有若无、清幽淡雅的香味给写活了。

你要是只说这香味很淡很轻,那多没意思啊。

可一说像渺茫的歌声,哎呀,那种感觉就像一阵轻烟,悠悠地飘进了读者的心里。

还有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月光和月影本来是眼睛看到的视觉形象,可作者说有和谐的旋律,像小提琴拉出来的名曲。

这就像你看到一个舞者在跳舞,可你却感觉像是听到了一首激昂的交响曲。

这视觉和听觉之间的转换,真的是神来之笔。

这就好比你走在一条铺满彩色石子的小路上,本来看到的是五彩斑斓的石子,可突然感觉像是听到了一阵欢快的鼓点,每一颗石子的颜色和形状都像是鼓点的节奏一样。

这种通感的写法,让那荷塘里的月色不再是简单的光影,而变成了一种能让人陶醉的艺术享受。

你想啊,如果只是说月色不均匀,那能有啥感染力呢?但这么一写,就好像把读者拉进了一个梦幻的音乐会现场,月光和月影就是那跳动的音符。

通感在《荷塘月色》里的表达效果,就像是给一幅本来就很美的画又添上了几笔神奇的色彩。

修辞手法解析:通感?

修辞手法解析:通感?

修辞手法解析:通感通感整理编辑:诗词轩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按《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

钟子期说像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因此,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

再像“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

“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文心雕龙·比兴》称:“王褒《洞箫(赋)》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

通感——精选推荐

通感——精选推荐

通感关于“通感”的释义(作者:佚名)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

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

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

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

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

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

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感隐喻认知概要

通感隐喻认知概要

通感隐喻认知摘要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它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同其他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形成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通感,以便探寻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和心理奥妙。

关键词通感隐喻认知方式意象图式隐喻模式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并将它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

但是Lakof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将这种说法彻底推翻了。

他们提出隐喻是普遍的,不可简化的。

人类理解的想象结构直接影响隐喻意义的本质,并规约我们的理性推理。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通感这一隐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其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以及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一、什么是通感通感(synaesthesia),望文生义,指的是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同时又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

它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使用乙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

传统上,通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

例如英语中有piercing cry (刺耳的声音)、sweet music (悦耳的音乐)、sour look (怒视)、a loud shirt (颜色花哨的衬衫)、soft light (柔和的光线)这样的表达方法。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闻见(香味)、听见、冷眼、清净、音色、声音刺耳、眼睛尖、口味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感的认知阐释
摘要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它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同其他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形成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通
感,以便探寻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和心理奥妙。

关键词通感隐喻认知方式意象图式隐喻模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并将它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

但是Lakof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将这种说法彻底推翻了。

他们提出隐喻是普遍的,不可简化的。

人类理解的想象结构直接影响隐喻意义的本质,并规约我们的理性推理。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通感这一隐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其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以及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望文生义,指的是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同时又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

它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使用乙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

传统上,通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

例如英语中有
piercing cry (刺耳的声音)、sweet music (悦耳的音乐)、
sour look (怒视)、a loud shirt (颜色花哨的衬衫)、
soft light (柔和的光线)这样的表达方法。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闻见(香味)、听见、冷眼、清净、音色、声音刺耳、眼睛尖、口味重”等。

小孩会说“妈妈的牛奶洗面奶闻起来好甜啊!”。

电视台广告中也有“听得见的微笑”之说。

在文学作品中,通感更是受到了古往今来中西文人的青睐,被广泛地运用着。

二、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
英语中synaesthesia(也可写作synesthesia)就是与汉语“移觉”相对应的修辞格。

该词中的syn,据
Webster’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来自希腊语的
aisthēesis,意为sensation。

其定义为
sensation felt in one part of the body when another part i s stimulated。

这一定义的意思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受到刺激在另一个器官上触发的感觉”。

换言之,即五官感觉相通。

钱钟书先生精通西学,名之为“通感”。

通感是一种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经常被用于文学作品、艺术及音乐中,尤其是诗歌、散文。

作家,特别是诗人经常会大胆地运用新颖甚至是离奇的通感意象。

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很多情况下,通感不仅仅是两种感觉的相通,还可以是多种感觉器官相通。

在中英诗歌中,感觉通感也常发生在多种感官之间,即视、听、触通感。

比如,在贾岛的诗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声声刺着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星,惊觉眠童与宿禽。

”诗人将蟋蟀的鸣声这一听觉形象化为“针”的视觉形象,再换位为“刺”的触觉形象。

“尖”字同时跟听觉、触觉、和心灵的痛楚相连,因而描摹的细而独到。

李贺的“砚取青光写词楚,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泪啼千万枝。

”诗人将视觉意象“青光”、“黑离离”,听觉意象“泪啼”,嗅觉意象“赋香”等相互沟通,以其独特点艺术技巧表现了他怀才
不遇,独自在新竹上写诗行的苦闷心情,感人至深。

英国诗人西蒙斯有一首诗,是一个精彩的五官相通的英语通感范例,如:
Soft music like a perfume and sweet light,
Golden with audible odours exquisite,
Swathe me with cerements for eternity.
柔软的音乐声散发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
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位出极精美的味道,
包裹着我让我沉浸在永恒之中。

上例诗人把听觉与触觉(soft)、嗅觉(perfume)、视觉(light)、味觉(sweet)都糅合在一起,绝妙地表达了听了肖邦乐曲后的感受,让读者仿佛也
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直接感受到肖邦乐曲的难以描摹、难以言传的音乐美。

三、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由于通感必须涉及到概念系统,因此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1]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通感现象。

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

他们提出的“隐喻的认知观”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动。

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人类的思维过程大多是隐喻性的。

Lakoff认为,隐喻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之所以是可能的,就是因为隐喻存在
于人的概念系统之中。

Lakoff[2]运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
(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示(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

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
标域。

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从语言形式来看,通感隐喻十分新奇,捉摸不定,但其中的概念隐喻固然给予作者一定的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它无法超越基本的认知规律的制约。

也许这就是文艺批评中所说的“带镣而舞”。

与其他隐喻一样,通感
中同样包含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通感隐喻中的意义建构。

乌耳曼[3]通过对19世纪不同国域、不同语言的许多诗人作品中的通感用例的调查发现,通感现象有个共同的内在规律:呈等级分布,即感觉的移动方向呈现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的趋势,即对较高级的感官的刺激能引起较低级感官的反应。

在语言表达上,表示低级感觉的词用来修饰较高级感觉的词,反向的用例明显较少。

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如
下: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

四、通感的认知生理及心理学依据
一般来说,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观各司其职,不得逾越各自的权限。

荀子[4]言:“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不可以相借官也。

”然而,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证明,“在人脑的前额叶部分,各感官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并联成一体的”,因而有着“跨感官迁移假说”。

因此,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

他们是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互相代替。

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

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即对一个感官的刺激也引起其他感官产生相应而不同的反应。

它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共鸣和联想。

这正说明生理和心理是不可分的。

一种刺激可同时激起多种感官的不同的感知,在大脑中引起共鸣。

人类感官的这种通感的作用构成了人们认知事物的又一生理和心理基础,这一过程反映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产生了被称为通感隐喻的语言现象。

这说明通感在
生理上和心理上是真实的。

钱钟书[5]先生对此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是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

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了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五、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大量使用的通感作为隐喻的一种,其认知基础是在我们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两域之间的映射过程中,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

了解通感的这些认知规律有助于我们以后更好的解读通感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
3.nguage and style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4.荀子·君道篇
5.钱钟书.七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