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疾病的中医诊治

合集下载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沉 细弱 。治 宜 滋 阴补 肾 , 精 充髓 。 方 用左 归 丸 加 填
减。
的同时 , 促进 细胞进 一步 分化 。 也 2 3 中药对破 骨 细胞 增 殖 分化 具 有 直接 抑 制 作 . 陈 氏 观 察 黔 岭 霍 对 破 骨 细 胞 骨 吸 收 的直 接 用 , 现破 骨细 胞在 骨 片上 形 成 的吸 收 陷窝 明显 发 对照组 减少 , 且呈 量 效关 系 , 浓度 增 加 时 , 窝数 陷
治疗组 。张 氏 应用 补 肾 中பைடு நூலகம் 治疗 P MO发 现 , 肾 补
著性意 义 ( P<0 0 1 。女 性 肾 虚证 随年 龄 的增 大 .0 )
而增加 , 提示 女性 肾虚 证时 骨矿 物含 量减 少 , 女性 肾
虚证 的发生 与年 龄呈 正相关 。
12 脾 虚是 本病 的重要 病机 .
提 高 , 同浓度 药 物 可使 成 骨 细胞 率 较 不 用药 组 不 高 1% ~ 7 。 ( ) 1 3% 2 成骨 细胞 A P活性 提 高。 ( L :
促 进矿化 结节 形 成 , 明 H — C 说 U E S在 促 进 细 胞 增
无 力 , 鸣 眩晕 , 寐 健忘 , 脱 齿 落 , 红苔 少 , 耳 少 发 舌 脉
证 明绝经 后骨 质疏松 症存 在着 血瘀 的客观性 病理 变
化。
2 中药 治疗机 理

骨细胞 有 明显 的刺激 作 用 , 现为 : 1 细胞 增殖 率 表 ()
7 ・ 7
维普资讯
JA X1J 1 NG OUR L F R DII AL C NE E NA O T A T ON HI S MEDI I CNE
后 ,S L E F H、H、 在治疗 后较 治疗 前 显 著 升高 。认 为 其具 有 提高 卵巢 功 能 的作 用 , 种 使 用 的 发生 可 能 这 是通 过兴 奋下 丘 脑一 垂体 一 卵巢 轴 的功 能实 现 的 。有 些 药物 服用后 , 无 E 虽 上 升 趋 势 , 患 者 临床 症 状 但 改善及 各 项骨 代谢 生化 指标 变化类 似 于使用 雌激 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药诊疗指南(2019年版)

制定专家组成立后,先后经过指南立项、计划书撰写、 相关指南分析与参考、临床证据检索与评价、指南方 法学论证,形成推荐意见,并多次在全国各地(杭州、 济南、广州、洛阳等)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修正,最终制 定出该指南(指南制定流程见图 1)。
通讯作者:史晓林 Email:xlshi-2002@163.com 吴连国 Email:zcmu@vip.163.com 刘 康 Email:liukang1982@163.com
及肾,肾虚,髓不满,骨不生;如有外伤,引发骨质疏松 量表或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WorldHealthOrgani
性骨折,致血瘀;另外,久病致肾阴阳两虚,久虚必瘀, zationqualityoflife-100,WHOQOL-100)测定量表 血滞经络,骨骼失养[24-38]。此为绝经后 OP肾虚血瘀 及简表(WHOQOL-BREF量表)];用药 3个月,中医
疗、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等诸多方面。 使用药物为左归丸,成药推荐金天格胶囊(人工虎骨 该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绝经后 OP中医药 粉)等,可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祛风通络[39-48]。推荐
临床诊疗参考依据。
等级:1B。
1 推荐意见
1.6 推荐意见 6 治疗绝经后 OP脾肾阳虚证,推荐
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见表 1。
表 1 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
使用药物为右归丸,成药推荐仙灵骨葆胶囊等,可温 补脾肾之阳、强筋壮骨、活血通络兼滋补肝肾 。 [49-56]
分级 证据质量分级 A(高) B(中)
C(低)
D(极低) 推荐强度分级 1(强)
具体描述
非常有把握:观察值接近真实值 有中等把握:观察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 但也有可能差别很大 把握有限:观 察 值 可 能 与 真 实 值 有 很 大 差别 几乎没有 把 握:观 察 值 可 能 与 真 实 值 有 极大差别

浅谈中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浅谈中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浅谈中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摘要: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越来较高,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在防治方面有较好效果;根据中医病因病机,预防骨质疏松的中医药膳以补肾强骨,健脾开胃为主,原则是:“缺啥补啥,保持足够的营养(钙、蛋白质、维生素等)”。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膳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女性发病率越来较高,严重影响着她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目前骨质疏松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医药关注的热点,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若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水平,积极用科学的方法干预,是可延缓和预防骨质疏松症,这对病人及社会均有重要的意义。

此病的防治与营养运动和光照等有关,而药膳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摄入药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多种原因,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现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显微结构退行性变为其特征,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的一种全身代谢疾病,这种随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退行性病变,会造成腰背部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以及骨折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1]。

一、中医病因病机骨质疏松症中医学称为“骨瘘”、“骨痹”、“腰背痛”、“虚损”等,其病因可分为肾虚精亏、后天失养、外邪侵袭、情志失调、劳逸失度。

肾主骨,肾虚致骨痿:历代医家多从肾与骨的关系出发,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年老脏哀,肾虚精亏,髓减骨枯。

《素问痿论》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认为其发病根源皆在于肾;脾主肉,脾虚致骨痿:饮食五味对骨发育的影响,饮食与脾胃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并主肌肉四肢医宗必读痿曰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驰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因此脾虚可能通过直接造成钙磷等与骨量相关的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或通过作用于各个系统功能间接引发骨质疏松。

此外,王清任提出血瘀论,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要做子宫纤维瘤,它是因为子宫平滑肌的细胞增生所致。

形态大小不一,有的人患的子宫肌瘤可能只有一个豌豆粒大小,有的则像足球那么大,多见于30岁至50岁的妇女。

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雌激素的缺乏是引起本病的主因之一,雌激素能促进早期成骨细胞分化,刺激胶原蛋白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绝经后雌激素严重不足,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转化率,影响钙盐沉积,使骨消融增加,大量骨质丢失,最终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二、中医治疗方法1、改善生活方式绝经之后的女性容易遇到骨质疏松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女性人体内的雌性激素快速的下降,就会影响到骨的代谢,比如会导致破骨细胞的活跃性增强,就会让骨细胞被快速的分解和吸收,因此人体内的骨量和骨质都会快速的下降,从而导致骨骼中的空隙增多,慢慢地就形成了骨质疏松。

一般建议绝经之后的女性应该要注意适当的去多晒太阳,也应该要增强运动,尽量不要出现跌倒的状况出现,因为在跌倒过后就非常容易出现骨折等严重的危害。

绝经之后出现骨质疏松,尽量不要去一些比较昏暗的地方,也尽量不要去一些潮湿的地方,否则非常容易出现摔倒的状况,从而引起骨折等严重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和钙元素的补充,可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钙元素和维生素d的食物,也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保健品或膳食补充剂来达到目的,从而提升骨量,对缓解骨质疏松的症状会有一些帮助。

2、辨证治疗(1)证候表现:腰背疼痛,脚膝酸软,全身乏力,不耐久立,不能持重,身躯变矮变形,齿摇发疏,头晕耳鸣,舌质淡或偏红,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坚骨强腰。

方药:坚骨胶囊(经验方)。

基本处方:熟地10g,枸杞10g,菟丝子15g,覆盆子10g,补骨脂10g,紫河车10g,续断18g,川牛膝15g,牡蛎15g,阿胶10g,鹿茸5g。

方解:本方来源于临床经验方,仿《景岳全书》中之“左归丸”及《丹溪心法》的“五子衍宗丸”两方加减组成。

中医这条方治骨质疏松症有效率高达93%

中医这条方治骨质疏松症有效率高达93%

中医这条方治骨质疏松症有效率高达93%绝经后骨质疏松系由于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逐渐出现全身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破坏及骨的力学性能下降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我国近70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其中80%患者为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腰背及四肢关节疼痛,可伴脊柱变形及骨折等并发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治疗常规应用激素及补钙等,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疗效好,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73例,年龄50~65岁;已绝经1年以上;重度骨质疏松49例;症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眩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盗汗,畏寒怕冷,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舌质黯淡,舌苔较少或无苔,脉细涩或弦涩,中医辨证属肝肾两虚。

.治疗方法处方:熟地12克,当归、山药、山萸肉、车前子、枸杞子、沙苑子、补骨脂、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骨碎补、续断、牛膝、丹皮各8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饭后1 小时温服,每日1剂。

治疗期间,服用阿法骨化醇胶丸每次0.25微克,每日2次,口服;钙尔奇D3咀嚼片每次600毫克,每日1次,嚼服。

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治疗结果治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显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无效: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

结果:总有效率93.2%。

.体会绝经后骨质疏松属中医学“骨痹”“骨痿”等范畴。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

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若骨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则骨骼失养,脆弱无力,导致骨质疏松。

方中熟地、当归为君,滋养肝肾、补血益精;枸杞子、车前子、菟丝子、沙苑子、山药、山萸肉、丹皮、女贞子、旱莲草为臣药,滋养肝肾;仙灵脾益精气、强筋骨;骨碎补补肾活血;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牛膝引药下行;甘草补中。

诸药合用,具有滋补肝肾、养精生髓之功。

综上所述,本方可有效改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人 I 的 龄 化 , 发 病 牢 叫 ! II 趋 3 中医药 治疗 I I -I l ! . ・ 势 。 经 后 骨 质 疏 松症 ( o t1n p u a 绝 1 sne o a s 1 O to o o i, MO ) s p rs P e s P 足原 发性 骨 质疏 松
畴。 其痫 机 为脾 肾 虚 , 虚 为 主 , 虚 对 !冶 疗 , 肾 脾 ! 《 { 治疗 结 果 发现 补 肾健 脾 法的 治 关等 穴 , 另按 压 l n () 手手 掌分 5 分 I I mi。4双 5 I J
为 辅 , 瘀 是 促 进 素 。 代 研 究 认 为 其 j 果 比 单纯 补 肾法 的 效 果明 显显 著 。 m 现 效
叭 究 …水 久, 移 祟 r 富 的经验 。 { 1 病 因病机
交 叉 , , 上 , 双掌 根对 挤 , 指 火向 使 对按 、 交
按 } 中 辨 证 思 路 骨 质疏 松 录 属 j { 《 { : 任 临 床 研究 方面 , 人 采 用单 纯 补肾 法 替轻 揉 腰 背部 , 后 右慢 慢 拨动 睽 背部 仃 然 I侠学 的 “i l 1 ’ 痹…‘ 痿 ” “ 背痛 ” 范 和 补 肾 健 脾 法对 老年 性 骨 质疏 松 症 进 行 的两 侧5 n () 肾 俞 、 审 、 H t l ’ 骨 和 腰 等 mi。3取 志 膈俞 、 阳 腰
体健 康带 柬 r很 多隐患 :I 盘 导敛 驼 背 、 l 骨 果 。 补肾 健 脾 町H护 什 合齐J 骨 片 、 归 安排饮食, 1 l密 、 左 往意悯节H常饮食结构。 折、 践, 致 戎足 冉 干 血 钙 和 细 胞 内 钙 含量 丸 一 +B+ 补 肾健 脾汤 、 柏 地 黄丸 等冶 42 推 拿疗 法 + P、 l f 知 .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中医理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中医理论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中医理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病。

目前OP在世界常见病中已跃居第七位,作为老年病之一的OP诊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内分泌、营养、废用、遗传等因素有关。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很多基础实验证实妇女绝经后体内雌性激素主要是雌二醇水平的下降,雌激素的不足影响骨代谢。

从病理角度来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本质是由于在骨吸收时伴随着骨矿物质与骨胶原分解代谢的增强所致的单位骨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是反映骨矿物质丢失的可靠标志之一。

中国传统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这一明确的病名,但历代中医文献的记载中,“骨痿”、“骨枯”、“骨极”、“骨痹”的描述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极其相似,其中定性、定位比较准确的当属“骨痿”。

中医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与肾亏、脾虚、血瘀三个因素有关。

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生骨髓”、“其充在骨”。

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而痿弱无力。

《灵枢·经脉篇》指出:“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

”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肾虚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研究证明,肾虚证确有骨密度的明显低下,通过对肾虚、脾虚、肺虚患者与正常人的比较,及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测定、肾虚患者骨矿含量的测定,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骨密度改变的观察,证实了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灵枢本论篇》曰:“肾藏精”。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主骨”。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

妇科绝经前后诸证疾病的中医诊治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这些证候往往三三两两,轻重不一,参差出现,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短者仅数月,长者迁延数年。

甚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妇女身心健康。

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

如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又指出:“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条论述绝经期崩漏证治。

《医宗金鉴》谓“下利“当作“下血”,“利”是传抄之误。

此说合理。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妇人于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

当此之际,最宜防察。

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

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

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并可累及心、肝、脾。

治疗方法当以滋肾补肾,平衡阴阳为主,兼顾宁心疏肝,健脾调冲任。

西医学“围绝经期综合征”原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或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或早发绝经卵巢功能衰竭而致诸证,可参照本病调治。

【病因病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多数妇女可以顺利渡过,但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生理变化,使得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导致本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疾病的中医诊治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短时间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导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的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受累者多为绝经后3〜4年,可延至70岁妇女。

本节讨论的是围绝经期即55岁之前的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据流行病学调查,约有1/3绝经后的妇女患骨质疏松症,特别是绝经后3〜4年,每年骨量丢失约为2.7%,以后为1年1.7%,8〜10年为稳定期。

所以更年期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很重要的。

本书增加本节内容并置于绝经诸证之后,意在引起足够重视,早期预防、早期诊治。

【病因病机】中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这一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与“骨痹”“骨痿”“肾痹”“骨痛”证相类似。

《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主骨,生髓”,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日:“肾主骨生髓,……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

”说明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气盛,肾精足则筋骨强健有力;肾气虚,肾精亏则骨髓失养而痿软脆弱无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J又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则无子耳。

”说明了妇女绝经后肾中精气亏虚致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形体萎缩的病理变化。

《素问•痿论》中即有骨痿的记载:“肾主身之骨髓……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J又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认为其发病根源皆在于肾。

《灵枢•本神》则曰:“精伤则骨酸痿厥。

”说明肾精亏髓减是导致骨痿的主要病因。

隋代《诸病源候论》则认为骨痿的发生与体虚有关,肝肾不足是其主要病因,因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藏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

绝经后肾精亏虚,肝血亦不足,精血不能相生,精亏血虚更甚,筋骨失于精血的充填和濡养,则痿软和脆弱无力。

清代《临证指南医案•痿》中邹滋九按指出:“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不能营养筋骨J进一步论述了精血亏虚与骨痿发生的关系。

本病的发生与肾虚密切相关,肾精亏虚是其主要病因。

绝经后肾气衰退,肾精亏虚,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多产,或因久病伤肾,耗伤肾精,肾精气亏虚,骨髓化生乏源,导致本病的发生。

1.肾精亏虚肾藏精,主骨,藏真阴而寓元阳,为先天之本。

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房劳多产,耗伤真阴,使精血不足,失于生髓充骨;肝肾同居下焦,乙癸同源,肾虚精亏,不能化血,水不涵木,以致肝血不足,筋骨失养,发为本病。

2.阴虚内热绝经后肾阴虚弱,加之素体不足,致虚热内扰,虚火盛而热复耗阴分,损骨之髓,骨虚髓少发为本症。

3,阴阳两虚肾气衰,肾阴不足,天癸竭,累及肾阳,进而造成阴阳俱虚。

精血不足,肾阳衰微,不能充骨生髓,而形成骨质疏松。

4.脾肾两虚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化,气血生化乏源;或平素恣食膏粱厚味,嗜酒、暴食、偏食,饮食失宜,使脾胃受损,后天之精不能充养先天,以致筋骨失于气血充养,骨髓空虚,发为本症。

【诊断】1.病史有轻微外伤或用力即引起脊椎压缩性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或槎骨远端骨折,或髓骨骨折的病史。

2.临床表现绝经后妇女出现腰背或腰腿疼痛,可因咳嗽、弯腰而加重,不耐久立和劳作,较重时常出现全身骨骼疼痛,腰背部疼痛,疼痛呈慢性持续性钝痛,伴酸困、全身乏力。

严重时可出现驼背,身高缩短等现象或活动受限,甚至卧床不起。

3.检查(1)单光子(SPA)或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测定:若低于本地区正常女性骨峰值2.5个标准差以下,即可诊断骨质疏松。

(2)骨钙素、尿钙与尿肌酎检查:尿羟脯氨酸与尿肌酎的比值可增高。

血、尿生化检查一般正常。

(3)放射线检查:提示骨密度降低,脊柱、股骨颈或长骨端更为明显,或见腰椎有1至数个椎体压缩性骨折。

(4)组织学检查:从骼骨翼用穿刺针进行组织学检查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及其程度的确定较准确。

(5)MBC的检测:常用有X线测量法,光密度分析法、单能量光子吸收法、双能量光子吸收法、CT扫描、中子活性分析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必要的生化检查,特别是骨量的检测,可做出骨质疏松症的明确诊断。

1996年荷兰国际骨质疏松会议建议使用以下的标准:1.正常范围骨矿物质含量密度(BMD)在骨量峰值±1标准差之内。

2.骨量减少BND在骨量峰值±1~2.5标准差之内。

3.骨质疏松BND小于骨量峰值一2.5标准差。

4.严重骨质疏松BMD小于骨量峰值一2.5标准差,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以上骨量峰值应根据同地区、同部位骨量峰值的平均值来确定。

应该指出的是,单纯的骨质疏松不是病,只有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出现疼痛、继发骨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时,才称为骨质疏松症。

【鉴别诊断】1.继发性骨质疏松指因内分泌障碍(库欣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营养障碍,或肝肾疾患,或糖尿病,或废用制动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

借助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予以鉴别。

5.骨软化症该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区别在于骨有机质正常,但矿物化障碍。

临床上常有骨吸收不良、脂肪痢、胃大部分切除病史。

6.骨髓瘤典型患者的X线片表现常有边缘脱钙区,需与本病区别。

但该病最先累及含红骨髓的骨骼,如颅骨、脊柱、肋骨等,常有血红蛋白增高和尿中凝溶蛋白、蛋白尿及血沉增快等。

骨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

7.转移性骨癌骨转移癌可有骨质稀疏,X线片常与骨质疏松相混淆,但转移癌有原发灶的临床表现,X线片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稀疏或骨骼破坏。

5,退变性骨质增生症又称骨性关节炎,是以骨质增生导致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活动不利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在腰椎,其次为四肢关节。

临床表现以腰背四肢关节疼痛为主,可作X片检查确诊,并借以鉴别。

【辨证论治】肾精亏虚是本病主要原因。

病位在肾、在骨,与肝、脾、胃有关,病属本虚标实。

肾精亏虚,骨髓化生乏源,致髓枯骨脆,筋骨不坚,是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

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涉及肝阴、脾气及气血不足;标实多为肾火、瘀血、气郁。

治疗本病多以补肾为主,分阴阳为纲。

临床以肾精虚兼肾阳虚或虚热为多见。

但具体应用中则以标本兼治为大法。

根据其临床表现注意酌情配伍健脾、益气、补血、活血、行气等。

1.肾精亏虚证主要证候:腰背疼痛,胫酸膝软,头晕耳鸣,或发枯而脱,齿摇稀疏,小便余沥或失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肾,或孕产频多,或房劳过度,耗伤肾精,经断后天癸竭,肾气愈亏,不能生髓充骨,滋养腰膝,故见腰背疼痛,胫酸膝软;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头晕;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齿为肾之余,耳鸣、发枯而脱、齿摇稀疏为肾精虚衰之征;溺有余沥或失禁,脉沉细无力均为肾精不足以化生肾气之候。

治法: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左归丸(方见崩漏)。

若腰背疼痛明显者,加桑寄生、狗脊、杜仲;盗汗自汗者,加生龙骨、生牡蛎;下肢沉重者加防已、木瓜、鸡血藤。

2.阴虚内热证主要证候: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或驼背,或骨折,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心烦少寐,腰膝酸软无力,面部烘热而汗出,或眩晕,或潮热盗汗,舌质红或绛,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则肝血不足,肾精不充,见腰背痛或眩晕,腰膝无力。

阴虚阳浮,虚火上炎,故五心烦热,烘热汗出或心烦少寐,火旺则急躁易怒,舌红绛,少苔,脉细数,均是阴虚有火,伤津耗液的主要表现。

潮热为阴虚火旺,盗汗为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乃虚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补肾强筋。

方药:知柏地黄丸(方见经行口糜)。

3.阴阳两虚证主要证候:时有骨痛肢冷或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四肢倦怠无力,面色少华,体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阳气虚弱,不能温煦,筋骨经脉失养,故骨痛肢冷,腰膝酸软,足跟痛,畏寒喜暖。

阴阳俱虚,气血不达,四肢倦怠无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脉沉。

治法:补肾壮阳,益髓健骨。

方药:二仙汤(方见绝经前后诸证)加菟丝子、五味子、肉茯蓉、杜仲、茯苓。

若肢体畏寒冷痛甚者加制附子、肉桂、细辛;腰背痛加川断、桑寄生;上肢痛明显者加姜黄、桑枝;下肢痛甚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者,加防己、白僵蚕、乌梢蛇、狗脊。

4,脾肾两虚证主要证候:腰背疼痛,胫酸膝软,面色不华,肢倦乏力,纳少便溃,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素体肾虚,后天难以充养,脾肾虚弱,不能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充养骨髓,故腰背疼痛,胫酸膝软;气血不足,面色不华,肢倦乏力;元阳虚弱,火不暖土,脾运失健,纳差便滤,舌苔脉象均为脾肾两虚之象。

治法:益肾健脾。

方药:大补元煎(方见月经后期)。

若胫酸痛甚者,加牛膝、鸡血藤、独活;脾虚不运,食少便澹者,加白术、砂仁;气血虚弱者,加黄芭,黄精。

【转归与预后】轻度或中度骨质疏松症,如果注意调护,重视预防,不发生椎体塌陷及压缩性骨折或其他部位骨折,一般预后良好。

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在骨折发生后才被发现,故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后弯、胸椎畸形、驼背、身高变矮,可影响脏腑功能。

如发生骨折则给病人造成痛苦最大,有的严重限制患者活动,长期卧床不起者,常易发生感染,或影响各脏器功能,预后欠佳。

【预防与调摄】1.营养指导患者饮食生活,合理调整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钙、磷食物,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镁、镒、锌、硼等)的补充,应注意以食物补充为宜,但也可选用各种食疗法滋阴补肾壮骨。

2.运动目前研究已证明,运动通过肌肉活动产生对骨的应力,刺激骨形成,增强机体的骨矿含量,能使成年人生理性骨量丢失减少。

因此,中老年人必须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或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

3.日光浴防治法定时晒太阳是一种免费的有效措施,户外日晒应不少于30分钟,日晒时仅暴露身体几处(头、颈、前臂、下肢)即可。

4.药物防治根据临床及治疗情况,选用适当的中成药补肾壮骨,避免骨质疏松继续发展,或巩固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