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与保健治疗
老年健康服务《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护理》

围绝经期妇女的护理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一系列躯体、精神心理病症。
目前绝经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卵巢功能的衰退,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下丘脑、垂体的功能,是引起绝经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一、护理评估〔一〕健康史对40岁以上的妇女,假设月经增多或不规那么阴道出血,并出现精神神经病症,必须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肝病、高血压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等。
〔二〕身体状况1、近期病症〔1〕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病症,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那么,经期持续时间长及经量的增多或减少,个别妇女可表现为直接闭经。
〔2〕血管舒缩病症:主要表现为潮热,由雌激素降低所致。
〔3〕自助神经失调病症:常有心悸、眩晕、头痛、失眠等病症。
〔4〕精神神经病症: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如易焦虑、冲动,有时出现抑郁、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等。
也有一些妇女认为绝经后解脱了妇女生理上的烦恼,反而可以焕发青春的活力。
2、远期病症〔1〕泌尿生殖道病症: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道萎缩的病症〔2〕骨质疏松〔3〕阿尔茨海默症:表现为老年痴呆、记忆丧失、失语失认及性格行为改变等。
〔4〕心血管病变〔三〕辅助检查1、妇科检查2、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检查3、心电图及血脂检查4、宫颈刮片5、分段诊断性刮宫6、其他〔四〕心理社会评估患者常因不自主的血管舒缩病症及精神神经病症的出现而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大多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
有些患者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加重身体和精神负担,如子女长大离家自立、父母年迈或去世、自己容貌的改变、工作改变等引起心情不愉快、孤独、忧虑、多疑等。
〔五〕诊断与治疗要点1、诊断要点:根据病史、年龄及出现典型的血管舒缩病症和精神神经病症,那么可诊断;临床病症结合激素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2、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2〕激素替代治疗二、护理措施〔一〕首要护理1、配合医生治疗的护理告知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有关知识。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保健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保健摘要: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是女性健康的重要一环,它与老年女性的健康问题息息相关。
围绝经期女性保健的理论一度被忽视,至今也未能得到普遍认知。
大部分女性忍受着围绝经期体内激素紊乱所带来的身体、心理的双重不适。
随着医学的发展,女性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也得到了新的突破,性激素疗法的疗效也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问题需要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更加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围绝经期;绝经;女性;保健;围绝经期是指女性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
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开始不断退化,到最后完全丧失。
卵巢功能的丧失引起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使女性产生血管舒缩症状、神经和精神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和骨骼和肌肉症状等,影响女性日常生活,降低女性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还关系到女性老年的健康,是一级预防的最佳启动时期,做好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工作,可以有效预防衰老性疾病的发生。
1.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的妇女的变化及保健概况女性卵巢功能在绝经过渡早期开始衰退,这一时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分泌减少,不能刺激排卵,同时卵巢对促卵泡生成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反应性下降,导致卵泡常停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而无法正常排卵,激素水平紊乱,子宫内膜不再呈现规律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卵巢功能不断退化,直至完全丧失。
近年来,围绝经期的妇女保健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围绝经期的研究层出不穷,为妇女保健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数据支持。
1.1.围绝经期妇女的变化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因体内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可能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系列症候,这就是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是女性的自然生理过程,大多数妇女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而逐渐适应这种变化,不出现或仅有轻微症状出现。
也有少数妇女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出现明显的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最明显表现为月经的变化。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1.一般治疗:应进行心理治疗,了解绝经是生理变化过程,必要时可选用适量的镇静药,如夜晚服用地西泮
2.5~5mg.谷维素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可服30~60mg /d.为预防骨质疏松,老年妇女应坚持体质锻炼,增加日晒时间,摄入含钙丰富的食物,并补充钙剂,有条件者可注射降钙素。
2.雌激素替代治疗(1)适应证:主要包括因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老年性阴道炎、泌尿道感染、精神神经症状及骨质疏松等;(2)禁忌证:严重肝病、胆汁淤积性疾病、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及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有不规则出血、乳腺增生者;(3)制剂的选择:原则上尽量选用天然雌激素,以雌三醇和雌二醇间日给药量为安全有效。
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尼尔雌醇,为一种长效雌三醇。
每半月服2mg,或每月服2~5mg,可有效地控制潮热、多汗、阴道干燥和尿路感染。
由于其对子宫内膜作用弱,不易引起子宫出血;雌激素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应酌情选用。
(4)剂量个体化:药量以取最小有效量为宜。
(5)长期用药者要定期检查子宫内膜及盆腔,每半年应酌情考虑是否给黄体酮,使子宫内膜产生撤退性出血。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治

生活方式的调整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蔬 菜、水果、全谷类等食物的摄 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
摄入。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 、慢跑、瑜伽等,有助于缓解 围绝经期症状,提高身体素质 。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利于身体健康,减 少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 夜,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
保健知识
保持乐观心态
01
积极面对围绝经期,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症状和改善
生活质量。
合理补充营养
02
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并发症。
规律作息
03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和缓解症状。
定期检查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疾病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的妇科疾 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非激素类药物
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 抑郁药等,可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焦虑、 抑郁等症状。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习惯,减轻围绝经期焦虑、抑郁
等症状。
心理疏导
针对围绝经期心理问题,进行个 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应对压力。
家庭治疗
家庭成员参与治疗,改善家庭关 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
围绝经期症状。
04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与 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有助于降低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通过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 关的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妇女围绝经期特征及保健

1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萎 缩 症 状 ( ) 尿 系 统 : 经 后 因尿 道 变 短 、 . 4 1泌 绝
停止 。此期除了有月经紊乱外 , 约有 1%~3 %的妇女有 比较明 0 0
显 的心血管症状和精神神经症状 , 表现为潮热 , 即突然感 到发热
黏膜变薄 , 括约肌松 弛 , 现为尿急 、 表 尿频 、 排尿 困难 、 夜尿 或张
岁; 以改 良的 K p e a u p m n氏症状评分表调查其更年期症状发生率
为 8 . 其中 , 33 %, 重度 占 5 %。 . 4
2 围绝经期综合 征的影 响因素 . 2 卵巢功能减退引起的内分泌
【 华嘉增. 2 】 妇女保健新编. 海: 上 复旦大学出版社 ,0 1 14 20 , . 9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 1 年 1 月中 第 2 第 3 期 00 1 卷 2
0co e 2 1 tb r 0 0 VO12 . No3 -2
3 8・ 0
Ju n l f hn rdt n l hn s dcn no t n o r a o iaT a io a C ie eMe iieI fr i C i ma o
后 随年龄 的增加 , 围绝 经期症状发生 明显 ; 体重指数与 围绝 经期 综合 征各症 状呈正相关 , 重指数越高, 体 围绝 经期综合征症状越
可分为近期症状和远期症状 。近期症状 主要 以 自主神 经和 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为主, 伴有 泌尿生殖系统萎缩 。远期症状主要 是骨质疏松 、 老年痴呆和血脂代谢异常 。 11 月经紊乱 此期 由于卵巢内卵泡数 目减 少及 卵泡对垂体促 .
【】 l曹缵孙 , 陈晓燕. 妇产科综 合征 . 北京: 民卫生出版社 ,0 3 16 18 人 20 ,4 — 5 .
围绝经期综合症诊断与治疗

围绝经期综合症诊断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MenopausalSyndrome)是指女性进入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性激素波动导致出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的综合征。
本文围绕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方面介绍围绝经期综合症。
病理变化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卵巢中的卵泡逐渐消失,导致内分泌紊乱。
此外,围绝经期综合症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影响植物神经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发生变化,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症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围绝经期综合症临床症状的发生与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如下1.卵巢功能减退:随着女性进入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孕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从而影响到女性的生殖和生理功能。
2.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有关。
在更年期,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平衡受到破坏,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从而引发许多不适症状。
3.骨密度下降:随着女性进入更年期,骨密度会逐渐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这种病理变化会影响到女性的骨骼健康,增加骨折的风险。
4.生理功能雌激素水平下降不仅影响女性的生殖系统,还对骨骼、血管、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女性体内的多个系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
综上,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雌激素水平下降、卵巢功能减退、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和骨密度下降等方面。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引发许多不适症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临床症状绝经期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症状:1.更年期综合症状:包括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疲乏、头痛等。
更年期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自然退化过程,随着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护理初探

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护理初探骨质疏松症(OP)主要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而自身的化学成分不变,病人常常表现有腰酸痛,不能持重,常可有夜间腓肠肌痉挛。
若脊柱侧弯后突畸形时,部分病人还可出现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此病在绝经后的女性中较为常见,如能在围绝经期各方面加强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OP的发病率,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现将围绝经期女性OP的预见性护理作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1.1围绝经期的概念绝经前出现内分泌紊乱和临床表现时至停经后一年内,这一特定阶段称为围绝经期。
1.2一般资料2000年—2006年统计我院就诊病员140例,年龄45—55岁。
进入围绝经期时间2.0±1.8年,距末次月经时间0.35±0.16年。
1.3效果绝经后3—5年,X线检查:骨量与围绝经期无明显改变者136例(98.3%),骨质增生及韧带钙化3例(占1.7%),无例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
2 护理2.1健康教育做好宣传工作。
护理人员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还要把老年卫生保健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普及并传授给广大围绝经期妇女,使她们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免除疾病,减少病痛、增进健康的关键。
扩大护理工作范围。
护理工作要走出医院,走向社会,走进家庭,开展家庭护理,这样既解决其疾病护理所需,又能提高社会效益,使人们了解护理工作在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与其他保健人员合作,定期为围绝经期妇女查体,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健康普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防患于未然。
做好心理护理。
绝经期的妇女情绪很不稳定,护士与他们谈谈时,要善于化解苦恼,转移不愉快的情绪,引导她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良好生活方式,充实生活内容。
在家庭护理中,护士应让她们的家属了解护理内容,参与其保健护理计划,共同帮助她们促进健康。
2.2加强锻炼运动是预防OP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绝经期妇女机体功能下降,内分泌衰退。
运动可使内分泌发生正性改变,提高雌激素分泌,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使骨质增厚,促进钙的保留和沉积;可增加骨内血流量,促进骨细胞活性升高,进而促进骨形成[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围绝经期综合征一、概述围绝经期指卵巢功能开始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一段时期。
妇女在此期内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叫围绝经期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临床症状1、月经紊乱:月经频发、月经稀发、不规则子宫出血、闭经等改变。
2、激素下降相关症状:(1)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是雌激素下降的特征性症状。
(2)精神神经症状:①情绪症状: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
②记忆力改变: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
③认知功能改变:表现为老年痴呆、记忆力丧失、失语失认等。
(3)性欲改变:性欲下降。
但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性行为完全可以不与性激素水平相平行。
(二)体征1、泌尿生殖道检查: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器官萎缩、干燥、阴道炎、张力性尿失禁等。
2、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出血。
3、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约25%妇女患有骨质疏松。
4、其他:皮肤萎缩,视力欠佳,眼干、红等。
(三)实验室检查1、FSH测定: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2、氯米芬兴奋试验:月经第5日起每日服用氯米芬50mg,共5日,停1日测定血FSH,若FSH>12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3、性激素改变:雌酮(E1)高于雌二醇(E2),形成E1/E2>1;孕酮减低或无孕酮;雌激素-睾酮升高。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评分标准为了对围绝经期临床病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国际、国内广泛采用Kupperman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3]。
三、辨证分型中医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竭,肾阳肾阴易于失衡。
部分妇女因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营阴暗耗,真阴亏损,阳失潜藏,阴阳严重失调,不能通过自身脏腑之间的调节适应这一生理变化,因而出现一系列因阴阳二气不平衡而导致的脏腑功能紊乱证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诊断与保健治疗
妇女的生育能力与性活动从正常的时期,逐渐减少到完全停止而进入老年期,这一过程称之为更年期,其突出的标志是绝经。
这一过程可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又称围绝经期。
绝经前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的时期,一般从40岁开始,历时6~8年;绝经期是指闭经达1年以上,最后一次月经期即定为绝经期;绝经后期是指月经停止后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约持续6~8年。
围绝经年龄段妇女约占总人口的10%,即我国约1.3亿以上。
围绝经期妇女可出现许多并发症,其中骨质疏松是重要的改变,50岁以上的中国妇女中1/3患有骨质疏松,并且其发生是个逐渐过渡的过程,有隐匿性,髋骨和脊柱骨折的发病率高,将增加病残率,其死亡率也特别高[1],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1 骨质疏松的诊断
1.1 诊断方法骨密度测定(BMD)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BMD值可反映70%骨强度。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强度的定义:骨强度由骨密度及骨质量决定,并共同决定骨骼的坚实程度。
骨密度测定的方法,双能量X线(DEXA)是国际上公认的检查方法。
1.2 诊断标准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在1994年香港国际骨质疏松会议及1998年瑞士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基于DEXA的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
2.5个标准差之间的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大于、等于2.5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时为严重骨质疏松(Guidelines for 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Clinical trials in osteoporosis, 1998, Geneva).目前也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
另外,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指标有: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3及1,25-双羟维生素D3。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尿钙/肌酐比值、I
型胶原C端肽、尿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_pry)、尿I型胶原C端肽(u_CTX)和N端肽(U-NTX)。
2 骨质疏松的预防保健
围绝经期妇女,随着雌激素分泌的减少,骨丢失增加,同时成骨细胞功能减弱,骨质吸收加速,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症,尤其在支持重力的脊柱、髋骨、四肢骨最为明显。
据统计,60岁以上妇女与同龄男子发生骨折之比为10:1,而一旦发生骨折,表明骨质疏松已较严重,丢失的骨质很难再回复。
从更年期妇女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来看, 应在40岁前开始进行保健。
骨质疏松的防治原则是增加BMD,降低骨转换率。
初级预防的对象是从未发生过脆性骨折,但存在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或
骨密度测定-2.5<T≤-1.0者,预防的目的是防止发生骨折,有过一次骨折再次发生骨折的可能要增加数倍。
2.1 基本措施
2.1.1 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各种有效的社区医疗和保健服务,并通过心理咨询门诊、书报杂志、专题讲座、电视广播等形式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运动、戒烟酒及减少被动吸烟等),从而以乐观的态度树立克服不适症状的信心。
2.1.2 运动疗法运动不仅能促进机体代谢,还能刺激成骨细胞,适量的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
步行、慢跑被认为是最为适合中老年的一种运动方式[2],每周3~5次的有氧和负重运动,每次30~60 min,可获得运动的最大效果。
但应避免跌倒,加强自身保护。
同时要增加日晒时间,自然补钙。
2.1.3 饮食保健保证营养素摄入的平衡,一方面少吃或不吃含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防止肥胖给骨骼带来的额外负担,减少负重、笨拙所致的骨折风险;另一方面,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推荐每天应摄入1200 mg元素钙,国人钙的摄入量远低于推荐量,所以提倡积极的饮食补充[3],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及富含钙质和维生素的食品,奶制品是最好的来源,另外还有沙丁鱼和谷类等。
3 药物治疗
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已发生过骨折者,属二级预防和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辅以药物治疗。
3.1 双磷酸盐类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降低骨转换,阿仑磷酸盐制剂能明显提高腰椎及髋骨骨密度,降低椎骨及髋骨的骨折风险。
3.2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减少破骨细胞数量,还有明显的缓解骨痛的作用。
3.3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绝经后妇女骨转换至绝经前水平;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明显降低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3.4 雌激素类研究报道65岁以上的绝经后妇女,血雌激素水平在10~25 pg/ml者,与雌激素水平<5 pg/ml者相比,骨密度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后者的骨折率是前者的2.5倍。
从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得出的证据表明,雌激素及雌孕激素治疗可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个年龄段有次风险的妇女,性激素的治疗都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4]。
绝经早期妇女0.75 mg经皮应用雌二醇凝胶联合100 mg天然孕激素改善椎体和股骨颈的骨密度效果最佳,但应严格按照性激素应用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执行。
植物雌激素不能预防骨丢失。
药物治疗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5]:合适的计量(最低有效量)、剂型、应用
时限等。
方案要个体化,并定期随访和安全性预测,特别是子宫、卵巢和乳腺。
参考文献
[1]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2006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Menopause 13;3(2006):340-367.
[2] 吴楠,尚丽新,高桂卿,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人民军医杂志,2009,(5):326-333.
[3] 周珏.浅谈妇女更年期保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7902.
[4] 欧洲男女更年期协会2004/2005关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的立场声明.更年期医学,2002,(8):14.
[5] 杨淑宏,曹莉萍.更年期妇女常见病症及保健措施.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5):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