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合集下载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赵爱萍【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storm语义场隐含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探讨其语义理据,揭示隐喻、转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探讨词义引申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

%In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implicit conceptu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onymy in semantic field focused onstorm,probes their semantic motivation,tries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metaphor,metonymy on word formation and observes the locus of concept formation.Besides it probe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paths in acquisition of extended senses of English vocabulary.【期刊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1【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隐喻/转喻;storm;语义;引申【作者】赵爱萍【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1 引言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认知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词汇意义。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 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1](赵艳芳2001)。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以相似性为基础,并且依赖人的类比思维;而转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则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2](王月华2010)。

社会新词语的隐喻与转喻认知阐释

社会新词语的隐喻与转喻认知阐释

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于人类认识新事物、创造新概念、丰富语言内容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阐释新词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隐喻转喻新词语
一、新词语的界定与特点
词汇变化的基础是社会.新社会、新科学技术、新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对语言的经济性和时尚性的追求给新词语提供生长环境的同时也决定了新时期新词语的特征.具体而言,虽然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社会新词语表现为音节趋向于多音化,比如"打酱油"、"正能量"、"很黄很暴力"、"恨爹不成刚"、"经济适用男";虽以新造词语为主,简缩词语、术语、外来词、旧词新用大量涌现,比如提倡节约的"光盘行动"正在流行;类推仿造,以某一语素为"模标",以"~族"、"~控"等为词语模而形成的词语族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决定了新词语大多分布在社会、生活、经济领域.二、新词语的隐喻与转喻认知阐释
虽然新词语,无论是新造词语、旧词新用、简缩词还是派生词,有语义表面化的倾向,意即新词语语义可以从构成该新词语的语素中体现,但随着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许多词语原有的概念范畴不断扩大.因此,人们需要认识、思考、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与思想,这就需要隐喻和转喻把刚认识的抽象事物和概念用已经认知过的具体的概念和事物联系起来,找到新旧事物之间的关联点。

英汉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阐释

英汉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阐释


英 汉 网 络 新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阐 释
唐 良玉
( 湖南 科 技 学 院 , 湖南 永州
摘 要 :网络 新 词 是 在 网络 日益 成 为 一 种 主 要 的 交流 方 式下涌现的 . 它既 具 有 传 统 书 面语 言 和 I : / 头语言的特点 , 又 具 有独特的个性。 本 文 引入 隐 喻 认 知 理 论 , 探 讨 英 汉 网络 新 词 的 构 成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 以及 在 这 当 中所 透 露 的社 会 文化 背 景 知 识. 为 理 解 网络 语 言提 供 一 个 新 的 视 角 。 关 键 词 :网络 语 言 英 汉 网络 新 词 急喻 认 知


等 更 广 阔 的传 播 空 间 , 甚 至 渗 透 到 了我 们 现 实 的 言语 交 际 中 。
译 文 有 一 些 地 方 用 了增 译 , 这 都 是 为 了让 游 客充 分 了 解旅 游 景 点 的 历 史 文 化 内涵 . 比如 在“ t e r r a c o t t a s o l d i e r s ” 后加上“ 2 2 1 — 2 2 5 B C” 是 为 了 让 游 客 了解 兵 马 俑 悠 久 的历 史 ; 在介绍大雁塔 、 鼓 楼和华清 池时 , 译 者 都 在 其后 进 行 解 释 .因 为音 译 会 使 游 客 无 法 体 会 该 景 点 的文 化 内涵 , 游 客 看 到 这 样 的翻 译 会 感 到 迷 惑 , 所 以 有 必 要 在 后 面 进 行标 注 ; 在 介 绍杨 贵 妃 时 , 增加“ f a v o i r t e c o n c u b i n e o f a T a n g e mp e r o r ” 对 这 一 文 化 信 息进 行 补 充 。对 于 杨 贵 妃 , 国人 耳 熟 能 详, 但 是 外 国游 客 不 一 定 了解 , 所 以 增 译 可 以增 强 旅 游 的趣 味 性 .使 外 国 游 客 更好 地 了 解 旅 游 目的 地 及 具 体 景 点 的历 史 和 文化内涵。 ( 2 ) 秦 始皇 , 是公元 前2 2 1 年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位 统 一 了 中 原的帝王。 Emp e r o r Qi n S h i Hu a n g , t h e i f r s t e mp e r o r i n C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隐喻和转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和类比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视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和转喻,并探讨它们在英语中的应用。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或概念的词或短语进行比较,来传递某种含义或观点。

隐喻常用于修辞或文学作品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或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当我们说"他是我的阳光"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他是太阳,而是用阳光来比喻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隐喻的认知阐释可以解释为人们通过将某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映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阳光"这个概念映射到"他"这个人身上,从而表达出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转喻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原来的语境中移到另一个语境中,来传递某种意义。

转喻常用于日常交流中,用于比较不同领域或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是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认知角度上的转喻解释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应用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金钱"这个概念的特征(宝贵和珍贵)应用到"时间"这个概念上,从而表达出时间的重要性。

隐喻和转喻在英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存在于修辞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日常交流和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中。

在修辞和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创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和表达。

例如,在诗歌中,隐喻和转喻可以用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在日常交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解释抽象概念、描述复杂事物、引起共鸣和增强表达效果。

英语词义演变的隐喻认知阐释

英语词义演变的隐喻认知阐释
出 ,“ 一词 多义起 源于不 同认 知域 以及 同一认知 域 中不 同元素之 间的关系 ” 【 J 词 汇从原 词 义到新 增义 之 O1一个 l 间的联 系是通 过二者 之问 的相似性 、邻 近性或相 关性而取 得的 ,词 义范 围的变化 涉及到 人类 的认 知操作 ,如 卢植所 说 ,“ 隐喻中 ,词 义之 间的联系 是建立 在两个元 素之 间的相 似性 或是 不 同 的域 的情景 之 间 的相 似性 在
极为重要的时期 。13 年 ,英国哲学家 、 96 语言学家理查兹 ( i a s Rc r )在其著作 《 hd 修辞 的哲学》 (h ho — T e is P lo
pyo ht i 中首 次提 出 “ 义互 动 ”理论 ,他 指 出 “ h f e r ) R oc 语 当人 们使用 隐 喻时 ,就把表 示 两个 不 同事 物 的思 想 放在 一起 ,这两 个思 想活跃 地相 互作 用 ,其 结果 就 是 隐 喻 的意 思 。【2 纪后期 隐 喻认 知 成 为认 知语 言 学 ”5 0世 ]
基础之 上 的O [ ] ’2 ’
无 论是词 义的扩 大或缩小 ,原词 义 与新增 义之间有着 必然的联 系 ,人们 很容 易用 已有 的经验 理解新 的经
验 ,从 词 的此 义推及彼 义 。如词 的扩 大 中有 从特 指 到泛指 的扩大 ,如 i ma现扩 大指 “ 志” o l u 杂 ,包 括 了其原
伸 的基 础 ,人类 遵循从 具体 到抽象 的认知 过程 。 v w e e认 为 ,语义 的历 时变 化不 是 随意 的 ,而是 受 隐 ”E eS et r s
喻 的影 响 ,人类 隐 喻概 念 图式 的变 化会 导致 词 义 的变化 ,因此 隐喻是 诱 发 语 义变 化 和产 生新 词 语 的驱 动力 (r gfc) J 艳芳也提 出 “ dMn r 。 赵 oe 隐喻用 一种 概 念表 达另 一种 概念 ,依靠 的是 客观事 物在人 的认 知 领域 的相

本体隐喻的认知阐释

本体隐喻的认知阐释
3.学位论文王国真隐喻在政治篇章中的连贯功能分析2009
隐喻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一种高雅的修辞手段或者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语言现象。很久以来,人们把隐喻研究的焦点放在词汇或者句法层面
,却忽视了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而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共同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使隐喻研究有了划时代的突破,该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研究视角,从此隐喻学研究进入了认知领域。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种思维机制或者认知机制并有着自己的规律准则,能够帮助建筑认知世界。
隐喻在中外学术界可谓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较之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西方的研究历史更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隐喻的论述,其思想在隐喻的研究领域影响了近两千年。而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它犹如一块磁石,倍受修辞学家,特别是哲学家的关注。隐喻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术界几乎成为一种显学,在国际学术界更是形成了一种对隐喻的狂热。7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及神经学等学科的发展使得隐喻的研究进入了多学科研究阶段。研究角度从修辞学范畴过渡到语义学范畴直到它被现代认知学派认定为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自此,隐喻不再被视作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而是体现人们思维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
第二章论述了隐喻的运作机制。认知理论研究者是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即经验现实主义之上解释隐喻运作的。人们首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认识世界,通过自身与自然的接触,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概念模式。这些概念模式包括角本,框架和人类社会自身形成的一些理想认知模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逐渐丰富,需要表达一些抽象的活动和事物。在实现这一表达的过程中,隐喻起了积极的作用,即通过映射将已经储存在头脑中源域的概念模式映射到目标域。

隐喻词语的认知阐释与翻译处理

隐喻词语的认知阐释与翻译处理

VO . No. 123 6 No v.2 0 01
隐喻词语 的认知 阐释 与翻译处理
赵 碌 欧 阳俊 林 ( 徽师 学 语学 安 湖, 1 0 安 范大 外国 院, 徽芜 2 0 ) 4 0
[ 摘 要 ] 隐 喻是 语 言 所 呈现 的认 知特 点 , 表 着使 用者 的认 知 系统 。汉 语 言 富含 隐喻 , 映 了汉 民族 特 有 的认 知 方 代 反
什么样 的意义。这些字母 的组合最初只是任意的 , 各种组合 所具备的意义也只是人为规定的 , 但随着 时间的流逝 , 其组合 方式和相应的含义就逐渐固定下来。索绪尔 ( asue 在论 Susr )
述语言符号的性质 时就提到过语言这种约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的特点 。 他 认为“ 一个社会所认同的任何表达方式都是 以集体 的习惯 , 或 者说是 以习俗为基础的” 2 。l以英语 中的 d g 狗 ) g d 神 ) o ( 和 o( 为例 , 无论拼写方式是 dog 还是 god 并不能从这些字母 -., -— ,
组合本身看出该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或是其 自身所传
达的含义 , 但是 , 在人为地把前一种组合定义为狗 , 后一种组
(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 中相关的
例句为证 , 从认 知的角度分析在翻译 时如何将这些汉语词汇
转 换 成英 语 。

合定义为神并广泛使用开之后 , 组合和含义也就相应地固 该 定了下来。甚至, 如果最初把 dog这种组合定义为神 , -. 而把
隐 喻是 修 辞学 的一 个 重 要 话 题 , 自 18 90年 L k f 和 ao
的是读音 , 并借此表意。二十六个字母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 了英语不同的词汇 , 但从这些字母 的各种组合方式本身却并 不能看 出其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 的关系 , 或传达出了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隐喻和转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在英语移就辞格中,这两种修辞手法经常被使用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隐喻是指通过对比或比拟来传达一种隐藏含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隐喻可以揭示出被表达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

例如,"He's a lion on the football field.",这
句话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隐喻地表达了他在足球场上的勇敢性格。

转喻是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其本来的语境转移到另一个语境中,以传达一种新的含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转喻,我们可以用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或经验来理解另一个领域中的事物。

例如,"Her words were music to my ears.",这句话转喻地表达了她的话语
给我带来了愉悦和享受,就像音乐一样。

在英语移就辞格中,隐喻和转喻常常被用来创造更生动和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所表达的内容。

它们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将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于另一个领域,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隐喻和转喻也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表达的含义。

因此,掌握和运用隐喻和转喻在英语移就辞格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表达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汉语言文学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马玲玲摘要:汉语中的联合构词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作为合成式复合词中的一个堇要组成部分,联合式复合词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堇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角度入手『对联合词进行分类探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联合词隐喻阐释本文所论及的隐喻式联合词是指联合式复合词的意义在原义的基础上发生了隐喻引申,使词义更加丰富。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

人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隐喻就是要发现“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从而用‘‘始源域之名'’代替〃目标域之实"。

恰似赵艳芳所论述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这就是隐喻的认知基础。

”基于此,我们可以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出发点对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式联合词试作分类阐释。

二.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性质相似的隐喻性质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性质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把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投射到了原本不熟悉、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中,从而使其易于被理解、接受。

以”豺狼"一词为例:在汉民族的思维习慣中,豺和狼一直是两种非常贪婪、残暴的动物,能给其他很多动物甚至人类带来严更的伤害。

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些人凶恶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以"凶恶残暴”这T寺征为桥梁产生联想,从而以自己熟悉的凶猛动物”豺狼”来喻指"凶恶残忍的人"。

此类隐喻式联合词还有"爪牙、禽兽、虎狼、堡垒、本末、日苦、钢铁、风雨、机械、锦绣"等。

以下面两个词为例具体分析:"堡垒"在词典中的解釋:①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②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

因为作防守用的建筑物一般是非常坚固、难于被攻破的,可谓"固若金汤"。

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人也是非常固执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S欢一意孤行。

一个是物质上的坚固,另一个是思想上的顽固,两者在"牢固"这一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所以,人们就用指"坚固的建筑物"的"堡垒"通过隐喻机制投射到了指"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人"。

"甘苦"在词典中的解釋:比喻美好的处境和艰苦的处境。

"甘”和"苦"是两种相对的滋味和感觉,味道的"甘苦"可以通过人的味觉系统直接感知。

比如当人的舌头接触到甜的食物时,往往会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而接触到苦的食物时,往往会产生痛苦的心理感受。

于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将具体可感的”甜和苦”与抽象的”美好和艰苦”联系在了一起,通过隐喻机制喻指”美好的处境和艰苦的处境”,这也是基于两者在特征上的相似性。

类似词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如:(1)看起来这封建堡垒、老顽固■还得不断地攻雹点儿!(魏巍《东方》)(2)只因打了仗,你们一同出来,患难相救护,疾病相扶持,这种同甘苦.相感激的情感的积聚.便产生了一种很坚固的友情。

(冰心《我的朋友的母亲》)显然.这些经过隐喻机制取得新意的词,用在句子中后,能让人由它们的本来意义生发联想.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使话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功能相似的隐喻功能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功能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以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理解、对待不熟悉.较为抽象的事物。

以”包袱” 一词为例:旧时,人们在外出的时候多半会带上用布包起来的包袱,往往使行动不便。

在这种情况下'包袱‘‘就成了影响人们行动的负担.一种具体的.有形的负担。

而平常所说的”某种负担"是一种虚化的概念,它是无形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指称对象可能也不同。

但这种无形的负担跟包袱之间具有功能上的相似『即给人以压力。

于是,人们就以此为基点产生相似联想『用具体的实物“用布包起来的包"来喻扌馳象的概念"某种负担"。

类似的词语也有很多,如「把柄、膀臂、材料、巢穴.藩篱、根基、骨干.牢笼.阶梯、领袖.羽S"等。

以F面的词语为例试作阐释:I.牢笼:关住鸟兽的东西,比喻束缚人的事物。

胸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儿就应该在海洋中自由遨游■鸟儿就应该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也是一样。

当笼子或其他东西把鸟兽关住后.它们就失去了那种自由,受到了束缚。

同样,当人被某些事物束缚住之后就很难伸展拳脚,容易为其所困。

所以,基于‘‘给人或物束缚〃这样相似的功能,,,牢笼"由指关鸟兽的东西隐喻为束缚人的事物。

如:(3)我们一起从那个牢笼里冲了出去,对那种优裕富足的生活视如粪土,毫不可惜!(陆文夫《一路平安》)2.体制:①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②文体的格局;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要根据”组织制度”来组织、安扫吳内部的机构甚至是员工的岗位;文体的"格局"也就是文体的结构方式,乍者是根据文体的格局来安排文童结构的。

因此,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之处便是它们都是一种结构,一个是指国家机关等的组织结构,一个是指文体的结构,两种结构分别在不同领域发挥看相似的功能。

如:(4 )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三)关系相似的隐喻关系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发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投射。

以"唇齿"一词为例:成语"唇亡齿寒" 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形象地说明了 "唇"与"齿"之间的密切关系。

所以,以这种"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为相似性,人们用身体上的一部分"唇齿"来喻指抽象的"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

类似的还有"伯仲、冰炭、骨肉、雌雄、琴瑟、参商、黑白、手足、天渊"等,具体结合以下实例分析:"冰炭":比喻互相对立的两种事物。

"冰"融于水,"炭”熄于火,正所谓"水火不相容”,冰与炭也是难以彼此相容的”敌对者“。

以”难以相容“这样的关系作为相似点,具体实物"冰炭"隐喻为"互相对立的两种事物"。

"骨肉":①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②比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骨"和"肉"本是构成身体框架的基础,对一个人的存活有看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家人都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是自己永远的牵挂者和坚强的后盾,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之间的关系是血浓于水、不可分割的。

基于对人的重要性这样的相似关系,骨肉隐喻为"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并引申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类词在文学作品中也1:匕较常见,如:(5)至于给你们说和的事,小胖子说非有老李不可。

老武你知道:欧阳和老李是冰炭不能同炉的,这不叫我为难吗!(老舍《赵子曰》第十二)(6)他借用两首台湾诗人的诗歌,强调海峡两岸统一,以骨肉相连的诉求打动台湾民众。

(北大语料库)(四)行为相似的隐喻行为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行为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发生了跨空间的投射。

以"栽培"为例:"栽培"本指种植、培养, 对象一般是农作物,人们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劳彳乍过程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同样, 培养和造就人才也是如此,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使其学有所成,有所作为。

以行为和结果上的相似性为基点,人们用熟悉的种植、培养农作物来喻指培养、造就人才。

这样的联合词I:匕较常见,如:"熬煎、爆炸、庇荫、鞭策、哺育、沉浮、冲击、打造、点染、动荡、堆砌、泛滥、消化"等。

下面以"熬煎"和"消化"为例具体分析:1•熬煎:比喻折磨。

"熬"是把食物放在水里煮,"煎”是把食物放在油锅里加热,都有极力磨难之意;件斤磨‘‘是指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要历经同样的艰辛和磨难。

基于"使受磨难"这种动作上的相似特征,"熬煎〃由对食物的磨难经过隐喻投射喻指对人或物的"折磨"。

如:(7 )她无日无夜不在痛苦中熬煎。

(梁斌《播火记》)2•消化:①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变为能够融解于水并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②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食物从进入口内到转化成养料需要一个过程'即"消化",消化后得来的养料可以满足人体内各部分的需求。

同样,学习知识并把知识融进脑中,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需要一个过程,过程完成后所得到的也可以为己所用。

两者在所经历的过程和取得结果的效用上具有相似性。

如:(8)焦田给他们念,他们一句一句地听,-字一字地记,一点一滴地吸收和消化。

(浩然《艳阳天》)三.结语通过以上的分类阐释可以看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诸如"堡垒〃"消化",,牢笼"等词语,它们的意义都经过了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隐喻投射。

这种以,'相似性‘‘为基点的隐喻机制已渗透到了人们对词语意义的迁移性理解中Q娥们更好地把握、运用这样的词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L[2]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司徒允昌•试论联合式合成词的构成[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 3 ) •[4]周光庆•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 (5).[5]吴振国.现代汉语中的粘合式联合结构[几语言硏究,2004 , ( 1 ).(马玲玲河南郑州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4530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