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合集下载

英汉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阐释

英汉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阐释


英 汉 网 络 新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阐 释
唐 良玉
( 湖南 科 技 学 院 , 湖南 永州
摘 要 :网络 新 词 是 在 网络 日益 成 为 一 种 主 要 的 交流 方 式下涌现的 . 它既 具 有 传 统 书 面语 言 和 I : / 头语言的特点 , 又 具 有独特的个性。 本 文 引入 隐 喻 认 知 理 论 , 探 讨 英 汉 网络 新 词 的 构 成 及 其 发 展 规 律 . 以及 在 这 当 中所 透 露 的社 会 文化 背 景 知 识. 为 理 解 网络 语 言提 供 一 个 新 的 视 角 。 关 键 词 :网络 语 言 英 汉 网络 新 词 急喻 认 知


等 更 广 阔 的传 播 空 间 , 甚 至 渗 透 到 了我 们 现 实 的 言语 交 际 中 。
译 文 有 一 些 地 方 用 了增 译 , 这 都 是 为 了让 游 客充 分 了 解旅 游 景 点 的 历 史 文 化 内涵 . 比如 在“ t e r r a c o t t a s o l d i e r s ” 后加上“ 2 2 1 — 2 2 5 B C” 是 为 了 让 游 客 了解 兵 马 俑 悠 久 的历 史 ; 在介绍大雁塔 、 鼓 楼和华清 池时 , 译 者 都 在 其后 进 行 解 释 .因 为音 译 会 使 游 客 无 法 体 会 该 景 点 的文 化 内涵 , 游 客 看 到 这 样 的翻 译 会 感 到 迷 惑 , 所 以 有 必 要 在 后 面 进 行标 注 ; 在 介 绍杨 贵 妃 时 , 增加“ f a v o i r t e c o n c u b i n e o f a T a n g e mp e r o r ” 对 这 一 文 化 信 息进 行 补 充 。对 于 杨 贵 妃 , 国人 耳 熟 能 详, 但 是 外 国游 客 不 一 定 了解 , 所 以 增 译 可 以增 强 旅 游 的趣 味 性 .使 外 国 游 客 更好 地 了 解 旅 游 目的 地 及 具 体 景 点 的历 史 和 文化内涵。 ( 2 ) 秦 始皇 , 是公元 前2 2 1 年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位 统 一 了 中 原的帝王。 Emp e r o r Qi n S h i Hu a n g , t h e i f r s t e mp e r o r i n C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本文以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机制在成语意义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系统性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层面分析了汉语成语在概念层次上的系统性。

标签:成语隐喻意义构建概念系统一、引言(一)成语的定义和性质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独具特色。

最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定型”,由于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沉积而成的,其结构紧密,成分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二是“来源”,有些成语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例如“万紫千红”“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了解来源或典故才能理解其意义,例如“杯弓蛇影”“朝三暮四”。

因此史式在《汉语成语研究》中的解释为:“凡在寓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语,谓之成语。

”(史式1979:12)(二)隐喻机制在传统隐喻研究里,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人是理查兹。

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pervasive), 不但在寓言中如此,在思想和行为中亦是如此。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4)。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是指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ibid:5)。

我们不仅使用和创造隐喻,更是生活在隐喻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包括思想和行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隐喻性的。

隐喻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行为和社会关系。

莱考夫等人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隐喻的修辞观”,突出了迥然有别的“隐喻的认知观”。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是研究隐喻的有效途径。

它主要讨论隐喻产生、运作和对理解的影响。

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方法来研究隐喻,有些观点和理论也已经形成了。

我们知道,隐喻是一种比喻类型的思维,一般用来描述抽象或晦涩的概念,而不是使用细节的描述方法。

在使用隐喻时,我们把一件事情用另一个事物的形象来描述,来表现它更丰富的含义和信息。

对于隐喻的理解,是必须通过自身带有的知识库和词汇量来实现,所以,当使用隐喻表达某些概念时,也需要依赖自身的知识库和词汇量,才能够理解这些隐喻意义。

研究发现,隐喻理解也是使用一种语义替代的手段来完成的,而这种语义替代在理解中对解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理解隐喻的时候,先要理解隐喻的宿主,然后才能通过语义替代的方法,去思考这个宿主中的隐喻,其中,宿主的内容将决定这一隐喻的内涵。

总而言之,隐喻的认知和工作机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而且在实际工作或其他场合中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好地将抽象的思想和想法表达出来。

中韩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阐释

中韩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阐释

意思 是
众多 男 性 中 的 唯


的女 性

隐 喻研 究从 传 统 的 修 辞 学 角 度转 向 认 知 语言学 角 度 众所 周 知
上 世 纪 90 年 代 开 始

不论 在 中 国 还 是 韩 国

红 灯 都是停 止 信号 灯

交通
中 国和 韩 国 的

些 学 者 开 始 关 注 国 外 语言



世纪
韩 国 学 者有 关 隐 喻 理论 的 研 究也 不 断扩 张


多 义词 的
和 寺 庙 的 墙壁 都是 红 色 的 的用品

中 国 人 过年 时 贴 红对 联 的 风俗
结婚 时
隐喻 扩张研 究


惯 用 语 的 隐喻 研 究 也


自成
体系

代 表性 的有 与 £ 鲁

般 都 是用 红 色 的
信 号 标识 均 是用 红 色 意 指 危 险
学界 从认 知 角 度 研 究语 言

到了

21
世纪

认 知 语言 学 研 究 开 始 逐 渐 韩 民 族 认 为 红 色 是 具 有 力 量
红豆粥


能 够 驱 逐邪 恶


韩 国 人冬至吃
呈现 出 系 统 化

多元化 的格 局
中 韩学 者开 始 将 西 方理论 和 本 国 实

1 9 80
Lo ko f & j o h n s o n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 喻 》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PPT优质资料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PPT优质资料
▪ 4)实体属性投射到人体器官上:“心软”、“心硬”
▪ (2)实体到非实体的投射
▪ 1)实体属性投射到程度域:“大病”、“大爱”、“小病”、“高 见”、“低能”、“重视”、“厚望”、“厚爱”、“厚此薄彼” 、“远胜于”、“差远了”
▪ 2)实体属性投射到时间域:“大半天”、“小半天” 、“大年”、 “小年”
(2)地貌隐喻:“目光”、“脑海”、“流星”、“驼峰”、“浪峰”、“心地”、“心田”、“心海”
“人(项体3)链 属颜”性色:隐▪▪隐“喻喻项::((”“12“是长))黑动 状表足心处”作貌”所、的类类“转红隐隐喻心义喻喻”素,::“““杏链”栽眼是工”培具、”域投“、射到“柳珠树叶宝域人 眉的隐””喻、义素“。 浪花”、“雪花 (二)半隐喻词”:隐、喻充“当梅一个花词的鹿部”分词等素,如“树冠”、“蛇形”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3语)(义分由析 植物派生出的)饮食类隐喻
▪ 物品和工具隐喻 ▪ (1)建筑品到非建筑品的投射:“砖茶”、“茶砖”、“眼帘”、
“钉子户” ▪ (2)建筑品之间的投射:“窗户” ▪ (3)工具到非工具的投射:“印记” 、“河床” ▪ (4)珠宝到非珠宝的投射:“宝贝” ▪ (5)乐器到非乐器的投射:(扣人)心弦”
▪ 人体隐喻 ▪ (一)人体器官到非人体“火舌”、“袖口”、“
菜心”、“花心”、“核心”、“机心”、“针眼”、“把手” ▪ (2)投射到液体:“江心”、“湖心”、“泉眼” ▪ (3)投射到真空:“空心” ▪ (4)投射到概念:“劲头”、“爱心”、祸心 ▪ ▪ (二)人体器官之间的投射 ▪ 从主器官投射到次器官: ▪ “腿肚子”(即形状像肚子的腿的部分)、“手指肚”(形状像肚
子的手指部分)、“手心”(手掌之中央部分)、“脚心”(脚底 之中央部分)、“眉心”(眉毛之中间部分)、“心眼”、“心头 ”、“额头”、“鼻头”、“肩头”、“脚趾头”、“眉头”、“ 心口”、“手背”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文学作品犹如一座神秘的花园,隐喻则是其中绽放的奇异花朵。

要真正领略这座花园的美妙,解读隐喻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隐喻的本质。

隐喻并非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作者用以传达深层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它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或概念进行类比,从而赋予前者新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在诗歌中,诗人可能会将“爱情”隐喻为“火焰”,这里并不是在简单地说爱情像火焰的外形,而是借用火焰的热烈、燃烧、难以控制等特性来描绘爱情的强烈和激情。

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是解读隐喻的重要一环。

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都会影响其隐喻的选择和运用。

比如,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中,“黑暗”可能隐喻着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内心的恐惧;而在和平繁荣时期,“光明”也许更多地隐喻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例,他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其笔下的“狂人”隐喻着那些觉醒并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先驱者。

只有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个隐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同时,我们还需关注作品的整体语境。

一个隐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就像“河流”这个词,在一首描写生命历程的诗中,它可能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奔腾不息;而在一个描述思乡之情的故事里,“河流”则可能隐喻着与家乡的联系,或者是心中那份无尽的思念之情。

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隐喻,而要将其置于作品的整体框架中,结合前后文的情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来进行分析。

此外,文化和传统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不同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象征和隐喻体系。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常常隐喻着坚韧和正直;而在西方文化中,“玫瑰”通常与爱情相关。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可能会对作品中的隐喻产生误解或曲解。

再者,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悟能力也会影响对隐喻的解读。

同样一个隐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和心境而有不同的理解。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

浅析隐喻的修辞功能与认知功能摘要: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英汉隐喻的例子,从隐喻的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理解途径等方面来讨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普遍性,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其认知实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模式。

一、简介隐喻是用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

隐喻对于语言长期的发展和构建、人类巩固和延续自己的观念、人类关系以及人类认识世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隐喻的研究吸引了大量的专家学者的兴趣,而且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

传统的研究把隐喻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格,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 人们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运用上所表现出的修辞功能和审美效果上。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进一步认识、研究隐喻。

二、修辞与认知概述I. A. Richards 是较早对隐喻的分析涉及到认知领域的英国哲学家,他在《修辞哲学》 (1936) “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当人们使用隐喻句时就是把表示两个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现代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学者G. Lakoff。

他的研究重点就是Richards 提出的,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用一物来理解另一物”这种思维上的认知关系。

在他和Johnson 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以及与Turner 合著的“More Than Cool Reason” 中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及系统性,并明确指出隐喻是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Lakoff 和Johnson的理论是革命性的,他们的理论把众多的概念减少到通过隐喻来涵盖人类整个认知域的经验型基本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

其中Lakoff 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

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

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

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Lakoff和Johnson 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

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

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

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

如:hot一词,其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

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

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具体概念为源域向其它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他们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隐喻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同时也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因而无法对隐喻影射的多层含义作出选择(王寅,200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