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性考察
具身认知视角下隐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具身认知视角下隐喻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魏良婷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24期摘要:诗词中的隐喻由于其“隐”而不显,学生难以捕捉丰厚意蕴,诗词鉴赏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中隐喻的思维方式,发现隐喻的手法、梳理隐喻的映射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生成对诗词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提升诗词教学的效率,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具身认知;诗词教学;隐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C/08C-0036-06一、引言从《诗经》的比兴手法,到《离骚》的志寓芳草美人,再到唐诗宋词在山水花鸟中营造出的丰美意境,中国诗词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隐秀”的审美观。
人们在品读鉴赏寥寥数十字的诗词作品时,玩味思索,由方寸之间不断拓展延伸,俯仰千里,纵横千古。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期间,日本友人发来的一箱箱爱心物资包装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国人,我们更惊叹于他们用这寥寥数语精当表达出的丰富而无法尽言的情感。
正是这种隐喻式的文字,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品》)的超越时空的共鸣与默契。
《论语·八佾篇》中,子夏曾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孔子回答,要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再修饰。
子夏就从老师这种在良好基础条件之上再追求外表之美的隐喻中,感悟到治国的智慧,曰:“礼后乎?”从而得到老师的由衷赞许:“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阅读诗词,就需要这种在“言有尽”中发现其“意无穷”的“趣味”,才“可与言诗”。
而这种发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还要掌握作为认知思维方法的隐喻。
诗词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探索还原、知人论世——从喻体(源域)到(作者生活的)本体(目标域),再由作品思考当下、获得启迪——从喻体(源域)到(学生生活的)本体(目标域)。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

隐喻相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指的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
它通过对照或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比喻的含义。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二、隐喻的特点1. 隐喻是一种比喻手法,它通过类比和象征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
4. 隐喻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三、隐喻的类别1. 形象隐喻:通过对具象事物的比喻来暗示抽象概念。
2. 比喻隐喻:通过类比的手法来暗示新的含义。
3. 链接隐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暗示新的含义。
4. 概念隐喻:通过对一种概念的暗示来表达另一种概念的含义。
四、隐喻的运用方法1. 隐喻常常通过对比或对照的手法来表达新的含义。
2.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
3. 隐喻可以通过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4. 隐喻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运用来达到表现的效果。
五、隐喻和比喻的区别1. 隐喻是一种非字面的比喻,它通过暗示、象征或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新的含义。
2. 比喻是一种直接的比喻,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表达新的含义。
3. 隐喻常常使用形象、比喻、联接或概念等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而比喻直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比较。
4. 隐喻更加抽象和深奥,常常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内涵,而比喻更加具体和直接,常常运用在日常语言中。
六、隐喻的典型例子1.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比喻了女主角的哀怨和自身命运的坎坷。
2.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齐天大圣”比喻了他的伟大和威严的形象。
3. 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你是我的太阳”比喻了爱人的伟大和光芒。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红花会谢,绿叶将长”比喻了人生的美好和曲折。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2024年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习与教育中,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促进概念理解与表达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隐喻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培养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隐喻教学在提升学生概念理解与表达能力方面的效果。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
隐喻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工具,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概念理解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隐喻能力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概念流利方面的效果,为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选取某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隐喻能力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在概念理解与表达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隐喻能力教学的效果。
四、实验过程1.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隐喻能力教学方法,包括隐喻的识别、理解、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
2. 实验实施: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隐喻能力教学的培训,包括讲解隐喻的构成、功能及运用等。
同时,对照组学生进行传统的教学活动。
为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和记录。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等分析方法。
五、实验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在概念理解与表达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概念理解:实验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2. 表达能力:实验组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强,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阅读理解中如何识别隐喻和象征

阅读理解中如何识别隐喻和象征关键信息项:1、隐喻的定义与特点2、象征的定义与特点3、识别隐喻的方法4、识别象征的方法5、隐喻和象征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6、常见的隐喻和象征示例7、练习识别隐喻和象征的技巧与步骤11 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直接比作另一个事物来表达某种含义,它不使用“像”“如”等比较词。
隐喻通常是基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一种更生动、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隐喻的特点包括:简洁性、形象性、暗示性和创造性。
111 简洁性隐喻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概念或情感,使读者在瞬间领悟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意思。
112 形象性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113 暗示性隐喻往往蕴含着深层的意义和暗示,需要读者通过思考和联想来挖掘。
114 创造性作者通过独特的联想和创新,创造出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的隐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2 象征的定义与特点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代表或暗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象征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通常存在着内在的、约定俗成的联系。
象征的特点包括:普遍性、多义性、稳定性和文化依赖性。
121 普遍性许多象征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都具有相似的含义和作用。
122 多义性一个象征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取决于读者的背景、经历和解读角度。
123 稳定性某些象征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124 文化依赖性象征的含义往往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中同一象征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21 识别隐喻的方法要识别隐喻,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留意那些看似不寻常或富有想象力的表述。
注意作者直接将一个事物描述为另一个事物的语句,例如“时间是小偷”,这里将时间比作小偷,是一种隐喻。
还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来确定某个表述是否为隐喻,思考作者使用这种比喻的意图和效果。
211 关注词汇和表述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述常常暗示着隐喻的存在,如“是”“成为”等。
隐喻性话语取象的具身认知研究

隐喻性话语取象的具身认知研究隐喻性话语是语言运用的常态,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尽管学界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有关其意义建构的认知研究仍存在着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进行深入研究。
认知科学认为认知系统主要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子系统组成。
本文从感知觉活动入手,综合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理论和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以及知觉内容双重性理论来探讨隐喻性话语生成和解读的认知过程。
这一探讨涉及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机理、参与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认知要素以及贯穿于隐喻性话语运用中的思维方式四个问题。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具身的取象的过程,这是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过程的定性与概括。
与概念隐喻理论从“概念”出发并进而提出两概念域映射的思路不同,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所蕴含的以意象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隐喻认知内涵和观物取象的体知观所蕴含的具身认知内涵,从“象”概念出发,提出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以意象表达认识的具身认知过程这一观点,即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
取象说认为隐喻性话语的基本要素是意和象的有机结合,即作为本体的意须寄寓于喻体中具体的象才得以表征。
取象说是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过程“是什么”的回答,同时作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观点它也贯穿于全文对隐喻性话语的认知研究。
第二,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受到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制约。
按照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的观点,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机理的探讨也是对隐喻性话语中意象形成的机理的探讨,这是从大脑内部视角展开的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研究;意象形成是一种知觉活动,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引入具身认知观下的知觉理论——知觉内容双重性。
基于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体现为隐喻性话语生成和解读过程中意象形成的知觉活动,对这两方面的知觉活动的概括和比较如下:(1)隐喻性话语生成中意象形成的知觉活动在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制约下,发话者对交际意图即本体的知觉内容存在于两个层次:一是发话者基于对本体的事实性感知而形成的事实性知觉内容,另一是发话者在坚持本体不变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视角性审视并进而生成以意象形式存在的视角性知觉内容。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

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进行隐含和暗示,赋予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和表达力。
要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需要在阅读中敏感地捕捉作品中的暗示,并通过合理的分析来揭示其深层含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隐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解读技巧。
一、捕捉隐喻的线索在阅读作品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并密切关注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特殊类比关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隐喻线索:1. 比喻语言:作品中出现的比喻词语,如“像”、“如同”等,往往是作品中隐喻的关键。
2. 修辞手法: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拟物等,往往默示着某种隐喻关系。
3. 主题线索: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往往与其中的隐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理解作品的主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隐喻。
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隐喻线索,从而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分析隐喻的象征意义在解读隐喻时,我们需要从与之相联系的事物中寻找其象征意义。
例如,一部作品中描述的风景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
此时,我们需要用心体会隐喻所传达的情感,并将其与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等进行联系,从而揭示隐喻的象征意义。
另外,作品中的隐喻还可能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背景知识的了解,来分析隐喻所指涉的具体意义。
例如,一件特定的物品可能在作品中意味着某种社会制度或人们的价值观念。
通过揭示隐喻的象征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
三、借助上下文理解隐喻的意义在解读作品中的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隐喻所处的上下文。
作品中的隐喻往往和其它事物或情节相互呼应,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隐喻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前文和后文的内容来推断隐喻的意义。
有时,作品中的隐喻并不直接明示,而是需要借助上下文来进行解读。
阅读作品时,我们要紧密联系前后内容,研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隐喻的意义。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一、本文概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展现了强大的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这一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指挥调度,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控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也是其能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
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展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
在疫情期间,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科学防控相结合,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并加强国际合作。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这种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确保了我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灵活创新的应变能力。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党不断调整战略部署并加强政策创新。
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防控平台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这种灵活创新的应变能力使得我们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以及灵活创新的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性考察作者:吴媚余涛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9期摘要:意义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
隐喻意义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隐喻理解主要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
以往的隐喻理解理论没有理清隐喻及其意义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的具身理论为隐喻及其意义的理解开辟了新的視角。
隐喻的意义及其理解需要具身经验及与身体相关的意象图式。
关键词:隐喻理解具身性身体经验1.引言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促成人类思维、推理和想象的认知工具,隐喻性的语言表达源于人类概念系统中存在的隐喻思维方式(Lakoff,1987)。
通过隐喻思维,人们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利用一个认知域中的经验理解另一认知域的经验,利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理解和体验抽象的、陌生的事物(Lakoff& Johnson,1980)。
隐喻利用身体经验和基本感知范畴理解更深层次的概念,身体性概念和身体经验在隐喻认知中起着核心作用。
人的身体在体验认知和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的具身性在隐喻理解研究中理应得到进一步凸显。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尝试考察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性。
2.隐喻理解的传统观点传统观点对隐喻理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包括隐喻理解的“比较观”“相互作用观”和“语用观”(刘正光.2005:1-8)。
隐喻理解的“比较观”源于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对明喻的缩减。
据此,理查兹提出了隐喻的三个方面:主旨、载体和基底。
比如,在“Power is poison”中,“power”是主旨,“poison”是载体,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是基底。
根据理查兹的观点,理解“主旨”与“载体”之间的相似点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主要是对“基底”的理解。
布莱克对理查德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隐喻理解的“比较观”没有明确指出听话人是如何理解隐喻的,任意两种事物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一方面“比较观”难以明确一个特定隐喻的“相似点”,另一方面对有些隐喻意义的理解并不需要寻找相似点。
布莱克进一步提出了隐喻理解的“相互作用观”。
布莱克认为,主旨和载体之间不仅具有相似性,二者之间还由于差异性而产生张力性,主旨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出相似点,布莱克将这种观点发展为隐喻理解的“相互作用观”。
这种观点存在不足之处:“载体”的特征具有多样性,对“载体”特征理解的不同造成了隐喻意义的模棱两可。
列文森根据语义特征提出了另一种“相互作用”理论。
他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因为出现了“语义冲突”,隐喻意义的理解是将语义特征从一个语义域投射到另一个语义域的过程。
比如,“The stone died”的字面意义违反了“语义选择限制”条件,载体的语义特征投射到“stone”上,“stone”获得了“人”的语义特征。
然而,这种隐喻理解方式不能完整体现隐喻意义,难以限定隐喻理解过程中的语义特征。
赛尔和格莱斯提出了隐喻理解的“语用观”。
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表达者的意向的问题,他使用表达者意义这个概念以区别于字面意义。
他认为,表达者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表达者意向。
格莱斯认为,隐喻属于概念上的误用,违背了“质的准则”,隐喻意义的理解要依靠语境,隐喻理解属于语用问题。
然而,隐喻理解的“语用观”没有弄清隐喻的本质,只为隐喻理解提供了语用方面的佐证。
具身认知理论关注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重视身体经验和具身心理模拟在认知加工中的角色,强调认知、身体和环境的统一。
理解认知的具身性需要探究身体、语言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隐喻理解的研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隐喻意义及其理解的具身因素。
3.具身认知的意义观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在人脑中的表征包括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
以往的意义生成观忽视语义的具身性。
通常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仅由谓词和论元及其他的时间、地点附加信息构成的命题结构进行表征,如“Janehas breakfast at school everyday”“小明昨天在公司上班”等。
复杂的句子和语篇是命题结构之间组成的网络关系,意义可以通过词汇的共现和语义空间的关系生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根据抽象的离身符号表征意义一直被奉为意义生成的标准理论( Gibbs.2003)。
然而,抽象的规则和符号计算忽视意义的理据性,符号之间的关系不能为语义表征提供系统的解释,难以解决符号接地问题,难以解释有意义的符号与物质实体及具身体验之间的关系。
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的具身性在语言使用和意义理解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Gibbs(2006:9)提出的“具身假设”认为,人在身体动作中感知到的主观经验为语言和思维提供了一部分基本理据,当身体在物质和文化世界中被占用时认知才会发生,应该根据人与环境的动态互动研究认知,语言和思想来源于具身活动的再现形式。
认知不是内在的、符号的、计算的或离身的,语言和思想受外在的具身行为制约。
依据具身假设,理解语言意义的具身本质需要探究心智和身体及语言和身体之间的联系。
具身认知的意义观认为,语言意义依赖于具身经验。
综合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具身语言观对意义生成及其理解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词语或者词组缘何在语言表达中出现,二是词义的确定,即某个词或词组为何会表达特定的意义,三是人们对词、词组及句子等语言表达的意义的直觉判断和即时理解。
不难看出,与以往的意义理论不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意义观更加合理地解释语言意义的来源和理据。
此外,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具身认知提供了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牛保义,2016:1-6)。
身体的动作知觉在语言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义理解的通达需要身体经验具身模拟的参与,具身认知的意义观为隐喻意义的理解提供认知证据。
4.隐喻意义的具身性认知语言学认为,大多数隐喻都来源于身体经验及身体活动图式,人们的思维和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具体的客观物体和行为活动可以与人们发生直接的接触和互动,认知主体可以根据知觉运动经验对其进行概念表征并生成具体意义,如手、雨水、吃饭等。
隐喻思维的语言证据表明,许多表达身体概念的语词通过隐喻认知方式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大量的身体经验还为多数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认知理据(Lakoff& Johnson,1999)。
比如,“热情”“温柔”等抽象意义的经验原型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的温度体验,表达空间意义的“UP IS GOOD”“DOWN IS BAD”等抽象的方向隐喻的经验原型是我们身体对空间关系的基本经验。
由此可见,抽象意义的概念加工是以身体经验及其身体活动图式为基础的,具身性是隐喻意义的本质属性。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
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认知必然建立在具身认知的基础之上。
隐喻意义的具身性体现在身体经验和身体图式两个方面。
首先,隐喻的本质是利用熟悉的、具体的概念理解和构建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抽象概念的形成是以人们的身体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都具有体验性。
身体经验是认知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出发点,主客体互动产生的知觉运动经验为大多数的隐喻概念提供了认知基础。
人的站立带来“上/UP”的身体经验,以“上/UP”垂直方向的身体经验为数量概念“MOREIS UP”的理解提供认知基础,此时站立的身体经验“上/UP”数量意义。
其次,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在映射过程中,隐喻概念结构通过意象图式进行架构。
隐喻认知以我们的身体动作、知觉互动及主客互动为基础,不断重复呈现的身体经验构成了经验格式塔,即意象图式(Gibbs,2004)。
譬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运动的各种事件,当看见一个物体在向我们运动或者我们在向某个物体运动时,我们通过视觉感觉到动觉力量:当听到物体撞击时,通过听觉感觉到物体运动,甚至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官能的动觉力量。
这些日常经验不断重复,通过对跨通道的身体经验进行抽象化而获得相应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具有内部结构,在本质上是知觉运动体验的意象表征和空间表征的抽象结构,为大多数抽象的隐喻性概念提供具身性的意义基础。
隐喻映射的过程是具身经验图式映射到抽象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隐喻意义获取的过程就是经验图式的具身化过程。
此外,隐喻意義的具身性不仅涉及身体经验和身体图式,而且强调身体经验和身体图式在隐喻意义构建中的参与性和动态性。
人类的身体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相近的认知模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能动地获得和积累大量的感知运动经验及主观体验,个体的感知器官和动作系统相互作用,大脑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和处理相关刺激时产生隐喻性连接,从而为基本隐喻构造意义基础(殷融等,2013:220-234)。
隐喻意义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进行映射,主要是用已知的具体的结构和意义构建未知的抽象的结构和意义。
基本隐喻,如“IMPORTANCE IS BIG,CHANGE IS MO-TION,AFFECTION IS WARMTH”等,具有直接的经验基础、独立的语言证据和直观的具身意义理据,复杂隐喻并没有直接的经验关系,复杂隐喻的意义来源于基本隐喻的概念整合,由不同基本隐喻的多个部分意义整合而成。
5.结语以往的隐喻理解理论没能界定隐喻的本质,难以对隐喻意义的理解做出全面的解释。
具身认知的意义观不仅能够解释意义从何而来,而且能够解释意义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意义在本质上是具身的,在意义的生成过程中,身体感觉经验及其意象图式等具身因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隐喻意义的理解需要具身因素的参与,具身认知的意义观为探究隐喻意义及其理解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1]Gibbs R_ Embodied experie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Jl.Brain& Language, 2003, 84(1): 1-15.[2]Gibbs R, LimaC,&Francozo,E..Metaphoris ground-ed in embodied experience[J]. Joumal of Pragmatics ,2004, 36(7):1189-1210.[3] Gibbs,RW_ 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4lGeorge L_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1987.[5]LakoffG.,and Johnson M_ Metaphors we live by[M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6]Lakoff G..and Johnson M_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m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7]刘正光,隐喻理解模式研究述评[Jl.英语研究,2005(1):1-8.[8]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牛保义,认知语法的具身性[J].外语教学,2016(6):1-6.[10]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2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