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论文

合集下载

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

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

- 192 -校园英语 /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吉林财经大学/沙磊【摘要】有研究表明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知。

因为时间是抽象的,而空间可以通过身体体验而感知,所以人类借助空间隐喻来构建时间概念,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时间概念的认知本质上是空间的。

隐喻遍及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我们对一些隐喻表达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些隐喻不被我们所察觉。

本文的目的就是发掘那些英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隐喻现象。

【关键词】时间 空间 隐喻一、隐喻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隐喻是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概念主要以空间概念为基础隐喻而成。

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二、时间表达与空间隐喻时间作为构成世界的维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但时间是抽象并且难以表述的。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当遇到抽象或难以言说的概念、体验时,往往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来对新事物进行描述。

这便产生隐喻。

蓝纯指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

”时间隐喻是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征时间,即将别的范畴里的概念、表达、关系映射到时间范畴中,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和表征。

三、时间是空间隐喻的具体体现王寅在《认知用语言学》中提到:“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逐步理解现实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人类逐步形成了一个空间意象图示结构,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内在的空间逻辑,在通过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想象力,便能发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义和语言表达。

比如,许多原来表示空间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可延伸来表达若干其他语义域。

” 并且早就有学者论述过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即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Lyons 和Jackendoff 认为英语中几乎所有表示空间的借介词也可以表示时间,不仅表示空间的介词可以表示时间,许多表示空间的动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

“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隐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隐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隐喻研究的开题报

本文旨在探讨“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汉语文化中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研究背景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空间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汉语语言中,“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汇隐喻广泛,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丰富,由此展示出汉语文化独特的视角。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中的应用,揭示其在汉语文化中的深刻意义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三、研究内容
1.探讨“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隐喻的来源及其在汉语语言中的应用情况。

2.分析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3.探究空间隐喻在汉语文化中的传承及其对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隐喻的来源及其在汉语语言中的应用和文化象征意义;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法考察不同人群对空间隐喻的理解和文化差异。

五、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沟通。

此外,对于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研究空间隐喻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其汉语思维方式的切入点。

六、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能够探究“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隐喻在汉语语言中的应用情况、文化象征意义和传承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扩展

从认知角度看IN的基本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扩展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式和隐喻意义。

研究表明,in的核心意义来自其在空间范畴中的意象图示,这种基本的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图示和动态图示两种。

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这种基本意象图示得以扩展,从而实现了in从空间范畴向“时间”、“社会关系”、“范围”、“视听”等多种抽象范畴的投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了in的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关键词:in;意象图示;隐喻;空间隐喻;概念隐喻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正如理查德所言,每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将某个已知领域的经验投射到另一未知领域,从此来认识未知对象的认知方式。

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之所以能发生投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

认知和语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一方面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记录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方位词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用法却很多。

词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止的,而方位词在运用中却体现了动态的特点。

传统语言学主要对方位词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描写、概括和分类,但没有涉及方位词语义形成的理据和机制。

而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兴的语言学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却为方位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

空间方位是人们最初、最基本的认知,这些空间感包括:上/下;前/后;左/右;深/浅;部分/整体;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时间、数量、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变化、原因、目的等得抽象概念上,形成了空间概念。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in的基本意象图示和隐喻意义。

一、意象图示理论及概念隐喻意象图示(image schema) 是认知语言学中广泛使用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Lakoff 认为意象图示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它们都是根据人们自己的身体经验推理出来的;其次,它们都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1 概述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

这样的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

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

我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 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

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意象图式理论下介词in、on、at的空间隐喻拓展

意象图式理论下介词in、on、at的空间隐喻拓展
念ꎬ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以及中心—边缘等空
间方位组织起来的ꎮ 空间隐喻是从空间域向非空间
域的映射ꎬ这一映射过程与意象图式密切相关ꎬ空间
域的意象图式结构被映射到目标域中ꎬ使目标域也
具有相同的意象图式结构ꎮ 换言之ꎬ空间隐喻是空
间概念域和目标概念域中两个相同的意象图式互相
映射的结果ꎮ 空间隐喻的映射过程可用图 1 表示ꎮ
抽象概念( 如时间、社会地位、情感关系等) 具有重
隐喻)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空间概念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
了“ 体—面—点” 的三维空间方位关系ꎮ 本文基于
意象图式理论和空间隐喻ꎬ探讨介词 in、on、at 的语
义拓展理据和拓展途径ꎬ以对其形成更系统的语义
说明ꎬ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界标和路径三部分
第 33 卷 第 6 期
2 0 1 9 年 11 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ol.33 No.6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Nov. 2 0 1 9
意象图式理论下介词 in、on、at 的空间隐喻拓展
岳好平ꎬ徐明辉ꎬ黄钰涵
(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ꎬ湖南 长沙 410128)
组成ꎬ 体 现 了 射 体 与 界 标 之 间 的 某 种 不 对 称 关
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 [3] ꎮ 介词
系 [6] ꎮ 意象图式源于我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知ꎬ是
表示的空间关系是具体的、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ꎬ
我们认知世界的心理基础ꎬ对认知基本空间概念和
主要通过空间隐喻来建构概念ꎬ介词 in、on、at 体现
作者简介:岳好平(1968—) ꎬ女ꎬ湖南邵阳人ꎬ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ꎮ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国际教育ꎮ 徐明辉( 1994—) ꎬ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

空间隐喻视角下的“前”“后”认知

本论文基于认知框架 , 从空间隐喻的视角 , 以体验的模式来解析 “ 前” “ 后” 的意象图式及意义拓展。
1 空间隐喻与意象图式
L & J ¨ ¨ 指 出, 空 间隐喻( s p a t i a l m e t a p h o r s ) 是 以空间域 为始源域 , 通过将空间结构映射到非空 间的、 抽 象域之上 , 赋予该非空 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 , 使得 我们 可以通 过空间概念来 理解 、 思考 和谈论非空 间概 念 。比如 , 蓝纯 [ 7 对汉语的“ 上” “ 下” 构建 的四个 目标域 ( 数量 ( q u a n t i  ̄) 、 社会等级( s o c i a l h i e r a r c h y ) 、 时间 ( t i m e ) 和状态( s t a t e s ) ) 进行 了隐喻拓展分析 , 得 出了“ 工资上 调 、 消费下降” ( 赋予数量一个上 下的空 间方 位) , “ 上流社会、 下流社会” ( 赋予社会等级一个上下的空间方位 ) , “ 上半夜、 下半夜 ” ( 赋予时间一个上下 的
以上例子中的“ 前方” 、 “ 前夕” 、 “ 后方” 、 “ 后代” 已经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词语 , 并由词典编撰学 家列人词库 , 形成 由“ 前” “ 后” 组织搭配的规约意义 。G o a t l y E 6 1 3 1 认为某个词语能够进人词典形成规约意义 , 是因为其隐喻拓展和转换都已经词汇化了( 1 e x i c a l i z e d ) 。以上四组词语都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

种修辞现象 , 而是一种认知活动 , 对我们的认识世界有着潜在的、 深刻的影 响, 从而在人类 的范畴化 、 概
念结构 、 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 。从认知角度研究 隐喻的代表人物当属 L a k o f 和

英语介词的隐喻

英语介词的隐喻

英语介词的隐喻理解摘要本文首先简明介绍了隐喻的含义、意象图式的组成和功能及其介词学习的意义,然后以from和by两个词为例分析介词的空间域原型意义及其在其它域的隐喻扩展与意义理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习介词的效率。

关键词英语介词隐喻意象图式一、前言英语介词属于封闭型词类, 总共100多个,在偌大的词汇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但使用频率却非常高,信息丰富。

介词运用广泛,较为重要的有介宾结构,短语动词等。

介词虽然没有词性变化,然而没有合理的理解依据,其语义往往异常复杂,因而也往往是学习中的难点,考试中得分率较低。

传统学习中,学习者往往没有去寻找隐含的核心要义及其扩展,而只是凭借语感,或是认定其为固定搭配并因此死记硬背。

二、介词的隐喻自1980 年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g. lakof f 和m. johnson 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 语言学家便开始全面认识隐喻无处不在, 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 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

而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映射, 是缘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期的反复感知后, 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 是沟通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桥梁。

lakoff给意象图式下的定义是: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相对简单结构,如:容器、联系、外力、平衡和各种空间方位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意象图式由射体(tr,trajector)、界标(lm,landmark)和路径(path)三个部分组成,直观地反映了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

同时意象图式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几乎所有意象图式都具有这两种特点,因为绝大多数意象图式既表示一种状态又表示一种过程。

意象图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语义规则, 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图像。

英语中的介词及隐喻意义探讨

英语中的介词及隐喻意义探讨

英语 中的 介词 及 隐 喻 意义 探 讨
齐 莉
( 天 津 市第一 商业学校 , 天津 3 0 0 1 8 0 )
摘 要: 介 词 是 英语 语 言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而 隐 喻 对 学 习 者 学 习英 语 介 词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 为 明 确 英 语
介 词 的 隐喻 意 义 , 文 章 首 先 对 英 语 介 词 的 空 间愿 意进 行 释 义 , 其 次, 对 英语 介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认 知 进 行 详 细 的 分 析 , 最
后 围绕 隐喻 介 词 的修 辞 效 果进 行 了详 细 的分 析 , 希 望 可 以使 英语 学 习 者 明 确 隐喻 能 力 的 重要 性 , 并加强英语 学 习中
第 1 7卷 第 6期 2 0 1 5年 6月
天 津 职 业 院 校 联 合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O . 6 Vo 1 .1 7
J u n .2 0 1 5
义展 开详 细 的探 讨 。


英 语 介 词 的 空 间原 意
( 一) 表 示具 体 的 空 间 范 围
人 们 最 初 对 英 语 介 词 的 认 定是 表示 一 定 的空 间范 围 。具体 如下 : 在 表 示 具 体 的某 一 点 或 范 围较 小 的空 间都 会 用 到 介 词 a t 。
此外 , 在 日常用 语 中我 们 经 常能 够 看 到介 词 在 表 示 抽 象 空 间 的 概 念 , 例如 : a t l i b e r t y ( 在 闲暇 时 间 ) 、 a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论文传统上,主要是修辞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对隐喻进行研究,而主流的生成语言学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看来,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

自1980年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koff和M.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语言学家才开始全面反思和挑战旧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

而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映射,是缘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

何谓“意象图式”?它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期的反复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是沟通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桥梁。

意象图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语义规则,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图像。

人脑在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运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认知新鲜、复杂或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性映射,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

认知语言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意象图式于空间概念,如“上下模式”、“里外模式”和“容器模式”等。

这是因为空间作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在认知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将诸如时间、动作、数量、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上,其结果便是空间隐喻的大量产生。

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以自身躯体为体验基础去构思情景、合成图像,并细化成各种空间概念,最终通过不同的语言符号介词固化下来。

英语中共有100多个介词,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的,是人们对空间方位最重要、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为抽象思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路径。

然而,空间介词往往表现得十分活跃,用法灵活多变,在固定短语中的意义尤为纷繁复杂,使得整个语言结构显得无理据可寻,让学习者倍感迷惑。

能否正确地运用介词,已成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准之一。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相对于现实世界中无限的事物和现象而言,人类的词汇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为每一种事物、每一种感觉和经验去创造完全独立于其他词汇的单词也是没有必要的,不符合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

为了认识和描写事物和现象,人类依据已知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发挥惊人的想象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进行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2]。

在这个过程中,隐喻起到了核心和关键的作用。

任何语言都具有语义再生功能。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假设,空间表达作为语义编码的基础,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述更为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手段,具有空间指涉意义的介词意象性强,自然成为隐喻引申的重要温床,从而使空间介词具有了多方位映射的特征。

而在把空间概念作为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上的过程之中,空间域的意象及内在逻辑都会保留下来,这就形成了空间隐喻的基础。

我们之所以不能随意用一个空间方位来描绘本体,是因为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概念都是根据一个或多个空间隐喻建构的[1]42。

根据原型理论,每个空间介词的语义范畴是一个原型范畴,并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性映射发展了介词的多义性,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

原型义在语义范畴中最为突显、最具代表性,是人们最先认知,也是介词最初获得的义项,即“空间”义。

其他义项把原型义作为认知参照点,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形成一条相互关联的意义链。

如在on pins and needles中,由于on的原型义是“在…之上,并与表面直接接触”,所以在与无数的针尖接触和摩擦后,肯定会感觉难受,这才有了“坐立不安”的语义。

又如in的原型义是“在…里面”,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但在Mark is in love with Mary一句中,表征容器意义的in则被投射到抽象的love之上。

通过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投射,介词发展了不同的义项,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

尽管每个义项延伸和扩展的语义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交叉相似性,即边缘义项的语义无论如何抽象,均与原型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

源域对目标域映射的制约和控制一直都没有减弱,即目标域内的意象图式结构始终保持着源域的基因。

本文之所以选择at-on-in为例,是缘于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而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列出的1 877个词组中,与它们相关的词组数量分别为75个(at,所占比例为4%),170个(on,所占比例为9.1%)和281个(in,所占比例为15%),比例合计达到了28.1%,非常具有代表性。

1. at-on-in“点面体三位一体”微观系统空间性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而形成的最基本概念。

多数介词的原型义都与空间关系密切相关,因此理解它们的形象特征是理解其隐喻含义的重要前提。

一般来说,介词按维度可分为点、线、面、体四种类型。

点,即无维度,形象特征最为简单;线,即一维形象;面,即二维形象;体,即三维形象。

at的原型义是将某处视为一点或指示较小的地点,如at hand(在手边);on的原型义是表示在表面上有接触点,一个平面被另一个平面所支撑这一概念,如on board(在船、飞机或车上);in的原型义是表示处于某个三维空间之中,其空间意义与容器的意象图式相关联,如in the middle of(在…的中间)。

at-on-in的隐喻意义的构建就是由始发的空间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各有差异但又相互联系的认知域相互作用,两个不同的语义场相互对立和对比。

王寅认为,上述介词被转用来表示时间、动作和抽象思维等概念时,也大致遵循“点、面、体”系统对应映射规律。

at-on-in“点面体”语义结构形成了一个跨概念域的隐喻微观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隐喻认知理论提供一个实例,同时对于英语教学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3]317。

2. at-on-in的意义延伸(1) at-on-in在时间方面的意义延伸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空间概念和时间概念是最为基本、也是最早被认知的,但时空观念并不平衡,空间概念的出现先于时间概念,不借助空间隐喻的载体,就无法直接描述时间。

因此表达时间概念时势必要借用空间意象图式来加以定义和界定。

按照时间概念实际上是对空间概念的隐喻这一假设,英语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有两个相互参照的意象:时间点和时间段。

at表示时间点,指极短的一瞬间,或作为按时间点考虑的时间段,如all at once(立刻,马上),at the age of(在…岁的时候)。

on指某一时段中的某一时间点,或两个时间点的紧密接触,表示比at更长的时间,如某日、某日某段时间,或修饰语+某日某段时间,如on the point of(正要…的时候),on schedule/time, on the hour(准点),on holiday(度假),on a rainy day(雨天)。

in表示时间时,通常是把事件或行为看做一个物体,物体穿过有界的空间与物体穿过容器所花的时间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内在联系,在时间范围内就在容器里,在时间范围外就在容器之外。

由此可见in表示的是在某段时间里或某一个过程,时间跨度可以和空间一样无穷大,如in the morning(在早上),in the future(未来),in the course of(在…期间),in the short run(近期内)。

(2) at-on-in在动作方面的意义延伸at表示动作概念时,多表示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的动作,如at the thought of(一想到…就),at first sight(乍一看),at the mention of(一提到…就);当at接在那些表示“急促、有力、迅猛”等含义的动词之后,则隐喻性地暗指动作的能量聚集于一点,如shootat(向…射击),gaze/glance/stare at(盯着看),catch at(抓住)。

on与表示动作概念的单词连用时,其原型义“面”可隐喻性地表示“工作面”,含有“将某事置于…之上,担当或承担”之义,如build on(建立于),plan on(打算),on guard(警戒)。

此外,on还可隐喻行为对象或动作的持续,如look down on(轻视),wait on(服侍),on the go/move(活跃,忙碌),on the increase(在增加中)。

in表示动作时,通常把各式各样的事件或活动当做容器,如果参加此活动或与此事件相关,就处于容器之中,如in blossom(开花),in operation(运转),pull in(进站),take part in(参加)。

(3) at-on-in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意义延伸at接表示数量、速度或价格等的单词时,具有点性特征,表征点性概念,如at most(至多),at any blast(全力以赴),at the price of(以…价格),at any cost(以任何代价);当它接在表示情感的形容词之后,往往表示因某事(可视为一点)而引发的一定反应,如be amazed/shocked/surprised at(对…感到惊讶),bedelighted/happy/pleased at(对…感到高兴),beangry/annoyed/furious at(对…感到生气)。

在同某些抽象概念共现时,on通常表示“面”、“上”等隐喻性概念,蕴涵“论/关于”等意义,如on record(纪录在案),on the whole(大体上),on the part of(就…而言),throw/cast light on(解释,说明)。

in后接表示抽象概念的单词时,隐喻为精神、情感、权力等被某种状态包围,如in good spirits(心情好),in hot water(处于困境之中),in panic(惊恐地),in power(掌权)。

在语言系统中,介词属于封闭型词类,在偌大的词汇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使用频率却非常高。

这与英美人的表达习惯有关,更重要的是,它用法简练、表达灵活,特别是可以和其他词类搭配,构成介词隐喻,在其原型义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出众多的义项。

这种“以空间概念意义为源域向其他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4],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在词汇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