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隐喻研究
认知隐喻学视域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河西学 院学报
V o 1 . 2 9 N o . 1 ( 2 0 1 3 )
认 知 隐喻 学 视 域 下 的二语 词 汇 习得研 究
吴 胜 伟
( 滁州学院外 国语学 院 ,安徽 摘 滁州 2 3 9 0 0 0 )
要 :词汇是语 言大厦 的基石 ,传统的死记法导致词汇 学习费时低 效。词 汇在语音 、形 态、
国学 习者来 说 ,尤 为 困难 ,更 为 重要 。王洪 刚… 、 吴克炎 等学者通过调查 研究表 明 中国二语学 习者 词汇学习普遍存在 着效 率低 、效果 差 的问题 ,认为 词汇死记硬背是制 约语言 学 习的瓶颈 。本 文在总结
前 人关 于词 的理据性 ( m o t i v a t i o n ) 研 究的基础 上 ,反
真形象 ,有 助于学 习者 强化 理解 ,加 深记 忆 ,从 而
提 高词汇学 习的效果 和质量。 ( 二 )概念 隐喻 分类
L a k o f&J o h n s o n在 M 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一书 中
陆 国 强 ¨ 认 为 现 代 英 语 的 构 词 方 式 可
分为 以下 六种 : 词缀 法 ( a f f i x a t i o n)、 转 类 法
( c o n v e r s i o n ) 、合词法 ( c o m p o s i t i o n ) 、拼缀 法 ( b l e n d —
象 ,这就是次要拟声。拟声词在量 的方面 比较少 。
( 二 ) 关 于形 态理 据 的研 究
对机械死记 ,倡导 用隐 喻指导 到二语 词汇学 习 ,以 此来开发学 习者 的潜 能 ,提高学 习语言 的积极性 和 科学性 ,改 变词 汇学习费时低效 的现象 。
认知语言学下《到灯塔去》的隐喻研究

ywjsxxk@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学领域也逐渐出现了反映认知语言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蓬勃发展。
许多作家利用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知识,通过文学写作手法,令文学作品更具逻辑性、系统性。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理论,以隐喻问题为核心,综合国内外对隐喻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小说中的隐喻。
一、国内外隐喻研究综述1.国内外关于隐喻的研究背景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用作隐喻。
”亚里士多德说出了隐喻的主要特征。
在国外的许多关于隐喻的研究里,都有这样一种观点,即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隐喻的特征也是近现代比较学说的理论来源之一。
因此,隐喻非常重要,人们应该学习如何运用隐喻。
但是,也有西方学者认为,隐喻不过是装饰性的语言表述,没有实质内容,可以用隐喻来表达人的情感,但是对于严肃性的政治范畴和科学范畴,隐喻则不适用。
关于隐喻的这个观点同样引起了极大反响,学界因而分成两派,守旧派认为隐喻是比喻语言,而激进派则认为隐喻不过是普通语言。
2.隐喻两项分析从外在形式上讲,隐喻的结构非常简单,不过是“词组+句子”的组合。
用中文解释就是最基本的句型“A 是B”。
从词性角度来讲,就是“名词+动词”的形式,但隐喻的内容却并不像外在形式那样简单,隐喻的分析方法较多。
在最基本的句型“A 是B”中,A 与B 是两部分,也就是说,隐喻具有两个部分,而非一个部分。
隐喻两项的最早概念,是将两个部分放在一起,两个部分互相作用产生的结论就是隐喻。
隐喻是思想内涵上的互动,而后,隐喻两项的研究开始趋于向认知语言学方向发展。
3.隐喻成因分析众所周知,语言学有三个发展时期,即标准、描述与解释。
而隐喻同样经历了语言学的后两个阶段。
过去,人们利用隐喻通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运用隐喻,隐喻的成因是什么,却鲜有人问津。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语言研究

Y U YA N
1
I
认 知 视角 下 的 隐喻 语言 研究
@ 喻 即 通 过 人 们 熟 悉 或 认 知 语 言 学 理论 的 创 始 者 雷 可认 为 句 法 是 约 定 俗 成 的 声 音 或 ? 能 够 感 知 的 事 物 来 代夫 及 约 翰 逊 的 主 要 研 究 内 容 是 人符 号 都 因 携 带 了 既 定 的 概念 而有 了意义 替 未 知 的 事 物 传 统 语 言学 理论 将 类语言 中 认 知 与 隐 喻 之 间 的 关系
“
一
个领 域
转换
、
一
生成 学派相 对
、 、
”
。
人 工 智 口
,
如果需 对
,
一
种 表 达 进 行 全 面 中 的 现 象或 概念 新词 新 语 往 往在
,
一
能 语言学 心 理 学 系 统学 都 是认 的 解 释 意 象 视 觉 的 和 非 视 觉这
(
过程 中 产 生
。
从 概念 角 度 来
, ,
日
常 言 语 还广 泛 而 稳 定
。
隐 喻 手法 的 应用 范 围 念 具 有 相 同 的 效 果 语 言 使 用 过地 存 在 于 人 们 的 思 维 和 行 为 中
。
,
程 就 是 心 理 经 验 结 构 形 成 的 过 隐喻 首 先 可 以 被 视 为
_
一
种 思维 是
¥
的 认 知 方 式 为语 言 的 认知 和 转 换 使 用 语 言 过 程 中 积 累 的 经 验 是 应 和 约 翰 逊 从认 知 心 理 学 层 次 开展
认知机制视角下通感隐喻研究——以波德莱尔的《应和》为例

知识文库 第8期29认知机制视角下通感隐喻研究——以波德莱尔的《应和》为例李佩玲1 引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认知语言学是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
近年来,隐喻研究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方式之一。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修辞学界关注是从钱钟书先生(1962)发表《通感》一文开始的(王凤鸣,2010)。
随后陈庆汉认为国内学者对于通感修辞的定义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强调心理感觉的挪移,即用语言使某一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另一类注重语言表达,即用描述某一感官的词语去表述另一感官。
(鹏懿、白解红2008)国内的学者没有从思维层面研究通感。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将通感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
通感又称“联觉”(synaesthesia)。
身体的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
人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虽然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彼此相互影响,这是生理现象。
但它又是心理现象,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共鸣,会产生心理联想。
感官的通感作用构成了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便产生了通感隐喻(陈忠,2006)。
在语言运用中使用通感隐喻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象征主义诗歌中被广泛应用。
2 波德莱尔的《应和》《应和》是一首十四行诗,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体现也是通感隐喻的典型范例。
自然是座神庙,那里活的廊柱 有时候传出模糊隐约的话音; 人在此经行,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注视他,投以亲切的眼目。
如悠长回声遥相应答的和歌 终汇入一个混沌深邃的整体, 如黑夜又如光明般浩漫无际—— 芳香、色彩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有些芳香鲜嫩如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还有一些则朽腐、浓烈而神气,具有着无极无限之物的张扬, 如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精神与感官交织的热狂。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概念隐喻实证研究综述作者:李照倩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概念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元素,人们的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必须通过借助于对概念的加工而进行。
近年来,概念隐喻在各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的相关实证研究逐渐变多。
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试从实用性,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优缺点。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1. 引言自从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引入认知范畴,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知的隐喻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90年代以来,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尝试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的阐述,只有极少数人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20世纪初,开始有学者进行概念隐喻相关的研究。
研究对象分别为初高中学生,大学生,研究角度可以是词汇教学,阅读角度等等。
2.理论简述Lakoff和Johnson (1999)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这一理论也称为认知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概念隐喻的主要观点有:(1)隐喻是人们用具体的经验去构造抽象的概念,是通过映射(mapping)完成的。
(2)隐喻概念具有系统性。
(3)隐喻的突显和隐藏:在突显目标域的某个方面的时候必然会隐藏另一个方面,比如ARGUMENT IS A WAR,在突显有有输有赢,有敌对双方等方面的时候,会隐藏死亡,流血等方面。
(4)抽象概念具有体验性,来源于我们的日常体验。
3.基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关于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接下来本文就近十年来有关概念隐喻实证研究分析一下。
目前有关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概念隐喻知识能否提高学习者的隐喻能力?2.课堂教学中采用概念隐喻的方法较传统教学方式是否更有效?3.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与学习水平存在什么关系?3.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多为高中或是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英语专业或者是非英语专业。
关于隐喻特点的研究

关于隐喻特点的研究作者:王雪薇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语言中有多种隐喻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隐喻的定义及其特点即隐喻的指示性,转换性,目的性等特点来简要的对隐喻进行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隐喻;指示性;转换性;目的性目前,隐喻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界关注的焦点,通过阅读大量的材料和文献发现,隐喻的研究通过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两个领域体现出来。
隱喻在国内研究中,主要以“隐喻在语篇中的构建”为主要目的。
中国知网显示,隐喻与话语分析,隐喻与文本翻译理论等之类的文献陈述较多。
参照功能语言学衔接与连贯的理论为基础,以隐喻在字面上的语篇构建与框架模式展开讨论和分析为启示,本文着重探讨隐喻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
英语中隐喻一词也是来源于希腊语。
所谓的隐喻就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一个事物系统的映射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
在对隐喻的研究探索中,西方的研究一般围绕五个方面进行展开,分别是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
本文主要研究隐喻的局部性,指示性,转换性,矛盾性和目的性。
一、关于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同时隐喻也是比喻的一种,但不用“如”“像”“似”等比喻词语,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语,把一事物比做成具有相似性的另外一事物。
《修辞通鉴》中将隐喻作为比喻之一。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成为”“成”“是”“为”等词中,以此来突出隐喻的构建。
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来分析,隐喻是使用者清楚一事物并非等同于另一事物,但只要两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其他事务所不具有的相似性,我们就可以用一事物来表征另一事物,从而传达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相同信息,以此来达到隐喻的目的。
拿单一的句子来看,隐喻既是一种名词化也是一种述谓化。
从语言心理学的认知角度来看,隐喻是修辞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言语功能的认知角度来看,由于隐喻使用了标志性词语,对于阴郁的辨认毫无用处。
二、隐喻的特点(一)隐喻具有指示性隐喻方向性是指根据句子的字面表达,隐喻是指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外一事物,而不是将某一事物比喻成与此事物无关的其他事物。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近年来,隐喻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认为,认知隐喻是修辞隐喻因反复使用而沉淀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看法存在一些问题,,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是有区别的.(杨希英, 2008)
认知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两类或数类事物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意象图式.当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他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认知过程是有方向性的。隐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意象图式控制。我们既可以说“女人像老虎”,也可以说“这个老虎凶得像女人”;既可以说“她的脸蛋像苹果",也可以说“这个苹果像她的脸蛋".但是,修辞隐喻不具有方向性。不仅如此,隐喻认知模式形成以后,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就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运用这个模式,渐渐地就围绕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词族”.“词族"的存在,说明了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而修辞隐喻都是独立的语用现象,它们的使用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
Halliday把语义层面上的意义潜势称为语义区域,他认为:一方面,一个语义区域可以由多个词汇语法单位体现,例如情态既可以由may、might之类的情态动词来体现,也可以由probably、possibly之类的情态副词来体现;另一方面,语义区域与词汇语法单位之间的体现关系也相对固定,例如:一条信息常常由一个小句(来体现,而一个序列则常常由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当这些相对固定的体现关系被打破,比如用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一条信息,或用一个小句来体现情态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基于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对隐喻的研究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Halliday认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近的意思。(Halliday,1994) 在这些修辞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蕴涵着词汇层面的变化,但主要是语法形式的变化,这就是语法隐喻的由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关注的是一个意义如何用不同的语法模式进行编码.产生语法隐喻的潜在机制是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投射关系。
与Halliday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也有人认为它是介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智能的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朱永生, 2001)认知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概念体系的形成.关于隐喻,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概念“域”,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Ungerer, 2001) 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个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Lakoff, 1980)具体来讲,隐喻是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即跨域映射,体现的是两个认知域的语义互动.它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相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对这种冲突的消解。总之,Halliday认为语言有层次性,层次之间体现关系不是一致式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他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识解经验、如何表达过程的;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对层次、行为和事件等概念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相反,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域是如何映射到另一个域上面去的。因此,他们的隐喻研究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观察视角是不同的,显示的也是不同的语言世界观。
另外,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还有以下的几个区别:首先,认知隐喻一般是人们熟知的、不费力就能理解的,也就是说,认知隐喻具有明晰的特点;修辞隐喻有时则比较模糊。其次,修辞隐喻以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认知隐喻用一个概念表达另一个概念,两者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再次,修辞隐喻具有临时性,理解必须依靠语境,认知隐喻具有凝固性,确认和理解就基本上不依靠语境。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从本质上来讲,修辞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应用不是基于词汇的匮乏,而是基于对语言进行修饰的需要,而认知隐喻是一种认知语义现象,因为认知隐喻的比喻义已经成了词的固定意义,在词典里能够列为词条或某词条的义项,而修辞隐喻的比喻义大多是临时的意义,在词典里不能列为词条或词条的义项。
2.3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
2.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Schmid,1996;蓝纯, 1999)
2。1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 作者:
—---————————-—————-——-————-——-—— 日期:
ﻩ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பைடு நூலகம்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