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浅论

合集下载

浅析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浅析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文化长廊浅析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胡兆红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在回顾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概念隐喻理论,主要从国外隐喻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概述及分类、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和个人评论。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作者简介:胡兆红(1994-),女,汉族,山东省沂水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89-01一、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自亚里士多德学派开始以来,隐喻研究一直被视为边缘学科,隐喻已被纳入修辞学和诗学范畴。

在这个时期,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手段,仅限于词汇层面。

[1]它仅用作修饰语言的工具,而不考虑其风格特征也具有语言的认知属性。

直到19世纪,隐喻作为一种反映言语和人性的内部机制才开始被柏拉图学派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

这时,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产生新意义的语义现象。

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的水平,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交互理论是主要的代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日益普及,隐喻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因为隐喻与人类认知密切相关,它是人们产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时,通过一件事情来理解,感知另一件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外面的世界。

它也是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映射,理解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因此,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不仅可以看作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我们的生活中的隐喻无处不在,人们总是使用很多隐喻。

根据理查兹的统计数据,日常会话的每三个句子中几乎都有一个隐喻。

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在扩展到多层次,多学科。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20世纪80年代,概念隐喻理论首次被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这表明隐喻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认知阶段。

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人类在熟悉的领域中借助认知经验来阐述未知和抽象领域。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谈隐喻与教学的开题报告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可以为文本增添多样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色彩。

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跨学科领域,它将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略带哲学色彩的自我发现。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类智力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模式的特点。

而人类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这包括人类记忆、知觉、语言理解和思维等方面。

因此,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的研究密切相关,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隐喻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

二、隐喻的基本概念和类型隐喻是一个比喻或者直喻更为隐晦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为语言表达增添新意。

隐喻可以分为基于整体的隐喻和基于部分的隐喻两种类型。

基于整体的隐喻是指将整个概念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对整个概念的理解来理解具体的表达方式。

例如,“你是我的阳光”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整体的隐喻,阳光作为整体被用来描述一种情感状态。

基于部分的隐喻是将概念中的某一部分作为隐喻的场景,通过解析该部分的含义来理解整个概念的意义。

例如,“她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句话就是一个基于部分的隐喻,眼睛作为部分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

三、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隐喻在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隐喻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发掘语言的潜力,激发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隐喻可以加强语言教学的记忆效果。

通过比较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记忆深度,使他们更容易记住重点词汇和核心知识。

再次,隐喻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比较、类比和联想的方式,语言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简单地向学习者传达复杂的语言规则和使用技巧,进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古诗词中隐喻问题
隐喻的特点
隐喻通常具有暗示性、比喻性、借代 性等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隐喻的常见类型
意象隐喻
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景象来暗示抽象的概念、情感 或意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象征隐喻
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或物品来暗示某种概念或意义, 如“梅是君,竹是臣”。
寓言隐喻
比较研究法
总结词
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隐 喻的异同点,来探究隐喻在不同语境和 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
VS
详细描述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不同 古诗词中隐喻的特点和规律,探究隐喻在 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和意义。通 过比较不同古诗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而探究隐喻与文化、 语境之间的关联,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和认 识。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隐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艺术魅 力。
04
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方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献研究法
总结词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和分析前人关于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研究成果,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诗词中隐喻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 和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梳理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难点和空白点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为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
指导语言教学和应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应 用于语言教学、翻译、文学批评 等领域,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转向认知科学的领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隐喻的传统观念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包括提高词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词汇记忆的持久性,以及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隐喻理论,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隐喻的认知理解,并为英语词汇学习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隐喻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

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基于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隐喻则是这种互动体验在语言中的反映。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是金钱”,这是因为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有限性和金钱的价值性,并将两者相联系,从而形成了这一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则进一步指出,隐喻是一种系统性的概念映射,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概念系统中,而非仅仅存在于语言中。

这一概念映射是无意识的,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例如,“战争是疾病”这一隐喻,将战争的概念映射到疾病上,导致我们在思考战争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与疾病相关的概念,如“治愈”“传染”等。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浅论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又可分为两类,即,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研究必将在更多领域展开,而且,它在英语教学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一、隐喻与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具现,反过来语言又再影响思维。

正如Lakoff 所言“一切影响语言,语言影响一切”。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和语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生理和物理基础,它们与我们的身体有关,与我们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有关。

所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具现,是认知的具现。

因此,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思想是思维和语言的身体化。

思维和语言的身体化是由思维的基本机制决定的,这些机制包括意象图式、框架、类典型、隐喻、转喻等,其中隐喻最为重要。

每一个隐喻的出现,都是思维和语言的点滴发展;每当一个隐喻固化下来,都是思维的语言的意义承载和表达的升华。

这样的发展和升华以凝练生动的意象又反过来再次刺激影响着思维和认知,不断循环。

语言学习的研究离不开对隐喻的研究,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样也离不开对隐喻的研究。

二、传统隐喻观与现代隐喻理论
隐喻传统上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

这一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在2500多年前确立的,其影响延续至今。

主要的观点为:(1)隐喻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而不是思维问题;(2)隐喻是语言偏离正常的使用,因而不是常规语言的一部分;(3)隐喻表达的是相似性;(4)隐喻没有真值,因为根据传统的语义理论,所有的意义都是字面的,而隐喻是非字面的。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我们绝大多数基本的概念——时间、事件、因果关系、心智、自我、道德等,都是通过隐喻表达的,所以隐喻也常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一种概念结构。

(2)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

(3)隐喻表达的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目标域得到理解。

(4)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

隐喻可分为两类: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

基本隐喻将我们的主观经验和判断与我们的感知运动经验连接起来,为主观经验提供极其丰富的推论结构、图式和质感。

在基本隐喻的获得和使用方面,我们无法做出选择。

只要我们正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自动的、无意识的获得和使用大量这样的隐喻。

基本隐喻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隐喻。

复合隐喻本身也可以作为基础,去构成更为复杂的隐喻。

因此,隐喻具有层次性,抽象层次越高,就需要更多层次的隐喻。

基本隐喻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复合隐喻的身体基础通过基本隐喻表现出来。

基本隐喻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身体化:(1)通过对世界的体验,这种经验将
感知运动经验和主观经验匹配起来;(2)源域逻辑产生于感知——运动系统的推论结构;(3)通过与神经连接。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象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疇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ng point,terminal point,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隐喻的本质和特性有助于我们把握日常语言中的隐喻。

三、隐喻能力和英语教学
隐喻的普遍性促使语言学界重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指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Johnson 等人的研究表明,对隐喻的理解能力与受试者第二语言的水平有正相关。

因而,对英语隐喻的掌握与英语学习相辅相成。

隐喻的普遍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但这两种语言却有各自的体系,其中的隐喻用法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这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无法忽略的。

从理论上说,学生应该学习,也能够学会隐喻性语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英语教学过程中词语多义和动词短语、习语等涉及到隐喻的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

有研究表明,在语言的输出上,中国学生往往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因按照中文的方式将要表达的经验概念化而导致其英语存在不地道现象。

而经验概念化方式恰恰与隐喻密切相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由此看来,隐喻的普遍性源于它是思维的基本运作机制,隐喻不仅涉及到英语的表层语言形式,更涉及到英语语言所代表的深层概念系统。

在此认识基础上,如果能把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从根源上认识和把握隐喻,将能更好地解决英语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

语言中的实例证明许多隐喻是以人类早期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基础的。

概念隐喻能够使语言中所派生的隐喻表达形式与所代表的意象图式(即在人类日常经验中反复出现、相对简单的结构及各种空间方位关系在人类心理中形成的简单意象)直接相连,所以,调动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意象积累,使其可以通过自我身体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概念,理解和把握隐喻语言。

由于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语言的表达力比较贫乏,隐喻基本上是以人类自身为参照物,采用体悟的方式,以具体比喻抽象。

英语教学中概念隐喻的介入,不仅向学习者指明了众多隐喻表达形式的最初来源,使得由符号所代表的语言脱去了它的抽象外衣,回归到原本的面目,还可以使隐喻表达形式的理解过程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习者与早期人类共有的基本身体和社会经验,激发心理意象和想象力,使得理解和记忆过程变得形象、直接、快捷、牢固。

参考文献
[1]LAKOFF.G,Metaphors We Live By[M].Philadelphia: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6.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