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隐喻的认知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1. 引言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

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

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Ungerer & Schmid,1996;蓝纯,1999)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

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

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研究逐渐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转向认知科学的领域,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隐喻的传统观念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

我们将探讨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包括提高词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词汇记忆的持久性,以及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还将讨论如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隐喻理论,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隐喻的认知理解,并为英语词汇学习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隐喻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

隐喻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

隐喻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

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基于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隐喻则是这种互动体验在语言中的反映。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是金钱”,这是因为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有限性和金钱的价值性,并将两者相联系,从而形成了这一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则进一步指出,隐喻是一种系统性的概念映射,它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概念系统中,而非仅仅存在于语言中。

这一概念映射是无意识的,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例如,“战争是疾病”这一隐喻,将战争的概念映射到疾病上,导致我们在思考战争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与疾病相关的概念,如“治愈”“传染”等。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隐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学 术 论 坛24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 传统的隐喻研究西方自古有研究隐喻的传统,分别是从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这三个层面进行。

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根据一种类比和相似的原则,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

后来和亚里士多德持同一观点的学者丰富了对隐喻的看法,提出了所谓的“替换论”。

他们都以相似为重点,认为隐喻是对词语的修饰。

比如老年之于生命,相当于黄昏之于白日,因此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替换,将黄昏称为老年或将老年称为黄昏。

柏拉图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隐喻,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对隐喻持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哲学探讨的是真理问题,而隐喻是花言巧语,与哲学大相径庭。

最早由理查兹提出的“相互作用”是隐喻研究向语言学方向转变的一个开端,提出话语成分在具体的陈述中互相激活和渗透,即“要旨”和“载体”互相影响对方,形成一种张力,继而形成隐喻现象。

“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1]。

”此后的本旺尼斯特、乌尔曼等人突破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中,并且意识到了两种概念之间的关联存在于人的认知中。

2 隐喻的认知观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以一种认知的方式重新研究。

人们意识到,当人类从具体的概念中逐渐获得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抽象思维能力造就了人类的隐喻语言。

其中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研究隐喻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

第一,隐喻是普遍存在的。

传统的隐喻观忽略这一点正是因为隐喻已经深入到人类的认知里,人类对此习以为常,是无意识的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比如传统隐喻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谚语,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时间—金钱的隐喻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认知中。

阿赫玛托娃早期爱情诗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阿赫玛托娃早期爱情诗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阿赫玛托娃早期爱情诗中隐喻的认知分析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人类思维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是被看做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的途径。

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体裁中,隐喻被广泛使用,这是因为它能通过极大限度的压缩言语空间,获得更多的启发联想,使艺术形式的感知式始终保持特殊的活跃性。

诗意的世界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投影。

因此,选择诗歌中的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是完全合理的。

阿赫玛托娃以爱情诗起航进入文坛,并在爱情诗上获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读她的爱情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封闭的、哀怨的女性世界中。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被我们看作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其语言特点在于打破传统的诗歌表现形式,创建一个新的文本,将抽象的概念、细腻的内心活动、富于变化的人类世界感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所有这些都要求诗人开辟新的途径,将传统的和独特的语言材料及其表现手段加以运用。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涛歌隐喻的认知特性。

研究材料是阿赫玛托娃早期前两部诗集《黄昏》和《念珠》中的爱情诗,两部诗集中有111首诗是描写爱情。

诗中的隐喻表达,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与心理过程联系起来。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已有的隐喻定义进行了概述,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本质,探析了隐喻在诗歌文本中的功能。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黄昏》和《念珠》两本诗集中作者创作的隐喻的语言学特性,并对隐喻进行了语义和结构分类。

第三章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两本爱情诗集中所蕴含的隐喻。

总结了诗人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隐喻,并将其归纳为三个隐喻模式:《人,动物—爱情》, 《心理活动—爱情》,《物象—爱情》。

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隐喻研究

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隐喻研究

网络流行语中的认知隐喻研究作者:张超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18期【摘要】网络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段中或特定区域内被广泛传播和高频使用的新奇的语言形式。

无论是数字型、符号型、字母型和汉英混搭型的网络流行语都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增强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如此丰富且强劲的表现力正是隐喻在其间发挥作用的结果。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了人们是如何利用隐喻来创造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认知隐喻网络流行语相似性【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43-01一、隐喻与网络流行语概念隐喻理论首先是由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概念隐喻的操作涉及到两个认知域,即源域和目标域。

目标域是隐喻所描述的经验,源域是人们用来描述经验的方法,认知过程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过程。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某些已知概念的认识,创造出另一些与之在某些方面相似的新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认知语言学中表现为语言的相似性,即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分析网络语言中的概念隐喻,一定是以语言的相似性为理论依据的。

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两个概念之间相似的方面,这种相似可以是物理上的如外形、状态、功能上的相似等,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如建立在交际双方主客观语境之上的心理上的相似。

网络流行语中隐喻性语义的建构就是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其间存在相似性的两个事物或概念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知。

由此可见,相似性是隐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物理相似隐喻的产生必须借助于两个事物间的相似性,那么其可以分为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两大方面。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研究经历了由修辞学研究到认知学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属于语言,而且属于思想、活动和行为,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共同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进行重新考察和研究,同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命题,这是隐喻研究史上-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命题在不同文化认知系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仅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研究的价值。

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ичПушкин)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他一生短暂却作品丰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旧在认真写作。

他的作品体裁多样,一生创作了800多部诗歌作品,其中爱情和友谊是其最主要的诗歌主题。

我国的普希金研究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普希金的个人生平到作品,从他的生活到创作都有许多研究成果,普希金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展,这对于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拟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普希金关于爱情的诗歌分析研究中。

研究意图并不在于对普希金作品做出前所未有的独到阐释,而是想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证明概念隐喻理论在俄语及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提供一点支撑,借以从认知的角度解读俄语文本提供一些依据。

本文通过分析800多首诗歌,以期解决以下问题:总结出普希金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概念隐喻(如将爱情喻做人、火焰、战争、音乐、液体等),阐释这些概念隐喻形成的原因,同时对爱情概念隐喻表达式进行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欧美国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源地,概念隐喻又是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所以目前,西方也是研究概念隐喻最为活跃的地方。

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又被称为隐喻研究的集中营。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

隐喻的认知解读摘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纯粹的修辞用法之中,隐喻也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也就是所谓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语言;社会1 概述隐喻研究的角度,从20世纪初就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转向语言学;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又从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阐释学等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立体的综合研究,其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是隐喻研究上一个很大的突破。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也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社会原因也是隐喻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把隐喻的产生原因分为三大类:认知原因、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

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思维贫困假说”与根隐喻所谓“思维贫困假说”,就是认为隐喻的最初使用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贫困),把某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作了同一种事件,因而产生了隐喻。

这样的隐喻主要产生于语言的初创期间。

这个时期其实也是人类思维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时期。

我们知道,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期,词语并非用来代表独特的概念明确的事物,而是用来代表对某一整个场景的模糊指代。

3 隐喻产生的认知功能3.1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3.2 隐喻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隐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认知另一领域的经验。

这样,就为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提供了可能。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 国认 知 隐 喻 研 究 综 述
季媛媛 , 李 瑛
6 1 0 0 3 9 )
( 西华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四川成 都 摘
要: 详 细统 计并研 究 了中 国 1 9 9 6 - 2 0 1 5年 ( 截 止到 2 0 1 5年 1 2月 1 2日) 刊 登在 中国知 网
上有 关“ 隐喻 ” 的文 献 , 发 现这 些 文 章 绝 大 多数 都 是从 认 知 角度 来研 究 隐喻 的 , 说 明九 十年 代 中 期 我 国对 隐喻 的研 究 已经从 修 辞 转 移 到 认 知 上 来 了。鉴 于 此 , 本 文 主要 从认 知 角度 对 1 9 9 6 —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T e x t i l e Co l l e g e
1 2 3期 )
2 0 1 7 年 1 月
V o 1 . 3 4 , N o . 1 ( S u m 1 2 3
以及 以方 大 尼尔 为 代 表 的 “ 合 成空 间 理 论 ” 。 而 因 为文 化差 异 等原 因 , 我 国语 言学 界对 隐 喻进 行 关 注
l 9 9 6 — 2 0 0 0 2 0 0l 一 2 0 0 5 2 0 0 6 — 2 0l 0 2 0I 卜2 01 b
图1 1 9 9 6 - 2 0 1 5年 中 国 隐 喻 发 表 文 献 每 五 年 数 量 分布
0 引言
西方 最初 的隐喻研 究诞 生 于古 典修 辞 学 , 至今 已经有 2 0 0 0多年 的历 史 , 按 其 研 究 的 范 围 与方 法
为 1 0 3 5 1 篇, 约 占总篇 数 的 9 9 . 8 6 %, 而 1 9 8 0 —1 9 9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潮”隐喻的认知研究
一、引言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其字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是“传递”。

近二三十年来,隐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莱可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隐喻被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被看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莱可夫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进而他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认知的有效工具,思维的重要方式。

隐喻涉及到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映射的结果。

莱可夫和特纳(1989:63)认为,隐喻具有内部结构。

每一个隐喻映射都包括以下过程:
源领域图式中的空缺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空缺上。

源领域中的关系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关系上。

源领域的特征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特征上。

源领域中的知识被映射到目标领域中的知识。

近年来,“浪潮”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类媒体,成为当前流行而且时尚的一个词语,其中大多数是一种隐喻的用法。

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二、“浪潮”的隐喻用法
在分析“浪潮”的隐喻用法之前,我们先了解“浪潮”的本义:①海面的一种现象。

②比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者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浪潮”的比喻用法,已经作为义项在词典中固定下来。

根据莱可夫的和特纳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浪潮”的隐喻用法是从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容之一——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特征之上,人们是通过自己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陌生的、抽象的事物。

“浪潮”具有“规模大、气势猛、力度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便是通过映射转移到了社会生活中,以突出某项事件“规模大、气势猛、力度强”的特征。

“浪潮”的隐喻用法的映射的认知结构可以表述如下:
A向B映射=本体原有特征+本体不具有的特征
这一过程是本体获得了原本不具有的感觉特征,使人们对客体对象获得认识。

具体说来,在现实的语言使用中,“浪潮”事实上是一种隐喻用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生活中的“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革命浪潮、知青下乡浪潮”等一类政治色彩浓厚的词语已不多见,但这并不代表“浪潮”已经退出了政治生活的舞台。

在一些报道政治生活的文章中,还可以见到它的踪影。

它常被用来描述一些影响较大、涉及面较广的事件。

如:
(1)贾庆林说,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2)中国兴建大型公共建筑的浪潮已经兴起了几十年了
(3)眼看抗议的浪潮在互联网上风起云涌
(4)国学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5)舆论浪潮终于冲击到了铁道的壁垒
(6)巨大利益驱动之下,尽管中央政府发文堵截,各地电力职工持股的浪潮却愈演愈烈
2.经济生活中的“浪潮”
人们也用“浪潮”来隐喻经济生活中规模大、气势较猛烈、力度较大的事件。

如:
(7)率先引导一场新的长焦DC降价浪潮
(8)车市再掀浪潮
(9)在20周年庆典期间,国美让利商品热销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0)写字楼投资迎来第3次浪潮
(11)MCI将引发美国电信产业并购浪潮
(12)国产手机如何把握第4次浪潮
(13)节日促销浪潮催热家电市场
(14)广东嘉宝莉:推动水性涂料应用浪潮
3.文化生活中的“浪潮”
在文化生活中,人们对于一些涉及面较广、给人冲击力较大的事件用“浪潮”来隐喻。

如:
(15)金融浪潮(互联网一栏目名)
(16)贾樟柯、王小帅等新导演正在掀起中国电影的新浪潮
(17)南斗周刊:看当今博客浪潮,说明星博客
(18)《连线》成为网络革命浪潮的预言家和鼓吹手
(19)蔡琴上海宣传个人演唱会掀起怀旧浪潮
(20)新闻娱乐化浪潮来了
(21)凤凰卫视开辟视频会客厅掀起视讯互动娱乐浪潮
(22)天时达再掀娱乐浪潮
(23)胡彦斌引音乐新浪潮去青岛等地宣传不停
(24)郑钧无意的一句话引发玉米的拼斗浪潮
(25)液氧罐头乐队火力凶猛掀起POGO浪潮
4.体育生活中的“浪潮”
人们常将体育界一些气势较大、影响较广的事件隐喻为“浪潮”,以吸引体育爱好者乃至一般读者的注意力。

如:
(26)头号球星麦克格雷迪掀起攻击浪潮
(27)对内掀起民间体育的新浪潮
(28)西媒体掀起反皇马主席浪潮
(29)解析徐弘下课三疑点神秘力量操纵重庆倒徐浪潮(力帆俱乐部)
(30)火箭浪潮的最佳解释:姚明的继续改进,在他的第五个赛季
(31)舒米退役引发上海站抢票浪潮舒马赫,看你一眼少一眼
(32)羽坛再度掀起新闻浪潮,原羽毛球女单国手周蜜正式加入中国香港羽毛球队
5.科技生活中的“浪潮”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令人们头晕目眩的科技事件也层出不穷,为了形象生动地描绘它们,人们常用“浪潮”来隐喻。

如:
(33)本世纪末因特网的发明和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的拓展
(34)手机拍电影新浪潮
(35)爱情公寓,科技卷起甜蜜浪潮
(36)北方网IT浪潮
(37)传统软件行业掀浪潮
(38)UTM安全领域第三次浪潮
(39)爱普生将着力引领照片打印机的普及应用浪潮(爱普生——著名的打印机品牌)
(40)互联网浪潮(电脑网一栏目名)
(41)浪潮HRP医学影像工作站
6.其他社会生活中的“浪潮”
除了以上所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事件以外,人们往往还用“浪潮”来隐喻其他社会生活中一些影响较大或者希望影响较大的事件。

如:
(42)07时尚浪潮预言:简洁式浪漫大行其道(服装类)
(43)口气清新剂—引领口腔保健新浪潮(医药卫生类)
(44)泰国昆虫罐头掀起浪潮(饮食类)
三、“浪潮”隐喻的特点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浪潮”一词的使用呈现以下特点:
1.运用范围广
它广泛运用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体育生活和科技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使用频率高
“浪潮”一词往往由于人们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关注,而频频出现于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中,并很快成为一个流行词语而被广泛使用。

3.多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在上述所举的例子中,除了例(15)金融浪潮、(40)互联网浪潮、(41)浪潮HRP医学影像工作站外,其余41个例句都来源于新闻用语,约占93%,可见“浪潮”的隐喻式用法中,新闻报道类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

究其原因,可能因新闻讲究可读性、时效性,作者往往为吸引读者而煞费苦心,目的正在于引起人们对事件的关注。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浪潮”的隐喻用法广泛地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这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而且这种运作是自动的、持续的、不为人察觉的,也无须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束定芳,2000)。

通过对“浪潮”隐喻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到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认知方式,对于我们的认知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Lakoff, G. & M.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张艳艳,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