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隐喻研究综述抽象思维实体语言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隐喻的形式一般为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安徽文学
W 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黄 琛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诗 经 中 的 比兴 . 二 是 先 秦 诸 子 论辩 说 辞 中使 用 中 的譬 论 辩 的 四种 方 法 ( 譬, 侔, 援, 推) 时说 : “ 譬 也者 , 举 他
指出 : “ 夫仁 者 , 己 欲 达而 达 人 。 能取近譬 . 可 为 仁 之 方
喻。 最 早 揭 示 出 比喻 特征 的是 墨 子 , 《 墨子 . , J 、 取》 中谈 法 的定 义 、效 果 和 分类 作 了论 述 。他 认 为 隐 喻 是 指 :
观念 对 待 ,即 将 隐 喻置 于修 辞 学 的学 科 体 系 中 分 析 .
同时 借 鉴 国外 的先 进 理 论 和 方 法 对 隐 喻进 行 分 析 . 使
克 服 了 传 统 隐 喻 理 论 重 功 能 阐 发 、轻 形 式 描 写 的不 足, 并 且 从 多角 度 、 多学 科 对 隐喻 进 行 分 析 . 使 研 究 逐 渐 向语 言 本 位 过 渡 清 末 学 者 龙 伯 纯在 《 文字发凡. 修辞学》 中对 譬 喻 “ 恐 本 事 本 物不 甚 明 白 . 而 引他 事 物 以显 之 也 ” 从 此
物 以 明之 也 。 ” 意 思 是 比喻 要 用他 物来 说 明本 物 。 孔 子 定 义 来 看 , 他 借 鉴 了古 人 的 观 点 。 而刘 金第 在 《 文 法 会 通》 中提到的“ 事 理有 易 知 者 . 有难知者 , 文 中欲 明 难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近10年国内隐喻研究述评

近10年国内隐喻研究述评

果越强。嘴 可望 、 杨忠认 为就某些空 间关系而言 , 构式 内部 形成了类典型 的范畴集合 ,空间隐喻是形成集 合的重要手
段, 在构式外 部 , 通 过概念整 合 , 以基本构式 为核心形 成 了

语 言 学 层 面
复杂的构式 网络 。① 张建理 、 骆蓉 对汉 英空间一 时间隐喻进 行 了深层次对 比分析 , 指出汉英 时间隐喻表征类 同, 但在 时 间概念语言例示 上具有差异 。 ⑩ 彭卓对英语介词 f r o m的意象 图式及语义进行研究 , 指出 以空间语义为基础 , 通过空 间隐
第3 6卷 第 1 0 期
2 0 1 5年 1 0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g U n i v e  ̄ i t y ( S o c . S c i )
V0 1 . 3 6No . 1 0
三 个 层 面进 行 梳 理 : 语言学层面, 跨学科、 跨文化层面 , 应 用层 面。 这 些研 究 有 以 下特 点 : 对 象 更加 具体 、 丰 富, 层 面 更加 立体 、 深 入, 思路 更加 理 性 、 客观 。但 同样 存在 一些 问题 , 如 对 隐喻 理 论的研 究缺 乏 系统性 、 研 究 方法有 待 完善 、 隐喻 理论 指导 下 的应 用研 究 以
热点 。针对语法 隐喻 的转级向度研 究 , 韩礼德认 为产 生语法
的新模 式。‘ 合词研究方 面, 林 正军 、 杨忠解析了英语复合
词的认知理据 , 指出隐喻和转喻 、 复合空 间理论 以及语法隐 喻理论是复合词构建 的策略 。 ( 黄洁研究了概念 隐喻和概念 转喻对汉英 隐转 喻名名复合词 内部语 义结构 的解释力 。 @ 习 语研究方面 , 习语 研究是近 1 0年来 的一个 热点 。习语并非 只是语言形式和规约义 的随意搭配 ,概念 隐喻是习语意义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 国认 知 隐 喻 研 究 综 述
季媛媛 , 李 瑛
6 1 0 0 3 9 )
( 西华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四川成 都 摘
要: 详 细统 计并研 究 了中 国 1 9 9 6 - 2 0 1 5年 ( 截 止到 2 0 1 5年 1 2月 1 2日) 刊 登在 中国知 网
上有 关“ 隐喻 ” 的文 献 , 发 现这 些 文 章 绝 大 多数 都 是从 认 知 角度 来研 究 隐喻 的 , 说 明九 十年 代 中 期 我 国对 隐喻 的研 究 已经从 修 辞 转 移 到 认 知 上 来 了。鉴 于 此 , 本 文 主要 从认 知 角度 对 1 9 9 6 —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T e x t i l e Co l l e g e
1 2 3期 )
2 0 1 7 年 1 月
V o 1 . 3 4 , N o . 1 ( S u m 1 2 3
以及 以方 大 尼尔 为 代 表 的 “ 合 成空 间 理 论 ” 。 而 因 为文 化差 异 等原 因 , 我 国语 言学 界对 隐 喻进 行 关 注
l 9 9 6 — 2 0 0 0 2 0 0l 一 2 0 0 5 2 0 0 6 — 2 0l 0 2 0I 卜2 01 b
图1 1 9 9 6 - 2 0 1 5年 中 国 隐 喻 发 表 文 献 每 五 年 数 量 分布
0 引言
西方 最初 的隐喻研 究诞 生 于古 典修 辞 学 , 至今 已经有 2 0 0 0多年 的历 史 , 按 其 研 究 的 范 围 与方 法
为 1 0 3 5 1 篇, 约 占总篇 数 的 9 9 . 8 6 %, 而 1 9 8 0 —1 9 9 5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 一) 视 觉词 汇 的语 义研 究
在 汉 英 视 觉 词 汇 对 比研 究 方 面 , 陈 佳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人 手。 对英 汉 视 觉词 的 常规 隐 喻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发 现 两 种 语 言 的 视 觉 常 规 隐 喻 表 达 均 反 映 出 从 具 体 的视 觉 范 畴 向 非 视 觉 的思 维 、 感情、 态 度等 范畴 的映射 , 提 出 不 同 的 语 言 系 统 体 现 了 相 似 的 认 知 过 程 。 吴 新 民 对 汉 英 常 用 视 觉 动 词 词 义 演 变 中 反 映 出 来 的 概 念 隐 喻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后 发 现 汉 英 在 视 觉域 的概念 基本一致 , 其差异 主要表现 在子 隐喻上 。 这 反 映 出 汉 英 两 个 语 言 民族 在 以视 觉 体 验 为 基 础 的 对 世 界 的 概 念 化方 式上 既有较 多的共性 , 又有 各 自的文化 特点 。 伍 艳 萍 对 英 汉 视 觉 动 词 的 语 义 投 射 进 行 了 分 析 .得 出 了词 语 的语 义 变 化 是 从 一 个 具 体 的 语 义 域 向另 一 个 抽 象 的 语 义 域 投 射 的
认 知语 言学认 为 , 隐 喻不 仅是 一种 修辞手 法 , 更 是 人 类 普遍 的一种思维方 式 、 一 种 基 本 认 知 机 制 。 隐喻 是 不 同领 域 内 一 个 范 畴 向另 一 个 范 畴 的 语 义 延 伸 , 是 一 个 概 念 域 向另 一 个 概 念域 映射 的结 果 。隐 喻在 日常生 活 中是 无 处不 在 的 ,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的“ 概 念 隐 喻理 论 ” 指 出, 隐 喻 本 质 上 就 是 以 种事 物体验 另一种 事物 , 即从一 个 比较熟悉 、 易 于 理 解 的 源 域 映 射 到 一个 不 太 熟 悉 、 较 难 理 解 的 目标 域 。通 过 隐 喻 , 我 们 能 够 以一 个 经 验 域 理 解 和 认 识 另 一 个 经 验 域 , 从 而 建 立 起 概 念系统。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颠 覆 了隐 喻 是 一种 用 于 文 学 作 品 修 辞手 段 的传 统 隐 喻观 , 引起 了 国 内学 界 的 高度 关 注 ,学 者们 争相 从 各 个 层 面对 概 念 隐喻 进 行 了广 泛 的 研 究 。 因而 ,本 文 通 过检 索 过 去 十 七 年 间 发表 在 国 内外 语 类 核 心期 刊 上 研 究 概念 隐喻 的文 献 , 从研 究方 法 与 研 究 内容 入 手 探 讨 国 内概 念 隐喻 的研 究状 况 ,并 对 其 未 来研 究趋 势 做 出预 测 。这 类 回顾 性 工 作 不但 可 以拓 宽 国 内概 念 隐喻
零 跃 升 到第 六 阶 段 的 1 3 % 。 1 . 英汉 概 念 隐 喻对 比研 究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 ,是人类 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植根于人
们 的语言、思维和文化 中。人类 由近及远 、由实体到非实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人体及其器



































2 1
l 4

概 念 隐喻 综 合分 析 研 究
概 念 隐喻 在 文学
0 0 0 2 1 1 1 l l O 1 2 l 0
学报 》
2 01 4 .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综述
摘要:作者通过对国内视觉词汇隐喻研究进行调查,发现视觉词汇隐喻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关键词:视觉词汇隐喻国内相关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基本认知机制。

隐喻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本质上就是以一种事物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以一个经验域理解和认识另一个经验域,从而建立起概念系统。

一、视觉的特点
隐喻植根于体验,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

在这一认知活动中,知觉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人类心智和概念系统的重要源泉之一。

而视觉是知觉之首,是最高级的知觉活动,只有视觉才有助于获得真理。

赫拉克利特说过:眼睛是比耳朵可靠的见证。

心灵的欲望是求知,而求知的工具主要是眼睛,视觉最直接,最容易获取,我们睁开眼睛所获得的信息是听觉、嗅觉等其他知觉无法比拟的。

同时,视觉的主动性也最强,在很大程度上视觉可以由人的主
动认知控制。

面对纷繁的外界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

人的视觉范畴包含光源、观察者的视觉感知、被观察事物的视觉特性等多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范畴。

二、国内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些英语学者译介的推动,隐喻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近些年视觉词汇隐喻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

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视觉隐喻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和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一)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
国内对视觉词汇的语义研究多集中在视觉域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等范畴的映射,其中以陈佳为代表。

陈佳选取了85个英语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对英语和汉语中视觉词的常规隐喻用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从实体的视觉源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1]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而且这些隐喻表达由于人们反复长期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得出汉语和英语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性。

此外,余红卫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
喻—隐喻表达。

指出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

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

曾玲玲在对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论证中得出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

(二)汉语视觉动词词义研究
在词义鉴别方面,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从动作和结果的角度对“看”和“见”做了区分,指出“看”表示视觉动作本身,而“见”或“看见”表示动作的结果,两者不能换用。

韩玉国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相关的语法化
过程进行了描述。

从视觉的自然特性,物质力量和检测作用将视觉与心智联系在一起。

缑瑞隆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进行了分析和描写,提出了“眼是智能”、“看是获取知识”、“看是施控”、“看是对待”、“明白是理解”、“模糊是不理解”的隐喻关联,体现了由初级神经活动向高级精神活动发展的轨迹。

张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视觉动词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历时的考查,提出了“看”的义项是递增的过程,而“见”的义项则是一个递减的变化。

她还对两个词的语法特征和带宾情况进行了描述。

(三)英汉视觉词汇对比研究
在汉英视觉词汇对比研究方面,陈佳从认知的角度入手,对英汉视觉词的常规隐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种语言的视觉常规隐喻表达均反映出从具体的视觉范畴向非视觉的思维、感情、态度等范畴的映射,提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

吴新民对汉英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汉英在视觉域的概念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

这反映出汉英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较多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特点。

伍艳萍对英汉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具体的语义域向另一个抽象的语义域投射的过程。

还有很多学者以具体的词汇分析英汉的隐喻对比。

黄碧蓉在其博士论文《人体词语语义研究》中对“眼“和“eye”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

她使用了权威的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和《汉语大辞典》,将其中的义项进行了分析,提出“眼”和“eye”的转义都以其基本义为核心,围绕其形貌特征和视物功能特征经辐射而形成,不同的是汉语更加注重形貌取象,而英语的形貌取象和功能取象则大致相当,显示了不同民族间词义认知取象的差异性。

覃修桂对比了英汉语中“眼”的概念隐喻。

研究的结果显示,英汉两种语言共享了“眼”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所各自独有,反映了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同一性及
差异性。

大体说来,“眼”的投射范围包括知识、情感、社会、关系和形状/时间域。

同时,他对比分析了光明概念和黑暗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发现明概念的隐喻投射范围也主要集中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等概念域上。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目前所了解的国内外视觉隐喻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视觉隐喻已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语料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但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有些重要议题虽有论及,但也只是避重就轻,没有深入的分析,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

比如虽然有学者对视觉词汇向其他领域的投射中也涉及感官见的
投射,但没有深入阐释。

总体看来视觉域向其他感官域的隐喻投射研究成果不太深入,也不够系统,有待更多学者的参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
[2]陈佳. 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
学报,2008(5).
[4]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
文学,2003(4).
[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11).
[6]余红卫.基于英汉视觉词汇预料的隐喻层级认知结构探析[j],2012(5).
[7]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
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8]王桂花. 汉英视觉动词对比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9]覃修桂.“眼”的概念隐喻——基于预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
外国语,2008(9).
[10]缑瑞隆.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j].郑州大学学报,2003(9).
[11]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2]lakoff,george,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院级科研课题(2013ky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