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合集下载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从结构上说,隐喻是将始原域(狊狅狌狉犮犲犱狅犿犪犻狀)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 (射狋犪。狉犵这犲狋种犱狅投犿射犪犻狀又)是之部上分,这的种,因投为射始是单原向域的的,框不架存只在有从部目分标会域被到投始射原到域目的标投 域之上。这种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 犔犪犽狅·
二、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 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 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 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蓝 纯
一、引 言
本文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的空间隐喻现象。“空间隐喻”指的是将空 间方位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的隐喻。本文重点研究“上”和“下”这两个空 间概念,对取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求达到下述 目标: 发现○汉揭民示族汉怎语样的通“过上空”、间“下隐”喻两来个构概造念其是他沿非着空怎间样概的念隐;喻路径拓展,从中 (模犲狓式狆犲。○○狉犻犲为揭狀狋今示犻犪后犾所犵进狉发狅行狌现狀不犱的犻狀同犵隐)语喻和言拓实的现展认方(犿知式犲狋(隐犪狉犲狆喻犪犺犾狅犻研狕狉犻犪犮狋究犻犪狅犾提狀犲狊狓供)狋;犲语狀狊犻料狅狀分)的析经的验可基操作础
三、作为意象图式隐喻的空间隐喻
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 犢解狌的,1(9犖96犪犵等狔,)1。97犔4犪;犽犎狅犳犻犾犳犾牔,19犜8狌2狉狀;犲犞狉犪(狀19狆8犪9狉狔:狊9,919—8140;0犇)犪认犺犾为,1空99间5;隐犓犾喻犲犻是狀,一19种87意; 到象抽图象式的隐目喻(标犻犿域犪犵上犲,狊犮在犺犲这犿一犪过犿犲程狋犪中狆犺,狅空狉)间,它意将象作及为其始内原在域的的逻空辑间都概被念保投射留 下来。 的日犔常犪犽身狅犳体犳体对验意中象不图断式重(犻复犿犪出犵犲现狊犮的犺犲结犿构犪),如的容定器义、是途“径相、对联简系单、外的力、在、平我衡们, 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1987:267)。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 由成中类动,的的表体直主现(接体狋的狉身犪,犼是其犲体犮犜空狋体狅犚狉间验,与方犜。犚犔位据)犕有、犔陆之待犪狀标间确犵犪(某犾犮定犪犽种狀,犲犱犔狉不犿(犕1犪对9狉为8犽称7,参犔)的认照犕关知)物系和语,,为路犜法犚主径理体为(论犘的这犃,犜意方一犎象位不)三图确对部式定称分主提关供系组要 参照。犜犚 所经过的路径称为 犘犃犜犎。当然意象图式并不一定表示 犜犚 与 犔犕 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也可标示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所标示关系 为静态关系时,也即犘犃犜犎 为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认知机制视角下通感隐喻研究——以波德莱尔的《应和》为例

认知机制视角下通感隐喻研究——以波德莱尔的《应和》为例

知识文库 第8期29认知机制视角下通感隐喻研究——以波德莱尔的《应和》为例李佩玲1 引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认知语言学是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

近年来,隐喻研究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意义产生的方式之一。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修辞学界关注是从钱钟书先生(1962)发表《通感》一文开始的(王凤鸣,2010)。

随后陈庆汉认为国内学者对于通感修辞的定义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强调心理感觉的挪移,即用语言使某一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另一类注重语言表达,即用描述某一感官的词语去表述另一感官。

(鹏懿、白解红2008)国内的学者没有从思维层面研究通感。

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将通感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

通感又称“联觉”(synaesthesia)。

身体的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

人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虽然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彼此相互影响,这是生理现象。

但它又是心理现象,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共鸣,会产生心理联想。

感官的通感作用构成了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便产生了通感隐喻(陈忠,2006)。

在语言运用中使用通感隐喻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象征主义诗歌中被广泛应用。

2 波德莱尔的《应和》《应和》是一首十四行诗,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体现也是通感隐喻的典型范例。

自然是座神庙,那里活的廊柱 有时候传出模糊隐约的话音; 人在此经行,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注视他,投以亲切的眼目。

如悠长回声遥相应答的和歌 终汇入一个混沌深邃的整体, 如黑夜又如光明般浩漫无际—— 芳香、色彩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有些芳香鲜嫩如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还有一些则朽腐、浓烈而神气,具有着无极无限之物的张扬, 如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精神与感官交织的热狂。

隐喻性话语取象的具身认知研究

隐喻性话语取象的具身认知研究

隐喻性话语取象的具身认知研究隐喻性话语是语言运用的常态,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尽管学界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但有关其意义建构的认知研究仍存在着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对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进行深入研究。

认知科学认为认知系统主要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子系统组成。

本文从感知觉活动入手,综合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理论和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以及知觉内容双重性理论来探讨隐喻性话语生成和解读的认知过程。

这一探讨涉及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机理、参与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认知要素以及贯穿于隐喻性话语运用中的思维方式四个问题。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具身的取象的过程,这是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过程的定性与概括。

与概念隐喻理论从“概念”出发并进而提出两概念域映射的思路不同,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观物取象所蕴含的以意象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隐喻认知内涵和观物取象的体知观所蕴含的具身认知内涵,从“象”概念出发,提出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是以意象表达认识的具身认知过程这一观点,即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

取象说认为隐喻性话语的基本要素是意和象的有机结合,即作为本体的意须寄寓于喻体中具体的象才得以表征。

取象说是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过程“是什么”的回答,同时作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观点它也贯穿于全文对隐喻性话语的认知研究。

第二,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受到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制约。

按照隐喻性话语的取象说的观点,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机理的探讨也是对隐喻性话语中意象形成的机理的探讨,这是从大脑内部视角展开的对隐喻性话语意义建构的研究;意象形成是一种知觉活动,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引入具身认知观下的知觉理论——知觉内容双重性。

基于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隐喻性话语的意义建构体现为隐喻性话语生成和解读过程中意象形成的知觉活动,对这两方面的知觉活动的概括和比较如下:(1)隐喻性话语生成中意象形成的知觉活动在知觉内容双重性机理的制约下,发话者对交际意图即本体的知觉内容存在于两个层次:一是发话者基于对本体的事实性感知而形成的事实性知觉内容,另一是发话者在坚持本体不变性的同时对其进行视角性审视并进而生成以意象形式存在的视角性知觉内容。

“浪潮”隐喻的认知研究

“浪潮”隐喻的认知研究

“浪潮”隐喻的认知研究一、引言“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其字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是“传递”。

近二三十年来,隐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莱可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隐喻被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被看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莱可夫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进而他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认知的有效工具,思维的重要方式。

隐喻涉及到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映射的结果。

莱可夫和特纳(1989:63)认为,隐喻具有内部结构。

每一个隐喻映射都包括以下过程:源领域图式中的空缺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空缺上。

源领域中的关系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关系上。

源领域的特征被映射到目标领域的特征上。

源领域中的知识被映射到目标领域中的知识。

近年来,“浪潮”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类媒体,成为当前流行而且时尚的一个词语,其中大多数是一种隐喻的用法。

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二、“浪潮”的隐喻用法在分析“浪潮”的隐喻用法之前,我们先了解“浪潮”的本义:①海面的一种现象。

②比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者声势浩大的群众性运动。

“浪潮”的比喻用法,已经作为义项在词典中固定下来。

根据莱可夫的和特纳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浪潮”的隐喻用法是从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的内容之一——始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特征之上,人们是通过自己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表达陌生的、抽象的事物。

“浪潮”具有“规模大、气势猛、力度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便是通过映射转移到了社会生活中,以突出某项事件“规模大、气势猛、力度强”的特征。

“浪潮”的隐喻用法的映射的认知结构可以表述如下:A向B映射=本体原有特征+本体不具有的特征这一过程是本体获得了原本不具有的感觉特征,使人们对客体对象获得认识。

具体说来,在现实的语言使用中,“浪潮”事实上是一种隐喻用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生活中的“浪潮”改革开放以来,“革命浪潮、知青下乡浪潮”等一类政治色彩浓厚的词语已不多见,但这并不代表“浪潮”已经退出了政治生活的舞台。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认知隐喻研究综述

中 国认 知 隐 喻 研 究 综 述
季媛媛 , 李 瑛
6 1 0 0 3 9 )
( 西华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四川成 都 摘
要: 详 细统 计并研 究 了中 国 1 9 9 6 - 2 0 1 5年 ( 截 止到 2 0 1 5年 1 2月 1 2日) 刊 登在 中国知 网
上有 关“ 隐喻 ” 的文 献 , 发 现这 些 文 章 绝 大 多数 都 是从 认 知 角度 来研 究 隐喻 的 , 说 明九 十年 代 中 期 我 国对 隐喻 的研 究 已经从 修 辞 转 移 到 认 知 上 来 了。鉴 于 此 , 本 文 主要 从认 知 角度 对 1 9 9 6 —
成 都 纺 织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T e x t i l e Co l l e g e
1 2 3期 )
2 0 1 7 年 1 月
V o 1 . 3 4 , N o . 1 ( S u m 1 2 3
以及 以方 大 尼尔 为 代 表 的 “ 合 成空 间 理 论 ” 。 而 因 为文 化差 异 等原 因 , 我 国语 言学 界对 隐 喻进 行 关 注
l 9 9 6 — 2 0 0 0 2 0 0l 一 2 0 0 5 2 0 0 6 — 2 0l 0 2 0I 卜2 01 b
图1 1 9 9 6 - 2 0 1 5年 中 国 隐 喻 发 表 文 献 每 五 年 数 量 分布
0 引言
西方 最初 的隐喻研 究诞 生 于古 典修 辞 学 , 至今 已经有 2 0 0 0多年 的历 史 , 按 其 研 究 的 范 围 与方 法
为 1 0 3 5 1 篇, 约 占总篇 数 的 9 9 . 8 6 %, 而 1 9 8 0 —1 9 9 5

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比较研究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比较研究

1引 言
喻, 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形式 , 更为重要 的是人类普
遍 的认 知方 式 , 是人 们 以一事 物认 识 、 理解 、 考 、 思 表 达另 一事 物 的过 程 , 概 念 性 的。试 将 认 知 隐 喻定 是
国内学者大多侧重对隐喻史的研究 以及隐喻的 跨面研究 , 而详细探讨修辞隐喻和认 知隐喻之间密 切关系的文章并不多。修辞隐喻在古希腊社会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而认知 隐喻兴起并引起语言学界 的 震动 , 正是源于对修辞隐喻的批判 。本文拟从修辞 隐喻和认知隐喻的角度 , 着重探讨二者 的区别和联
第2 7卷
Vo. 7 12
第 5期
四川教育学 院学报
J UR O NAL OF S C I HUAN C L GE OF EDU TI N OL E CA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 年 5月 01
Ma . 01 y2 1
修 辞 隐 喻 和 认 知 隐喻 的 比较 研 究
刘 亮, 李松崎
9 O年代中期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 总之 , 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表面上 的不 同蕴含 了两者在深层次上因受到社会文化压制而产生的内 在统一规律, 即社会文化 因素影响制约隐喻理论 的 发展 。
33道德标 准 的统一 性 .
语言层面 , 主要功用是对语言起修饰作用 , 需要各种
各样 的变异 表达来表现诗人对美 的内在感受 和体
系 , 结合 语 言 、 会 文 化 、 德 标 准 和 人 类 意 图这 并 社 道 四个 因素 来探 究二 者 的 内在 一致 性 。
义为 : 认知隐喻是基于体验的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
是一 种认 知方 式 和思 维推理 机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 1996; 蓝纯, 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 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近年来,隐喻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认为,认知隐喻是修辞隐喻因反复使用而沉淀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看法存在一些问题,,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是有区别的。(杨希英, 2008) 认知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两类或数类事物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意象图式。当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他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认知过程是有方向性的。隐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意象图式控制。我们既可以说“女人像老虎”,也可以说“这个老虎凶得像女人”;既可以说“她的脸蛋像苹果”,也可以说“这个苹果像她的脸蛋”。但是,修辞隐喻不具有方向性。不仅如此,隐喻认知模式形成以后,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就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运用这个模式,渐渐地就围绕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词族”。“词族”的存在,说明了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而修辞隐喻都是独立的语用现象,它们的使用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 另外,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还有以下的几个区别:首先,认知隐喻一般是人们熟知的、不费力就能理解的,也就是说,认知隐喻具有明晰的特点;修辞隐喻有时则比较模糊。其次,修辞隐喻以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认知隐喻用一个概念表达另一个概念,两者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再次,修辞隐喻具有临时性,理解必须依靠语境,认知隐喻具有凝固性,确认和理解就基本上不依靠语境。 从本质上来讲,修辞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应用不是基于词汇的匮乏,而是基于对语言进行修饰的需要,而认知隐喻是一种认知语义现象,因为认知隐喻的比喻义已经成了词的固定意义,在词典里能够列为词条或某词条的义项,而修辞隐喻的比喻义大多是临时的意义,在词典里不能列为词条或词条的义项。 2.3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基于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对隐喻的研究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Halliday认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近的意思。(Halliday, 1994) 在这些修辞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蕴涵着词汇层面的变化,但主要是语法形式的变化,这就是语法隐喻的由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关注的是一个意义如何用不同的语法模式进行编码。产生语法隐喻的潜在机制是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投射关系。 Halliday把语义层面上的意义潜势称为语义区域,他认为: 一方面,一个语义区域可以由多个词汇语法单位体现,例如情态既可以由may、might之类的情态动词来体现,也可以由probably、possibly之类的情态副词来体现;另一方面,语义区域与词汇语法单位之间的体现关系也相对固定,例如:一条信息常常由一个小句(来体现,而一个序列则常常由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当这些相对固定的体现关系被打破,比如用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一条信息,或用一个小句来体现情态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 与Halliday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也有人认为它是介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智能的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朱永生, 2001) 认知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概念体系的形成。关于隐喻,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概念“域”,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Ungerer, 2001) 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个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Lakoff, 1980)具体来讲,隐喻是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即跨域映射,体现的是两个认知域的语义互动。它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相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对这种冲突的消解。 总之,Halliday认为语言有层次性,层次之间体现关系不是一致式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他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识解经验、如何表达过程的;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对层次、行为和事件等概念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相反,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域是如何映射到另一个域上面去的。因此,他们的隐喻研究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观察视角是不同的,显示的也是不同的语言世界观。 3. 语言哲学上的认知隐喻 本小节语言哲学上的认知隐喻研究实际上指的就是隐喻的主观性研究,对隐喻的主观性加以研究可加深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语言的“主观性”或曰“主体性”是哲学研究尤其是认识论转向以来各领域的哲学研究都极为重视的重大课题,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探讨哲学中主体性的结果。(魏在江, 2007) 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因而至多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没有进入语言学的领域。(沈家煊, 2001) 话语的主观性现象和语言结构中的“自我”内涵,表明语言具有非命题性特征的一面,这种特征在话语中无处不在。正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把语言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二者连接的纽带。从语言学范畴内的语义学角度看,语言的主观性特征与语言意义具有非描述性一面直接相关。语言非描述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性意义,即说话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信念、态度和情感一类的意义,这类意义之所以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离不开不同语言体现为其提供了相应机制这一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因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应该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即所谓的“移情”现象,这里的“情感”一词应该做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视角,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认识,隐喻具有一种亲和功能,隐喻的作者通过隐喻向读者发出一种隐含的邀请,隐喻读者付出额外的努力以接受这一邀请,这一发送――接受过程最终形成对某种群体的认可。(张沛, 2004) 总之,隐喻的主观性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多种认识、多种情感、多种视角,这三个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4. 认知隐喻研究 本小节主要探讨认知隐喻在词汇和语篇层面上的研究,因为认知隐喻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 认知隐喻研究重点首先放在了词汇层面上,应该说,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相当多的努力放在了词汇上,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认知隐喻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国内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研究人体隐喻,认为人体隐喻化涉及到具体物质域和抽象概念域的方方面面,在汉英语言之间又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人体隐喻化对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卢卫中, 2003) 人体词用作始源域、目标域或者同时用作双域的隐喻化皆为人类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研究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认为人们把动物特征与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概括,通过隐喻的方式,使动物词汇具有新的语义;研究一词多义的隐喻化理据,认为承认隐喻是产生一词多义的理据对研究词义和话语意义是开阔视野的一步,考察隐喻是如何促发一词多义则是深入探究的一步。(蔡龙权, 2004) 在语篇层面上,苗兴伟认为隐喻概念的系统性和概念域之间的互动赋予了隐喻的语篇功能。(苗兴伟, 2007) 作为一种语篇策略,隐喻通过类比转移机制的运作,将隐喻的蕴涵从源点域映射到目标域,使隐喻能够在语篇的层面上延伸,并在语篇的建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隐喻延伸可以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并以此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概念域之间的互动在语篇中形成语块之间的映射关系,使语篇在结构上按一定的映射模式展开。魏在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研究,从隐喻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着眼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认知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