芰荷、芙蕖的隐喻意义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莲花意象,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解读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1莲花,又名荷花、芙蕖、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等。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
1、君子之花。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清代叶申芗《荷叶杯·盆莲》:“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
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
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
”这一朵并蒂莲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隋·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花,独立坚强,令人钦佩。
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
2、佳人之花。
用莲花代表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
她,就是诗人的梦中情人。
再如宋代杜衍《莲花》:“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
3、爱情之花。
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虚实结合,谐音双关,表达了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
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
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断不能说出。
《芙蕖》的主要意思

《芙蕖》的主要意思
【原文】
《芙蕖》
唐代白居易
夏日池塘荷叶满,清风拂面荷花香。
水面微波荷花舞,蜻蜓飞舞荷影凉。
荷花开尽已是秋,荷叶残破凄凉意。
生命如花短暂美,珍惜当下莫等待。
【意思】
《芙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歌,主要描写了夏日里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荷花的生长和变化,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人们应该珍惜生命,把握当下的思想。
诗歌开头就描绘了荷花在夏日里的美丽景象,接着描写了荷花从生长到凋谢的全过程,最后表达了对荷花生命力和美丽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悟的诗歌。
芙蕖文言文翻译讲解

芙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芙蕖》翻译讲解:《芙蕖》一文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赞美莲花高洁品质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原文的逐句翻译及讲解:1. 芙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芙蕖:即莲花,又称荷花。
- 出淤泥而不染:指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会被污染。
-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清澈的水波。
指莲花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 翻译: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中通外直:指莲花的茎直立,内部空心,通直无弯曲。
- 不蔓不枝:蔓,蔓延;枝,枝条。
指莲花的茎不蔓延,不生枝条。
- 翻译:莲花的茎直立,内部空心,通直无弯曲,不蔓延,不生枝条。
3.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
- 亭亭净植:亭亭,高耸挺拔;净植,整洁地生长。
指莲花高耸挺拔,整洁地生长。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语气词,相当于“了”。
指莲花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随意亵玩。
- 翻译:莲花的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高耸挺拔,整洁地生长,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随意亵玩。
整篇译文: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澈水波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花的茎直立,内部空心,通直无弯曲,不蔓延,不生枝条。
莲花的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高耸挺拔,整洁地生长,可以远远观赏,却不能随意亵玩。
这篇文言文通过描绘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和香气,赞美了莲花的高洁品质,寓意着君子应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格。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篇一: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
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篇二: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2015 general.no.142 2015 qiqiharjunior teachers’college 中国古代的诗歌注重自我情感体验的抒发,而单纯的情感抒发如若不借助外在的客体,那么就丧失了存在的独立性,而走向了无病之呻吟。
自然事物为古代文人情感可以完美的表现提供了恰当的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自然事物上,使无意识的自然事物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以物表现人,使得人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而比兴手法就是通过寄予自然事物个体情感来展现人的情感意志的艺术手法。
所谓的“比兴手法”就是借助自然事物引起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实现。
比兴手法最早运用于《诗经》之中,《诗经》中的诗歌多是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李渔《芙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渔《芙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李渔:芙蕖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芙蕖,又名芙蓉、菡萏,即我们熟知的荷花、莲花。
那凌波独立的红裳翠盖,是画家彩笔刻意摹绘的对象;田田莲叶,映日粉荷,也常见诸骚人墨客的吟咏。
更有一些以清白高洁、耿介自持而名世的隐逸文人,赋予荷花以象征意义,将她比为隐君子。
宋代周敦颐就曾写过一篇言约而意丰的《爱莲说》,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倾心赏爱。
作者所着意的,是借花作出自己的社会道德评判。
这和周敦颐理学开山的身分是相合的。
李渔的这一篇《芙蕖》,“非故效颦于茂叔(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而要别出心裁,备述荷花的“可人”之处。
《诗经》中荷花的别名

《诗经》中荷花的别名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
2.《诗经》中的荷花别名
3.荷花别名的意义
4.荷花别名的文学价值
5.结语
正文
【引言】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植物知识。
荷花,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植物之一,在《诗经》中有多个别名。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荷花的别名,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诗经》中的荷花别名】
在《诗经》中,荷花有多个别名,如“芙蓉”、“菡萏”等。
这些别名在《诗经》的不同篇目中出现,为诗歌增色添彩。
【荷花别名的意义】
1.芙蓉:芙蓉这个词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如《周南·关雎》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里的“芙蓉”指的是荷花。
在古代文化中,芙蓉代表着美丽、高贵的品质,寓意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菡萏:在《诗经·周南·汉广》中,有“采采芣苢,采之予予。
薄言采之,采采予予。
”这里的“菡萏”也是指荷花。
菡萏的本意为未开的荷花花蕾,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寓意着希望。
【荷花别名的文学价值】
荷花别名在《诗经》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这些别名使得诗歌的意象更加生动,同时也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界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结语】
《诗经》中荷花的别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诗歌中发挥了重要的修辞作用。
离骚用荷叶表达自己高洁的句子

离骚用荷叶表达自己高洁的句子1. 屈原在离骚中描写自己用荷叶做衣裙表现高洁品格的名句是什么这一句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翻译过来就是: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两句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zd表现他追求高洁品质,不为世俗所污的情趣。
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版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秦国为了削弱楚国,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权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加上上官大夫(即靳尚)等人的嫉妒,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 屈原在《离骚》中用荷叶和莲花作比,表现自己美好情操的名句是屈原在《离骚》中用荷叶和莲花作比,表现自己美好情操的名句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在千古第一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要穿上用莲花做成的香气馥郁的衣服。
在这里,莲花这一形象,不仅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修养,而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以及《离骚》这首不朽杰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我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
凝神思索,古人许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
魏晋时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繁之,灼若芙蓉出绿波。
”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枝不蔓,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另外,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如画的佳句。
3.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复到行空,不霁何虹(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芙蕖中荷花象征的美德

芙蕖中荷花象征的美德
芙蕖和荷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它们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观,还寓意着许多美德。
首先,荷花象征着高尚的品格。
荷花虽然生长在泥泞的池塘中,但它却不受污染,始终保持清高、洁净的形象。
这种坚强而高尚的品格,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和鼓励,教育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被外部环境所左右。
而芙蕖则象征着坚韧的毅力。
芙蕖的生存环境非常苛刻,它要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这种顽强的毅力,是我们人类追求成功和克服困难所必备的品质,芙蕖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信心和勇气。
此外,荷花和芙蕖还象征着人类的美好愿景。
荷花开在池塘中,给人们传递着清新、自由的感觉,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芙蕖则象征着人类的美好未来,它的坚韧、执着和毅力,是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时所需要的品质。
总之,芙蕖和荷花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象征,更是我们生活中的榜样和引领者。
它们所寓意的美德和品质,值得我们一生追求和学习。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芰荷”“芙蓉”的隐喻意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是屈原《离骚》(节选)中的
两句。
其中的“芰荷”“芙蓉”是什么东西,“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
裳”当中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义,这是学习《离骚》(节选)时必须弄清的一个问题。
芰,古书上指菱,一种水生植物。
荷,也叫莲,一种水生植物。
芙蓉,
即莲或荷。
“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莲和菱的梗叶连缀起来用来做上衣,把荷莲的梗叶连缀起来用来做下衣。
如果可以这样来理解的话,屈原的这身装扮很容易把我们带回到远古的茹毛饮血、衣叶披麻的蛮荒时代。
然而,诗人描写自己的这身奇怪的装束,却有着更为深刻的隐喻意义。
其一,“芰荷”“芙蓉”暗指诗人心中的国富民强的政治理想,“制芰荷
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体现了屈原对国富民强的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
菱实的清香可口,荷花的鲜艳入目,都能把人们引导到美好的境界中去。
屈原积极投身楚国的政治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心目中的使楚国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
但由于保守派的嫉妒“众女疾余之娥眉”和中伤“谣诼谓余以
善淫”,他的政治理想成了泡影。
楚王还听信谗言,罢了屈原的官,将他流放到偏远的蛮荒之地,“謇朝催谇而夕替”。
然而,屈原对其政治理想的追求并不因为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而有所改变。
相反,他要借对自己“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这种“奇服”的描写,来间接表明自己决不放
弃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则把这一
种心声直接表露出来了。
其二,“芰荷”“芙蓉”暗指洁身自好的操守,“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
以为裳”体现了屈原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愿望。
莲荷具
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屈原心目中的偶
像。
尽管当时的社会世风糜烂,“固时俗之工巧兮,俯规矩而改错;背绳墨
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宁溘死以流亡
兮,余不忍为此态”,他要像莲荷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这种内心的追求
与“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外表装扮相为照应,把一个从里到
外、彻头彻尾的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
面前。
其三,“芰荷”“芙蓉”暗指特立不群的个性,“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
以为裳”体现了屈原标新立异、不与恶势力妥协的鲜明个性。
菱实的棱角
分明,荷莲的梗直不弯,“芰荷”“芙蓉”的这些特点,正好与屈原的个性
相符,于是它们很自然地走进诗人的生活圈,与屈原成了形影不离的伴侣。
在他看来,“方”与“圜”是不能“周”的,“异道”又岂能“相安”?楚
王也好,靳尚、子兰之流也好,“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你们
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内心是确实美好的就行了。
这样,诗人通过对
自己“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的“奇服”的描写,把自己特立不
群的个性充分展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