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研究综述_林书武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E. Steinhart和E. F. I}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
究(见A sher主编,1994: vol. 5) o I}irstenM almkja} (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
写稳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健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廿
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ny ( 1993)为稳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得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
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 R. Ankersmit et al ( 1993)在为所编稳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
于队知的真”( cognitiv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
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而M . C. Bear<l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 1967)撰写的稳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憾情价”_噪侣合”竺竺_升围右杳年学老市宗若
在我们这个知识信息爆炸、市场经济勃兴、东西文化交融渗透的年代。
新词汇的大量出现是发展的趋势。
诗人顾城曾经用了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说明语言变化的原因: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使用得又脏又旧,必须经常淘汰换新。
(黄璋尊2001)。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 oc Sci) May.2004 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唐琼玲(广西师范大学外语部,广西桂林541004)[关键词]隐喻;对比;述评[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研究的内容主要为情感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时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等。
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4)03-0066-03A Survey of E 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 ANG Qiong-ling(F oreign languagedepartment G u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G uilin541004,China) K ey w ords:metaphor;contrastive;survey Abstract:In recent years,m ore and m ore scholars come to study metaphor.Am ong them,s ome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English-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n metaphor.The contents of their research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cont2 rastive study of em otion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spatial metaphor,contrastive study of tem poral metaphor.The pa2 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n their research,produces s ome suggestions on its deficiencies and makes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透视

经济语篇中隐喻的认知透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20005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出现在多学科,多领域。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语篇中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语篇中的隐喻体现了其在经济领域的认知功能,熟悉和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经济理论,理解篇章意图。
关键词:经济语篇;概念隐喻;认知透视一、引言我国较早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的学者是林书武。
他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他指出,隐喻研究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氏的基本观点是: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与词之间的替换。
亚氏的隐喻观长期占据了隐喻研究的主流地位,并对以后的“替代说”(Substitution View)和“比较说”(Comparison View)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Richards开始, 对隐喻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他的“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认为,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
1980年,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
隐喻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结果(林书武,1997)。
隐喻研究视角从传统修辞到现代认知的转变,打开了一个广阔的隐喻研究局面。
从七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文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研究。
在全世界,在欧美,尤其在美国对隐喻研究的高潮,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Metaphormania age)(束定芳,1996)。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Serial №241・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朱建新(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
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ZHU J ianx in(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统,三是语言学传统。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李梦实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45
【摘要】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隐喻是人们对日常知识和经验概念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也愈加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语用学、修辞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中关于隐喻的文献进行回顾,从以下角度对国外隐喻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隐喻研究、隐喻与认知语言学、隐喻与语用学、隐喻与教学法及其他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李梦实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
【相关文献】
1.长 QT综合征:近三年国外文献综述
2.近三年国外突厥语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Lako ff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
关键词:隐喻、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有多种写法。
E.Steinhart和 E.F.Kittay撰写的概述,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隐喻研究方法、隐喻的解释,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见Asher主编,1994:v ol.5)。
Kirsten Malmkjær(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隐喻”一条中,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建构论”与“非建构论”,又介绍了“比较说”与“取代说”两种理论,以及从语义、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ndrew Orto ny (1993)为《隐喻与思维》一书写了一篇“导言”,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
F.R.Ankersmit et al(1993)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一书撰写的“导言”中,提出关于“认知的真”(cog nitiv e truth)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也就是说,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真的传送者,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换言之,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C.Beardsley在为《哲学百科全书》(主编Paul,1967)撰写的“隐喻”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包括“感情论”、“象义论”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1996)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把隐喻看作普通语言现象来研究,就是把认知概念引进隐喻研究,这个问题成为认知语言学和当今语言学研究主流派的分水岭。
正如Mark Turner(1991)指出的:“有一种研究把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它假定意义与句法分离,句法自主自足;假定语言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是自立自主的;假定语言意义(语义)和超语言意义(语用意义)分开,字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分开。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经验研究,结果都摒弃了上述种种看法”。
顺便说一下,本综述不包括文学隐喻研究。
1.背景材料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1·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109期)年)。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
西方许多研究,例如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 mparison),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
大体上说来,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认为隐喻重要,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但隐喻在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眼中却不那么幸运了。
他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至多是修饰性语言,只适用于表达感情;政治辩论、科学论述不宜使用隐喻。
然而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样,柏拉图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
从洛克、休谟以至当代许多教科书、文学理论书籍,都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格,只起修饰作用。
Ogden等人著《意义之意义》(1952)一书,贯串全书的主题就是区分感情语言(比喻性语言)与叙实语言(非比喻性语言)。
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是一个重大发现,而一切语言混乱产生的根源,恰恰是混淆了这二者的界线。
国外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论诗歌隐喻的专著《隐喻:诗歌的逻辑》,也沿用了柏拉图的观点,尽管书中对隐喻作了别开生面的归类与分析(Brig gs&M onaco, 1990)。
当然,坚持要区分字面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学者,也是有其理由的。
他们认为这种区分涉及到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两分:真对伪,现实对想象,约定俗成对创新,不变的对变化的,稳定对不稳定,非类比对类比,表义对涵义,固定的对动态的,首要的对次要的,等等。
说法尽管多种多样,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认为字面语言是真实的,首要的;比喻性语言是派生的,寄生的,次要的。
比喻性语言的地位已是这样,要是隐喻属于比喻性语言,那么它的价值之低,就不难想象了。
但当代一些学者感到按这种传统观点研究语言现象,许多问题解释不通。
他们发现许多人对语言中许多句式、表达式熟视无睹,于是提出一种Or tony和Malmkjaer称之为“建构论”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话语的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意义是要构建的,而不是直接感知的,使用语言的非字面意义并未构成一个特殊问题。
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建构论原为Jea n Piaget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说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成认识。
其中涉及到有机体的自我调节、适应机制,以及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等复杂的过程(参见袁毓林,1996;皮亚杰,1995)。
隐喻理论借助建构论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相互作用说,用以解释隐喻的形成。
这一点,以下还要详谈。
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这是传统观点;认为隐喻属于普通语言,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
2.对隐喻两项(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从形式上来看,隐喻的结构并不复杂。
隐喻可以是一个词组、句子。
基本的句子形式是“A是B”;一般形式是名词词组+动词词组。
形式虽然简单,内容却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法。
基本式“A是B”中的A和B是两个项;推而广之,一切隐喻都有两个项。
试以英语The sky is crying(天空在哭泣)为例,被描写的对象(sky),常见的说法是“目标”(ta rg et),用来描写对象的词项(crying),常见的说法是“始源”(source)。
这也是一般的分析方法,着眼点在描写与被描写的概念上。
值得注意的是:Black认为谚语、寓言或谜语也都可以看作是隐喻(1962:27);Lakoff 等人(1989)中有许多谚语的例子,如:“Big thunder,little rain”(雷声大,雨点小),也可以看作是隐喻。
这里只有比喻的始源,比喻的目标在这里并未出现,而是指人们理解到的意思。
Lakoff等人说,这句话的一个意思是:·12· “无效的努力”。
按:这跟汉语中的理解有些不同。
汉语的一个理解是“声势很大,但却做得很少”。
为什么有不同?Lako ff等人认为是文化不同所致。
理解虽然不同,然而都是隐喻,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Richards(1936)提出,把A项称为“话题”(to pic)或“语旨”(teno r),B项叫做“载体”(v ehicle)或“根据”(g round)。
他强调隐喻中词项的“冲突”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不相容。
Black把A项称作“主体、主项”(princi-pal subject),B项叫做“次件、次项”(sec-o nda ry subject)。
前者也叫做“语片或框架”(fram e),后者叫做“隐喻的焦点”(the focus o f the m etapho r)。
Black的命名平淡无奇,重要的是他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展了Richa rds等人提出的相互作用说。
对隐喻两项所作的分析,较早涉及到认知领域概念的是Richards。
他在《修辞学的哲学》一书(1936:93)中说:“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事物被一个词或短语支撑着)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这是简明扼要的概述”。
又说,隐喻“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是语境之间的交易”(同上书:94)。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几个地方都谈起“思想”,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定义。
在那里“隐喻”只看作是“字”的事情。
罗念生译的这个“字”,英语是“name”,即“名称”。
所谓“借`属’作`种’”,可以理解为借属名作种名。
当然,后人也可以理解为借“属”作“种”,但亚里士多德的确并未明确说出隐喻是借一种思想作为另一种思想。
主要是从Richards开始,对隐喻两项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
Kittay分析隐喻的两项时,就是认为这两项是两个内容域;隐喻的关键特点是意义的转移,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从一个内容域结构变成另一个内容域结构(见Kit-tay,1989;林书武,1994)。
Lakoff等人(1980)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说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
这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持这种观点的不单单是Lakoff一人,许多学者也都是这么看的。
《牛津国际语言学百科全书》“隐喻”条中就采用了类似观点,说“目标概念领域是作隐喻理解的领域,始源概念领域是用其去比喻地理解目标的领域。
概念隐喻就是这两部分的映现”。
我们简略介绍了各家对隐喻两项所作的种种分析。
应该说这里不是术语之争,更不是玩弄名词。
它显示着一种深刻的变化:即隐喻研究从表层进入深层。
这有意义重大的结果:申明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参看Lakoff&Turn-er,1989)。
3.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大家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规范,描写,解释。
当今世界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
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几乎集中研究这个问题。
3.1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大约有10种之多,其中许多种理论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参看Beardsley,1967)。
论述得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3·3.1.1 取代说(substitution v iew):用一个表达式,去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结果形成隐喻。
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持这种观点。
但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