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隐喻是语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手段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想象性和象征性,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运用英语隐喻不仅能够提高语言处理和表达能力,更能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认知。

当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挑战,尤其是在隐喻的使用上。

不同于汉语,英语中隐喻使用广泛,且隐喻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文化、社会、语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隐喻认知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方法,回答以下几个具体问题: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上存在哪些困难?难以理解、难以表达,还是难以使用合适的隐喻?2. 文化因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使用造成了哪些影响?西方思维方式、英语语境等是否是主要因素?3. 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可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的能力?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方法,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 问卷调查:通过结构化问卷的形式,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方面的情况,包括遇到的难点、使用的隐喻类型等。

2. 语料库分析:选取英语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等文本,分析其中的隐喻使用情况,探究文化因素对隐喻使用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方面的困难和影响因素,为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还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英语教育的有效发展。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性语言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有论文发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研究的语言对象角度来看,目前缺乏针对二语的隐喻能力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以一语为对象的研究,且大都是集中在隐喻理解方面。

由于不同研究在其所使用理论框架、实验方法、实验语料、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导致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而从二语(例如英语二语或汉语二语)角度研究隐喻生成能力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分歧。

其次,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认知风格/流体智力与二语水平交叠因素的影响在隐喻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

一般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理解甚至自主产出隐喻的能力。

古往今来,关于隐喻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大部分都着眼于隐喻理解和识别,较少地涉足到隐喻生成,尤其是生成新奇隐喻。

心理学中大多数关于创造力和智力争议最后结论为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能力,具有小范围的重叠。

但研究这些执行能力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争议的。

分析高层次能力,如流体智力(Gf)能产生比分析低层次能力和完成个人任务更强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语义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地研究与应用。

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们思维和理解的基础。

在社会心理学中,隐喻研究往往涉及话语的解读和理解、群体和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等方面,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中的隐喻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与形式、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隐喻研究前景的展望。

二、隐喻的概念与形式1. 隐喻概念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或对象来代指另一种概念或对象的表达方式,通过类比或比喻的手段,将一种事物或现象简单地与另一种联系起来。

隐喻在语言交流中非常常见,可以理解为“万物皆喻”。

2. 隐喻形式隐喻的表达方式千变万化,可以是单词、词组、句子、篇章或图形等多种形式。

例如:在一个热烈的争论中,一方说:“你的观点没有一点逻辑”,这里“逻辑”就是一种隐喻,指代对方观点的不合理、不严密。

在另一个环境中,“牛逼(即厉害)”的说法也是一种隐喻,通过对动物的比喻来代指一个人的卓越表现或能力。

三、隐喻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1. 隐喻与话语解读隐喻是话语中非常常见的表达方式,其解读与理解对于沟通和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关注于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理解和解读话语中的内涵和含义的。

例如:Sperber和Wilson(2002)提出“说话人的意图论”,并认为隐喻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信息和意图的一种重要方式。

2. 隐喻与群体与文化交互影响隐喻也经常被用来描绘或理解群体和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

例如:Sousa(2005)观察了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中的隐喻可以反映出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认知风格。

3. 隐喻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意图和社会认知的解析之中。

例如:语言中的隐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Rucker和Galinsky (2008)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处理隐喻时倾向于将信息结合,这种行为可能影响他们对品牌或产品的态度和行为。

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现状

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现状

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现状现代社会正被时间词汇隐喻所控制:时间不够、紧急、或者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时间短缺的困境。

时间的控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被认可的,看似矛盾的事实,以至于人们将时间看作是“金钱”: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它的价值应该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时间词汇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时间词汇隐喻的现状进行研究。

时间词汇隐喻是一类源于人类的关于时间的词汇,其中包含许多象征性的比喻,如“时间是金钱”,“时间是财富”,“时间是生命”等。

它们可以用来表述一些常见的时间状态,如“时间紧张”,“时间昂贵”,“时间沉重”等。

时间词汇隐喻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有效利用,并调整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

首先,让我们看看时间词汇隐喻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

时间词汇隐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人心,用它来表达一些基本的生活理念,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心情,将人们的情感融入其中。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说过“时间是沉重的”,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痛苦。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也受到时间词汇隐喻的强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时间管理来把握自己的时间利用。

为此,大量有关时间词汇隐喻的实证研究开始在国内展开,试图解决时间管理问题和提高时间利用率。

具体而言,一般来说,时间词汇隐喻有两类:一类是定量的,另一类是定性的。

定量的时间词汇隐喻,主要是指定义具体的时间尺度,如“一小时”,“一天”,“一周”等。

定性的时间词汇隐喻,主要是对时间质量的描述,例如“慢”,“快”,“久远”等等。

回过头来看,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开始讨论时间词汇隐喻是否能够提高时间管理的效果。

有研究发现,时间词汇隐喻可以促进人们实现时间管理的目标,比如提高时间利用率,减少时间浪费等等。

因此,时间词汇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有效的时间管理方式。

最后,本文探讨了时间词汇隐喻在社会文化和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时间管理的影响。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现状

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现状

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现状大学现代汉语中,时间词汇逐渐成为重要的语言要素,因此时间词汇隐喻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有关时间词汇隐喻的研究,在语言学、词语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时间词汇隐喻研究在文化角度、语言学角度与认知角度三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其次,将讨论时间词汇隐喻的特点、类型及其语言机制,以及从语言学角度认识词汇隐喻的方法、技术;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时间词汇的隐喻特征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时间词汇隐喻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语言和认知角度来进行的。

从文化角度,一些学者曾经总结出了语言系统中时间词汇概念表述的文化特征,比如《时间、概念、语言》一书中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时间词汇概念表述常常与文化背景的历史和宗教信仰有关,他们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具有价值取向,有针对性的功能定位。

从语言学角度,通过研究时间词汇的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时间概念的多样性及其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一般来说,日常用语中,表达时间的词汇常表现为复杂结构,比如“今年和昨天”,而且,多种隐喻叠加表达这类概念,比如用“滚烫”来表达“到了最后”,这种复杂的表达方式有跨文化的特征,能够更好的表达概念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另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时间词汇隐喻的研究也将其放在认知观点下探讨,比如乔纳森(2008 )在其文章《时间和叙述认知学习》中提出,时间叙述中,人们利用抽象的时间概念,将时间的经历事物的行为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也会添加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表达,例如,“漫长的等待”,“时光飞逝”,等等。

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虽然无法用简单的单词概括,但是却能够更好的传达一种概念的特殊意义。

回顾近年来关于时间词汇隐喻研究的状况,除了文献研究,有一些学者也涉及时间词汇隐喻中语音和动作的研究,比如,在《语言中的时间概念》一书中,作者研究了在视觉处理和动作控制中时间的表达,并提出一系列理论模型,以及一些文献有关时间词汇隐喻表达中的可视和可动性特征研究。

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

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

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
首先,政治文本的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与其语言形式有关。

研究表明,政治文本隐喻翻译最常用的语言形式是借词语,这种形式包括拟人化、对比比喻、象征比喻以及引申等。

因此,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倾向于对这些语言形式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政治文本中的隐喻并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政治文本隐喻的翻译受到原文和译文文化的影响。

这意味着,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的研究趋势需要注意这些差异,以便准确地进行翻译。

此外,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也受到政治文本的自身特点的影响。

政治文本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性、效率性和准确性等,这些特点使它们在语种之间的翻译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也会对政治文本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在翻译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特点。

总而言之,政治文本隐喻翻译研究趋势一直在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政治文本语言形式、文化因素以及政治文本特点的研究上。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地翻译出政治文本隐喻的含义,使译文能够更好地反映原文的意义。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综述作者:唐小雪王雪林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在检索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的文献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研究逐渐向跨学科跨语言多向发展。

鉴于此,本文主要对2009-2019年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概念隐喻语言研究发展趋势1.引言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现为转折点,开始将隐喻与认知联系在一起,我国专家学者通过理解和翻译西方的关于隐喻的著作,进而利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国内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发现了概念隐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隐喻的批判研究。

可见,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梳理其中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对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概念隐喻理论研究概况概念隐喻理论思想首先是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可以反映在语言中;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有: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等等。

概念隐喻理论的观点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1近十年概念隐喻研究的现状:在CNKI的高级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并含“概念隐喻”,总共检索到461篇关于隐喻的文献,其中2009.1.10-2019年(截止到7月20号)的文献为370篇,约占总篇数的80.26%,而2000-2008年的仅有91篇,约占总篇数的19.73%。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专家学者还有可能不断加深对概念隐喻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重要学术会议、机构和主要刊物 以 下首先概述跟隐喻(这里意指一切比喻)研究 有关的一些学术会议。
1996 年 6 月 23—24 日,在德国汉堡大学 举行“转喻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表明隐 喻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展;有些学者对转喻的研 究,相当重视。论文有,Andreas Blank;共现 与连续:转喻的认知类型(Co-presence and succession: a cognitive typology of metonymy); Rene Dirven:变换是基本事件图式的概念转喻 (Conversion as a conceptual metonymy of basic event schemata):Gilles Fauconnier:转喻在概 念整合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metonymy in conceptual integration);Raymond W.Gibbs, Jr.: 用转喻说话与思考(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 metonymy ); Zoltan K vecses and Gunter Radden:转喻理论刍议(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等等。
1996 年 9 月 18 日—21 日在柏林举行“历 史语义学与认知研讨会”。
1999 年 7 月 10 日—16 日在斯德哥尔摩大 学举行“第 6 届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与会 者 447 人,共提交 260 篇论文。有 5 个大会发 言。R. Langacker:认知语法话语研究(Discourse in Cognitive Grammar);koff:整合认知语 言学与语言的神经理论(Integrat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C. Sinha:语言,文化与空间认知的体验论 (Language, Culture and Embodi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E. Sweetser:语义重迭与空间合成: 不同的连词是怎样能(有时)构建相同的心理
1.3 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 英语中的 I see,意思是“我明白,我懂,知道”。如何解 释这种现象?“那时”、“这个人”、“此地”, 大家知道在语用学中这些称为指示词语,分别 为时间指、人称指、地点指。指示词语在谈话、 书信中有比较复杂的含义,而在地道的汉语书 信中,人称指常常不出现,如何用认知隐喻观 解释这些现象,也是一个研究主题。也有研究 某种句型的,例如 Sweetser 研究条件句,她的 一组例子是:
1.2 空间隐喻研究 无论是空间概念隐 喻,还是空间隐喻表达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 普遍现象。例如:上为大、高级、高等;下为 小、低级、低等。这可以说是两个概念隐喻, 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定势思维。由这两个概念隐 喻产生出的隐喻表达式也是很多的。限于篇 幅,例子略去。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上常常 通过空间隐喻去理解时间。其实,这一现象, 学者早已觉察到:钱钟书说过,前可以表示未 来,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只是现在的学者予 以解释而已(例如见周榕[5]),但这也体现了 学术的发展:从发现、描写到解释。
Z. K vecses, R. Gibbs, Jr., E. Sweetser 等 人的研究跟 Lakoff 的前期研究接近,只是 Sweetser 虽是 Lakoff 的研究生,最近多跟 G. Fauconnie)理论,但空间心理和(领)域 (domain)大致相当,所以都可看做一派。
归纳一下,有以下 7 个主题。 1.1 理论探讨 束定芳[2]总的来说,都
是理论探讨的概括性评述。特别是在“隐喻的 工作机制”,“隐喻的理解”两个方面概述各种 解释和假说,理论意味更浓。理论探讨仍然是 目前隐喻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纯理论探索, 例如对 Davidson 的隐喻理论,对 Goodman 象 征理论的思考;从康德的观点出发,研究隐喻 和类比;探讨康德、布鲁门伯格(Blumenberg)、 怀恩里希(Weinrich)对隐喻认知理论的贡献; 等等。另一方面是对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 (conceptual blending,亦作 bind, integration[有 些研究者译作“交织、整合”])进行研究, 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目前学术界的 焦点,以下详谈。
空间的(Semantic Overlap and Space blending: How Different Conjunctions Can (Sometimes) Build the Same Mental Spaces);Mark Turner: 语言与文学心理(Language and The Literary Mind)。
后两个句子是有问题的句子。为什么会是 这样,Sweetser 的解释是:原来部分和整体之 间有不同等级、层次的隐喻,在这里是躯体/ 人对心脏和心脏对主动脉的隐喻。包含性较大 的概念如果在结果句中提出,那么整个句子是 不能接受或不合适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外 语出身的人对国外理论敏感,请注意运用来解 答汉语语料中的具体问题。
近来,一些新人活跃在研究舞台上,举其 要者,有英国的 Z. Todd,B. Nerlich,D. Clarke, 其他国家的 R. Giora,Yeshayahu Shen。最后应 该提一提的但并非不重要的两位学者是 R. Langacker,他的两卷本、大部头著作《认知语 法基础》,自成系统。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隐 喻,但他提出的许多概念,例如侧面、基部、
40
射体、陆标,等等,却是隐喻研究者经常要考 虑的工作概念。另一位是 Stephen Levinson,他 的《语用学》,早已为我国读者所熟悉;近来 他在 Max Planck Institute 工作,转向研究认知。 但他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 Chomsky 的生成语 法学派,也不同于 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他 似乎要独辟蹊径,把两种似乎互相对立的观点 统一起来。他的近著,值得我们注意。
1.7 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 这是面向语 言教学的研究。国外有的学者在研究隐喻工 程,具体来说是构建(例如英语)隐喻与类比 集(或库),英语教师可以用来解释隐喻过程 与抽象思维。此外,隐喻与识字的关系,隐喻 与词汇教学,隐喻与青少年的语言学习,隐喻 学习与外语教学等等都是研究的主题。
2.主要的学者与重要著作 认知观隐喻 研究的主要学者当首推 George Lakoff,他跟 Mark Johnson 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4], 单独撰写的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0]已为人所熟知。值得注意的是他还研究具 体问题:解释 I am not myself today 这个句型; 解释数学隐喻,等等。最近又跟 Johnson 合著 出版 The Philosophy in the Flesh[11]一书(人体 哲学,或可译作体验论哲学),把他的体验论 语义观发挥得淋漓尽致,又特别强调隐喻的作 用。著者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失 误。华盛顿大学 Joseph Ularic Neisser 写了一篇 书评[12],指出该书的正确思想后大致说,L & J 在真理面前多走了一步,以致认为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只不过是 几个根隐喻的隐蔽操作而已;整个思想史被论 证成仅仅是隐喻史。最近,Lakoff 转向语言的 神经理论研究。
1.5 结合脑科学进行的研究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对语言学来说,脑科学研究有了 突破性的进展: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的 发现,用以说明运动性失语症的病因;而威尼 克区的发现,则说明听觉性失语症的病因。应 该说这是基础知识,现在引进隐喻研究,结果 表明损伤了的左右半球对隐喻句的理解反应 都比较慢,也不确切,这说明在一个句子环境 中对词语隐喻义的理解涉及到左半球和右半 球的加工机制。这里只是说了大脑疾病对隐喻 理解的影响,至于如何影响,以及对隐喻生成 的影响,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近来,跟 Lakoff 合著出版过书籍的 Mark Turner,提出另一种理论而异军突起:即提出 概念合成(或称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力颇强, 成为学术界的又一焦点,M. Turner 是个很勤奋 的学者,著作很多。在互联网上又有自己的网 页,所以查找他的著作很容易。Turner[13]以诗 人 Wallace Stevens 一句诗 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 为书名的一部分。用意是要讨论人为 什么不说“Death Is the Father of Beauty”,而采 用上一种说法;该书在“导言”之后,从讨论 “隐喻与亲属”开始逐步展开论述。实际上书 名可按副标题译作:“心理,隐喻,文学批评”。 此书为研究概念隐喻的必备书之一。之后,他 写了(有时跟 G. Fauconnier 合作)一系列论述概 念合成、整合的文章。最近将出版的文章有: 概 念 整 合 的 原 则 : 概 念 整 合 网 络 。 Adele Goldberg[14]的编著,Antonio Barcelona[15]的 编著都收有 Turner 论述概念合成的文章。参与 确立概念合成理论的学者不少,主要有 G. Fauconnier,E. Sweetser,S. Coulson,T. Oakley 等人。
If Paris is a body/ person, the Ile de Cite is its heart.
? If the Ile de Cite is the heart of Paris, then Paris is a person.
? ? If the Seine is an artery, then Paris/France/Europe is a person.
1.4 涉及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除隐喻 外,还有明喻、转喻、提喻;反话也是一种修 辞格。其中,把隐喻和转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用来说明语义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主题。 明喻理解的知觉加工过程;用突显的观点解释 反话现象;隐喻、转喻、提喻构成认知三角: 各种修辞格之间的心理差异等等,都是学者研 究的题目。例如,沈家煊[6]研究转指与转喻之 间的关系,黄宣范[7]认为汉语是一种转喻语 言,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