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习风格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我国课堂学习评价研究述评与展望

我国课堂学习评价研究述评与展望
堡 堡鱼丝 生
教 胄
测 量 与 评
价 我 国课 堂学 习评价研 究述 评 与展 望
黄 烈 黄 晶
【 摘 要 】课 堂学 习评价 是 对课 堂教 学过 程 中学 生所 从 事的课 堂学 习活 动 ( 包括 学 习结 果 与过 程 ) 进行 价 值
判 断 的 过 程 。 在 梳 理 我 国课 堂 学 习评 价 研 究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 我 们可 以 看 出 , 随 着新课 改 的推 进 , 教 师研 究课
评 价 的 教 学 设 计 中探 索 具 体 的路 径 。
【 关键 词 】新课 改 ; 教 学评价 ; 课 堂学 习评价 ; 研 究历 史 ; 发展 方 向 【 中图分类号 】G4 0 — 0 5 8 . 1 【 文献标识码 】A 【 D OI 编码 】1 O . 1 6 5 1 8 / j . c n k i . e ma e . 2 0 1 5 . 0 4 . 0 0 8
的 目的 在 于 : “ 把 评 价 作 为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欲 望 和
2 01 0 ~ 2 01 4
1 O1 8 4
1 9 7 7
2 1 1 7
5 3
增强学生学习信 把 评 价 作 为 帮 助 学 生 理解 教 学 内容 的工 具 ; 把 评 价 作 为 帮 助 学 生 揭 示 和 剖析 自己学 统 计 显示 ,新 课 程 改革 实 施 之前 的 5年 , 涉
历 程 ,笔 者 收 集 了 中 国知 网 中存 储 的研 究 成 果 ,
梳理 了从 1 9 9 6年 至 2 0 1 4年 5月 数 据 库 中涉 及 四个 关 键 词 “ 教学评价” “ 课 堂 教 学评 价 ” “ 学 习 评 价” “ 课 堂学习评价 ” 的相 关 研 究 , 按 时 间段 进 行 分 类 统计 ( 见下表 ) 。期 望从 有 关 研 究 的发 表 情 况, 管 窥课 堂 学 习评 价 研究 的发 展 脉络 。

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

【比较职教】国内外学习理论研究述评杨化刚(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97)摘 要: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学习理论研究的历史,并对各派别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做了简要的评述。

对学习理论实质的探讨对于人们真正地掌握学习的实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推进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8)06-0053-03 学习理论是20世纪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

对学习理论的分析和探索,对人们正确地把握学习的实质与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学习理论研究(一)行为主义的联结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本质的认识是以直接的“联结”为基础的。

联结包括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联结,条件(问题)与动作(解决目标)之间的联结,或是语义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结。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主要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与华生的“替代—联结说”、斯金纳的“强化说”、班杜拉的“观察说”。

桑代克是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学习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力量的变化;另一种是新反应的获得。

不论哪种基本形式的学习,其实质都是使情境与某一特点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并使这种联结的力量得以加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即刺激与反应建立起联结,个体获得经验的实质就是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强化在刺激与反应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强化条件的控制影响人的学习行为模式,由此提出了“刺激—强化—反应”的学习模式。

班杜拉认为人的后天习得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个体的直接实践形成的,即直接经验的学习。

二是依靠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即间接经验的学习。

他认为后者是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模式,通过这种学习可以使人类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弯路,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 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本次演示将介绍学习共同体的 概念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共同体的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学习共同体是 一种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 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本次演示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 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2)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 机制
一些研究者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例如,赵健(2018) 提出了“分布式领导”的概念,旨在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平等参与和互相学习。另 外,张丽等(2017)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学习共 同体构建策略。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共同体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进 一步探索学习共同体的组建和运行机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如何 更好地将学习共同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等方面。
1、国外学习方式研究
学习方式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陶 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的教育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 间和时间,提倡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索。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在 做中学”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此外,许多学者和研 究机构也相继提出了各种学习方式的理论和模型,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皮亚杰 的建构主义学习等。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 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
基本内容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习分析国内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习分析国内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习分析国内研究综述学习分析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内容分析法是学习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和学生作品的分析,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旨在对国内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习分析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习分析研究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者们通过对学习材料、学生作品和学习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文献检索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学习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材料分析学习材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国内研究者通过对教科书、课件、网络资源等学习材料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了学习材料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当前一些教科书中存在着知识点的割裂和难度不平衡的问题,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2. 学生作品分析学生作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产物,通过对学生作品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国内研究者在学生作品的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涉及到学生的文本作品、实验报告、艺术作品等。

他们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语言特点、内容表达、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国内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学习分析研究在过去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挑战。

未来,国内学习分析研究将面临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跨学科整合学习分析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未来国内学习分析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学习风格及其有关因素论述

学习风格及其有关因素论述

D vd描述 了学生学 习时所使用 的方法和 风格 . 出了 4 ai 提 个独特 的学 习方法 : 具体经验 , 抽象 概念 化 , 思观察和积极 沉 实验 , 描述 了 4个 截然不 同的学 习风格 : 聚合型( 密逻辑推 严
理 型 的 人 )发 散 型 、 、 同化 型 和 调 节 适 应 型 。在 今 天 的 学 校 教
的 校 园 文 化 活 动 , 学 生 在 德 育 中 充 当 “ 角 ” 自主地 设 计 德 让 主 ,
育活动 的方式和程 序 , 并付 诸行动 , 实现大学生 的 自我教育 、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
乐, 增强组织 者的合作意识 、 创新 意识 , 学生在愉快 的道德 让 践履 中培养 良好 的道德选择能力 、 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另一 方面, 应该主动地借助和利用社会上 的各种有利资源 , 例如校
现 实 更 好 地 联 系 起来 , 养 学 生 对 社 会 现 实 、 会 问 题 的 分析 培 社 和判断能力 。
( 稿 日期 : 0 9 1 - 8 收 20 — 1 1 )
景, 在教师 的合理 引导下 , 让学生暴露 价值观的缺 陷, 通过 自 我肯定 与否定的过程 , 最终提高认识。此外 , 生还 可以对教 学
失败 。
关 于学习风格的定义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
看法 , 此基 础上我们作 出如下界 定 : 习风格是学 习者持 在 学
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 习方式 , 是学 习策略和学 习倾 向 的总和。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 习方法 , 习倾 向指学 习者 的 学 学 习情绪 、 态度 、 动机 、 坚持性 以及对 学 习环境 、 习内容等 学
真实体验的过程 中, 自觉 地将对道德准则 的感受 内化 为 自 不 身 的价值判断。道德修养 的过程 , 际上 就是个体道德 自我 实 体认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道德人格 的形成过程 中 , 儒家反 复强调要 “ 反求诸 己” 心学 家更是 强调要 明心见性 , , 实际上 就是要求 自己教育 自己 , 自己完善 自己 , 从而 实现道 德人格

学习风格理论研究概述

学习风格理论研究概述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1954年赫伯特·赛伦(Herbert.Thelen)首次提出了学习风格的概念。

直到20世纪70年代,学习风格才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因素在语言教学和心理学领域得到重视。

学习风格的提出基于三大理论基础: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针对行为主义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过程,人类的一些外在行为和内部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既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支配。

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皮亚杰(Piaget)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和发展心理结构的过程,即:通过学习,一方面新的信息被理解、习得;另一方面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被重塑或扩展。

针对认知主义的观点:不同的学习者学习相同的知识的过程是相似的,建构主义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同样的学习任务,因为原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不同的学习者理解、处理的方式、过程不一样,当学习者主动将当前的任务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构建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时,形成优势学习,否则就是劣势学习。

1定义至今为止,人们从各种不同的维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定义。

为了提供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现将关于学习风格被广泛认可的解释给出。

凯夫(Keefe)认为学习风格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情感、心理特质,它相对稳定并可以支配学习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互动和反馈。

[1]科博(Kolb)认为学习者感知、处理信息的方式共同构成了学习风格。

[2]克拉克斯顿(Claxton)和莫列尔(Murrel)用洋葱模式来比喻学习风格:人格特质是核心,信息处理方式是第二层,社会互动特征是第三层,受教导的偏好方式构成最外层。

[3]邓恩(Dunn)定义学习风格为一种先天的、后天可以发展的特质,它使同样的教学方法对有些人来讲是天堂,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地狱。

[4]奥克斯福德(Oxford)提出“风格之争”即: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不匹配。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新民主主义在我国教育中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必须以学习为前提。

国内外关于学习方式的累积研究给我们树立了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学习为主要内容。

毋庸置疑,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不断探索出新的学习理论,以及按照新民主主义教育要求,实施改革,发展现代教育科学,是必不可少的。

一、学习方式研究综述1.1内外学习方式的研究进入20世纪,西方心理学发展迅速,特别是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及经济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都赋予了学习理论新的内涵和新的形式。

从行为主义看,学习就是一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过程,即基于回馈原则对反应进行控制;从社会学习角度来看,学习是建立在社会经验中的知识和行为模式;从经济学习理论看,学习就是一种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行为。

国内学习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如周国平教授的心理学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联系寻空的动态活动,即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吸收,到最后的熟悉和消化,都是一个紧密的整体,知识的形成是一种不断的反馈过程。

此外,孙永刚教授也提出了“教育智力”,以及宇宙论的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将知识形成和学习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习范畴。

1.2究结果及启示国内外学习方式的研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教学理论和实践。

西方学习理论建立了人学习的行为标准和分析模型,以分析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行为的积极或消极因素,指导学习者正确的使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国内的教育智力理论和宇宙论学习理论,积极地提出了学习子系统的概念,以及学习是一个综合、有机、协同运作的系统,这对实施现代化教育,发展教学及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2.1强学习能力国内外学习理论的研究,为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我们应认真深刻地反思这些理论成果,结合学习者的基本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策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优质】学习风格调查报告 (4000字)-word范文 (1页)

【优质】学习风格调查报告 (4000字)-word范文 (1页)

【优质】学习风格调查报告 (4000字)-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学习风格调查报告 (4000字)学习风格调查报告一、学习风格定义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通俗的讲,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偏爱,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教育背景、生长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性,影响学习策略的取舍、信息接受及信息加工的方式。

二、学习风格测量意义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业成绩与学习风格显著相关对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据此设计符合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适合其自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学,使教学、培训更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对学生来说,使学生了解、监控自己的学习风格,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学习风格的学习媒体和学习策略,进而改善学习环境,提高远程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学习风格测量表我们采取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来调查研究08教育技术班学生的学习风格,发放30份量表,其中男生10份、女生20份,量表均被有效收回。

学习风格分为4个组对8种类型,它们是: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

统计数据如下:总:孟永凤、齐久远、钟海艳、周云。

我们的口号是:∙荐会计部社会实践学习报告∙荐医疗卫生考察学习报告∙荐华东地区考察学习报告∙荐华西村参观考察学习报告∙荐赴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公安机关参观考察学习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学习风格研究述评 2009-04-24 15:28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9 摘 要:本文对过去14年间(1994-2007)刊登在国内核心期刊上有关学习风格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研究呈逐步上升趋势;(2)研究对象涉及范围广,但主要侧重于成人英语学习者;(3)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学习和验证上;(4)研究方法主要呈现介绍性和思辨性。分析表明国内学习风格的研究已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但仍然存在着缺乏自身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欠缺等问题。文章最后预测了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学习风格;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8-0031-6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survey of all the learning style-related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during the past 14 years (1994-2007).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studies take on an increasing trend. (2) research subjects cover a wide range of people, with adult English learners the main focus. (3) researches are mainly about the study and test of foreign theories. (4) 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inly introductive and theoretical.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domestic studies on learning style has entered a developing stage, but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the lack of it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empirical studies.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predicts the trend of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learning styles,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1. 研究背景

“学习风格”概念是美国学者塞伦1954年在研究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时提出。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定义的界定,模型的制订,基于这些模型的、用以测量个体学习风格类型的工具及其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等。国外学习风格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包括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邓恩夫妇(Dunn & Dunn)、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科尔布(Kolb)和卡里(Curry)、斯腾伯格(Sternberg)和格里戈伦克(Grigorenko)。学习风格的定义多达19种(如Keefe, 1979: 4; Gregorc, 1982: 21-39; Cornett, 1983: 9; Garger & Guild, 1984: 11; Dunn & Dunn,1986: 2-20; Butler, 1996: 20; Dunn, Denig & Lovelace, 2001: 9-15; Reid, 2002: F34),早期的研究也衍生了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型和名称,以至于造成了对学习风格实质理解的不完整和研究的不便。较著名的学习风格模型及测量工具包括:Gregorc的Gregorc Style Delineator(1982: 21-39),McCarthy的4MAT Model(1987: 33)和The Learning Type Measure(1994: 7),Kolb的Experiential Learning style(1984)和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1976),它们都把学习者分为四种学习风格类型(因此也称为四维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荣格(1976)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Huglin, 2003: 45)。20世纪90年代初期,赖丁等人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整合出认知风格的两个基本维度:整体-分析风格维度(主要与认知组织有关)和言语表象风格维度(主要与心理表征有关)(赖丁、雷纳,1998: 18),并认为过去所提出的各种模型都可归于这两个维度之下。赖丁的整合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风格的研究。近年来,西方有关学习风格研究的焦点聚焦于对探讨学习风格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根据不同学习风格制定相应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近期则倾向于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研究学习风格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如多媒体教学环境、远程教育以及跨文化环境等)。 学习风格的研究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早在1993年,吴一安先生就曾指出第二语言学习是一种受包括认知风格在内的诸多相关因素影响的过程,其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场独立型的学生语言测试成绩要比场依存型的学生好。可以说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有利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学习外语。”(吴一安、刘润清、Jeffrey等,1993: 36-46)戴炜栋先生也曾就学习风格组成部分——认知风格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作为学习者个人因素之一的认知风格对外语习得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认为“如果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认知风格,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注意发挥其特长,并能相应地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风格加以引导,将对促进学习者外语习得起到积极的作用。”(戴炜栋、束定芳,1994: 1-10)1。除此以外,如何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风格,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更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 根据现有的资源,本文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出过去14年(1994-2007)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所有有关学习风格的文章并对其加以分析,试图总结国内学习风格研究的现状、特点以及研究所涉及的层面,同时将其与国外研究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旨在促进国内学习风格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方法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中用“学习风格”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1994-2007年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文章(考虑到有不少文章将“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作为同义词使用,因此在检索的过程中,将有关认知风格的文章也归纳其中),结果得出72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我们将其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以展开相应研究: (1) 文章发表的年代(1994-2007),以纵观研究的发展态势。 (2) 研究对象(成人、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以了解研究在对象上的倾向性。未区分研究对象的文章则归为“综合型”。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包括:①综述介绍型:对国内外有关学习风格理论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主要涉及学习风格定义的界定,学习风格类型的划分);②理论分析及应用型:只提出研究框架,没有用实证性的数据加以支持。即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提出在教学中如何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模式,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其在学习成绩上所表现出的异同等;③实证研究型:通过实验研究(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或两者相结合)支持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3. 结果及分析

我国近14年来关于学习风格研究的特点如下: 从数量上看,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有关成果不断涌现(见图1)。由于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初期的研究成果较少,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近三年更为活跃。仅2005-2007年所发表的文章的数目就占了14年总数目的一半。可见,有关学习风格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在研究对象方面,所涉范围较广,包含了从儿童到成年人等各年龄段(见图2)。但总体来看,综合型和成年人的研究占多数,分别为68%和25%,而成年人又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主,并未涉及到更高学历的群体,如研究生,对儿童的研究也只占了总数的1%。而在国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自主学习研究的深入发展让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体差异的因素,因此在认知风格方面研究者更为关注儿童学习障碍等问题行为以及个体差异,研究焦点由“教”转移到“学”。(陆小英、方格,2004: 773-774)

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国内研究偏向思辨性,实证研究仅占25%(见图3),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实

证性的研究在近年来有所增加(见图4),综述介绍型的文章正逐步减少,如2007年就没有此类文章。由此可看出,我国对于国外理论的引用和借鉴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接下来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将国外理论与国内实践相结合,或是在国外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

综合以上信息,同时结合相关论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国内有关学习风格研究的发展轨迹。总体来看,可分为介绍引进、与中国实际结合以及深入发展两个阶段。 (1) 介绍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此阶段主要是以介绍和引进国外有关学习风格的理论为主,兼有将国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辨性文章,但未见实证性的研究。部分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就学习风格做过较系统的理论研究的学者是谭顶良(1995: 12),其研究可简要归纳如下: 定义: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 构成要素: 生理:个体对外界环境生理刺激(如声、光、温等)对一天内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道的偏爱。 心理: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信息加工、分析以及问题解决。 情感:学习兴趣与好奇、成就动机、抱负水准、焦虑水平。 社会: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不难看出,谭顶良的理论深受邓恩夫妇研究的影响2。此阶段的理论分析型文章主要探讨传统教学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