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与文化论文
日本艺伎文化的历史贡献

� � �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网络给模 朱 永华, 文 沁春, 周 玉琼 : �网 络文 学: 新 时代 的宠 仿 创造了更多的条 � � � � 件, 到 目前为止, �悟空传� 以及 �白毛女 儿� , �湖南日报� , 年� � � � 在 19 7 1� 等作品也 说明, 网络 时代的 文学作品 还无 法与传 谭华孚: �媒介嬗变中的文学新生态� ,福建师范大 � � � � 统 文学完全隔离�网站发表的作品通过评奖和印刷传媒的 学, 年� � � � 二次发表, 在网上网下扩张自己的话语空间和影响, 在不同 谭玲: �网络:电视批评立体生态构建者� ,四川大 � � � � 的形式中满足了改变文学功能的诉求� 当然, 这一看法是相 学, 年� � � � 当个人化的�总体来看,网络时代新文学的发展将势不可 陈定家: �当代文论研究空间的新拓展� , �广播电视 挡, 必将发挥其价值, � � � 丰富广大百姓的生活 � � �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第 期� � � � 六 结语 张莉: �自由 中的固守 新奇中的 归真�� � 从 爱情小 从网络文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的议论就没有停止 � � � � 说看网络文学的特点�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年 过 �它的出现迎合了新时代下读者追求快速, 便捷, 无拘束 第 期� � � � 感的阅读需要, 催生了一批平民作家, 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读 李正学: �数字化时代与文艺学研究的新课题� , �东 � � � 者群体 � � � 但限于创作主体的多源性, 当下网络文学注定作为 方论坛� , 年第 期� � � � � 一种消费文学, 在利益与矛盾中挣扎前行� 但网络文学与传 �网络时代的版权保护问题� , �中国新闻出版报� , � 统文学方兴未艾, 相辅相成的并行格局已经显现, 网络文学 年� � � � � 大有在未来的发展中后来居上的势头,不能因为发展过程 熊晓萍, 陈景清: �网络江湖: 文学是不是名利场� , � � 中存在一些争议与困惑, � � � � 就停止对她的支持与发展� 当今的 �创业者� , 年第 期� � � � � 网络文学不乏优秀作品,然而同时也有大量低级趣味充斥 刘玉莲: �网络文学与消费狂欢�� � 从安妮宝贝的 其间, 这恐怕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 � � � � 随着市场 � , 作者群的 小说畅销看网络文学的消费现象� , �消费导刊� , 年第 逐渐成熟, 相信新文学的光芒将会更加闪耀� 期� � � � � 高菊: �网络文明本 质的哲学 解析� , �广东 社会科 � � � � � 参考文献: 学� , 年第 期� � � � � 张 婷: �信息 化浪 潮下 的网 络文 学� , �科 技创 新导 张立 彬, 陈镭 : �网 络作 品的 史料 价值 与利 用策 报� , � � � 年第 � � 期� 略� , �图书与情报� , 年第 期� 欧 阳萍 : �网 络时 代的 文学 命运� , �安徽 文学 论文 集� ( 第二集 ) � , � � � 年� 作 者简介 : 傅敏, 男, �, 四 川省 成都市 人, 本科 , 徐学鸿: �网络文学的特质及其发展趋势� , �中国小 上海神兵影视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研究方向: 文化创意产 说 研究� , 年� 业� ���
关于日本文化对大连城市文化影响研究

驻 。 日本对华投资 1 O %以上在大 连 , 大连 出 口商品有 3 0 %输往 日本 , 在 连外资企业 日企 占3 0 %, 大连引进的外资有 2 5 %来 自日 本 。对 日贸易在大连 的对外贸易中 占有重要地位。 日方资金及 技术注入大连 , 为大连经济发展 带来 了可 以依赖 的高新技 术及 资金支持 , 使得大连的发展能站在较高的起步点上 , 大大加快 了 大连经济发展 的进 程。国际化开放 的港 口城市大 连 , 在 国家政 策及外资与技术 的支持下 , 不断发展和完 善 自我 , 展示 出时 尚之 都浪漫大连的独特魅力 。大 批 日企进驻 大连 , 日方 投资流 人大 连, 为大连经济发展注入 了大量资金 , 同时也带来 了大批就业岗 位, 吸收 了周边地区的劳动力 , 解决 了一部分就业 问题。 日企及 日资流入的过程 同时也伴 随着工业 园区的形成 , 甚至经济技 术 开发 区的形成 。这不仅仅带 动了企业本身 发展 , 因其 吸收 了很 大一部分劳动力 , 而劳动力又带动了周边 消费 , 进 而带 动了一系 列生活产业 的发展 , 使得形成 了一个 稳定 的良性产业链 , 为大连 经济注入 了一股活水 。 日企文化可谓 自成一家 , 别具一格 。 日 企讲究务实 , 崇 尚严 谨, 注重 以礼待人 。无疑这 种恭谦谨慎 的工作方式是 与 中国式 的企业 内涵大相径庭 的。加之 , 日企对 日语语言能力 有一定 的 要求。要 长久地在 日企工作 , 对 日本企业文化一无所知 、 日语语 言能力不过关 , 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因此 , 为使毕业生及应 职人 员更好的适应 日企工作环境 , 越来越低 多的高校 以及 教育机构 专门开设 日语及有关 日本 文化 、 日本 企业文化 的课程 。长此 以 往, 也就使得 日企 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 也逐渐融入 了大连 的城 市文化 , 也成为市 民生活 中不能忽视 的一方元素。 2 日本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方 面的体现 大连因其 独特 的地理位 置及 特殊 的历 史原 因, 在 不同时期
从日本的厕所发展来看日本文化

从日本的厕所发展来看日本文化作者:单海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在日本,一个小小的厕所添加了丰富而贴心的功能,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日本独特的厕所文化,也反映出了这个民族对信仰、对生活的态度。
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厕所的发展史进行了考察,对日本厕所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学习日本的厕所文化,对作为厕所环境仍存在诸多问题的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厕所;发展史;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引言:2015年春节前,大量中国人奔赴日本购买马桶盖的微博和微信刷爆了朋友圈。
漂洋过海购买马桶盖,据说是因为日本的马桶盖有瞬间加温、除菌、调节水流等功能,实用、便捷又环保。
厕所一直以来被国人认为是藏污纳垢之地,日本人却对它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
在日本上厕所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日本厕所并不单单是厕所本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日本文化。
与日本相比,国人的如厕环境却不敢恭维。
与其漂洋过海背马桶盖,贪恋日本电器技术,以管窥豹,不如沉下心来学习下日本的“厕所文化”。
一、日本厕所文化的发展在日本,厕所不仅仅是“方便“的场所,还是科技灵感和环保节能兼具的空间,更是日本人情怀的展现之地。
在为国人所不齿的厕所空间,日本人却孕育出了独特的厕所文化。
日本成立了厕所协会,并将每年的11月10日定为“厕所日”,厕所协会举行每年一次的厕所专题讨论会,评选“十佳公共厕所”等活动,还通过与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协作来完善公厕设施,提出了“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
如今,日本的如厕环境可以堪称是世界上最舒适的。
然而,日本这种厕所文化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古代的日本厕所厕所在日本出现的很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距今大约4千到6千年前。
在现在的福井县境内,曾发现在河上架着木板等设施。
最初以为是桥,然而在其周边却发现了大量排泄物的化石,之后通过种种证据证明,这就是日本古代的厕所。
日本温泉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温泉文化论文范文温泉是日本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日本的温泉也是日本文化中又一精髓。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日本温泉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温泉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谈日本温泉产业发展之经验与启示摘要: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温泉旅游迅速升温,成为度假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
本文论述了日本温泉产业和我国温泉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现阶段温泉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日本温泉温泉旅游旅游度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品味的提高,旅游者的需求由观光旅游逐步转变为休闲旅游。
“泡温泉”众所周知的医疗功效,以及温泉水独特的理疗作用,已被许多关注健康的人士所接受和喜爱。
日本温泉是日本观光业的重点项目之一,泡温泉已是游客的必然行程。
站在物尽其用、造福民众的角度,日本温泉的发展道路值得借鉴。
1.日本温泉产业的发展1.1日本温泉概述日本温泉旅馆随处可见,丰富的温泉资源决定了它总是和日本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频繁的地壳运动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温泉资源。
日本从北到南有2600多座温泉,75000多家温泉旅馆[1]。
1.2日本温泉旅游的发展在日本,温泉旅游每年吸引游客达1.4亿人次以上,与温泉有关的娱乐、疗养等旅游形式不断翻新,温泉旅游已颇具规模。
日本人泡温泉最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
江户时代这种洗浴和休闲方式发展为防治疾病的方法,并衍生出了现代日式宴会的雏形。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开始逐步复苏。
1965年,竹下内阁提出了“故乡创生”政策,使各地诞生了大量温泉旅馆,通过温泉旅游设施的建设,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度假观光,振兴地方经济,此举迎来了温泉开发和旅游的新时代。
1.3日本温泉旅游特点(1)温泉的保健、疗养价值温泉泉质不同,对不同的病症具有不同的疗效。
其疗效不同于药物,不能立即见效,但只要有条件长期入浴,按正确的方法入浴,便可达到一定效果。
大化改新 课程论文

从大化改新看日本的封建制摘要: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防止了日本社会的分裂,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也是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不过,这次改新也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下面是我对日本的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以及背景和主要影响做一简单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有利于史学界的研究。
关键词大化改新封建制1.大化改新的背景和过程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建元大化,迁都难波。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
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
整备军事、交通制度。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
日本の酒文化

日本の酒文化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2010级金晓宇指导老师蔡春晓摘要: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有好互通的邻国,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西汉一直到现在的21世纪,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相当长时期的文化交流。
而中日两国友好的基础是建立在两国人民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上的。
日本作为礼仪之邦,一直非常重视酒文化。
一般情况下在酒席上都只是喝酒而并不劝酒。
同时日本的工薪族,在下班之后也经常和同事好友一起去喝酒消遣。
他们的喝酒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身体的放松,并不像中国酒桌上常常劝酒。
这使得酒文化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稍有不同。
饮酒礼仪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首先,想说明一下日本的酒文化的具体内容。
从酒历史以及分类方面详细的介绍日本酒文化。
其次,论述日本的酒习惯和日本的酒桌礼仪。
在这部分中,打算从日常生活和节日两方面来研究日本的饮酒习惯。
给别人斟酒以及别人给自己斟酒时的做法方面研究其礼节。
然后,从日本人的和意识、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方面分析日本酒文化形成的原因。
最后,分析日本酒文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礼仪酒影响要旨:昔から中国と日本は友好の隣国で、中国の伝統文化は日本に影響を深く与えていることである。
古代の西漢から21世紀まで、中国と日本はずっと長い時期の文化交流を持っている。
中国と日本の友好の基礎は両国の人民の生活文化に対する相互理解である。
日本は儀礼が多いの国で、酒の上での品行が非常に重視している。
酒席でただ酒を祝杯を挙げるだけ、酒を勧めることは少ない。
普通のサラリーマンは、更に相手に酒を飲むように強要しないで、それぞれに自分の願望によって、気の向くままに飲む。
この点からみると、中国人の酒文化とは違い。
そして、お酒文化の影響はそれぞれ違うと思う。
酒は民族の発展とともにもっと豊富な内容をふくめている。
酒文化は自国の社会文明の象徴である。
まず、日本酒について説明したい。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论文-毕业论文-应用日语-商务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姓名:000000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0000号系(部):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4-28完成时间:2009-11-152009年11月15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8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9)答辩过程记录表 (20)课题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日本人“以小为美”的涵义2.“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3.“以小为美”在日本的主要体现3.1 “以小为美”在文学中的体现3.2 “以小为美”在生活中的体现4.“以小为美”对日本的影响4.1 对外来文化的影响4.2 对细节的影响5. 中日审美意识的对比与分析6. 总结二、内容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人们的生活中。
“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
并且,日本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三、参考文献[1]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金田—京助.金田—春彦.新明解古语辞典(第二版)[M].日本.三省唐编修所.1983.[3]金田—春彦.日本语(新版上)[M].日本.岩波新书.2003.[4]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0000中文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关于日本文学的论文

关于日本文学的论文浅析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摘要]文学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正如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在《日本语的视点》一书中指出的,语言正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而文学正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每一阶段的社会文化都会衍生出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因而对于文学的学习,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就格外的重要。
对于有一定日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的进一步提高日语学习的水平,不仅仅需要加强文法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日本文学的学习与理解。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化;语言学;思维方式当前,在高校日语本科教育阶段高年级,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日本文学这一课程。
教学内容多为日本文学史简介和日本文学作品的选读。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调研中,却发现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不高,认为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日语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忽视了这门课的学习。
以下通过对日本文学在日语学习中的作用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学习者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
正如瑞士的语言学家索旭尔所说,语言是人们所进行的普遍的言语活动,其中又可以分为社会的侧面ラング和个人的侧面パロール。
然而世界上的所有国家的语言却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每个国家的社会的侧面,即所谓的ラング是不同的。
具体到日语来说,如同桥本进吉博士说的那样,日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是日语,作为日本民族自身的语言来说,只能是日语。
正因为如此,日语可以理解为日本民族的语言。
上田万年也曾说国语是帝国的藩屏。
那么日语作为国家的语言,自然就伴随着日本人的主观感情,带有排外的情绪。
可见,日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日本民族,日本社会的了解。
而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民族性。
日本文学反映的只能是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因而日语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就恰是架在语言和文化间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历史文化
周鸿达
经管系·10营销2班·1008010249
一、摘要
每个历史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一些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奥秘,那么日本的弥生时代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时的居民又是从哪里移居到这里的呢?这个时期又有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文化呢?
文化虽然千差万别,而又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却能形成体系。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
本文主要讲述了日本弥生时期的历史即日本弥生时期是怎样形成的,弥生时代最早的弥生式陶器1884年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所以称作弥生时代。
关键字:弥生时代、吸收文化、水稻农业
二、前言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
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
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不论生存的长短,都几乎在世界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些贡献大小虽然不同,性质也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它们的贡献是一样的。
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而成的。
也就是“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立即向四面八方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文化的传播。
弥生时代主要有什么文化?它主要有村落和农业纺织、铁器和石器、铜器、陶器。
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与方方面面的原因有关,,有人说这一时期的发展是因为正值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秦王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徐福为了躲避秦王的暴政而编造谎言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而秦始皇一心只为了长生不老相信了它的谎言。
所以日本在弥生时期的迅速发展是因为徐福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它与以前的绳文时代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但是,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与开放,引进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与技术。
弥生时代是无产阶级社会向社会阶级过渡的时代。
这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农村公社,他是伴随着水稻农业的确立而形成的。
水稻农业是集约劳动,水田的开发、栽培和管理,灌溉工程的修建和维护,都需要大规模的协同作业。
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的狭隘的原始公社不能适应这种型的生产形态,因此超越血缘关系的更大的
弥生时代的发展要素
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4世纪初,这5、6百年,在日本考古学上称为弥生文化时代。
弥生文化是倭人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转折时期。
如果说绳文文化时代倭人社会发展缓慢,历史前进步伐以千年为单位,那么进入弥生文化时代后倭人社会发展骤然加速,历史前进的步法不是以千年为单位而是以百年为单位倭人登上东亚国际舞台正是以弥生文化时代倭人社会的迅速发展为其前提的。
一、弥生时代的形成
关于弥生时代的形成,日本学者有独立发展说、大陆传入说、大陆文化与绳文文化结合说等各种见解,我比较赞同结合说。
佐原真剖析了弥生文化的各种因素,指出弥生文化由三个因素构成:“大陆传来的因素”、“继承绳纹文化传统的因素”、“绳文文化自身形成的因素”。
(1)弥生时代的基本特征(1)铁器代替石器,有石器时代直接越过青铜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2)普及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有采集
经济直接越过畜牧阶段,直接过渡到农业社会;(3)农村公社代替原始公社,有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地区性早起奴隶制度国家;(4)脱离孤立状态,加入中国的册封体制,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社会的一员。
(2)弥生文化的产生背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50年左右,就我国的历史来说,是大战乱的战国时代即将转入大统一的秦汉王朝大统一的时代。
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日本列岛上渔猎采集自然经济突然飞跃到以水稻耕作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新经济的弥生土器时代。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在绳文时代晚期后半,在北九州玄界滩沿岸地区,以开始种植水稻。
在绳文晚期后半山之寺期,发现最古老的水田、碳化米等。
(3)绳文时代的影响在福冈市板付遗迹发现的弥生前期的水田下层,有绳文陶器。
从这些遗迹和遗物来看,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水稻种植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造田。
从水稻种植传入的时间(绳纹晚期后半),早期就有高度的农业技术,以及其后的传播过程,可以充分证实弥生文化是在绳文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4)大陆传入的影响历史学家在北九州和山口地方发现了弥生人骨,而
他们具有身高很高,额头很高的特征,既不属于绳文人的特征又不属于古坟人的
特征。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和秦汉帝国交替而向四方扩展时期,在中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淮南衡山列传、等处记录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命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渡。
江苏省连云港市徐福研究会在江苏、山东、河北的有关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不仅证实了确有徐福东渡之事而且初步揭示了徐福东渡的具体过程。
这说明了大陆传入因素对弥生时代形成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大陆文化与绳文文化结合而产生了弥生时代。
二、弥生时代的文化
弥生时代,北九州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它既是吸收大陆文化的中心,又是日本列岛的政治中心。
然而进入古坟时代后,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畿内,随之吸收大陆文化的中心也由北九州转移到畿内。
畿内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先进的地位,但到德川时代和近代,江户和东京又取代畿内的位置,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和吸收大陆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中心。
(1)村落和农业纺织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台地或平地上,周围往往设壕沟。
房屋一般是竖穴式的,平面呈圆角方形或圆形。
为了贮存谷物,建筑干栏式的粮仓,其遗迹在兵库县的田能、静冈县的山木和登吕等遗址被发现。
(2)铜器主要为铜剑、铜矛、铜戈和铜铎②。
剑、矛、戈分“细形”和“广形”两类。
铜铎是日本本地产的铜器,也属祭器,其分布范围在以畿内为中心的本州中西部和四国的东部地区。
(3)陶器陶器是弥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称弥生式陶器。
一般呈红褐或黄褐色,烧成温度约850℃。
制作方法是泥条盘筑③,经慢轮修整。
器形大致可分壶形器、瓮形器、钵形器和高脚杯等类。
结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历史,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的探索着,每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他形成的过程又是扑朔而迷离,追随着古人的脚步,我们了解到日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历史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对它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
每一个国家不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
参考文献
1、《日本起源考》(总主编:季羡林2004年7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2、《先史时代的日本》(徐逸樵著199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3、《一本书读懂日本史》(王光波出版日期:2010-09-16)
4、《农业的开始和阶级社会的形成》(佐原贞1975年)
5、《弥生时代人》(河出书房1966年)
6、《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罗其湘1984年)
7、《弥生文化研究》(金关恕1986年)
8、《奴国发觉》(学生社1973年)
9、《日本历史大系》(井上光贞1984年)
10、《奴国发掘》(学生社1973年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