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丙甫语言学研究综述
汉_英主要_事件名词_语义特征_陆丙甫

《当代语言学》第14卷2012年第1期1-11页,北京汉、英主要“事件名词”语义特征*陆丙甫南昌大学提要本文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中主要事件名词的异同,指出表示复杂社会事件的事件名词在两种语言中基本相似,它们构成了事件名词的核心成员。
而非核心的其他类型的事件名词在两种语言中有很大的区别。
文章还分析了事件意义编码为名词的不同动因。
关键词事件名词动词性名词性兼类整体性1.从act 、move 跟action 、movement 的对比看“复杂度象似性”表示动作、行为、事件之“过程”的名词,可统称“事件名词”。
词类分析中,问题最多的就是“事件名词”跟动词之间的纠缠。
并非所有动、名兼类词中的名词都是事件名词。
英语construction 表示“建设”的义项,如在under construction (建设中)中,是事件名词,而表示“建筑术、结构体”等的义项就不是。
也就是说,只有表示“事件过程”的才是严格意义的,或者说是典型的“事件名词”。
问题是,这一点并不总是很明确,特别是事件的“状态”意义,跟“过程”意义很难区分,如“微笑”等,这一点我们将在第4节讨论。
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英语的act 兼有动词性和名词性。
作名词表示“法令、条例”时不是事件名词,而表示“动作、行为”时就是事件名词。
同源的action 却只能是个名词,而且是事件名词。
act 作为事件名词时跟action 的意义差别,一般语法文献都认为act 指比较短暂、简单的行为,而action 指过程较长的复杂行为或抽象行为。
葛传槼(1960:21)对此有很具体的解释:“act 指一时而简单的动作,action 指继续而复杂的动作。
如你看见有人倒在地上,扶他起来,这是act ;要是不但扶他起来,而且替他叫车,送他到家等,那是action ”。
例如,In the act /*action of pulling up the old lady ,he himself slipped and fell 。
_这本书的出版_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3期193-204页,北京“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3吴长安东北师范大学提要 如何理解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理论用于诠释汉语句法结构所遇到的困难,朱德熙、陆丙甫、施关淦等多位学者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得失相伴。
其实,向心结构理论难题的产生有着语言类型学上的深刻原因。
汉语这一词汇化编码语言的句法结构特点对布氏理论构成了挑战。
关键词 布龙菲尔德 向心结构理论汉语特点1.引言布龙菲尔德(B l oomfield 1933)提出了著名的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 on )与离心结构(exocentric constructi on )理论(合称为向心结构理论),一个结构体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同整体的语法功能一致就是向心结构,任何直接成分都不与整体功能一致的结构体就是离心结构(中译本2004[1980]:239-43)。
用向心结构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句法结构,遇到了不少困难,围绕这些难题语言学界也争论了几十年。
1950年代末1960代初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大讨论,虽未明确提出向心结构的话题,涉及的却有向心结构的内容。
1981年,施关淦(1981:8-12)发表了“‘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一文,正式揭开了向心结构理论汉语化大讨论的序幕。
朱德熙(1984:401-3)、陆丙甫(1985:338-51)、施关淦(1988:265-73)、项梦冰(1991:75-80)、金立鑫(1987:30-2,1992:8-17)、程工(1999a:162-94,1999b:128-44)、司富珍(2002:35-40,2004:26-34)、陆俭明(2003:387-91)、石定栩(2004:78-92)、周国光(2004)等先后发表文章,讨论“这本书的出版”一类句子与向心结构理论产生的矛盾以及解决方案。
本文在评述以往学者们对布氏理论的修正或维护的各类方案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关于向心结构理论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的看法。
有关语言文学学习方法研究的笔记

一、学习语言研究方法论的目的和意义学习语言研究方法论是为了认识语言自身的规律,即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规律,语言的演变规律,为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其它学科服务,并为对外汉语、用计算机记录语言等应用学科服务。
语言数量多,博大精深,要研究语言必须要有方法,国外历时研究语言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共时研究是指研究的视角不同形成的不同方法。
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一)索绪尔语言学的理论背景德国德克海姆认为“社会事实”是物质的东西,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性质相同,对每个人都有“外部制约”,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是“集体心智”中的思想,超越个人而存在,并不完善地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不受历史发展的制约,反对用历史的原因来解释现在的社会事实。
著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原则》和《论自杀》。
弗洛伊徳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将人的意识分为: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讲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索绪尔将语言进行切分有影响。
心里下意识,自然把词和意义联系起来。
惠特尼认为,语言具有符号性、惯例性、任意性、不可变性和可变性。
著有《语言的生命和成长》、《语言和语言研究》。
(二)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关于历史语言学,索绪尔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比较语言学尽管又无可争辩的功绩,但还没有真正建成一门语言学科;比较语法在研究中不过问它所做的研究意味着什么;纯粹的比较方法引起混乱,直到今天普通语言学的问题有待解决。
他区分了前瞻法和回顾法。
前瞻法是以文献考证为依据,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语言的历史,只审查对比每一个时期的文献,找出其中的差异,从中整理出不同时期的语言发展线索,这是由古至今沿着历史的演变过程的前瞻方法。
回顾法是从现实的语言材料出发,去探索语言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它在研究方法上正好和前瞻法相反,这是以古证今的方法。
关于普通语言学,在学生根据课堂笔记整理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年)中索绪尔研究了以下关系:语言和言语:言语活动=语言+言语。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1.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较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主要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形态类型学,当时的语言学家施列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根据语言在形态方面的特征,把语言分为附加语(affixal)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两种类型。
后来施列格尔的兄弟奥古斯特?施列格尔(August von Schlegel)又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三种类型:“无结构”语(nostructure),典型的如现代汉语[2?39]。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 ilhelm von Humboldt, 1836)又在以上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类型:多式综合语( incor-porating language)。
如北美的一些语言,把动词和它的宾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形式。
多式综合语的词根上可以黏附多个语素用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一个动词词根上面可以黏附表示“时”、“体”、“态”、“式”、“人称”、“数”等各种语法意义的语素,可以构成一个结构很复杂的“词”。
同样,名词的词形也有类似的语素组合形式,具有“数”、“格”等语法功能的语素与名词词根整合为一个词汇形式。
实际上,奥古斯特?施列格尔的三种类型“无结构”(no structure)、“附加”(affixal)、“屈折”( inflec-tional)即相当于奥古斯特?施莱希尔的孤立语( iso-lating,例如汉语、越南语等),黏着语(agglutinative,例如蒙古语、日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例如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
萨丕尔(Edward Sapir)根据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寡将语言分为“分析语”(analytic) ,一个语素对应于一个词;“综合语”(syntheti c),少量的语素构成一个词;“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数量上较多的语素、一些特定词根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词。
蕴含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蕴含特征的语言学意义和理论价值瞿霭堂陆丙甫先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蕴含共性的语言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提的问题,由于“蕴含”是一种逻辑关系,又引起了网友的一些逻辑思考。
讨论有点像引入“发现程序”的意思。
我写书和写文章也使用这个概念,称蕴含特征,大致有点“应用程序”的意思。
共性和特征是不同的概念,却有相交点。
我在《汉藏语言的类型和共性》一文中,把共性分为普遍共性和局域共性。
生成语法研究的共性是人类语言的共同性,就是普遍共性;葛林伯格类型学研究的是不同类型语言的共同性,就是局域共性。
局域共性中的“共性”从区别的概念来说,实际上就是特征。
陆先生说的“有鼻化元音必有口腔元音”之类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共性是普遍共性,它管辖所有语言,我在上文中有论述。
普遍共性大而无当,不提供太多有效信息,用朱晓农先生的话说,有点“装腔作势”。
如果把蕴含共性定位在局域共性的层面上,对语言研究就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我不称共性是因为共性用得比较滥,概念和研究方向不太明确,与其定义说明,不如使用一个简明而大家容易理解的说法。
由于我与陆先生的出发点不同,论述的方向不同,所以另外写一个帖子,表示与陆先生讨论的问题不完全相同的意思,即有的地方涉及到陆先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地方我“自说自话”。
目的是想提供一个概念,以利于语言学的研究。
说得不对,贻笑大方的地方,请大家包涵。
要研究蕴含特征不能不先从“特征”说起。
“特征”姓“特”,表示区别,所以特征是一个关系概念。
孤立的事物没有特征,孤立事物所有的“特征”都是“特征”,等于没有特征。
无论你想说明什么事物的特征,都会有显性或隐性的参照物或对比物。
可见,特征都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特征。
于是特征的主要功能就是识别功能。
描写人的特征或语言的特征都一个样。
特征具有多元性、多重生、多样性,讲特征就有选择性,换句话说,确定特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特征违背上述特征的关系和对比本质,所以不是特征。
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性限制

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Syntactic of the Short-term Memory Span on Analysis: Constraints Linguistic
Constructions
作者: 陆丙甫[1,2]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0 [2]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所,上海200000
出版物刊名: 汉语学习
页码: 3-1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初始起点 解码 数量限制 轨层结构
摘要:句法分析的初始起点应该是最简单和最普遍的句法现象。
解码(听话和阅读)时
的“同步组块”因短时记忆限制所表现出的数量限制符合这一条件,可以作为句法分析的初始
出发点。
这一数量限制已经语法化为人类语法机制的一部分。
由这一数量限制可推导出“核心”这一现代语言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反映这种限制的轨层结构反映了语义关系的空间认知,其中没有表层结构必有的时间先后因素,也是最简单的结构形式。
根据解码过程的数量限制,可以推导出许多句法的基本规则。
文章也谈及了语言结构的其他一些数量上的限制。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述宾、定中结构的单双音节组配研究述评

述宾、定中结构的单双音节组配研究述评应学凤【摘要】自吕叔湘(1963)起,三音节语音段落的语法性质与韵律模式的关联研究成为韵律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1+2、2+1与述宾、定中结构关联的现象,先后有8种代表性的解释,他们可以分为3类:韵律语法的视角,句法、语义与认知视角,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视角.这3类解释方案各有长处,又都不是完美的.但总的看来,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的解释涵盖范围更广,但需进一步明确韵律、句法、语义等各个因素的权重以及互动机制,需要找出各个因素的作用条件和范围.【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0页(P70-79)【关键词】述宾结构;定中结构;单双音节;韵律;综述【作者】应学凤【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H058自从吕叔湘(1963)指出三音节语音段落的韵律模式2+1式和1+2式与定中结构和述宾结构有对应关系以后,韵律与语法的关系就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
深入研究发现,述宾结构大多是1+2式,但也有2+1式,定中结构就更复杂,名名定中结构以2+1式为主,也有1+2式,形名定中以1+2式为主,2+1式反而少见。
述宾、定中结构与1+2、2+1对应又不完全对应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持续关注,这些研究可以分为3类:1、韵律语法视角的解释,主要有陆丙甫、端木三(Lu&Duanmu 1991、2002)、冯胜利(1997、1998、2000、2004);2、句法、语义与认知视角的解释,主要有王洪君(2001)、王灿龙(2002)、周韧(2006、2011);3、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视角,主要有吴为善(1986、1989)、柯航(2007)、沈家煊(2012)。
这3类研究思路,8种研究方案解决了什么问题,尚存在什么反例,应从哪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本文拟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丙甫语言学研究综述陆丙甫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陆丙甫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贡献卓越,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归纳了陆丙甫语言学研究中词汇、句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其在中国语言学语法及其词汇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其汉语语音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论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归纳总结陆丙甫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述。
【关键词】陆丙甫;语言学;研究综述;语法;词汇;语音一、前言陆丙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其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主要包括语言学的语音、词汇、句法、语法以及语言教学等方面。
陆丙甫在语言研究方面的贡献比较卓越,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欲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陆丙甫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
二、陆丙甫语言学研究分析通过分析陆丙甫在语言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可知其主要成就主要涉及语言学的语音、词汇、句法、语法以及语言教学等五个方面。
对于每个方面,本研究将分别评述。
(一)语音方面陆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汉语语音描述,汉语语音与心理节奏,现在诗歌声律中的声调等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丰富了汉语语音理论,特别是汉语语音描述与诗歌声调理论。
但陆的研究只是从微观层面研究汉语语音,却未将汉语语音与国际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未能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语音。
具体评述如下:陆(1982)以为,语音描述应该因目的而有所不同,要区分研究性的和教学性的。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应该把跟教学无关的一些传统的研究性描写加以简化和修改,使学生更容易直接把握需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另外,陆从语音标准与心理节奏,汉音节化倾向的心理基础,近义词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拼音的阅读心理。
但陆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汉人理解汉语的心理过程,这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深入。
陆在汉语诗歌的声调方面也有涉及。
经过研究,陆(1982)以为,新诗宜用去声、非去声的对立来取代平仄的对立。
(二)词汇方面词汇方面陆丙甫涉及的的面要广一些,主要集中在词本身、动词、名词、短语以及个别词的功能地位以及兼类问题。
其中陆对名词动词的兼类问题研究比较透彻,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宽泛却不精。
下面将具体评述。
有关词的地位和判别,陆主要从“短语本位”的角度进行研究。
陆(1992)以为短语本位虽比词本位有很大改进,但是短语本位的一个缺点是短语里还有短语,较大的短语有较小的短语构成,那么构成句子的是哪一层短语呢?短语本位在这一点上并不明确。
最后,陆(1992)明确了短语的起点是词,词不仅应在语法分析中留有一席之地,而且应该是关键的一席之地。
陆从宾语指称性强弱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及物动词的分类。
在陆(2009)看来,一般被看作典型”准谓宾动词”的”进行”类动词,实际上是”假谓宾动词”,充当其宾语的,除了”名动词”外,还可以是”仪式、手术”等名词;并且名动词在”进行”后所落实的是名词性。
由此为起点,可以建立一个”谓宾”指称化”名物化程度的连续统。
汉语词典标注词性的工作中,最难处理和最常遇到的就是动、名兼类的问题。
陆提出了两条明确利落的标准:(一)进行+()。
(二)名词+()构成偏正结构。
两个标准中只要符合一个就可看作兼有名词性,绝大部分名动词能同时满足两个标准。
陆还从数目短语角度来研究词汇。
陆(2002)认为,有关汉语的主语不能是不定指的规则,在陈述事实的句子中,主语至少是特指的。
陆(2002)还指出对于一个在不同位置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成分,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一是仅仅把这种区别归结为外部结构环境的不同,二是还要进一步把这种不同落实为这个成分本身的内部结构的不同。
而陆(1988)认为使用“已经”句和使用“曾经”句所依据的“语境”和“预设”是不同的。
陆另外一个研究词汇的角度是汉英“事件名词”。
陆(2012)指出表示复杂社会事件名词在两种语言中基本相似,它们构成了事件名词的核心成分。
而非核心的其他类型的事件名词在两种语言中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陆并没有对产生很大区别的原因做出详尽的分析。
陆还对助词“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在陆(2003)看来,“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其区别和支指称功能是语境中描写性派生出来的语用功能。
陆对“的”的分布做了详尽的分析。
(三)句法方面在句法方面,陆主要研究了蕴含关系、汉语句型系统、优势顺序的普遍性、语序优势的认知以及主干成分分析法等方面。
陆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比较深刻,但是涉及的面不是太广。
陆(2010)对当代语言类型学中关于蕴涵关系的”四缺一”真值表进行探讨,指出它所反映的分布格局可以有两种解释模式:基于可能性等级的解释和基于两因素互动的解释。
根据“四级量表”导出的优势,虽然本身不是解释,却为解释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
句型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陆(1993)就如何把句式动态变换研究的成果溶合进句型描写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理想的句型系统应该既不太深,又不太浅,而以适中为好。
因此,整理句型时,首先要考虑内层成分。
陆(2010)分析了制约人类语言语序的“整体―部分”优势顺序,以及由此引申的“整体受影响”的成分更易前置和“多量少量”优势语序的种种表现。
陆以为“整体部分”优势顺序对于人类语言结构的深远影响和普遍意义是当代语言学的重要语序共性之一。
这条语序共性极大的提高了语言“共性度”指数。
陆(2005)认为语序优势主要跟语言单位的可别度(identifiability)有关:其他一切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越是符合可别度等级排列的语序越是占有优势。
(四)语法方面陆丙甫在语法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
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法的含义探讨与分析根本探讨、汉语语法标点、时间表达的语法差异、汉语疑问词的前移语用限制、语法描写的逻辑形式、组块与语言结构、数量性限制等等。
陆就什么是语法主要参考并翻译了美国语言学家Dan Isaac Slobin 的观点。
在语法分析的根本基础的问题上陆(2006)指出语法研究应该以形式意义间的一致性这一最简单状态为起点,然后寻找偏离这种一致状态的原因。
有关语法标点方面。
陆(2007)从单引号、双引号的功能转换、专名号的扩大使用,波浪线与竖线的运用,省略号的简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陆(2007)还指出汉字文本要与时俱进。
陆的分析对于文本的改进具有使用价值。
陆(2007)认为这条共性成立的可能性很大。
这条共性意味着时间状语具有比宾语更大的前置倾向。
陆(2003)分析徐烈炯、刘丹青(1998:97一101)提出的疑问性话题,指出导致疑问词前移的主要因素,跟汉语中许多成分的前移的原因一样,也是较大的可别性(identifiability),而不是焦点性。
这跟英语中的疑问词的焦点性前移不同。
陆(2010)在语法描写方面探讨并展示了语法描写的逻辑形式,并以实例分析说明了如何在逻辑命题内部建立相关性来解释对象并建立或者验证理论。
陆还从语用和语义角度来研究语法形式的实质。
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推倒过程,陆丙甫指出语义语用语法三个平面中,语义是最基本的,它主要反映结构内的语义关系;语用则主要反应结构内成分跟结构外因素的联系;而语法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编码形式,是最复杂的。
陆根据短时记忆的限度为/七左右以及短时记忆对“四”的敏感这两个心理学基本现象,对一些语言结构现象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解释。
初步分析表明,一个句子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平均每时每刻要记住4个以上的离散板块,句子就会显得累赘。
组块计算为语言单位结构难度的计量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基本起点。
陆(2003)关心的另一个语法方面的问题是增加汉字书写系统的语法信息。
分词连写实际上是标点符号功能的深化和延伸,它可以增加书面汉语的语法信息。
分词连写在提高阅读效率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根据汉语的特点,汉语的分词连写可以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
陆(2012)以为,句法分析的初始起点应该是最简单和最普遍的句法现象。
解码(听话和阅读)时的“同步组块“因短时记忆限制所表现出的数量限制符合这一条件,可以作为句法分析的初始出发点。
这一数量限制已经语法化为人类语法机制的一部分。
(五)语言教学方面陆关注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汉语教学方面,主要涉及对外汉语教学、国内汉语教学。
本文将一一评述。
对外汉语教学的经济原则是陆关注的一个方面。
陆(2004),主张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普通话的变体,善于利用其中的资源,从而对某些在交际中实际上不重要的技能要求适当放宽标准。
这样就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性内容的教学上,从而达到基础教育开拓文化视野的主要目标。
陆(2005)从兴趣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语言是工具,使用语言是最好的学习,国际接轨应该以翻译引进为主方面对语言教学进行了讨论。
陆(2005)以为,尽早进入兴趣阅读阶段,坚持兴趣阅读,至关重要。
能够做到这一点,掌握一门外语并不难。
当然这只是对阅读而言,至于口语听力,那不是知识问题,那是需要熟练的技巧,大量阅读是免不了的。
三、总结部分通过分析陆丙甫在语言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可知其主要成就主要涉及语言学的语音、词汇、句法、语法以及语言教学等五个方面。
陆在语音方面的研究丰富了汉语语音理论,特别是汉语语音描述与诗歌声调理论。
但陆的研究只是从微观层面研究汉语语音,却未将汉语语音与国际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未能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语音。
词汇方面陆丙甫涉及的的面要广一些,其中陆对名词动词的兼类问题研究比较透彻,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宽泛却不精。
在句法方面,陆的研究探讨比较深刻,但是涉及的面不是太广。
陆丙甫在语法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
参考文献:[1]陆丙甫,王小盾.现代诗歌中的声调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1982(6):8587[2]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3(1):1430[3]陆丙甫.“已经”同”曾经”的区别究竟在哪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5254[4]陆丙甫.”OV蕴含TV”的功能解释[J].汉语学报,2007(2):5766[5]陆丙甫.从”短语本位”看”词”的地位和判别[J].汉语学习,1992(6):17[6]陆丙甫.对外汉语教学的经济原则[J].汉语学习,2004(8):5055[7]陆丙甫.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两则[J].对外汉语研究,2000(1):2436[8]陆丙甫.关于建立深一层的汉语句型的刍议[J].语言研究,1993(1):720[9]陆丙甫.汉英主要”时间名词”语义特征[J].当代语言学,2012(1):111[10]陆丙甫.汉语疑问词前移的语用限制从”疑问焦点”谈起[J].语言科学,2003(11):311[11]陆丙甫.基于汉语指称性强弱的及物动词分类[J].外国语,2009(11):1826[12]陆丙甫.论”整体部分、少量多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J].外国语,2010(7):215[13]陆丙甫.论形式与功能统一是语法分析的根本基础兼谈转换语法的一些发展[J].外国语,2006(3):3651[14]陆丙甫.论蕴含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J].中国语文,2010(4):331342[15]陆丙甫.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的标点改进尝试[J].北华大学学报,2007(10):4951[16]陆丙甫.数目短语[J].中国语文,2002:326337.[17]陆丙甫.语法描写的逻辑形式[J].语言科学,2010(1):3445[18]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1):115[19]陆丙甫.语言教学门内谈[J].北华大学学报,2005(6):710.[20]陆丙甫.增加汉字书写系统的语法信息[J].南昌大学学报,2003(7):118124[21]陆丙甫.作为语法分析起点之一的数量限制原则[J].汉语学习,2012(4):313作者简介:单全领(1987.04-),男,汉族,山东东明人,硕士在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