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
论焦点标记对焦点敏感算子的制约作用

论焦点标记对焦点敏感算子的制约作用一、啥是焦点标记和焦点敏感算子呢?咱们得先搞清楚这俩概念呀。
焦点标记呢,就像是给某个东西打上一个特别的标签,让它在一堆东西里显得很突出。
比如说在一句话里,我们可能会用重音或者一些特定的词来表示这个是焦点。
而焦点敏感算子呢,它就像是一个对这个焦点特别在意的小机灵鬼。
它的作用啊,是和焦点有密切关系的。
就好像焦点是个小磁石,焦点敏感算子就会被这个磁石影响。
比如说“只”这个词,它就是个焦点敏感算子,“我只喜欢吃苹果”,这里的“苹果”就是焦点啦,“只”的语义就和这个焦点“苹果”有很大关系。
二、焦点标记咋制约焦点敏感算子的呢?1. 语义制约方面。
焦点标记能够改变焦点敏感算子的语义指向。
比如说“他就把书放在桌子上了”,这里的“就”是焦点敏感算子,如果我们把重音放在“桌子”上,这个焦点标记就会让“就”的语义指向“桌子”,表示一种特定的语义,可能是强调地点就是桌子,而不是别的地方。
要是没有这个焦点标记,“就”的语义就可能比较模糊,不知道是强调动作的方式、时间还是别的呢。
2. 句法制约方面。
焦点标记在句子的句法结构里也能对焦点敏感算子起到制约作用。
有时候,焦点标记的位置会决定焦点敏感算子能跟哪些成分搭配。
就像在“连小明都觉得这个电影好看”,“连……都”是一种焦点标记的形式,这里的焦点是“小明”,而“都”这个焦点敏感算子就和这个焦点在句法上有紧密的联系。
如果我们把焦点标记换个位置,句子可能就不成立或者语义完全变了。
3. 语用制约方面。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焦点标记通过影响焦点敏感算子来满足语用的需求。
比如说在对话中,我们想要强调某个信息,就会用焦点标记来突出这个焦点,然后焦点敏感算子就会根据这个焦点调整自己的意义,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比如两个人在讨论旅游,一个人说“我最想去的是巴黎”,这里“最”是焦点敏感算子,“巴黎”是焦点,这个焦点标记和焦点敏感算子的搭配就是为了表达说话者强烈的愿望,在这个语用环境里就很合适。
汉语信息结构中的焦点与主题分析

汉语信息结构中的焦点与主题分析汉语是一门具有复杂信息结构的语言。
要想深入理解汉语语言的信息结构,我们就需要了解汉语中的焦点和主题。
焦点是指词或短语中最重要的部分,传递着话题的信息重心。
焦点可以是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因此要根据句意去判断。
主题是指一个话题的背景或是所涉及的范围,是与焦点相对应的部分。
与焦点不同,主题是能够重复,只要话题尚未结束,主题总是会被提及。
汉语的主题通常出现在句首,而焦点则出现在句中甚至是句尾,这些位置的变化和选择是根据表达者的需要而定。
句子的信息结构中焦点也是与语境紧密联系的。
举例来说,一个人在描述他们的狗时会说,“我的狗很乖,它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情。
” 句子中“我的狗”是主题,而“它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是突出的焦点。
如果改变说话者描述的重点,我们就可以改变句子中的焦点。
比如可以说,“它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的狗非常聪明。
”这样,焦点就变成了“我的狗聪明”。
汉语中焦点和主题的选择常受到所处语境的影响。
如果对方提问时我们需要回答问题,我们的回答中就需要将问题的主题改成焦点,以便回答问题。
比如,如果对方问:“你昨天去了哪里?”我们需要说:“昨天我去了公园。
”这样就将“我去哪儿”这个问题的主题变成了焦点,用来回答问题。
虽然汉语中焦点和主题的选择受到语境的影响,但是在一些情况下,翻译的选择也可能导致翻译结果产生误解。
因此,对于汉语及其它语言的翻译工作,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支持。
总之,汉语的信息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了解汉语中焦点和主题的分析是很有帮助的。
在平常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从而使我们更明确地传达信息。
焦点问题研究综述

例 ②b 中轻读的“是”是辅助强调其后的新信息 “没考上大学”,使其成为焦点 ,是真正的焦点标 记词 。例 ②d 中重读的“是”是表示确认意义的
句 ,只有当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带上对比重音后才 具有指别功能 。如 :
④a. ′我把我的自行车卖了 。(不是他卖的)
副词 ,“确认”已知信息的语气才是所要表达的
§1 焦点的概念 对国内学者产生较大影响的焦点概念较早见 于 Chomsky (1970) 和 Jackendoff (1972) 。Chomsky (1970) 认为“焦点是包括语调中心的短语 。”J ack2 endoff (1972) 把焦点定义为“说话者所设想的听
话者不与之共享的信息”①。国内学者对焦点的 认定各有侧重 ,主要有以下四种 。
d. 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不是在跑)
谈时体助词“的”的分布及其焦点标记功能

谈时体助词“的”的分布及其焦点标记功能作者:朱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除了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之外,“的”还有标明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且已然完成的作用,如“他是去年结的婚”中的“的”,我们认为是时体助词。
时体助词“的”出现时,能够凸显句中的焦点信息,但并非任何形式的焦点信息都能用时体助词“的”来凸显;当焦点带有某种已知信息的预设时,时体助词“的”才会出现,这种预设来自上下文提示或双方默认。
我们根据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语料,探讨了时体助词“的”在句中的五种位置分布,并对其焦点标记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时体助词“的” 分布焦点标记功能1.引言虚词“的”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据《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统计,“的”的使用频率达24075674次,位列第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往研究集中在“的”作为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上,最早可追溯到黎锦煕的《新著国语文法》,他将表达语气的“的”称为助词,表达意义的警确。
朱德熙在《说“的”》中,认为“的1、的2、的3”都不是语气词,而是对已然行为动作加以区分性限制的语法标记。
此后,学者们也将句中“的”视为结构助词,尤其看作定语的标志,这类文献也最多。
然而,在搜集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语料过程中,我们发现句尾“的”也不是仅表达语气,句中“的”也不总是表修饰限制,“的”除作语气词和结构助词之外还有用另一种用法,即时体助词,在句中可以起到标记动作行为发生时间的作用。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举几例说明(以下例句中,加下画线“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除部分用以解释问题的错句以外,所有例句均来自BCC语料库,特此说明):例1.他故意问我什么时候结的婚。
例2.他在哪里上的学。
例3.*姐姐是去年腊月结婚。
例4.*我们明年毕的业/我们明年毕业的。
例1有“的”,表示结婚这一行为动作已然,去掉表未然;例2有“的”,表示“上学”已经过去,去掉表示动作仍在持续;例3有“的”,时间状语“去年腊月”和行为动作“结婚”的时体统一为过去时,句子成立;而例4中有“的”会使时间状语与动作的时体相矛盾,去掉后表示行为动作尚未发生,句子成立。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汉语介词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拟从评析《马氏文通》以来的有关汉语介词的研究入手,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的介词研究概况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并提出目前介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指出新的理论视角下的介词研究情况。
关键词:汉语介词研究功能综述引言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其主要的句法功能就是附着于其他词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主要用作状语, 用来介绍跟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有关的范围、时间、方式、目的、原因、角色等。
从现有的材料看,汉语的介词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了。
但是,真正把介词作为语法学体系中的一个类来进行研究,才不过一百年的时间。
在汉语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介词数量不断增长,有关介词的归属、介词的范围、介词的功能和性质等直到现在仍存在争议,仅以介词的范围研究为例,我们看到的代表性研究有如下一些:《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收介词(包括兼类的) 60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收介词93个;陈昌来的《介词和介引功能》确定介词为159个。
各家由于确定介词的标准和目的不同,因而收词数量不一,但无疑介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封闭性的词类。
自《马氏文通》出版至今的一个世纪里,语法学界的前辈和专家们对介词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有的已成为共识,但有些仍存在争议。
本文拟从评析《马氏文通》入手,以汉语介词研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的划分出介词研究的几个阶段,指出各阶段的代表观点。
意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状况,指出各阶段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对汉语介词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汉语介词研究概况1.1 “介词”与介词体系的构建时期(1898 — 1935)汉语介词研究的开始是以《马氏文通》(1898)的出版为标志的。
①《文通》中把“介词”称为“介字”,并写道:“凡虚字以连实字相关之义, 日‘介字’ , 介字云者, 犹为实字之介绍耳。
夫名代诸字, 先乎动字者为主次, 后乎动字者为宾次。
然而实字相关之义, 有出乎主宾两次之外者。
汉语句中语气词标记下的话题与焦点分布研究

汉语句中语气词标记下的话题与焦点分布研究作者:朱韶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8期摘要:汉语的句中语气词作为汉语偏置结构重要的一部分,划分和标记了句子的话题和焦点。
对句中语气词本身进行了分类,并详细探讨了其在标记两种不同结构(汉语左缘结构以及屈折内域下)焦点和话题的分布情况。
在介绍句中语气词以及汉语焦点结构的基础上,对汉语句子的句中语气词做了“一元、二元、三元”的划分,指出了所有的句中语气词都是由最基本的一元句中语气词组合生成而来的,详细探讨了这些语气词的生成规则。
与此同时,从汉语左缘结构以及屈折内域两个层面对句中语气词标记焦点、话题的分布情况作了研究和归纳。
关键词:句中语气词;焦点;话题;汉语左缘结构;汉语屈折内域在汉语言系统中,语气词作为表达意思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言语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汉语的语气词又进一步划分成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
句末语气词的使用使话语有了态度和情态的标记,同时表现出话语究竟是属于命题、假设,还是疑问。
而关于句中语气词,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来看,它起着承接前后两个小句的作用。
句中语气词前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位,而之后的内容则属于述位。
在探讨句中语气词对于句子主位与述位分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分布在本质上其实就是句子的信息结构分布。
换句话说,也就是句子焦点和话题的分布。
一、汉语句子的句中语气词在现代汉语口语里,语气词可以用在句子的当中,把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
这种位于句子中部、把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的语气词常见的有“啊、呢、嘛、吧、哈、啦、呀”等。
与句尾语气词相比,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作用减弱,而主要用于标志句中的停顿,引出并强调后面的内容;句中语气词一般都可以用于句尾,但句尾语气词不是都能用于句中。
二、汉语句子的句中语气词分类先前的学者多对句中语气词的功能,以及前后内容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然而对语气词本身的划分不是很详尽。
浅谈焦点标记词“是”

浅谈焦点标记词“是”作者:蒋荔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3期摘要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是”能够突出句中的某一成分,有着提示焦点和强化重音的作用。
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可用“是”来凸显焦点,但一般只有不重读的“是”才是焦点标记词。
本文旨在讨论焦点标记词“是”的句法位置及作用等问题。
关键词“是”焦点标记词作用句法位置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汉语学界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对它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
1 焦点和焦点标记词“是”1.1 关于焦点的定义语言学意义下的焦点指的是讲话人断定的相对重要并决定用语法手段来进行强调的对象,即语法化了的语用语义特征。
而在现代汉语中,标记焦点的手段主要有语序、重音、省略、焦点标记词等。
其中,重音这种语音手段大多用在口语中;而焦点标记词“是、连”等则一般用在书面语中来强调焦点,当然我们也可通过句法手段如语序、省略或平行结构等来标记焦点。
①1.2 焦点标记词“是”关于“是”,有的学者称为焦点标记,有的称为焦点标记词。
学界一般采用温锁林和贺桂兰在2006年提出的说法,将标示焦点所采用的语音、句法手段、词汇分别称作“焦点标记”、“焦点结构”、“焦点标记词”。
②其实,方梅在1995年便提出了焦点标记词该如何确认,并提出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首先,作为标记成分,其自身不具备实在的意义,因而不能带有重音;其次,标记词是用来标记其后面成分的焦点身份的,所以焦点标记后的内容才是要在语音上凸显的成分;最后,标记词在句子线性结构中不是基本要素,被省略句子仍然成立。
③根据这三项原则,汉语中的焦点标记应有两个,一是“是”,一是“连(……都、也)”。
“是”被用作焦点标记词来标示焦点,其中只有不重读的“是”才是焦点标记词,这已被广泛认可,并无争议。
如:a.是小蒋星期四傍晚在校门口和陈老师说话的。
b.你说是小蒋星期四傍晚在校门口和陈老师说话的?c.′是小蒋星期四傍晚在校门口和陈老师说话的。
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

试论古汉语句子的焦点和焦点的凸显方式徐江胜【摘要】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一个突出的差异是其灵活的词序变化,变化词序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和凸显句子中的信息焦点.文章将信息焦点理论引进古汉语语法研究领域,并初步尝试运用该理论解释古汉语灵活的词序变化现象.受事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词序变化,作者认为,在宾语前置结构中,只有当宾语后有焦点标记词时,前置的宾语才是被强调的对象,即句子的焦点;没有出现焦点标记词的宾语前置结构中,前置的宾语不是焦点.【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000)001【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古代汉语;信息;焦点;词序变化;焦点标记词【作者】徐江胜【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信息焦点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语言学界后,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功解释了一些传统研究方法无法解释的语法现象。
郭锡良指出:“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存在一种轻视理论的倾向,新的语言学理论、方法和新的语法理论、方法很少引进,远远落后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
”[1]本文试图将信息焦点理论引进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并初步尝试运用该理论解释古汉语中诸如灵活的词序变化等语法现象。
词序是汉语最主要的语法手段。
洪诚指出:“由于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短句子较多,……因而词序变化的灵活性,也显得更强。
”[2]同是“不了解我”的意思,《诗经》中有时说成“不我知”,有时说成“不知我”;同是表达“用羊来替换”,《孟子·梁惠王上》有“易之以羊”和“以羊易之”两种说法。
这种词序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呢?著名的布拉格学派“FSP(Function Sentence Perspection)”原则认为,句子成分的顺序取决于信息的内容。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中的句子则是信息的载体,句子结构如何安排,往往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信息焦点的位置则是影响句子结构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程训令3(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近年来关于汉语焦点标记词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关于能够表现焦点的词和词类的名称问题,目前,虽然有一些成果,但还没有统一的、能够普遍认可的名称;二、能够表现焦点的词和词类,目前研究领域所涉及的词和词类比较多,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
关键词:焦点;标记词;名称;词类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8)01-0065-03 20世纪80年代中期,焦点被引入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以后,迅速成为语法学界的一个热点。
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视角已经拓展到焦点的概念、类别等各个方面。
焦点有语音、词汇、语序等表现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词汇表现手段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了解一下目前的研究状况。
1.关于名称问题名称问题是指:对于这些能够凸显句子焦点的词和词类,如何给它们选择一个统一的名称,如何界定它们的内容,这是进行语法研究的第一步,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名称:1.1标记词方梅(1995)采用“标记词”这个名称,并提出了标记词的确认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作为标记成分,它自身不负载实在的意义,因此,不可能带对比重音。
(2)标记词的作用在于标示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所以焦点标记后的成分总是在语音上凸显的成分。
(3)标记词不是句子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因此它被省略掉以后句子依然可以成立。
依据这三个原则,她认为焦点标记词只有两个,一个是“是”,一个是“连”。
张伯江和方梅(1996)再次重申了这个观点,而且这一名称和它的判断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潘建华(2000)、范晓和张豫峰(2003)、孙汝建(2004)、张豫峰(2006)、温琐林(2006)等在他们的论述中都采用了这个名称。
徐杰和李英哲(1993)虽然没有使用“标记词”,但他们把“是”称为“焦点标记”,其实和“标记词”这个名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标记词”这个名称的确立原则虽然很明确,但是如果运用这三个原则作为判断依据,能够划入标记词的词语将会非常少,而一些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例如“就”、“都”、“只”等都无法统一归类,因此,这不能不说是“标记词”这个名称的缺陷。
1.2焦点敏感算子“焦点敏感算子”(f ocus﹣sensitive operat or)是从国外语言学借来的一个词,刘丹青和唐正大(2001)运用了这个概念来称呼像“可”这样能够突出话题焦点的副词;董秀芳(2001)也把能影响句子焦点选择的一些词如“都”、“只”、“也”等称为“焦点敏感算子”;袁毓林(2006)也提到了这个名称;韩玉国(2003)提到的“焦点算子”与此基本一致;徐杰(2001)把汉语中除专用的焦点标记词“是”以外的焦点表达式都称为“焦点敏感式”,实际上这和“焦点敏感算子”大同小异。
“焦点敏感算子”这个名称对“标记词”是一个补充,如果把这两个名称合起来运用,那么基本上可以囊括所有可以表现句子焦点的词,但是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名称统一这个问题。
1.3标志词吴登堂(2004)认为,词汇是语义焦点的表达手段,而且把“是”、“就”以及否定词等只要能够凸显对比焦点的词都称为“焦点标志词”,认为这些词是焦点的一个标志。
虽然“焦点标志词”这个名称的使用范围不广,认可度也不高,但是从经济原则来考虑,这个名称的使用,避免了一种现象多种名称的麻烦,不失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除了以上三种,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的研究者直接称这些词为“焦点副词”或者“焦点虚562008年第1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120083收稿日期:2007-10-18作者简介::程训令(1983-),男,汉族,江苏丰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词”,这里不一一赘述。
纵观这些名称,虽然表面上各不相同,有的相差甚远,但是从最本质上来说,这些名称的所指都是相同的,都是用来指代那些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和词类,故内容大同小异。
正是由于本质上的相同,所以给这些词一个统一的名称,以及制定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今后研究者努力的方向,否则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题目中运用“标记词”来指代那些所有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以及词类,而不同于方梅(1995)论述的“标记词”,在此说明。
2.能够表现句子焦点的词和词类2.1是方梅(1995)根据确定标记词的三条原则,认为只有不重读的“是”才是焦点标记词,而重读的“是”是表示确认意义的副词。
目前,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轻读的“是”被称为“焦点标记词”也成为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
张伯江和方梅(1996)、莫红霞和张学成(2001)、玄玥(2002)、范晓和张豫峰(2003)、孙汝建(2004)、石毓智(2005)、张豫峰(2006)、温琐林(2006)等都持有相同观点。
在此之前,徐杰(1993)也认为汉语里面只有一个“是”才是同焦点有关的语法标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杨艳(2004)认为重读表强调的“是”本身就是焦点所在,而且与此相关的“很是”、“最是”也是一种焦点的加强。
2.2连目前“连”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仅次于“是”,但是就结论来看,还存在很大争议,没有像“是”那样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连”不是焦点标记词。
徐杰和李英哲(1993)提出了一个汉语“焦点选择序列”,依据这个序列,他认为虽然“连”强调的成分仅次于标记词“是”所强调的成分,居第二位,但是,“是”除了强调焦点之外,没有另外的意思,而“连”有自己独立的意义,故“连”不是焦点标记。
他举了一个例子:你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句中“连”意思相当于“甚至”,所以不是焦点标记,但有附带地强调焦点的作用。
(2)“连”是焦点标记词,标记句子的对比焦点。
方梅(1995)、潘建华(2000)、范晓和张豫峰(2003)、赵清永和孙刚(2005)、袁毓林(2006)、张豫峰(2006)等都认为“连”符合焦点标记词的三条标准,是焦点标记词。
在具体的句子使用中,“连”通常和“也”、“都”组成“连......也/都”格式,用来标记句子的对比焦点。
(3)“连”是焦点标记词,但是标记的是句子的话题焦点。
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认为句子除了有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以外,还有“话题焦点”,并把它作为第三个类别和自然焦点以及对比焦点并列。
而且他们认为,“连”是个前附性的话题标记,它所标记的成分是话题焦点。
虽然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认为“连”字标记的内容是话题焦点,和对比焦点不同,但是,他们对“连”作为焦点标记词这个观点还是赞同的。
2.3副词同“是”、“连”一样,一些副词,如“只”、“才”、“就”、“都”、“光”、“也”等也具有强调的作用,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副词这个词类也具有突出焦点的作用。
陈昌来(2000)、范开泰和张亚军(2002)把“尤其(是)、特别(是)”、重读的“就”和语气副词“难道”称为前置性焦点标记。
杨小璐(2002)从儿童汉语中的限制焦点入手,认为在表示限制焦点意义方面,“只”与“就”完全相同。
赵清永和孙刚(2005)分析了“才”、“也”、“只”、“只有”、“都”、“就”等几个副词,认为这些副词的使用经常和焦点的凸显有关。
孙薇(2002)考察了语气副词“可”的一些使用情况,认为“可”在句中,如果它的后面有动词或者形容词,此时“可”有强调意义,也具有标识性,用来凸显话题和焦点。
以上这些副词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的解释中都有表示强调或者限制的作用,因此对于句子的焦点选择都有关系。
这些副词有的单独使用,有的和焦点标记词“是”组成“就是”、“只是”、“才是”等词,有的和“连”组成“连……也/都”格式。
2.4其它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认为话语中的提顿词,如上海话中的“末”也是一种后置性的话题焦点标记;储泽祥(2001)认为数量词放在名词后面,构成“名+数量”格式,有助于表达一种注意焦点;税昌锡(2004)考察了否定词“不”与焦点的关系;范群(2005)认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给”在句法上和语义上没有什么实际的存在价值,它的作用只是体现在语用方面,是一种焦点标记;另外,结构助词“的”、疑问词等与焦点的关系也都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研究比较少。
总体来看,在上述4类词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一些虚化程度比较高的词,研究得比较透彻,而且结论也比较明确,例如:“是”,轻读的“是”作为焦66程训令 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点标记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而且研究的视角已经开始转向重读的“是”。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也逐渐拓展到能够表达句子焦点的副词以及其它词类上,但是相比较而言,对这些虚化程度不高的副词或者其它词类,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这些领域都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1]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2]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徐杰.“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J ].汉语学习,1985,(1).[6]史锡尧.副词“都”语义语用综合考察[J ].汉语学习,1990,(4).[7]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J ].中国语文,1993,(2).[8]崔希亮.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J ].中国语文,1993,(2).[9]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 ].中国语文,1995,(4).[10]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 ].中国语文,1998,(4).[11]潘建华.每个句子都有焦点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2]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01,(3).[13]莫红霞,张学成.汉语焦点研究概观[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4]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J ].中国语文,2001,(5).[15]杨小璐.儿童汉语中的限制焦点[J ].当代语言学,2002,(3).[16]张豫峰.汉语的焦点和“得”字句[J ].汉语学习,2002,(3).[17]玄玥.焦点问题研究综述[J ].汉语学习,2002(4).[18]胡德明.“连”字成分的焦点及相关问题[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9]孙薇.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分析[J ].语言研究,2002特刊.[20]董秀芳.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的确定原则[J ].汉语学习,2003,(1).[21]韩玉国.“连”字句中“都”与“也”的语义差别[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1).[22]税昌锡.焦点、语义联项与“不”的语义指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23]杨艳.谈与焦点标记“是”有关的几个问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吴登堂.汉语表达中的焦点[J ].辽东学院学报,2004,(2).[25]孙汝建.肯定与肯定焦点[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3).[26]苏艺彬.谈谈“话题焦点”[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9).[27]范群.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焦点标记“给”[J ].长治学院学报,2005,(1).[28]石毓智.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J ].语言研究,2005,(4).[29]赵清永,孙刚.汉语焦点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J ].语言文字应用,2005,S1.[30]温琐林,范群.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焦点标记“给”[J ].中国语文,2006,(1).[31]张豫峰.关于汉语句子焦点问题的两点思考[J ].中州学刊,2006,(2).[32]袁毓林.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J ].语言科学,2006,(2).[33]仇栖锋.汉语焦点问题研究综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责任编辑:陈如毅)A General Survey on the Study of FocusMarker i n Chi neseCHENG Xun -ling(Chinese and L iterature College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 observati on on the study of the focus marker,this article gives generalizati on of t w o issuos:on the na me of the focus mark word and parts of s peech .A t p resent,there is no one na me that can be widely accep ted;on the f ocus mark word and parts of s peech .There is no one deep study of the f ocus mark word and parts of s peech till now .Key words:f ocus;f ocus marker;name;parts of s peech762008年第1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No .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