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_林书武

合集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刮痧》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刮痧》中的隐喻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刮痧》中的隐喻翻译作者:李斌李桂芝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探讨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阐释了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过程,以期对隐喻方面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概念隐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91 引言原语作者有目的地使用隐喻来传递信息,使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新颖,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融合性和差异性。

影视作品中隐喻的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原则,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为例,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翻译英汉语中的隐喻。

2 翻译适应论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指的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适应选择论所倡导的翻译原则是“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适应性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做到多维度的适应和转换(胡庚申,2004)。

G. Lakoff和 M. Johnson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系统不同,进而出现不同的隐喻映射,体现出不同的概念隐喻。

3 基于翻译适应论的《刮痧》中的隐喻翻译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原则下,“最佳翻译”是“整合时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即:译者在产生译文的同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适应和继而依次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综合。

只有做到“多维度适应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适当的译文(胡庚申,2006)。

电影《刮痧》以中国爷爷给孙子刮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冲突为主题,描述了中美文化在伦理亲情、人权观、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要, 还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1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 . 共同培养人 才。 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合作, 定期与企业沟通, 可以随时把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1 . 专业设置与市场岗 位需求联系较少。 市场经济条件 在 下,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需 求驱动模式。由于 各种条 件的限制, 职院 高 校在 设置专业时
收毕业生的考察过程。 这样的双向互动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 的就业率。口
参考文献:
【] 1 张建华 , 李乐琳 , 国志. 李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 [. 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0 7 1. ] 20 ,2 【】 2 王振岩 , 张玉莲 . 构建 以市场 为导向 的高 职人才培养 模式 的调查与研究[. 育与职业 ,0 9 3 J教 1 20 ,. 【】 3 赵希 田, 常永青 . 于社 会需求 的高职人才 培养模式 基 分析 [. J职教论坛 ,0 97 ] 2 0 ,.
对介词进行分析, 相关研究对英语介词 oe u o i,t, vr p, nio , n, n
的。 但是, 全面并不等于深入, 所以目 前这一研究仍较薄弱。 对于语料的分析多集中于外语语料 , 或者是汉语与外语的比
较, 所涉及的内容也多围绕国外经典隐喻著作中所提到的例 子而进一步展开。很少有专门分析汉语中隐喻现象的研究 , 对有些隐喻现象的挖掘深度还很不够 ,如汉语中用来表达 “ 情感范畴”“ 、感觉范畴” 的话语大都是隐喻性的, 这就值得 探讨分析。当然, 有些学者的研究己经为进一步分析汉语语 料做出了示范 , 这也是今后国内隐喻研究的一个着力点。口
“ 、 等带有禁忌色彩的隐 分析“ 死”“ 性” 喻, 计算机”“ 、 法学” 等 科学隐喻, 对科学术语进行隐喻透视。 分析“ 颜色” 隐喻, 探讨

论汉语_眼_的概念化隐喻

论汉语_眼_的概念化隐喻

形式。例如:
(1)在这冰河的冬季,我看见了一双闪动的眼睛。
(《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2)哦,还有我们,几十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正闪动
着青春的光。(《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3)我的目光游移,思想在于我心,最初的暗恋,是
寻找你的身影。(《2008中国年度散文诗》)
(4)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
语言应用研究
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
□孔英婷 杨廷君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莱考夫 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结合汉语语料,对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进行探讨。本文将汉语“眼”的隐喻分 为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两个类别,其中“眼”的空间隐喻又可划分为三维空间隐喻、二维空间隐喻和一维空间隐 喻。汉语对“眼”的这种概念化隐喻是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11.07
语言应用研究
从“小姐”一词谈媒体语言监管 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
□罗黎丽
摘 要:“小姐”一词是当代汉语语言生活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称呼语,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小姐” 却陷入了困境,它的使用似乎存在着一褒一贬两极分化的趋势。为了拨开笼罩在人们头上的迷雾,扩大“小姐” 的使用范围,帮助“小姐”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我们建议加强媒体语言监管和有关称呼语的教育。
2011.07
语言应用研究
里瞅。(《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即“前后、上下”等。汉语中有“眼前、眼下、目前”等
(四)眼为有温度的实体
表达方式。例如:
物体具有温度,而人们在对眼的描述中也会使用
(31)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从“小姐”一词谈媒体语言监管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

从“小姐”一词谈媒体语言监管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
“ 小姐 ,请 你 给 我 开 下 门, 我住 1 9 ” ,服 务 员仍 然 不 予 房 0
功 能 ,对 “ 小姐 ” 进 行 变 相 渲 染 , 社 会 受 众 面 对 铺 天 盖 地
理 睬 。 教 授 有 些 生 气 了, 大 声 喊 道 “ 小姐 , 你 听 没 听 到 我 的 错 误信 息 , 就只 能 以谬传 谬 。
① 旧 时有 钱 人 家 仆人 称 主 人 的 女 儿 。 ②对 年 轻 女 子 的 尊称 。 但 实 际 上 , 旧 时 代 仆 人 称 主 人 的 女 儿 为 “ 姐 ” 的现 小
语 言 生 活 中所 遇 到 的各 种 问题 。 “ 姐 ”一 词 , 近 年 来 已 小
有 不 少 人 做 过 研 究 ,有 对 它 进 行 溯 源 的 , 有 探 讨 它 的 发 展 象 早 就 消 亡 了 。现 在 大 多数 人 首 先 认 为 “ 姐 ”是 指 对 年 小 变 化 的 , 有 从 它 出 发 看 汉 语 称 谓 困 境 的 , 有 调 查 它 的 使用 轻 女 子 的 尊 称 。但 由于 服 务 行 业 的发 展 , “ 姐 ”在 某 些 小
状 况 分 析 其 语 用特 征 的 , 但 研 究 的 结 果 却 并 没 能 改 变 “ 小 地 方又被用 来专指 服务员 。随着服务 业中一 些色 情活动 的 一
姐 ” 的 使 用 现 状 。 基 于 已有 的研 究 ,我 们 需 要 进 一 步 思 考 滋 生 蔓 延 , “ 姐 ”又 好 像 成 了 “ 陪 女 ” 的代 称 。 “ 一 小 三 她
说话 ?我要开 门!” 这时他看到服 务员突然站起 身来 ,指
“ 姐 ” 的使 用 存 在 两 极 分 化 , 高 雅 场 合 的 “ 小 小姐 ”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作者:徐光琦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8期摘要: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要求学习者必须重视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地位。

然而,目前的外语词汇学习对隐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本研究从具有相同语言隐喻和具有不同语言隐喻的跨语言词汇学习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隐喻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发现隐喻的应用能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和把握外语词汇的意思与用法,更系统、更彻底地掌握外语词汇,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理解困难和应用不当,从而产出地道的外语表达。

关键词:语言文化隐喻词汇学习1.引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赵贤州(1992)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形象地比作积淀于一个民族语言中生命力极强的染色体。

陈光磊(1992)指出每一种语言都是由其文化编制出来的,每一种语言的“体”与“用”都是每一种文化特色的体现。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启示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词汇时,必须要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隐喻表达式在语言中占到了70%。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Johnson 1980),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束定芳,1998)。

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掌握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与隐喻能力有关(陈海燕,汪立荣,2013),隐喻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外语词汇学习中克服由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2.隐喻研究概述根据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方法,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的始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始于语言学家Richards的语义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的始于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多学科研究(束定芳,2000)。

汉英语言隐喻认知思维共核研究

汉英语言隐喻认知思维共核研究
在用 “ 身体化” 隐喻表 达同一概念 的相似性 ,认为汉英两种语 言在反 映认 知方面存在 明显的共性 ,在最基 本的语言认知思维方面同心共核。 关键词 :汉英语 言 本体 隐喻 认知思维 共核
中 图 分 类 号 :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3 (0 1 3 O3 — o 0 9 30 2 1 )0 — 】O 3 作 者简 介 :李 英 军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讲 师 ( 疆 乌 鲁 木 齐 新 80 5 ) 30 4 。
人 类组 织概念 系统 的基 础 ,隐喻是 人类基 本 的认 知方 式之一 。人类 概念 系统 中的许 多基 本概念 往往 是 隐喻性 的。根 隐喻 (ot e p o)作 为人类 概念 系统 中深 层次 的核 心概 念 ,对 人 类 日常 的思 维 ro t hr m a
方式 和话 语表 达起 到 了重 要 的作 用 。可 。 他 对 根隐 喻 ① 的剖 析对 我们进 一步 研究 人类语 言认 知思维 方式 的相通性 与相异 性具 有重要 的意义 。
在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手的认识不断清晰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主要是把手的一些特性投射到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许多由手形成的隐喻表达在此方面汉语和英语表现出了极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语言思维模式
汉 英 语 言 隐 喻 认 知 思 维 共 核 研 究
李英 军
内容提要 :文章借助莱考夫 、柬定 芳等人 的隐喻研究成果 ,从 本体隐喻 的角度 ,分 析 了汉荚 两种语 言
学 的 “ 类 中心说 ” 人 ,人们 认 识 事物 总是从 自身及 自身 的行 为 出发 ,引 申到外 界 事 物 ,再 引 申到 空
间 、时 间 、性 质 等 。海 因 ( e e 等 学者将 人 类认 识 世界 的认 知域 排 列 成一 个 由具 体 到抽 象 的等 Hi ) n 级 ,认 为这是 人 们进 行认 知 域之 间投 射 的一般 规 律 :人 >物 >事 >空 间 >时 间 >性 质 。实 际上 ,从

贺州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应用

贺州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应用

贺州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应用摘要:在旅游景点英译过程中,隐喻的应用非常广泛。

因此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恰当理解和构建隐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贺州地区的景点中出现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构建,并对景点隐喻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隐喻;英译;文化内涵一、前言在旅游景点英译过程中,隐喻的应用非常广泛。

旅游景点英译中隐喻的构建与普通英语翻译中隐喻的构建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又存在特殊性。

其中旅游景点英语中的目标域可以是普遍的事物,也可以是游客文化语境中的事物,而且游客文化语境中的事物常常是目标域的最佳选择。

如果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能恰当理解隐喻,就可以缩小中西方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或懂英语的游客更好地服务,进行更好地交流,就能更好地把贺州旅游资源和文化宣扬出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同时丰富相关的翻译研究和语言学研究,扩宽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

因此本项目以贺州的旅游景点资源中的隐喻现象为研究对象,对贺州旅游景点英译中需要理解和使用的隐喻进行分析和构建,并对其如何进行应用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旅游英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隐喻相关研究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做出了解释。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隐喻作为极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提及另类领域经验的一种隐喻认知活动。

近几十年来,隐喻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

自1980年lakoff & johnson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la-k off认为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概念隐喻。

因此,隐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空间隐喻视角看《我的父亲》中的方位词

空间隐喻视角看《我的父亲》中的方位词

空间隐喻视角看《我的父亲》中的方位词摘要:传统上的隐喻研究,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把隐喻当作修辞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把隐喻看作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思维方式。

本文以汪曾祺的文章《我的父亲》为文本分析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方位词,文章主要从空间方位词本身表达空间概念和隐喻义延申到时间概念和人的情感概念这三个方面对文中出现的方位词展开论述。

关键词:汪曾祺,我的父亲,空间隐喻,方位词1.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是江苏高邮人,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汪曾祺的作品以现代白话文学的方式记录叙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孙郁,1996)。

《我的父亲》全文共四千五百多字,写于一九九二年,汪曾祺的父亲名叫汪菊生,字淡如,文中父亲的形象是性格开朗,热爱运动,富于艺术情趣与才华。

能奏多种乐器,也擅长绘画、篆刻及制作风筝等各种手工,乐善好施,热心公益。

本文选用汪曾祺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认知语言学中的空间隐喻视角论述《我的父亲》一文中的方位词。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形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

柏拉图认为隐喻是花言巧语,做多是修饰性语言,只适用于表达感情,但不适用于政治辩论和科学论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都很大,因此,隐喻也一直被当作起修饰作用的修辞格来研究。

20世纪80年代,Lakoff等人谈到隐喻是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这就是隐喻过程。

就是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思维现象。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修辞,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Lakoff等人提出将隐喻看作一种思维方式,更认为人们的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常见到的隐喻表达是隐喻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蓝纯,199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37期 No.1, January 2002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7

 3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1-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

林书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本文在林书武(1997),束定芳(2000)的专著,李福印(2000)的背景下,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今隐喻研究的七个主题,包括理论研究到应用于语言教学等各个方面。接着叙述重要的论著和研讨会,主要的研究学者、机构及刊物。说明研究的焦点是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空间隐喻研究、转喻和其他修辞格的研究。最后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继续进行侧重于认知平面的隐喻理论研究;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喻研究;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空间隐喻;转喻

Studies on Metaphor: State of Arts, Focuses, and Trend

LIN Shu-wu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gainst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survey works, i.e. Lin(1997), Shu(2000), Li(2000), and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literature, induces seven themes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n metaphor, includ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study to their applications to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books and works, conferences and symposiums, scholars and study groups, as well as journals are briefly described. The study focuses it states are: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metonymy and other tropes. Finally, the trend for studies is anticipated: those on theories with emphasis on cognitive aspects,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ne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nd those combined with the stud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ill be carried on. Key words: studies on metaphor;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r, blending); spatial metaphor; metonymy

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例如林书武[1]、束定芳[2]的专著、李福印[3],特别是束定芳的专著,全面阐述隐喻学研究的概况,介绍和评述各种隐喻理论,相当详尽地讨论隐喻的类型、句法特征,使我们对隐喻研究有了全面的了解。从那以后,国内外学者又推出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提法,研究更为深入、广泛。本文就标题所示的三部分进行阐述。供读者参考。 一、基本现状 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4],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当然,Lakoff等人的研究是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但其成果更系统、更全面。从那时以来,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发展很快,日益深入。 1.近来研究的主题 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章很多,这说明隐喻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换言之,可以从各个角度研究隐喻。笔者

39 归纳一下,有以下7个主题。 1.1理论探讨 束定芳[2]总的来说,都是理论探讨的概括性评述。特别是在“隐喻的工作机制”,“隐喻的理解”两个方面概述各种解释和假说,理论意味更浓。理论探讨仍然是目前隐喻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纯理论探索,例如对Davidson的隐喻理论,对Goodman象征理论的思考;从康德的观点出发,研究隐喻和类比;探讨康德、布鲁门伯格(Blumenberg)、怀恩里希(Weinrich)对隐喻认知理论的贡献;等等。另一方面是对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亦作bind, integration[有些研究者译作“交织、整合”])进行研究,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目前学术界的焦点,以下详谈。 1.2 空间隐喻研究 无论是空间概念隐喻,还是空间隐喻表达式,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普遍现象。例如:上为大、高级、高等;下为小、低级、低等。这可以说是两个概念隐喻,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定势思维。由这两个概念隐喻产生出的隐喻表达式也是很多的。限于篇幅,例子略去。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上常常通过空间隐喻去理解时间。其实,这一现象,学者早已觉察到:钱钟书说过,前可以表示未来,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只是现在的学者予以解释而已(例如见周榕[5]),但这也体现了学术的发展:从发现、描写到解释。 1.3 对具体语言问题的研究 英语中的I see,意思是“我明白,我懂,知道”。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那时”、“这个人”、“此地”,大家知道在语用学中这些称为指示词语,分别为时间指、人称指、地点指。指示词语在谈话、书信中有比较复杂的含义,而在地道的汉语书信中,人称指常常不出现,如何用认知隐喻观解释这些现象,也是一个研究主题。也有研究某种句型的,例如Sweetser研究条件句,她的一组例子是: If Paris is a body/ person, the Ile de Cite is its heart. ? If the Ile de Cite is the heart of Paris, then Paris is a person. ? ? If the Seine is an artery, then Paris/France/Europe is a person. 后两个句子是有问题的句子。为什么会是这样,Sweetser的解释是:原来部分和整体之间有不同等级、层次的隐喻,在这里是躯体/人对心脏和心脏对主动脉的隐喻。包含性较大的概念如果在结果句中提出,那么整个句子是不能接受或不合适的。具体问题还有很多。外语出身的人对国外理论敏感,请注意运用来解答汉语语料中的具体问题。 1.4 涉及其他修辞格的研究 除隐喻外,还有明喻、转喻、提喻;反话也是一种修辞格。其中,把隐喻和转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用来说明语义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主题。明喻理解的知觉加工过程;用突显的观点解释反话现象;隐喻、转喻、提喻构成认知三角:各种修辞格之间的心理差异等等,都是学者研究的题目。例如,沈家煊[6]研究转指与转喻之间的关系,黄宣范[7]认为汉语是一种转喻语言,等等。 1.5 结合脑科学进行的研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对语言学来说,脑科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的发现,用以说明运动性失语症的病因;而威尼克区的发现,则说明听觉性失语症的病因。应该说这是基础知识,现在引进隐喻研究,结果表明损伤了的左右半球对隐喻句的理解反应都比较慢,也不确切,这说明在一个句子环境中对词语隐喻义的理解涉及到左半球和右半球的加工机制。这里只是说了大脑疾病对隐喻理解的影响,至于如何影响,以及对隐喻生成的影响,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1.6 隐喻跟文化模型的关系研究 这里所说的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s),即为认知图式。比较集中研究语言与思维中的文化模型这一课题的,是于1979年8月在加利福尼亚州拉约拉(La Jolla)举行的“文化知识的表述”

40 研讨会,其成果见Holland & Quinn[8]—书。差不多20年以后,有的学者,例如Victor Balaban明确论证了隐喻跟文化模型有关的说法。R. Gibbs还指出:语言表达中隐喻表达式的出现是成系统的,这不仅反映了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模型也在起作用。隐喻跟文化模型的关系如何;隐喻构成还是反映文化模型,二者是不是逐渐全等关系。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B文和G文均见Steen & Gibbs[9]) 1.7 隐喻研究与语言教学 这是面向语言教学的研究。国外有的学者在研究隐喻工程,具体来说是构建(例如英语)隐喻与类比集(或库),英语教师可以用来解释隐喻过程与抽象思维。此外,隐喻与识字的关系,隐喻与词汇教学,隐喻与青少年的语言学习,隐喻学习与外语教学等等都是研究的主题。 2.主要的学者与重要著作 认知观隐喻研究的主要学者当首推George Lakoff,他跟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4],单独撰写的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0]已为人所熟知。值得注意的是他还研究具体问题:解释I am not myself today这个句型;解释数学隐喻,等等。最近又跟Johnson合著出版The Philosophy in the Flesh[11]一书(人体哲学,或可译作体验论哲学),把他的体验论语义观发挥得淋漓尽致,又特别强调隐喻的作用。著者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失误。华盛顿大学Joseph Ularic Neisser写了一篇书评[12],指出该书的正确思想后大致说,L & J在真理面前多走了一步,以致认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哲学著作,只不过是几个根隐喻的隐蔽操作而已;整个思想史被论证成仅仅是隐喻史。最近,Lakoff转向语言的神经理论研究。 Z. Kövecses, R. Gibbs, Jr., E. Sweetser 等人的研究跟Lakoff的前期研究接近,只是Sweetser虽是Lakoff的研究生,最近多跟G. Fauconnier合作,采用后者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理论,但空间心理和(领)域(domain)大致相当,所以都可看做一派。 近来,跟Lakoff合著出版过书籍的Mark Turner,提出另一种理论而异军突起:即提出概念合成(或称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力颇强,成为学术界的又一焦点,M. Turner是个很勤奋的学者,著作很多。在互联网上又有自己的网页,所以查找他的著作很容易。Turner[13]以诗人Wallace Stevens一句诗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为书名的一部分。用意是要讨论人为什么不说“Death Is the Father of Beauty”,而采用上一种说法;该书在“导言”之后,从讨论“隐喻与亲属”开始逐步展开论述。实际上书名可按副标题译作:“心理,隐喻,文学批评”。此书为研究概念隐喻的必备书之一。之后,他写了(有时跟G. Fauconnier合作)一系列论述概念合成、整合的文章。最近将出版的文章有:概念整合的原则:概念整合网络。Adele Goldberg[14]的编著,Antonio Barcelona[15]的编著都收有Turner论述概念合成的文章。参与确立概念合成理论的学者不少,主要有G. Fauconnier,E. Sweetser,S. Coulson,T. Oakley等人。 西欧一些语言学家对隐喻,特别是对转喻及其跟隐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Brygida Rudzka-Ostyn等人编有《认知语言学论题》[16]一书,有一定影响。她又跟Louis Goossens等人编有《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转喻与语言行动》[17]一书,为隐喻—转喻研究提供一些范例。其他一些学者还有:R. Dirven,D. Geeraerts,A. Verhagen,还有若干日本学者。 近来,一些新人活跃在研究舞台上,举其要者,有英国的Z. Todd,B. Nerlich,D. Clarke,其他国家的R. Giora,Yeshayahu Shen。最后应该提一提的但并非不重要的两位学者是R. Langacker,他的两卷本、大部头著作《认知语法基础》,自成系统。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隐喻,但他提出的许多概念,例如侧面、基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