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隐喻之语法隐喻

隐喻之语法隐喻

隐喻之语法隐喻作者:张雯婷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9期【课题项目】本文是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名词化语法隐喻能力对学术语篇阅读能力的影响”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ys2014-37)。

【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73-01导语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中首次提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语言学家大多都把隐喻看作是词汇层面隐喻化的过程,韩礼德认为隐喻还发生在语言的语法层面,即我们所说的语法隐喻。

当语法的形式或者范畴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

本文通过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及其分类的介绍,梳理了近些年国内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现状并探讨学者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的不足之处。

1.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引出了语法隐喻这一概念。

之后,在其一系列的论文(Halliday, 1992,1995,1996)中,他又提出了修正的语法隐喻模式。

韩礼德语法隐喻模式是以语言层次理论为基础的。

韩礼德把意义到实体的过程看作是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进而再到音系层的多层体现过程。

对每个语义而言,韩礼德认为,在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间的体现关系中,至少有一个“一致”体现形式,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形式,通过转义的“非一致”式,被称之为“隐喻式”。

韩礼德随后修正的新语法隐喻模式进一步强调了语法隐喻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的一致性,语法隐喻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思想则在语法隐喻理论中得以体现。

2.语法隐喻理论内容2.1 一致式 VS 隐喻式了解语法隐喻的内容首先要从一致式和隐喻式/非一致式这一对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开始。

所谓一致式是指用动词体现过程,名词体现参与者,形容词体现事物的属性、特征,介词或副词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因素,连词则体现逻辑关系,使得词汇语法层面所表达的表层和深层意义相一致。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
参考文献 :
[ o f p r o t e s t s ] [ o f p r o t e s t s ]

F l o o d

c o n g r ue n t me t a pho ic r l a
[ 1 ] L a k o f ,G & J o h n s o n ,M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U—
喻 的人 。L a k f o f和 J o h n s o n则从 认知 的全新角 度来研究 隐喻 。 Ha l l i d a y在分析对 比了传 统修 辞学 中的隐喻 、借 喻和提喻三个
概念 , 他 认 为词 汇 的 隐 喻 表 达 是 因 为 “ 词 汇 的选 择 只 是 词 汇语
【 关键词 】语 法隐喻 词汇隐喻 联 系
基金项 目: 陕 西省 教 育厅 人 文社 科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1 2 J K 0 3 0 0 。
语 法 隐喻 概 念 的提 出
在语法层 次的重新建构 。
语 法 隐喻 的 功 能 语 言 学 理 论基 础
隐喻 的研究 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 。A r i s t o l t e是最早研 究隐
announcem ent .
从 下 看
l i t e r a l l y m e t a p h o r i c a l l y
a mo v i n g ma s s o f
从 上 看
ma n y p e o p l e [p r o t e s t e d ]
上在某些方 面词汇隐喻还可以用系统功能的语法 隐喻理论进行 解 释。因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 , 介词短语一般被看作 “ 小过

象征论文:“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

象征论文:“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

象征论文:“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中文摘要】无论“象征研究”还是“隐喻研究”都肇始于古希腊时期,到现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象征理论的研究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古希腊萌芽时期、中世纪的片面化发展阶段、18至19世纪的特征化发展时期以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多元化发展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象征研究已经从语言学研究逐步渗透到了心理学、诗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

与此同时,隐喻研究也经历了向修辞学、诗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人类学以及思维认知不断渗透研究的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70年代后期,西方理论界又掀起了隐喻研究的高潮。

总体说来,西方理论界具有研究象征和隐喻的传统,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象征研究和隐喻研究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两者结构形态极为相似,它们一直处于一种“身份”无法确认的尴尬境地——就某个意象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象征,似乎也可以说那是一个隐喻。

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人们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也混淆不清,显得十分随意。

有鉴于此,本文意在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做一次尝试。

对象征和隐喻之间关系的研究...【英文摘要】Symbol and metaphor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ancient Greece, has bee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Symbolism has gone through fourstages:the embryonic period of ancient Greece, medieval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one-sided,18 to the 19th century period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the late 19th to the 20th century and diversifi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Similarly, metaphor theory has also gone through rhetoric, poetics, linguistic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thropology, and co...【关键词】象征隐喻理论比较【英文关键词】symbol metaphor theory comparison【目录】”象征”与“隐喻”的比较研究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6引言8-12一、问题的缘起8-9二、研究现状综述9-11三、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11-12第一章“象征”和”隐喻”的相通性考察12-22第一节“暗示”的表现方式12-15一、象征、隐喻和符号12二、符号的暗示性12-15第二节寓意的诉求15-19一、相似的建构模式15-16二、认知空间的拓展16-19第三节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19-22一、象征、隐喻及思维方式19-20二、”在场”的抽象思维20-22第二章“象征”和”隐喻”的差异性探究22-32第一节整体意识与基础性存在22-25一、整体感·散落态22-23二、恢宏的气度与局部性体验23-25第二节“能指的穿越”与”意义的关联”25-28一、意蕴沉潜与双向互动25-26二、模糊·明晰26-28第三节阅读接受的难与易28-32一、”难与易”的原因寻绎28-29二、艺术世界和生活场域29-32结语32-34参考文献34-37后记37-38个人简历38。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宋词中的隐喻及其翻译吴珺如摘要:本文探讨了宋词中隐喻的普遍性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然后根据宋词中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将其分为陈腐的隐喻、常规的隐喻和新奇的隐喻三类,分别对其典型的例子进行原文和译文的比对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宋词隐喻翻译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词的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重构”的阶段成果(编号:211YY-WJR01)。

宋词中高密度地运用隐语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第一,避俗求雅的心理。

中国文人历来崇尚艺术化的生活,喜欢用诗意的名称来替代直白的名称以尽可能避免引起物质联想。

因此,菠菜成了“红嘴绿鹦哥”,油煎豆腐成了“黄金白玉板”,家常的杯子饭碗美化为“金樽玉碗”,日用的竹席瓷枕美其名曰“冰簟玉枕”。

第二,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

隐喻能充分展示文学创作的艺术性,使之形成一种反常化程序,言近旨远,意味无穷。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文学作品的言近旨远和无穷意味。

隐喻之美在于隐,由于避免了直接阐述而借助于“另一事物”或“另一形象”在读者心中所能引发的联想,隐喻便获得了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功效。

利科曾把隐喻分为“活隐喻”和“死隐喻”,前者指修辞现象,又可名为“美学隐喻”,后者则属于语义学和词汇学范畴,也称“语言学隐喻”。

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宋词中的隐喻,而诗歌最重要的功能即美学功能,因此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美学隐喻”。

陈腐的隐喻是指那些由于使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高而隐喻性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的隐喻。

相对其它几种隐喻而言,它最不易引发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想,而喻底则早已一目了然无需多想,因此所触发的美感最低。

宋词中这一类隐喻比较常见,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译本体或喻底加本体而可以忽略喻体。

比如“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周邦彦《水龙吟·梨花》)“玉容”喻指美人如玉般姣好的容颜。

“爱情”的概念隐喻

“爱情”的概念隐喻

“爱情”的概念隐喻作者:张鑫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英汉语言中“爱情”的概念隐喻。

发现“爱情”隐喻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着诸多共性,及少部分个性,反映了两民族在身体构造上的相同及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大体上包括10个方面,其中实体域居多,从而验证了关于“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情感隐喻投射不总是“抽象概念具体化”,也存在“抽象概念抽象化”的情况。

关键词:爱情概念隐喻投射范围英汉对比-一、引言情感作为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构成了人类经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情感与认知之间相互影响,因而对情感的研究历来被当作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利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1996:114)。

情感正是一种抽象概念,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常常把它们隐喻化,比如:“满怀欣喜,充满恐惧,火冒三丈”等等。

一般来说,人类具有五大基本情感:“喜、怒、哀、惧、爱情”。

本文以五种基本情感中的“爱情”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对英汉日常语言中有关“爱情”的概念隐喻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具体考察英汉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的投射范围、共性、个性以及投射背后的理据,并指出“对待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的能力,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赵艳芳,2000:50)对于情感隐喻同样适用。

本次研究的语料主要来自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及权威的英汉语工具书(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5)、《牛津高阶英汉语双解词典》(2002)、《现代汉语词典》(2002))。

为了节省篇幅,文中用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隐喻与关联

隐喻与关联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8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05文 化 论 坛1,引言没有哪一个辞格象“隐喻”(metaphor)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

哲学家(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等都对隐喻发生了兴趣。

特别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兴起,又进一步推动了隐喻研究的深入。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指出隐喻是一种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把通常用来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词组用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

人们常称隐喻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condensed simile}。

刘永耕先生(1997:12)也指出:“隐喻实质上是明喻与夸张的融合,或者说是比喻意义的夸张式表达:夸张处于表层,比喻处于深层”。

隐喻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其主要功能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从较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逐步接近新概念,是从已知到未知,从而认识未知的桥梁。

语言中的隐喻实际上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

本文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阐释隐喻的理据以及语境和最佳关联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试图解释关联性对于隐喻的重要意义。

2,关联理论简述Sperber和Wilson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于1986年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以关联为原则,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是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

关联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类的认知是以关联为取向的(Sperber&Wilson,1986:46)。

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命题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Sperber &Wilson,1986:12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游晓玲.隐喻能力、概念流利和语言学习「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 (1) : 44-47. [53〕苏立昌,常洪岭.从“战争”概念隐喻看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58-62.
[45〕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 (1): 11-18.
[3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6〕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杜,2004.
[28〕李越.隐喻的认知研究: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T〕.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40-41.
[29〕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T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6 ): 139-141. [1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so]张国磊.英汉公益广告的隐喻研究[[3].海外英语,2010 (8):341-344.
[42]汪清,何玉杰.中外广告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5]Hacker, Arthur. Hong Kong in posters: A History of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J].
Journal ofAdvertising, 2000 (1):1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