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汉语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安徽文学
W 中对隐喻的研究综述
黄 琛
上 海 理 工 大 学
诗 经 中 的 比兴 . 二 是 先 秦 诸 子 论辩 说 辞 中使 用 中 的譬 论 辩 的 四种 方 法 ( 譬, 侔, 援, 推) 时说 : “ 譬 也者 , 举 他
指出 : “ 夫仁 者 , 己 欲 达而 达 人 。 能取近譬 . 可 为 仁 之 方
喻。 最 早 揭 示 出 比喻 特征 的是 墨 子 , 《 墨子 . , J 、 取》 中谈 法 的定 义 、效 果 和 分类 作 了论 述 。他 认 为 隐 喻 是 指 :
观念 对 待 ,即 将 隐 喻置 于修 辞 学 的学 科 体 系 中 分 析 .
同时 借 鉴 国外 的先 进 理 论 和 方 法 对 隐 喻进 行 分 析 . 使
克 服 了 传 统 隐 喻 理 论 重 功 能 阐 发 、轻 形 式 描 写 的不 足, 并 且 从 多角 度 、 多学 科 对 隐喻 进 行 分 析 . 使 研 究 逐 渐 向语 言 本 位 过 渡 清 末 学 者 龙 伯 纯在 《 文字发凡. 修辞学》 中对 譬 喻 “ 恐 本 事 本 物不 甚 明 白 . 而 引他 事 物 以显 之 也 ” 从 此
物 以 明之 也 。 ” 意 思 是 比喻 要 用他 物来 说 明本 物 。 孔 子 定 义 来 看 , 他 借 鉴 了古 人 的 观 点 。 而刘 金第 在 《 文 法 会 通》 中提到的“ 事 理有 易 知 者 . 有难知者 , 文 中欲 明 难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

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能力研究综述隐喻性语言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有论文发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通过回顾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研究的语言对象角度来看,目前缺乏针对二语的隐喻能力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以一语为对象的研究,且大都是集中在隐喻理解方面。
由于不同研究在其所使用理论框架、实验方法、实验语料、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导致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分歧,而从二语(例如英语二语或汉语二语)角度研究隐喻生成能力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分歧。
其次,从变量的角度来看,工作记忆、认知风格/流体智力与二语水平交叠因素的影响在隐喻能力中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
一般认为隐喻能力是识别,理解甚至自主产出隐喻的能力。
古往今来,关于隐喻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大部分都着眼于隐喻理解和识别,较少地涉足到隐喻生成,尤其是生成新奇隐喻。
心理学中大多数关于创造力和智力争议最后结论为创造力和智力是不同的能力,具有小范围的重叠。
但研究这些执行能力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争议的。
分析高层次能力,如流体智力(Gf)能产生比分析低层次能力和完成个人任务更强的关系。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连系,来表达复杂的概念、情感或意义。
隐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隐喻的认知机制、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在国内,隐喻研究的发展与国际上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首先,国内隐喻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核心,国内学者在隐喻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例如,从刘宓庆的“语言—思维转向”的理论框架到韩愈楼的“文化—认知转向”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们为隐喻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框架的出现丰富了国内的隐喻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隐喻识别和理解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
这些研究旨在揭示不同语言、文化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差异。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中文和英文的隐喻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中文更倾向于使用“物质概念”进行隐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抽象概念”。
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隐喻相关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政治语言学领域,有学者通过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使用,揭示政治家的意图与目的,进而理解其宣传和影响手段。
这种政治隐喻的研究为政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市场营销领域,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宣传中,通过隐喻的使用来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购买欲望。
这些应用研究为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然而,国内隐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隐喻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还相对较少。
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和验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国内的隐喻研究还存在着理论上的简化和片面性,部分研究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进行研究。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范文

《通过隐喻能力教学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复杂。
概念流利作为一种高级语言认知技能,对大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与有效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而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学习提供更为丰富和深邃的途径。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隐喻能力教学来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隐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记忆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关于隐喻能力教学对大学生概念流利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
本研究将结合前人研究,探讨隐喻能力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概念流利方面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设计。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接受隐喻能力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概念流利度测试,以评估隐喻能力教学的效果。
四、实验过程1. 实验设计本研究选取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隐喻能力教学,包括隐喻理论学习、隐喻识别与解读训练、以及基于隐喻的思维训练等活动;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概念流利度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词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实验组在经过隐喻能力教学后,在词汇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同义词辨析、反义词记忆、新词学习等方面均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这表明隐喻能力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词汇水平。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差异实验组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表现也优于对照组。
通过隐喻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这表明隐喻能力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隐喻研究综述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
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
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
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
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

中国隐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8年中国英语界隐喻研究成果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并对隐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看法,对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1.引言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代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
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
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
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
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述评隐喻是理解认知结构的重要方面,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在使用中拥有非常丰富而有趣的形式。
隐喻作为具有潜在理解能力的语言表达,在语言学界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领域迅速发展。
本文将进行一次系统和客观的回顾,来评价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发展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国内近年来隐喻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汉语隐喻研究、语义隐喻研究、文本隐喻研究、语用学隐喻研究、修辞隐喻研究、认知隐喻研究、社会语言学隐喻研究和跨文化隐喻研究。
同时,隐喻研究还涉及到诸多领域,例如绘画、咨询、戏剧、心理学、社会性格学、社会学、园林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广泛领域。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隐喻研究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来进行。
首先,观察研究是通过日常生活和文献来观察隐喻的使用和效果。
其次,实验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口头报告、访谈、问卷等多种方法,来挖掘隐喻的使用行为和语言效果。
此外,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当代国内隐喻理论的主要构造为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是指按认知结构来解释和分析隐喻,主要着重于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它指出,隐喻既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句子或文本,也可以用于表达句子或文本。
文化隐喻理论主要探究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并按文化情境解释隐喻的具体意义,强调文化强烈影响隐喻的使用和理解。
再者,从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国内隐喻研究的成果繁多,有许多论文和著作涵盖了认知隐喻、文化隐喻、文本隐喻、语言表达隐喻、教育隐喻、修辞隐喻以及其他多种隐喻形式。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在教育咨询、文学创作和戏剧表演中的隐喻使用,从而丰富了研究领域的视野。
最后,从未来的研究方向来看,隐喻研究领域仍然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期待几个发展方向。
首先,对跨文化隐喻的研究。
不同文化中的东西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跨文化隐喻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次,对社会语言学隐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62-17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2024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MetaphoricCompetenceFang Yu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Apr. 7th, 2020; published: Apr. 14th, 2020Abstract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the capacity of people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generate metaphors, even communicate metaphorically. Metaphoric compet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study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has received certain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nd summarizes 5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cluding ag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creativity, cognitive style and gender, pointing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gaps of previous studies, in order to provide feasible directions for relevant research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future.KeywordsMetaphoric Competenc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rea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隐喻能力研究综述袁芳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收稿日期:2020年3月2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4日摘要隐喻能力是人们识别、理解和生成隐喻并将其置于语言交际的能力。
隐喻能力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在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发袁芳现隐喻能力研究得到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影响隐喻能力主要有5个关键因素,包括年龄、语言水平、创造力、认知风格和性别。
并总结了以往研究所取得成就与不足,以期为隐喻能力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的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隐喻能力,交际能力,创新性,影响因素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隐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如隐喻、习语等在语言交际中无处不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性(Lakoff, 1980) [1]。
作为隐喻性语言最突出的代表,隐喻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得到了关注,并一直被作为修辞来进行研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语言手段[2]。
20世纪后半叶,受到哲学、认知语义学以及不断发展的认知科学的影响,隐喻的研究开始向认知科学转向,1980年,Lakoff“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开端。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别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两届全国认知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其中隐喻都是会议的热门专题之一。
隐喻能力是母语者使用本族语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母语者概念流利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看,发展隐喻能力、掌握目标语的隐喻表达无疑应当成为外语学习者努力追求的目标(陈道明,1998 [3];严世清,2001 [4];姜孟,2006 [5];李毅,2009 [6];李爱华,2016 [7];潘艳艳&孙凤兰,2017 [8])。
此外,Kathpalia, et al. (2011) [9],Arib (2012) [10],Aintzane & Carme (2013) [11],linska, et al. (2016) [12]分别强调了隐喻能力在英语二语教学中写作、比喻性词汇习得、隐喻思维形成和专业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应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能力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国外隐喻能力研究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Flahiv & Carrell (1977) [13]和Gardner & Winner (1978) [14]等就已经开始对隐喻能力进行研究。
国内隐喻能力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自1998年陈道明在《外国语》上发表第一篇关于隐喻能力的文献以来,发展迅速,主要以陈朗、魏耀章、石进芳、袁凤识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
本文特别关注了1977年至2018年的论文文献。
以“隐喻能力(metaphoric competence)”为搜索词,使用的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 (核心论文集)和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检索所得文献数为71篇,其对应的发表年份如图1所示,前期(1977~2010)为摸索期,2011年来为攀升期,该领域研究获得愈来愈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就隐喻能力的定义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
最后总结了隐喻能力研究领域的研究空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建议。
2. 关于隐喻能力的研究2.1. 隐喻能力的定义20世纪70年代末,Flahiv & Carrell (1977)、Gardner & Winner (1978)以及Pollio & Smith (1980) [15]等学者进行了多项研究,先后提出了“隐喻能力”这一概念。
此后,其他学者如Danesi (1986) [16]、Low (1988) [17]等相继对隐喻能力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袁芳Figure 1.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s on metaphoric competence图1.隐喻能力文献刊载量发展趋势图由于研究目标不同,研究者对隐喻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并不相同(袁凤识,2014) [18]。
隐喻能力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狭义的隐喻能力一般包括隐喻理解归纳能力和隐喻产出能力两个方面。
Gardner & Winner (1978)认为隐喻能力应包括一些转释隐喻、解释隐喻有效性的理据、在特定语境中生成恰当的隐喻以及评价隐喻表达是否恰当的能力。
Pollio & Smith (1980)认为隐喻能力有3个构成要素:原创性、流利性以及提取隐喻意义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Littlemore (2001) [19]又增加了“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的要素。
Kogan (1983) [20]认为隐喻能力就指理解与产出隐喻的能力。
Azuma (2005) [21]认为隐喻能力包括辨认能力、运用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
Iijima & Murrow (2006) [22]则认为隐喻能力是隐喻识别、解释和产出能力。
王寅和李弘(2004) [23]认为隐喻能力主要包括人们能够识别、理解和创建跨域概念类比联系的能力,这里不仅包括能被动地理解、学得隐喻,而且还包括能创造性使用隐喻的能力,更高目标还可包括丰富的想像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
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者以语言感知世界的一种能力。
狭义的隐喻能力更多地是偏向于母语者的隐喻能力的发展。
广义的隐喻能力除涵盖狭义的隐喻能力外,还包括语用意识、隐喻功能等诸多方面,视角更为宏观(许保芳&袁凤识,2012 [24];许保芳,于巧丽&袁凤识,2014 [25])。
在二语教学(SLT)和二语习得(SLA)领域中,Danesi (1986)认为二语学习者真正具备交际能力的标志是能够运用目标语进行隐喻表达。
Bachman (1990) [26]认为,诠释修辞(包括隐喻)的能力也是二语者交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后,Danesi (1992)[27]进一步提到隐喻能力是母语者使用其母语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母语者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语学习者只有掌握了目的语是如何在隐喻建构的基础上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知识后才能达到与母语者一样的流利水平。
Low (1988)提出一系列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与目标语密切相关的真正技能,称之为“隐喻能力”。
他从8个方面对英语二语学习者应该发展与隐喻有关的技能做了较为详尽的归类,主要强调隐喻的“社会互动功能”(Littlemore & Low, 2006) [28]。
陈朗(2013; 2016) [29][30]在回顾了以往隐喻能力的有关研究后,对其本质做出以下归纳:隐喻能力研究旨在揭示人作为隐喻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隐喻进行概念上的深层加工水平,包括隐喻的理解和产出水平及个体在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性、个性、特点和规律,同时揭示人借助隐喻实现语言交际的基本过程和效果。
从以上不同学者对隐喻能力的定义可看出,大多数学者关注到是狭义的隐喻能力,并试图将其放置到语言交际中。
本文根据以上文献的定义,将隐喻能力定义为个体理解、识别、生成隐喻的能力,且能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隐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