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能力研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倾向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语言技能的训练、重复和模仿,对如何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却少有关注。

现代隐喻研究更多地从语言认知、文化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从而为通过隐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隐喻;认知;文化意识;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观念中,隐喻是特殊的语言,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现代隐喻研究更多地从语言认知、文化和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从而为通过隐喻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一、隐喻概念与隐喻表达式谈到隐喻,我们首先得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

莱柯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篇伊始就说:“我们在这本书中谈到像‘论辩就是战争’这样的隐喻时,这里的隐喻必须理解为‘隐喻性概念’。

”洛阳外国语大学教授朱小安博士把这一术语译为“隐喻概念”。

而有学者把实际语言中的隐喻称之为“隐喻表达式”。

“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式”分别从认知和语言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界定。

在传统观念中,隐喻是特殊的语言,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现代隐喻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隐喻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人们认知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机制在语言中的反映。

特定文化对该文化群体的隐喻认知和思维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反映这种文化独特的归类和组织世界方式的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比如,在英语里,“西风”象征的是温暖和希望,带来的是春天的气息,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才是“春天的风”,“温暖的风”,西风则代表寒冷、萧瑟、凛冽、凋零等。

因此,不同民族的隐喻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

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 ,也是人类语 言中选 词和构词 的共同手段 。英语 中常见的隐喻构词方 式有 直接 转义 、 转换 、 词 缀和复合 。直接转义是指 由单纯词不经任何 构词变化直接转义
或 转 类 而 来 。 如 “l d ( ) “o”雾 ) 直 接 转 义 为 “ 团 ” c u ”云 和 f ( 可 o g 疑 和
随、 追踪) 。英语中还可通过 添加某些后缀构成 隐喻 l 生词语 , 如后 缀 一i ( i l e i l e,ym uy pdr) 。学生经 过一 定阶 l ec l i , ek)一 (o s, ie 等 k hdk l i f s y 段 的学习后 已积累了相 当的感性材料 ,对英语词 汇的内部结构 也有 了一定的了解。这 时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能介绍这些常 用 的词缀知识以及各 种复合词 的构词方 法 ,并 不失时机地利用 射 到另 一事物 的认知 过程 。
过去人们 只是把 隐喻当成一种普遍 的修辞方式和词语 的非 常规
用法 , 用于诗歌或其他特殊文体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 ,
隐喻作 为一 种认 知世界 、表达思想情感 的工具重新成 为语 言学 中一个重要 的研究课题 ,对 隐喻在语言形成和发展 中的作用人 们予 以了全新的认识 。 从语言发展及认 知的角度看 ,人们创造并使 用的第一批词 汇多表示具体可视化的事物和直观的行 为 ,是身 体直接体 验的 结果 。 无论符号本 身 , 还是与之相关的语音都是随意的。 但是 , 当
“ 困惑” 。转换主要是指英语中大量的名 词都 可以转换成隐喻性
人类积累 了一定的具体概念之后 ,由此形成 的抽 象思维能力和 大脑逐 渐完 善的意念 图式会 形成一个纵 横交错 的认 知网络 , 该 网络随着切身经历和体验的增 多而得 到完善 ,并 以此为依托对

运用隐喻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实例研究

运用隐喻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实例研究
的根源 ,是否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和记忆词汇 ?为 此 ,笔者进行 了实例研 究。 3 .运用 隐喻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的实例研 究 31 以课堂实践 为基础 的调查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L k f & J h sn( 0 3 ao o no 20 )因此称之 为 “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 他们指 出, 。 隐喻不仅存在 于语言 中, 更 存在于思想和行为 中。R cad i ihrs(n束定芳 19 ) 9 8 具体地
说各有侧重 ,但任一理论都无法 全面概括隐喻 的实质 ,应该
说 隐喻包含 了上述所有特征 。 实上 , 隐喻 关注 角度 的不 事 对 同, 重在辨认 或是重在溯源 ,正是传统和现代 隐喻学的重要 区别之一 。与传统 隐喻学不 同,现代 隐喻 学认 为:隐喻绝不 仅仅是一种修 辞现象 ,隐语 归根 结底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
类理解和认知世 界的工具和结果 , 渗透到 日常生活 的各个 它 领域 ,人们 的 日常概 念系统也是 隐喻 的 ( 束定芳 19 ) 98 。 可 以说 ,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 它贯 穿于所 有的人类活动 ,
汇的掌握程度直接制 约着语言能力的发展 。 为了改善 这种情 况,笔者从语 言层 面中基 本的词汇层面入手 , 隐喻应用 到 将 英语词汇教学 当中以期 帮助 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隐喻是 多义 现 象产生 的重要来源 , 果反行其道 , 如 利用 隐喻来追溯词义

定 的相似 性,人数分别 为 5 2人和 5 人 。教学实践时间为 6 中 A 班作 为实验 组,而 B班作 为相应 的控 制组。调查以小
达力 , 用隐喻来粉饰 语言,增强其表达 力一直是诗词歌赋 运
不懈 的追求 ,也是传 统隐喻学讨论 的中心 。2 )认知力 ,束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摘要: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概念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概念隐喻能力是语言理解、推理和运用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跨文化意识的综合体。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大量的隐喻,因而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词汇、翻译及篇章等阐述概念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美文学,英语专业教学,认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334-01一.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

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

在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学生就需要解读好其中隐喻的使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隐喻作为英美文学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英语专业学生高英美文学欣赏水平。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

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

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我 们 感 知世 界 所需 的概 念 体 系是 高度 隐 喻 化 的 。在 这样 一个 体 系 中 , 某些 抽 象 的 意义 或 者 更 为 复 杂 的概念 是通 过我 们 的社 会文 化背景 以及 我们 的
经 验所 熟 知 的东 西 来表 达 的 。 I j a z和 B i s k u p在 回

认 知 隐喻 理论
隐喻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 , 自 古至今 , 它都在
习者常常错误地迁移来 自于一语词汇的语 义范 围,
本文为西南 民族大学硕士研究 生“ 创新型科研项 目” ( 项 目编号 : C X 2 0 1 3 S P 7 7) 。 收稿 日期: 2 O 1 3 —0 3 一l 6 作者简介: 陈玉洁 ( 1 9 8 8 一 ) , 女, 贵州 贵阳人 。西南 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外 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知语 言学 的角度 出 发 , 莱 考 夫 等 语 言 学 家认 为 隐 喻
们 的思 维应 设法 实现从 主 体 向客 体 的 “ 跃迁 ”, 利 用 隐 喻这 双超 经验 、 超 逻 辑 的翅 膀 , 使 想 象 彰 显 神威 ,
使 思 想得 以 升华 , 从 而 实 现 思 维 在 某 种 程 度 的
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及其 相互 关系 。 … 语言学习好 比修建一幢高楼大厦 , 而每一个词
汇 的习得 则正 如建 房 过 程 中所 需 的一 砖 一 瓦 , 是建
造工 程 中最基 本且 必 不可 少 的材料 之一 。在 漫长 的
形的、 具 体 的事 物 是 “ 始 发 域 ”, 人 们 陌 生 的、 无 形 的、 抽象 的事 物 是 “ 目标 域 ” , 理 解 隐 喻 就 是 理 解 其 中 的映射 过程 。人类 认知世 界 的过程 是一个 不 断 亲 身感 知 和 探 索 的过 程 , 隐 喻 就 在 这 种 向 陌 生 概 念 ( 具 体及 抽象 ) 的映射过 程 中发 挥作 用 , 让 人 们 的 意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联点 ,利用 对 已知事 物 的认 识 来 创造 、表 达 新概 念 。语言 的 隐喻 实 际上 是 概 念 隐喻 在语 言 中 的体 现 。一 般来 说 ,隐 喻在 人
1 知 语 言 学。兴 起 于 2 世 纪 8 . 认 0 O年代 的认 知语 言 学是 由认 知 心理 学 和语 言 学 结合 而 成 的边 缘 学 科 。传 统 的语 言 学从 内部 分析 语 言 , 视 语 言 意义 与 外 部 世 界 的 关 系, 为 语 言 的所 指 和 能 指 是 忽 认
坝 代 教 胄
认知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么会玉 唐树 良 ( 河北 金 融 学 院外 语 教 学部 河北 保 定 摘 015) 7 1 0 要 :本 文从 介 绍 认 知 语 言 学 中的 隐 喻 理 论入 手 ,基 于大 学 英语 词 汇 教 学 的 现状 ,探 讨 了 隐喻 理 论 在 英 语教 学 中 的指 导 作 用及 应 用 ,倡 导 通 过 培 养 学 生 的 认 知 意 识 来提 高 学 生 的词 汇 学 习能 力 及 效 果 。 关 键 词 :认 知 语 言 学 隐喻 词 汇教 学
类认 知 方 面有 两 大 作用 : 1 创 造 新 的意 义 ;( 提供 看 待事 物 ( ) 2) 的 新视 角 。
二 、大 学 英 语 词 汇 教 学 的现 状 及 应 用 隐 喻 理 论 的意 义
任 意 性 的 。而认 知 语 言学 则 从认 知 的角度 观察 语 言 中词 汇 的组 织 和规 律 , 以人们 对 外 部世 界 的 经 验 和感 知 、概 念化 和认 知 方式 为 基 础 来 研究 人 类 语 言 , 明 语 言 中词 汇 产 生 、 发展 与 习 得 的 内 在 说 机制 , 映了人类认识 事物的有序性 以及词汇在大脑 中的作用。 反 其 研究 范 围 包括 范 畴 化 、原 型 理 论 、认知 模 式 、隐 喻概 念 和认 知 语 法 等 。 它 给研 究 语 言教 学提 供 了新 视 角, 人 们 加 深 了 对 学 习 使 和运 用语 言 的认 知 过 程 和 规 律 的 了解 , 探 寻新 的词 汇 教 学 方 法 , 对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2隐喻 。作 为认 知 语 言 学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源 于希 腊 语 的 隐 . 喻 (e po 指 把一 个事 物 ( 域 Suc o a ) m t hr a ) 源 ore m i 的某些 特 征将 推 理类 d n 型 影射 (apn) 另一 事 物( m pi 到 g 目的域 t gto a ) 知 过程 。传统 a edm i 的认 r n 语 言学 认 为 它 只是 一 种修 辞 。直到 近 期人 们 才 认识 到 隐 喻是 一 种 重 要 的认 知 模式 ,是新 的语 言 意 义产 生 的 根源 。把 隐 喻研 究 纳 入 认 知语 言学 领域 的 重要 标 志是 L kf G Jhsn 《 ao. .ono 的 我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喻 “ 隐喻 思维 能 力 是 随着 人 的 认知 的发 展而 产 生 的一 种 创 造 性 的思 维 能力 。是 认 知 发 展 的 高级 阶段 。是人 们 认 识世 界 ,特 别 是认 识抽 象事 物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种 认识 能力 ” 。人们 首 先 认 识 身 边 的具 体 事 物 ,随着 社 会 发 展 和人 类 活 动 的增 加 ,事 物 范 畴不 断 扩 大 ,就会 逐 步 认识 到 抽 象 的 概念 与 思想 。但人 不 能无 止 境 无 限 制 地添 加新 概 念 ,于是 人 脑 就采 取 了隐 喻 的方 式 ,利 用一 事 物 与 另 一 事 物 的相 关 性 ,将 新 认 识 的 抽象 思 维 与 已认 知 事 物 相联 系 , 机地结 合 起来 ,不 能 不顾 学生 思 想 品德 只看他 的学 习 “ 成绩 ” ,也 不 能 因 为他 “ 绩 ”好 而 降 低思 想 品 德 方 面 的要求 ,这样 不 利 于 成 为 国家 培 养 德 才 兼备 的 人 才 。 ( )“ 优 ” 和 “ 格 ”相 结 合 的 原 则 五 择 合 “ 位 条 例 ”第 四 条规 定 :“ 等学 校 的 本科 毕 业 生 ,成 绩优 学 高 良 ,达 到 下 述学 术 水 平者 ,授予 学 士 学位 :较好 地 掌握 本 门学科 的基本 理 论 、专 门知 识 和基 本 技 能 ;具有 从 事科 学 研 究工 作 或 担 负 专 门 技术 工作 的初 步 能 力 。 从 学 习成 绩 要 求 看 ,学 士学 位 授 ” 予属于 “ 优授予”而不是 “ 格授予 ” 择 合 ,这给 学 校 制 定 学 士 学 位 授 予 标 准 时带 来 了一 个 “ 格 授 予 ” 与 “ 良授 予 ” 的 问 题 。 合 优 然 而在 “ 实施 办法 ” 中 ,只是 提 到 “ 等 学校 本 科 学生 完 成 教学 高 计 划 的各 项要 求 ,经 审 核准 予 毕业 ,其课 程学 习和毕 业 论文 f 毕业 设 计 或 其他 毕业 实践 环 节) 成 绩 ,表 明确 已较 好 地 掌 握 本 门学 的 科 的基 础 理论 、专 门知 识 和 基本 技 能 ,并 具 有 从事 科 学研 究 工 作 或 担 负 专 门技 术 工 作 的初 步 能 力 ” ,并 未 涉 及 到 “ 良” 与 “ 优 合 格 ” 的问题 ,也没 有 强 调 成绩 达 到 何 种 水平 才 能 确 已表 明 达到 学 士 学位 的学 术水 平 。因此 , 立 学院 在制 定授 予 标准 时 ,要 将 “ 独 合 格授 予 ”与 “ 良授 予 ”结 合起 来 进 行 考 虑 。 优 ( )照例 授 予 和破 格授 予相 结合 的原 则 六 为推 动独 立 学 院学 生 科 技 创 新 ,培 养 特 色人 才 ,对按 照 《 学 士学 位 授 予标 准 》不能 获 得 学 士学 位 、但 在 某方 面 有 突 出才 能 和

浅析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浅析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在调查和分析了英语 中大量隐喻表达之后 指 出, 普通语言中大约7 0 %的表达方式来 自隐喻概念 , 语言 的本质就是隐喻。 它贯穿于复杂的语言系统, 将其和人类的 认 知 紧密 结合 在一 起 ,这一 观点 为语 言 的创新 和 发展 找 到 了合理的解释, 也为外语词汇习得找到了依据。 王寅 ( 2 0 0 1 ) 认为 : 词 的本义就是一个词汇所具有的原义, 而喻义则是从 本义派生出来 的。词的本义与喻义之间主要 的语义联系是 隐喻的, 这是由人类具有隐喻性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 这也 为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二、 概 念 隐喻 与英 语词 汇教 学
词 汇 教学 是英 语教 学 中不 可或 缺 的 内容 。英 语词 汇 量
征, 人类的认知系统是 由隐喻构造的。 他将隐喻定义为用一
的掌握是英语语言能力提高的前提。因此 ,如何提高英语
学 习者学 习词 汇 的兴 趣和 最大 限度 扩 大英 语词 汇量 成 为广 大 英语 教 学工 作者 研究 的课 题 。根 据 大学 英语 教学 大纲 的 要求 , 一般要求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为4 5 0 0 个, 较高要求的 词汇量为5 5 0 0 个 ,更高要求的词汇大约增 ̄1 0 0 0 0 个左右 , 整个 大学 期 间 的词汇 量在 6 5 0 0 左 右 。 目前 大学 英语 词 汇 习 得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传统的词汇习得方式策略单一 , 学习
的概念特征投射到 目标域上 , 使目 标域 内的大量实体具备 源域 内概念的特征从而达到认识理解的 目的。隐喻既是一 种 语 言 现 象 ,又是 一 种 思 维 认 知 现 象 。“ 隐 喻 能 力
( M e t o p h o r i c a l C o m p e t e n c e ) ” 是D a n e s i 于1 9 9 3 年 提 出 的概 念 。 他认为用隐喻的方式说话是人们语言能力 的一种基本特 征 ,而隐喻能力则是人们熟练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标 志。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教学研究和实践发现,语言的隐喻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 词语产生的隐喻性、词义发展的隐喻性和语言运用的隐喻性。 词语产生的隐喻性是指 “ 词语的创造性得益于隐喻 ,隐喻是 人类创造新词的重要手段。比如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通过隐喻 产生 的。当然 ,通过 隐喻产生的词语更 多的是复合词和派生词 。英 语 中有 很多词汇 是通 过隐喻 构成的 。例 如:s n- a,dg id t e ef o-r , o d te


引言
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 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 等的发展、隐喻已从狭义的理论转变为从人类认知高度出发的隐喻 认知理论。Lkf&Jhsn的著作 “ t hrWe i y ao ono Me po v b ”的出 a s Le 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 了传统研 究的界限 , 进入 了认知研 究的领域 ; 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 s l l r k e-ep solehg , necp cile m u) r t -e , ne e , hudr i ke- , h dk , os, yac a d - h a li ,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 seps,cb i hei h u d o 等。更值得 一提 的是,英汉两种语言虽然音系 、形 本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中 态、结构截然不同,在构词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err ( a u 耳 dm 我们较熟悉的具体的经验或概念的语义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较陌生 鼓) ee a ( ,y- l 眼球) a i 腋窝) f m  ̄( bl ,r t mp ( , o o 脚注) l gi s c o ,a h gt k u n o 抽象的概念上。映射反映的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从一个比较熟 ( 笑柄) b acs( , r da 广播), l s re 草绿) ihdr 漆黑) o t ga . en( sg p c.a t k( , 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 目 标域。隐喻 so -ht 雪白)。我们不能不说这一切都和隐喻的作用有关。 nww i e( 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形成不同概念相互关联的认知方 词义发展的隐喻性是指 “ 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 式 。隐喻概念在一定 的文化中能形成一个系 统一致的整体 。普通语 词义发展 、变化 和引伸 的重 要手段。认知科学 已经证 明,人类是通 言中大约有7% 0 的表达方式来 自隐喻概念 , 言的本质就是隐喻 隐 过隐喻认识世 界的,也许早 期的人类是从 自身开始认 识世界的 ,把 语 喻 将理性与想象结合 , 是人们理解不能理解的事物的重要 工具之一 。 自己当成 衡量 一切的标准 ,所 以,反映在语言 中,就产生了一些用 从这一角度出发,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 人的情感、 特征、 行为的概念去体现非人的物体及抽象概念的词汇, 段, 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也是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最 明显的例子就是用人体各个部位的词语描述客观世界的其他物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 体,从而使这些词语的意义不断发展、 变化和延伸,形成一词多义。 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受到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影 这种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很普遍。 例如,由于作用相同, ot mu h 响,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对词语认知理 可以喻指河口、 衣袋口、 瓶口、 火山口、 隧道口等:h m u o ai r t ot f e e h r v 据的观察与讲解。受此影响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 ( pce a o l a ocn, bg aunl t);由于形状相似 , a okt bte v l oa a, tne e , t, a ,c 英语词汇。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 t ge o u可以喻指铃 舌、 n 鞋舌 、 火舌: eoge f l a he fe 。 ht t nu a e o b l( o, r) s i 在词汇学 习方面存在误 区,喜欢背一些偏难 生僻 的单词 。有 的甚至 同样, i n s, y , a, mI l , ad fo, ek bc, ed l , oe ee er a ,e h , ot nc , ak ha, p g n 将整本的单词背下,但当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词穷,所以词汇学习 bt m 都可以用来喻指非人 的物体,形成多义词 。 oo 等 直都是学生学习英语难以突破的瓶颈。目前常用的词汇学习法有 语 言运用的 隐喻性 是指语 言的运 用得益于隐喻 ,隐喻是语 言运 词缀法、典型例句法、循环记忆法、扩大阅读法等,这些方法在某 用 的重要手段 。在语 言运用 中,隐喻 可以是词汇层面上 的,也可以 种程度上对单词的记忆都起到了作用。但这些词汇记忆法都没有深 是语 法层面上 的。从结构上来 说,隐喻可 以是一个词 ,一个 词组 入到词汇 内部 , 汇的记忆是孤立的 、 词 二维 的、机械的和缺乏意 象, 也可 以是一个句子,一段对话 或者一段文章 。 由此 导致 学生学习事倍功半 。根据 文秋芳的调查 结果,我 国大 学生 隐喻作为一个词或词组 ,可 以是名词 ( 组 )、动词 ( b q 词组 )、 “ 往往追求 语言的准确性和 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 ,学生的二语 能力 形 容词 ( 组)、副词 ( b q 词组)或介 词 ( 组)。例如 ,英语中的a b q a o b lt lu f r n e o p。 r e we h at r n c o e 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 ri f ul ,aco do arw,ado i pi ;s a er,wo dn mi i o s ok a 理据、 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 fc , s n ys l, fr l i g iain hi t r n wld e ori a e u n e e t e ma n t ,t r y f o e g :t n e t o u a s o po g ,t a e S Ms i f e h h n h e o mel s 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隐喻是 “ 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 d a nto s d ,t lu htes a oe t n ’ wo ,t i , n ebms 重要资源 有学者认为学生需发展其隐喻能力,即对隐喻的意识 agr u 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能力研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摘要:隐喻能力作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互契合点,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焦点之一。

作者通过对近几十年隐喻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探析理论与实例中隐喻能力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总结隐喻能力研究对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能力大学生英语词汇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66-01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研究探讨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解析言语生成和理解的模式。

作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互契合点,隐喻能力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在2008年和2010年两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上成为了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几十年隐喻能力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探析理论与实例中隐喻能力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的关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总结隐喻能力研究对词汇教学方面的启示。

二、隐喻能力研究现状
Lakoff & Johnson提出隐喻从根本上是概念性的,其“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外一种事情或经验……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Lakoff & Johnson 1980:1)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隐喻能力一般是指理解和产出隐喻的能力(Danesi 1986),包括隐喻的辨认、理解、解释和产出。

狭义上的隐喻能力包括接受能力和产出能力,强调对隐喻的认知加工;广义上的隐喻能力包括狭义的隐喻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语用意识、隐喻功能等多个方面,主要侧重的是隐喻的社会互动功能。

(Littlemore & Low, 2006: 79)Danesi (1992)认为,隐喻能力是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本族语者概念流利的基本要素之一,二语学习者只有掌握了目的语是如何在隐喻性推理的基础上反映概念或对概念进行编码的知识后,才能达到与本族语者一样的流利水平。

目前国内外的隐喻能力研究如Bores (2000a)、Berendi, et al. (2008)及龚玉苗(2005)、申蕾(2008)、桂春英(2008)的实验结果均证明通过隐喻意识培养进行词汇教学有利于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基于Bores (2000a)和Berendi, et al. (2008)的研究,2013年5月陈海燕、
汪立荣进一步证实了隐喻意识培养对长期记忆、促进词汇意义记忆以及对词汇的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帮助。

三、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活动中,笔者在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次座谈交流中发现,近八成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枯燥无味,事倍功半,并希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穿插四、六级词汇讲解及速成技巧。

迫于过级和考试的压力,学生无法向被动的接受信息及强化记忆的过程妥协,由此所产生的矛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被动状态,词汇学习的动机不能内化,也必然无法形成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文秋芳在200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往往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而隐喻“是词义产生的重要理据,是表达的机制,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情感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

在这种现状之下,隐喻能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工具,也成为应用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

同时,如何让隐喻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师和广大学生关注的问题。

四、隐喻能力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隐喻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同构成语言运用的
基本能力,而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并且贯穿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隐喻能力作为认知、思维和语言的纽带,在词汇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期关于隐喻能力相关理论及实证的研究也充分体现出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指导作用。

在陈海燕和汪立荣(2013)隐喻意识培养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中,对9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在EFL词汇教学中隐喻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词汇的短期和长期记忆,加强对词汇意义的记忆,有利于培养隐喻词汇自主学习。

魏耀章(2012)对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隐喻理解的影响中也谈到,尽管学习者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差异会在隐喻理解中起着不同作用,但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越高,隐喻理解能力越强。

由此,我们得出一下启示。

首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不同的构词法,如前缀、后缀、转换、派生、合成等。

通过分析对比隐喻喻旨和喻体特质差异来发现体会隐喻的用法,并且在讲授词汇时侧重词语基本意义如何延伸、转化隐喻意义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词汇意义与已学词汇的联系,对比词性变化,例举同义词、反义词、派生词,以及词义辨析来深化词汇学习;或利用树形图或语料库表明词义的上下
关系和并列关系来发现词汇的隐喻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创造性地发展隐喻思维。

除此之外,隐喻体现着不同语言文化群体的不同思维方式,隐喻能力的培养还要求在词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内涵知识和语言思维习惯,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隐喻思维差异,深刻理解隐喻性语言,提高隐喻意识。

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对隐喻性成语、谚语和习语的比较,更好地透视其文化内涵,加深对语言思维习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自身隐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汪立荣.隐喻意识培养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3): 57~62.
[2]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
[4]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隐喻理解的影响[J].外语界, 2012,(1): 82~89.
[5]Danesi,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Neglected Dimension [A].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2.
[6]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Littlemore,J. Metaphoric Competence: A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J].TESOL Quarterly, 2006.
作者简介:薛婷,女,现供职于西安医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