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的根本。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_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_背景与现状
2. 类典型论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类典型及基本层次 范畴理论”(t he t heory of prototypes and basic2level categories) ,这一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 有本质的不同 。客观主义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 共有特性来界定 ,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 的所有共有特性 ,则它属于该范畴 ,否则不属于该 范畴 ,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 、又好像不属于该
2001 , №3 Serial №69
认知语言学 : 背景与现状
蓝 纯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北京 100081)
摘 要 :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 ,属于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范畴观可 概括为类典型论 ,哲学观可概括为经验现实主义 。它与生成语言学在前提 、目标和承诺上都表现出很大分歧 。 目前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主要研究路向 :经验观 、凸显观和注意观 。以 Langacker 为代表的部分语言学家的研 究兴趣是建立认知语法体系 ,而以 Lakoff 为代表的部分语言学家则致力于认知语义学研究 。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认知科学 ;认知语法 ;认知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 : H0 - 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7242 (2001) 03 - 0014 - 07
本文拟 对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背 景 与 现 状 作 一 评 述 。第一节将认知语言学置于认知科学 (cogni2 tive science) 的大背景之下 ,指出目前认知科学领 域关于认知过程的再现有三个主要层面 :符号再 现层面 (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概念再现层面 (concept ual representations) 和 次 概 念 再 现 层 面 (subconcept ual representations) ; 认知语言学研究 主要在概念再现层面上进行 。第二节和第三节分 别评述类典型论 (t he prototype t heory) 和经验现 实主义 (experiential realism) ,前者为认知语言学 的范畴观 ,后者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第四节 共分三小节 ,分别讨论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 的分歧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路向 、作为研究热点的 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及认知语义学 (cog2 nitive semantics) 。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

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

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

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和研究动态
荣正浩;汪少华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24(41)2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认知语言学发展的演变规律、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近50年来,认知语言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历久弥新。

其嬗变呈现以下五个特征:研究内容不断扩增,从理论创建走向理论修补和完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从内省的认知机制探索到实证的神经机制验证;研究视角不断更新,从语言与认知研究走向语言与认知、社会和语用互动的多视角研究;研究对象不断多元,从单一认知语言学科走向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维度不断丰富,从理论引介与英语研究走向理论应用与本土化研究及其汉语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本体推陈出新,并且不断向邻近学科辐射,呈现理论本体进一步“再语境化”、学科整合及本土化研究加强的发展态势和多维发展、适用面广的研究前景。

【总页数】10页(P22-30)
【作者】荣正浩;汪少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2011年11届世界认知语言学大会综述
2.认知语言学与历史词汇学研究的融合创新——《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演变》述评
3.从认知语言学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
4.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认知语言学综观》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领域里的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已经历了30年的蓬勃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出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趋势,尤其是与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来探讨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启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启示1.语言的体验认知观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而不是绝对的客观现实)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认为没有独立于认知以外的意义。

语言不是封闭、自足的体系,而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

换言之,语言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基础之上的产物。

这就是语言的体验认知观。

语言使用反映出我们对世界在空间、社会、物理等各个层面的体验与理解,以下面这句话为例:⑴Heisinhighspiritstoday.这里high的用法就来自人们日常的生活体验。

因为在现实世界,我们对数量的多少经常会用高低来衡量。

句⑴中的highspirits就可以通过这一认知体验来解释,高的精神就是多的精神,精神多了也就是有精神,精神状态好的意思。

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我们有以下三点启示:①注重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阅读和体验。

②课堂教学活动应以体验性活动为主(文秋芳,2022)。

③实行“全人教育”,关注人生经验(文旭,2022)。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大力提倡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模拟体验等各种教学实践,帮助英语学习者从使用中体验和认知英语的意义和作用。

2.语言的隐喻性和转喻性⑵Aftertherowhewasspitt ingfire.(争吵之后,他直冒火。

)⑶Shecarriesatorchforhim.(她痴恋着他。

)例句⑵运用了火让人难受、给人压力的特点来描述生气这一抽象情绪,通过这种隐喻式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具象地感受生气这一抽象概念。

而例句⑶则运用火来描述爱情,让人体验到爱情给人带来的温暖与激动。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孙红梅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而且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在对认知语言学本体认识方面尚有欠缺。

而本文主要讲的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以及通过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来分析和推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

1、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结构组合的原则、句法语义的概念接口以及语言运用的经验和实验背景等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囊括的理论。

基于此,我们与其把认知语言学看做是一成不变、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还不如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理论框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具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只是初步研究语言学的思路和视角。

但是当把认知语言学当成一种范畴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形成了如蜘蛛网般互相交叉的语言研究方式。

虽然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理论,但是也不影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对多种形式的语言进行研究,而且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相信形成一套完整理论的指日可待。

从术语学上说,认知语言学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的,具体说即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功能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且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语言分析具有独立性,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扰。

此特征强调了语言的基本功能里含有意义,含有表达该事物的表面、本质等特征的语义,而且从认知角度来看,如果把语言的基本功能看做范畴化的话,那么语义就是最基本的研究现象,因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万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以及人类赋予万物的名称,而语义就是对其名称的解释、概括。

②认知语言学的语言意义具有普遍性,即语言范畴化的结果。

该种特征主要表达的是,如果把语言看做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范畴化系统,那么语言意义就不存在系统或者结构的层面,继而也跟语言形式相关联的其他层面鲜明的区别开来。

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习英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听力不好、语法错误等。

在这种情况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过程。

因此,本文将探讨英语学习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包括它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它探讨自然语言的结构、语义、规则和知觉等方面的问题。

与传统的语言研究不同,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比较复杂,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为什么认知语言学对英语学习很重要?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英语学习有很多启示。

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

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它。

其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义。

英语是一门具有多义和抽象性质的语言,这意味着学习者必须理解词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词语的义项等。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语义的本质,从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单词和句子的意义和用法。

最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发音和韵律。

英语是一门具有强烈音韵感的语言,在发音和韵律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英语中的声调和重音等元素,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发音和语调。

英语学习中的应用在英语学习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英语语法和语义规则。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分析句子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高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 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 但一些最抽象和重要的隐喻和转喻可作 为基本的来源域,如一些普遍的空间概 念(垂直性和包容性等),它们被称为 图象图式.这些图象图式是基于人的最 基本的身体经验而习得(Johnson 1987, Turner 1996).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 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 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 "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 知装备"(cognitive equipment)的 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 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
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问题
隐喻和转喻常常相互作用,有时异常复杂 (Goossens 1990, Gibb 1994),其相互作用的 方式有两种类型 (Barcelona 2000):(1)在纯 粹概念层次上相互作用;(2)在同一语言词 语中,隐喻和转喻在话语中的相互示例(coinstantiation);Barcelona认为在这两种类型中, 第一种类型最重要,并有两种次类型:(1) 隐喻的转喻理据; (2) 转喻的隐喻理据.
Langacker (1999)指出两个语言研究领域: 1,描写领域 2,功能领域 结构 功能 句子 话语 认知表征 实际的言语行为 共时的语言结构 语言变化 个别语言 语言类型和共性
习得语言系统 心理表现 理论和描写
习得过程 神经基础 实际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对这些领域进 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 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形式 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 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 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 先考察第二领域.
3.2 隐喻和转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问题 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问题 转喻研究的其它问题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问题
Pete is down in the dumps. (彼得闷 闷不乐) I'm in low spirits. (我情绪低落)
认知语言学家对情感认知域有较深入的 研究(Kovecses 1990),认为情感的效 果是情感域的一个次域(subdomain), 即情感对我们身体和行为的影响是情感 认知域的一部分 悲伤情感的行为效果是表现出下垂的身 体姿势.这一身体姿势所构成的经验次 域包括垂直性的和三维空间次域.
Langacker(1999)指出,为使认知语言学 成为包括两个研究领域的综合的语言学 理论,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 1, 一组体系和描写概念等,能用来对 语言的成分和结构进行明晰的描写. 2, 一组语言中具类典型特征的结构, 包括其类典型的程度(prototypicality). 3,在1和2的基础上,再进行功能的解释.
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还是隐喻和转喻 由同一词语在话语中的相互例示来表示 的.转喻与隐喻映现在同一词语中,而 该转喻在概念上是独立的,这一点与前 面讲过的相互作用不同.它们的共现不 是由于它们在概念上能相互提供理据, 而是因为它们在话语中不相矛盾,
The ham sandwich started snarling. (点汉堡三明治的人开始咆哮起来)
When I told him the news, he just exploded. (我告诉他这个消息,他 就火冒三丈.) Don'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 (不要 发怒.)
大多数的隐喻都在概念上由转喻提 供理据.隐喻"悲伤就是向下"和 "高兴就是向上"是由转喻"悲伤 的效果代表这一情感"来表示的. Lakoff(1987)认为情感隐喻是由一组 转喻提供理据的,即愤怒的生理效 果代表这一情感.
She caught the Minister's ear and persuaded him to accept her plan. (她抓住了部长的注意力,并劝说 他接受她的计划.)
隐喻是"注意力是物体"(ATTENTION IS A PHYSICAL ENTITY),同时在该 句中,有一个常规的转喻"身体部分代 表其功能"(BODIES PART FOR FUNCTION).这一转喻只有出现在包 含注意力作为目标域的隐喻映现之中, 该转喻才能有其转喻的意义.
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在隐喻和转喻研 究中的趋势是,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概念 整合的一个特例( Fauconnier and Turner 2002).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 双域理论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以后者为 前提.然而概念整合理论能更准确地解 释隐喻和转喻的运作情况, 而且还能解释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
T.Regier(1996)发现大脑结构的某些类型,如 视角的局部解剖图和方向敏感细胞等,能计算 出认知语言学家发现的原始的空间关系,即图 象---图式(image-schemas).Narayanan(引用 Lakoff 和Johnson 1999)的神经模型研究证明, 大脑结构可计算出体(aspect )的概念,概念隐 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Lakoff & Johnson (1999)预言下一个突破将是语法的了 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例 如Lakoff 和Johnson(1980), Talmy(1983), Fillmore(1985), Fauconnier(1985), Lakoff(1987), Langacker(1987,1991), Talmy(1988), Rudzka-Ostyn (1988), Lakoff 和 Turner (1989), Sweetser(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 Langacker(1989).
Peeters(1999)指出语言研究方法的方 法:一是上帝真理法(God's Truth),二是 巫布魔法(hocus-pocus).前者指语言有结 构,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发掘出这种结 构,并清淅和经济地把结构描写出来. 后者认为语言是一些不连贯和无形式的 材料,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安排和组 织这些材料,并赋予与该材料不相冲突 的结构.
Barcelona(2000)认为,在有意识的常规层次上, 没有一个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会把垂直性和三 维空间归结为悲伤和高兴的一部分.虽然在无 意识的层次上,垂直性和三维空间通过隐喻和 转喻起一定的建构作用.因此我们说隐喻是两 个有意识的和独立的域之间的映现.这种对隐 喻的重新定义表明,来源域和目标域被看作为 两个独立的域,是由于某一文化中,我们总是 常规的和有意识的对域进行分类.但这个定义 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制定隐喻的转喻理据 (metonymic motivation).其实隐喻和转喻的 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渐进性的(scalar),这 主要表现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上.
根据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垂直性和三维空间存 在于悲伤认知域中,所以上面两例应是转喻而 不是隐喻,因为域的一部分代表这个域(悲伤 域).但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这两句是 概念隐喻,即"悲伤是向下"(SADNESS IS DOWN)和"高兴是向上"(HAPPINESS IS UP)二个隐喻在语言上的表现.因此有效地区 分隐喻和转喻就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目前讨论的 热点.
3.1 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研究内容
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 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 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 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 domain), 后 者叫目标域(target domain). 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如部分代 表整体就是一例 .
对语言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其规 律的方法具有主观的局限性.根据 个别研究的直觉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只能是一种假设.认知语言学家不 接受关于概念知识的假设.
寻求对理论分析的支持
一是探求"心理上真实的"理论或 从实验中获得"客观"的证据.实 际上认知语言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分 析结果都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 证据.
3. 隐喻与转喻:一种认知的视角 隐喻与转喻: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 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据这一 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 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认知语 言学家从神经学(Edelman 1992)和认知心理学 (Rosch & Lloyd 1978)中证明了这一观点.在各 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 是想象(imagination),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 一些概念中去.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 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Lakoff & Johnson 1980, Johnson 1987).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假设:
Language is not autonomous cognitive faculty. Grammar is conceptualization. Knowledge of language emerges from language use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1)语言研究 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 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3) 概 念 形 成 根 植 于 普 遍 的 躯 体 经 验 (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 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4)语言的 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 为基础.(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 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 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2.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 .
语言受其服务的功能和一些相关的 因素的制约,这些相关因素包括环 境的,生物的,心理的,发展的, 历时的和社会文化的.
怎样对待这些相关因素是区分功能主义 和形式主义的关键.功能主义认为,了 解这些相关因素,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 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和基本的.形式主 义则认为,这些因素对语言结构的描写 和研究是不重要和从属的.这就导致了 这两种语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