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它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相结合,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该学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语言的社会性:社会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和演变。
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制约。
2. 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该学科试图揭示人类认知如何影响语言的结构和使用。
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基础,如概念形成、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可以深入了解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语言变异和变化:社会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和语境中的变异现象,以及语言随时间的演变过程。
它探讨语言变异的社会和认知因素,以及语言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4. 跨文化交际:由于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社会认知语言学也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和理解问题。
它关注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和解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进行沟通。
总的来说,社会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
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
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
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理论的交叉研究与发展

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理论的交叉研究与发展引言语言学与认知科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交叉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相互借鉴和交叉,为我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理论的交叉研究与发展,并探讨其对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影响。
1. 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背景与定义1.1 语言学的背景与定义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语音学、语法、语义等方面。
早期的语言学主要以描述和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为主,研究语言的基本单位、语音规律以及语言的演化等。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包括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一系列分支学科。
1.2 认知科学的背景与定义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科学,包括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思维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认知科学的主要目标是揭示思维和认知的内在机制,探索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学习等过程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脑成像技术、计算模拟等。
2. 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语言学与认知科学之间存在多个交叉研究领域,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1 语言与思维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语言是人类表达意思和思维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运用和结构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特点。
另一方面,思维也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特点和认知过程的规律。
2.2 语言加工与认知语言加工是人类在理解和产生语言时进行的一系列认知活动。
研究语言加工可以揭示语言理解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包括语音加工、语义加工、句法加工等。
通过语言加工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认知限制和机制。
2.3 语言与文化认知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工具,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
研究语言与文化认知可以揭示不同语言和文化对思维方式、认知习惯的影响。
语言学教程[第六章语言与认知]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教程[第六章语言与认知]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028219351e79b896802266d.png)
第六章语言与认知复习笔记I.认知的定义“认知”一词既可用于不同学科也可用于相关学科。
在心理学中,“认知”是指个人的心理过程,即心智具有内部心理状态 (比如信念、意志和意愿)。
特别是在许多具象和抽象交织在一起时,如知识、技能和学习共同作用时,采用信息处理的方法可以理解心理过程。
另外一种对“认知”的定义是指心理过程或知识的能力,包括意识、知觉、推理和判断等。
II.心理语言学的定义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心理方面的研究,通常研究的是与语言行为相关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
心理语言学的一个重点是研究能够使人理解和产出可理解句子的语法规则的无意识运用。
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同时也还关注语言是如何习得的以及语言在思维运用中所发挥的作用。
Ⅲ.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第一语言习得即一个人母语的学习和发展。
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语言习得来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更好的理解语言的本质。
对于第一语言习得的问题存在两种说法:行为主义方法和天赋论。
1.行为主义方法语言是一个学习的行为,是一个通过学习形成习惯的过程。
对语言学习的这种观点称作行为主义或行为主义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孩子的语言习得是一个“刺激一反映一模仿一强化”的过程。
个人的内部语言知识是其对所观察的语言事件进行结合的直接结果。
2.天赋理论天赋论是说获取人类语言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内在的机能之一,刚出生的婴儿就具备这种能力。
Ⅳ.语言的理解1.发音理解发音的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它通常依赖于听话者所处的语境。
人们需要从整体上来理解意思,而不是孤立地将其分开。
并不是单独去听每一个词。
对发音的成功理解要求人们具有区分细小的发音差别的内在能力,以及适应语言听觉种类的能力。
2.词语的识别词语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远比处理发音复杂得多。
词汇由于其在传达意义过程中的极端重要作用而在语言理解中居于核心地位。
单词辨识是指对口头词语和书面词语的识别。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我们来了解一下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产物,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
它研究的是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机制。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之一是语言的模糊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语言表达经常是不精确和模糊的,而不是清晰和准确的。
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而人类思维往往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价值。
这个理论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隐喻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认知语言学还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和眼动追踪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并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方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基础。
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
在语言的认知加工方面,研究人员关注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等认知过程,以揭示语言的认知基础。
在语义理解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他们关注词义、句法和语篇等语言层面的信息,以及词汇、语法和语用等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义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语用推理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根据语境和目标来推断和理解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共指理解、指代消解和推理等语用过程,以揭示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
识解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方面,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被认知、理解和产生的。
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语言学具体研究方向

语言学具体研究方向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涉及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语言学的具体研究方向:
1.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包括语音的声音特征、语音单位的分类和描述等。
2. 语法学: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包括词类、短语结构、句子结构、句法规则等。
3.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系统,包括词义、句义以及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4.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和原则,包括对话策略、语用推理、语义角色等。
5. 词汇学:研究词汇的形态结构、词义变化、词汇分类等。
6. 语篇分析:研究大片段语言的组织结构和语言功能,包括对话、文章、新闻报道等的分析与解释。
7. 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和变化,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8. 语言习得与教学:研究语言的习得过程和二语教学,包括儿童语言习得、成人二语习得等。
9.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关系,包括社会方言、社会变异、语言态度等。
10. 语言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将语言学理论和计算机科
学相结合,开发制定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和技术。
这只是语言学领域研究方向的一部分,实际上还存在其他交叉学科和专门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不同学者和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研究兴趣和重点,因此语言学的研究方向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
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
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
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
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
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
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
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
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
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
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
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2.外部世界(the world)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概念结构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基础,人类认识自身及世界离不开概念化的过程,而概念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抽象能力,二是想象能力。
概念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语言。
概念有它自身的结构方式,但是概念的存在和发展与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
外部世界表现为实体以及它们的属性。
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和刻画离不开人的概念系统。
人们总是用自己所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实体。
语言的形式和意义通过概念结构与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种映射关系。
外部世界像似关系映射关系语言的形式语言的意义表达关系知识系统是人类认知经验之和。
人类的知识系统涉及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分类,涉及到人类对外部世界实体的认识,涉及到人类对实体属性的认识,以及实体与实体之间关系的认识。
知识系统的表述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系统的支持。
1.1 基于心理学的语言认知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语言认知研究从基本的认知系统的视野着手来研究语言,其中关于感知、记忆、注意和推理的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Talmy L. 2000)。
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实验室实验或仪器探查为手段。
传统的实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心理实验和脑神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大脑扫描及脑成像技术,可以为语言的感知提供直觉的证据,但是它们所能解决的语言学问题还很有限。
1.2 基于语言学的语言认知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语言学的语言认知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1.2.1形式类formal categories:语言形式类的研究是语言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范畴和范畴化问题是形式类研究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关注范畴是如何展现人类心智的这一基本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的。
传统的关于范畴的理论是建立在共同属性的基础上的,这只是真相的一小部分。
近年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范畴化的问题远远比这个复杂。
其中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发现人类的范畴化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已经大大超出了共同属性的范围。
不仅如此,Langacker(1987)提到两种范畴化的概念:一是基于原型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 by prototypes),一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 by schema)。
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可以这样表述:一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就是这个类的原型。
该类中的其它成员根据它们与原型的相似程度与原型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程度是有层次的,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多一些,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少一些。
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与原型理论正好相反:图式是另外一个概念,一个图式可以涵盖该图式中的所有成员,图式是建立在所有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的,图式中的各个成员是不分层次的。
从亚里斯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著作,范畴问题都被认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它们被假定为一些抽象的容器,事物不是在范畴内就是在范畴外,当且仅当事物具有某些共同属性,它们才被归为一类。
认知语言学关心的是我们范畴化的过程,而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思维、如何活动以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事实上,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没有人能提供全部的范畴。
范畴化是人类经验和想象的结果:一方面来源于感知、行为活动以及文化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来源于隐喻、转喻以及心理印象等认知途径。
对范畴本身的认识将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词类问题是范畴化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它涉及到两个问题:一识词类是什么样的类,它本身的样态是什么样的;二是我们如何归纳或者分别词类。
前者是范畴本身的问题,后者是我们的认识问题。
理想的范畴应该是一个界限清楚的范畴,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普遍属性,他们与范畴外的成员形成鲜明的对立。
汉语的量词也涉及到说汉语的人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机制问题。
每一个量词都是一个类的标记,它所管辖的成员在原型的基础上聚合在一起。
1.2.2意义meaning:要研究意义必须知道意义在哪儿。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在我们能够意识到的经验当中(Talmy2000a)。
内省的方法是找到意义之所在的必由之路。
当然,内省应该有一些严密的限制。
意义以特定的结构形式存在,意义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
意义涉及到认知域的范畴,比如空间、时间等意义范畴。
每一个意义范畴都包含着一些次范畴。
意义所指设的认知域是一个层级系统,起始于一,终止于万物。
语言中的意义除了规约意义之外还有语用意义。
认知语言学关注意义中最基本的范畴。
例如首先把事物(things)分成客体(object)和运动(motion)两大范畴,客体涉及到静态的事物,运动涉及到动态的事物。
客体又可以分为具体(concrete object)的和抽象的(abstract object)两个次范畴,运动又可以分为行为(behavior)和活动(activity)两个次范畴,依此类推。
事物客体运动具体的抽象的行为活动…… …… …… …… …… …… …… ……每一个范畴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例如运动与场景相关,而场景又可以分为真实的场景(factive scene)和虚拟的场景(fictive scene)。
运动通常可以分析为孤立的或连续的事件(event),而事件又可以分析为事件的使因(cause)和结果(effect)。
事件的使因可以用力(force)的分配来解释,例如力的动力来源(source)、方向(direction)和目标(target)。
所以意义的认知研究应该含盖以下一些内容:空间和时间 space and time场景和事件 scenes and events实体和过程 entities and processes运动和方位 motion and location动力和致使 force and causation意义的问题还涉及到语义的记忆、概念的社会性、范畴的结构性、推断归纳、语境知识等方面。
意义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各级语义单位的形式属性,也可以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意义的发展变化、意义的理解、意义与概念的关系、意义的心理结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接口等等。
1.2.3形式与意义的操作operations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问题之一。
每一个形式类都与一定的意义有对应关系。
由于形式类的抽象程度不同,它所对应的意义也不相同。
不同的语言在形式和意义操作界面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印欧语的语法范畴性、数、格、时、体、态等,每一个范畴类的意义都有相应的语法形式,但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相同的范畴类,即使有相同的范畴类,也不一定有同样的语法手段。
认知语言学要探讨人类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普遍规律,而这些普遍规律表现为类型学的型式(typological patterns)。